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精神状态3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精神状态3篇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精神状态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研究  由美国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塞林格于1951年完成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精神状态3篇,供大家参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精神状态3篇

篇一: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精神状态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研究

  由美国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塞林格于1951年完成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该小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为那个时代美国青少年代表的作品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在面临从童年到成年转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孤寂、挫败、失落与疏离。

  本文以弗洛伊德结构模型为理论框架,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研究霍尔顿这一人物形象。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与个性很大程度上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心理力量的体现(弗洛伊德23)。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结构模型理论分析霍尔顿的性格结构,即霍尔顿的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霍尔顿的自我在协调其本我与超我的关系时作用较小,与本我相比他的思想更倾向于被超我控制。

  霍尔顿竭力在成人世界中寻求身份与地位,体现在他在童年与成年之间的挣扎、对未来生活方向的不确定、身份获取与认同性扩散间的矛盾及其身份探索的失败。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霍尔顿在纯真的童年世界与充满复杂的成人世界中艰难行进。

  他成长的过程是缓慢且痛苦的,因其未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获取成年人的身份。作者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本篇小说主人公作为灵魂守望者的形象。

  霍尔顿的心理危机是因其与虚伪世界的疏远及学校、家庭教育的失败引起的。霍尔顿通过聋哑人的幻想和麦田里守望者的幻想来追寻纯净的灵魂。

  然而,霍尔顿的悲剧在于他本身并没有形成能够取代他所认为的虚伪成年人世界中的价值理念体系。既无法过有意义的生活也无法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霍尔顿注定会向社会妥协。

  最终,霍尔顿通过爱的力量及自身顿悟重塑身份。本文第一章介绍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洛伊德结构模型理论等背景信息;第二章探讨了霍尔顿的性格特征以及其对于自身身份的探求;第三章从心理分析的角度了探索了作为灵魂守望者的霍尔顿的人生经历,经历的困惑和最终的妥协与解脱。

  

  

篇二: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精神状态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象征意象解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象征意象解读

  摘要:塞林格在其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功运用大量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内心充满矛盾的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主人公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实物、颜色、命名等一系列象征意象的解读,帮助读者更为细致、全面地理解霍尔顿复杂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象征意象实物颜色命名引言“一首诗中的意象就像一系列放置在不同角度的镜子,当主题过来的时候,镜子就从各种角度反映出主题的各个侧面。但它们不仅仅反映主题,还赋予主题以生命和外形,它们足以使精神形象可见。”诗歌中的意象如此,小说中的象征意象亦如此。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极力通过具体而鲜明的物象来暗示人们抽象的内心世界和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内涵。在其经典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里,作者塞林格就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表现手法,通过有机地整合一系列象征意象,塑造了一个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内心充满矛盾的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主人公形象。一、霍尔顿形象概述《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主人公霍尔顿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二战后的50年代,美国本土经济持续发展、消费主义抬头,都市文明极度繁荣。然而,与之难以协调的却是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日趋贫乏和空虚。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当时的美国国土上诞生了一批被称作“垮掉一代”的年青人。“垮掉一代”大多不安于现状,尤其受不了精神生活的枯燥贫乏,往往通过酗酒、吸毒、群居等颓废的生活方式表达对现实的反抗。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也是“垮掉一代”的典型代表。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由于学习不刻苦,屡被学校开除。他的性格十分敏感和叛逆,小小年纪便愤世嫉俗;他认为成人世界是极端虚伪和令人无法信任的,因此他经常采用满嘴脏话、抽烟酗酒等粗鲁的方式表达个人对周围世界的不满。然而,通过细读小说,我们会发现其实霍尔顿也不乏有其“垮掉一代”的特征。他本性善良、正直,虽是出身富有的中产阶级,

  1

  却从不因此而产生优越感,反而热心善良、乐于助人。他对纯真的儿童世界有着执着的依恋,并发誓要捍卫童真、保护儿童不受虚伪的成人世界的玷污,但《麦田里的守望者》整部小说的总体基调是压抑、沮丧的。这个叛逆、善良的少年总显得与他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他的行为不被周围人所理解,想守望而不得、想逃避又不能;最终霍尔顿在遭受一系列困顿和挫折后,人格分裂、精神错乱,被父母送进了精神病疗养院。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本该天真浪漫的霍尔顿最终走向了精神崩溃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塞林格是如何向我们揭示谜底的。

  二、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象征意象分析文学作品中用来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手法有很多,而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突出特色之一。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塞林格通过一系列具体象征意象向读者细腻、生动地展现了霍尔顿复杂、错乱的内心世界。本文就其中的实物、颜色、命名三种类型的象征意象展开分析和解读。(一)实物意象——帽子和太阳红色猎人帽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实物意象,形成了贯穿全书的一条明线,塞林格赋予了它极其深刻的象征内涵。其一,红色猎人帽象征了霍尔顿的精神寄托和他对纯真世界的依恋。小说开篇,霍尔顿因弄丢了击剑队设备而使得大家不能参加比赛,导致队友们都不理睬他。在这种孤独中,他买下了这顶帽子,以此来安慰自己,排遣苦闷。之后,霍尔顿每次提及这顶猎人帽,心里都充满了欣赏、满足与真爱。他戴着这顶帽子读书、写作文,让自己惬意地沉浸于个人丰富的思想世界里;有时他还把猎人帽的帽檐转过来拉下盖住眼睛来打发烦闷的时光、逗乐自己。戴着这顶猎人帽使霍尔顿感觉自己还保留着少年的纯真。小说结尾处,当他意识到童年已离自己远去,自己再也无法重回童年,便将这顶帽子送给了自己最疼爱的妹妹,将自己对童真美好生活的依恋寄托到妹妹身上,希望她能继续保持童真,永远幸福快乐下去。其二,红色猎人帽还被霍尔顿当做是自己反叛污浊成人世界的武器。小说中霍尔顿选择了“倒戴猎人帽”这种特殊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成人世界的叛逆。他向阿克利炫耀说“这是顶杀人帽”“我戴这顶帽子杀人”。然而实际上,霍尔顿的反叛是盲目、不彻底的,拿帽当枪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在面对强大的世俗成人体系时,他会退缩,下意识地抛弃猎人帽。例如在埃

  2

  德蒙特旅馆登记住宿时,霍尔顿选择取下帽子,只因“以免被人看着像个傻蛋”。在回家进入电梯时,他也是有意识地取下猎帽,“免得招人猜疑还是怎么样”。这些行为都象征了孤独无助的霍尔顿在面对强权的成人世界所表现出的软弱和退缩。

  除了猎人帽,太阳也是小说中多次被提及的一个象征意象。太阳是万物能量的来源,能给世间万物带来明亮和希望。有了太阳光芒的普照,动植物才能复现生机,人类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做出合理的行为。但是,小说中有多处文本提及,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寒冷的12月“没出太阳”“太阳(始终)还是没有露面”,主人公霍尔顿总是感觉冷得要命,无法正常思维。塞林格运用“缺失的太阳”这个意象象征了霍尔顿精神世界里爱与理解的缺失。霍尔顿生活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冷漠、虚伪。在学校时,霍尔顿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理解;在家里,父母能给他的也只是充足的金钱而不是应有的关爱。没有温暖与爱的世界是冰冷、暗淡而又混沌的。最终,霍尔顿由于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一步步走向精神痛苦的深渊。

  (二)颜色意象——红色和白色红色是一种具备广泛象征意义的色彩符号,往往与炽热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等寓意相关。在小说中,红色是霍尔顿钟爱的颜色。他的猎人帽是红色的,他所最疼爱的、既聪明又讨人喜欢的艾里和菲比都有鲜亮的红色头发,连他心中的挚爱简在他脑海中跳跃的形象也是那件红白相间的毛衫。小说里每每出现与红色相关的实物和儿童,都能给霍尔顿带来安慰、希望和温暖。白色标志着纯洁和美好。小说中,有几处对白雪世界的特写:“外面已经下了有三英寸厚的雪,而且没头没脑地下,看上去真他妈漂亮”,“(我)赤手捏了个雪球……一开始想往对面汽车上扔,但看到那辆汽车白乎乎的挺好看,就没扔。后来又想往消防栓上扔,也白乎乎的,挺好看,就也没扔。”从这几处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霍尔顿对白色纯净的世界有着一种强烈的爱怜情绪,面对白雪覆盖的美好景象,他甚至不愿去触碰和破坏它们的完整。小说中霍尔顿对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特别偏爱,集中象征了主人公对纯净、充满生机的儿童世界的珍视和依恋。然而,有着火红头发的弟弟艾里,小小年纪就被白血病无情地夺走了生命;白雪覆盖的洁净情景也是稍纵即逝、不能持久。

  3

  所有这些令人失落的结果都预示着霍尔顿的美好精神向往必然坍塌,所以小说结尾处他彻底崩溃、最后倒在了精神病院里。

  (三)命名意象——HoldenCaulfield和Sunny小说中塞林格为主人公设定了一个有特殊含义的名字HoldenCaulfield。我们知道,Caul的含义是“胎膜”,它是幼儿出生时覆盖在其大脑皮层外的一层薄薄的细胞组织体,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脆弱的新生儿。field的含义是“田野”,象征了幼儿成长的世界。所以,霍尔顿的姓氏Caulfield象征了纤弱而又纯真的儿童世界。小说中,霍尔顿感觉自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守护、看护(Holdon)这片纯净土地上脆弱的生命(Holden一词从发音角度可看作是“Hold+on”两词的连读)。另外,HoldenCaulfield还在字面意义上同小说的标题TheCatcherintheRye相呼应。Catcher(守望者)的职责便是Holdon(挽留、守护),而所守护的对象便是那片儿童能无忧无虑成长的沃土(Caulfield,Rye)。因此,霍尔顿的全名HoldenCaulfield在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的同时,也暗含了他想要捍卫纯真童年、守望美好未来的象征含义。Sunny是霍尔顿在旅馆遇到的应召女郎的名字,在小说中是一个成年女性的代表。青春懵懂的霍尔顿其实对成人世界里男女情爱也是充满着好奇之心的。这次霍尔顿便将Sunny看做是自己体验情感生活的一缕曙光,是霍尔顿试图向成人世界靠近的一种美好愿望。然而,Sunny行为轻佻粗俗、言语冷漠势利,使得霍尔顿的内心充满失落和沮丧。面对堕落拜金的Sunny,霍尔顿退缩了,最后天真的他竟然孩子气地提出“想与之聊一会儿天”的想法。结果可想而知,Sunny不仅轻蔑地拒绝了霍尔顿的“倾诉”请求,甚至还顺带找人对他敲诈勒索了一番。霍尔顿试图与世俗生活和解,寻求成人世界理解与认同的努力再一次因他同Sunny的失之交臂而失败。其实,从构词法角度分析,Sunny这个词派生于词根Sun(太阳)。被命名为Sunny的女子本应像太阳一样给霍尔顿带来生命的温暖和希望,然而来自成人世界的风尘女子Sunny的所作所为无疑让本就孤独苦闷的霍尔顿更加失落和不寒而栗。这里霍尔顿错失Sunny的情景也正好与前文提及的“缺失的太阳”这一象征意象相呼应。塞林格匠心独具地给这个冷漠的风尘女子讽刺性地取了这样一个“阳光”的名字,却安排了一个霍尔顿与之无法产生交集的结局,凸显了霍尔顿成长环境里温情的缺失和他内心的孤独和彷徨。

  4

  结语综上所述,塞林格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当中,正是通过运用实物、颜色和命名等象征意象,更为细腻、真挚地刻画了霍尔顿矛盾而又错位的精神世界。一方面,霍尔顿依恋和渴望儿童世界的真诚和纯洁、厌恶和憎恨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冷漠;但另一方面,他又因自身的迷茫和软弱而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在不彻底的反抗中独自品尝失落和沮丧。霍尔顿的整体气质既叛逆又纤弱。他虽然选择了反常态的个人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然而由于他对现实的迷茫和自身的懦弱,他注定要被生活所伤害,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最终悲哀地走向精神家园错乱的深渊。该小说通过猎人帽和缺失的太阳、红色和白色、以及HoldenCaulfield和Sunny等不同类型象征意象的反复运用和不断暗示,使得主人公复杂的精神世界更加鲜明、具体,同时更加突显了作者塞林格的高超象征艺术手段。

  5

  

  

篇三: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精神状态

  霍尔顿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性的贪婪丑陋虚伪冷漠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他不愿轻易向世俗妥协和向命运屈服然而由于本身存在的软弱性和性格上的懦弱他又不能果断地采取行动面对无边的社会黑暗他感到自己的无助内心十分痛苦惆怅郁闷彷徨不知所措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和光明的出口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所以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消极叛逆玩世不恭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物分析

  内容摘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1月1日出生于纽约,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小说家,他没有发表很多小说,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一举成名。他在这部小说中形象地刻画了叛逆的反英雄少年霍尔顿。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霍尔顿这一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二战后美国青少年在丰富的物质世界和贫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孤独、青春、成长

  正文:霍尔顿是个仅有16岁的中学生,他愤

  世嫉俗、玩世不恭、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抽烟酗酒甚至满口脏话,整部小说,主人公自述了自己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一人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一天两夜的荒唐经历。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洒……这些看似堕落

  不良少年的恶习恶行,主人公几乎在这一天两夜中全部做了个遍。然而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正直善良、怀揣梦想、有着美好追求的新一代有志青年。他讨厌虚伪、冷酷的成人世界,既不追名逐利,更不唯利是图,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精神的守望者,带领孩子们在麦田里开心地做游戏,保护纯洁的孩子们不受现实社会的精神污染和不良风气的腐蚀,使每个人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小说并不是纯粹白描式的冷静叙述这个少年的游荡过程,而是始终贯穿着这个少年在游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要深入地分析霍尔顿这个人物,就必须先了解当时的背景知识。社会背景:霍尔顿生活在纽约这样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一个以成功和金钱为中心的城市,这对于霍尔顿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霍尔顿却想要逃离它。他觉得没有一个地方适合他。即便是这么大的世界,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因此,他觉得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才真正的适合他。家庭背景:霍尔顿的父母对他的态度都不好,他的父亲从不会尝试着站在他的

  角度去理解并帮助他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相反而是对他十分粗鲁,而他的母亲一直没有从小儿子艾里之死的悲痛中走出来,对于霍尔顿更是平淡而冷漠。霍尔顿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在最好的学校读书,但是他却一点都不开心。他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敌视的,包括同学、老师、一切的一切。他觉得他的同学都是愚蠢的,老师们说的话都是谬误。最后,霍尔顿由于考试失败而被潘西中学开除。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关于主人公逐渐走向成熟的成长小说。霍尔顿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主角,他想要做的就是抗拒成熟。正如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看法,霍尔顿害怕改变和复杂,他希望所有事情都是简单易懂和一成不变的,就像爱斯基摩人的雕像和博物馆里的印第安人:“那个博物馆里最好的一点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它该在的地方,没有人会移动……没有人会不同。唯一可能不同的,就是你。”16岁的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时期。对世界、人生和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但是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因此缺乏足够的

  认识和精神上的准备。面对生活的问题,他不能自我调整只是消极地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抵抗。就这样,霍尔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长时间处于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之中。无论他逃到哪里都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霍尔顿虽然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但脸上的神情却已经满是绝望、孤独和冷漠。是这个丑恶的成人世界教会了霍尔顿说谎和胡言乱语乃至玩世不恭。他用挖苦、捉弄甚至侮辱人的这种扭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来逃离他所置身其间的世界。

  小说通过对霍尔顿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在成人世界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中苦苦挣扎、寻求解脱的孤独灵魂。霍尔顿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性的贪婪、丑陋、虚伪、冷漠、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他不愿轻易向世俗妥协和向命运屈服,然而由于本身存在的软弱性和性格上的懦弱,他又不能果断地采取行动,面对无边的社会黑暗,他感到自己的无助,内心十分痛苦、惆怅、郁闷、彷徨,不知所措,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和光明的出口,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所以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消极、叛逆、玩世不恭。在当时,他既不能够凭借一己之力颠覆和打破这个旧世界,更无力去建设一种全新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既然改造不了社会现实,无奈的他只有寄希望于将来,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去看护人世间最纯洁美好的儿童世界,希望这一片净土不要被成人世界的邪恶和丑陋所玷污。

  于是在22章里,便出现了当妹妹菲比询问霍尔顿的生活打算时,霍尔顿曾说:“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大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跑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儿跑,我的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喜欢干的就是这个。”霍尔顿描绘了他幻想中的理想主义童年和希望保留天真无邪的愿望,再一次证明霍尔顿更喜欢躲在自己的

  虚幻世界,不喜欢纠结于现实生活中的纷繁冗杂。他对其他人的看法有些愤世嫉俗、过于简单,他的幻想世界一大部分基于这样的理念:孩子单纯、天真,而成年人肤浅、虚伪。霍尔顿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很“疯狂”,但却提不出更加实际的观点;他很难用其他眼光看待世界。他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想法反映出他的天真无邪,他信仰纯洁无瑕的青春,希望保护这种精神;另一方面,表示他脱离现实社会,保持着对世界的天真想法。

  另外,塞林格特意地塑造了一系列儿童形象以及和儿童有关的情节,来描述儿童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在霍尔顿经济拮据的时候,和他相依为命的妹妹菲比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给自己购买圣诞礼物的想法,把钱拿出来给他急用,令他深为感动。这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纷繁复杂、卑劣粗俗的世界上,只有儿童才能够做到不计得失、不分你我地付出真心与真爱。所以,儿童这一形象在塞林格的作品中起着精神救赎和道德拯救的作用。

  霍尔顿并不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至少他的精神还没有完全堕落。同样地,他也有着自己追求——对真理和真爱的渴望和追求。霍尔顿在迈向成人世界的过程中,还完全保持着一副儿童的心态,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切,他都感到极为的不适应、讨厌、排斥甚至痛恨。他想逃避,离开这个假模假式、虚情假意的现实社会,回到自己理想的过去。但是他的这种追求却和当时的社会价值格格不入。虽然故事的结尾是他去了精神病院,但是霍尔顿探索的失败丝毫不能抹杀他真实善良的耀眼光芒。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精神净土的守望者和精神家园的追寻者的形象。

  塞林格笔下的人物是丰满的,他抓住青春期永恒焦虑这一个点塑造了霍尔顿这个物形象。霍尔顿身上既有着鲜明的优点,又有着明显而致命的人性弱点。本书在心理描写方面可以说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少年霍尔顿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这种心理描写还如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揭示了少年霍尔

  顿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人性与世俗根源,不仅鲜明的展示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也活生生的展现了人与生俱来的无奈与局限,是人性展示的极好的教科书。

  参考文献:[1]胡先林,《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分析及其美学意义[J],文学教育,2012年,P100-101[2]朱青,《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物分析[J],时代文学,2011年,P97-98[3]谢敬,《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J],科学视界,2010年,P201-202[4]阮倩,人物主体性的构建与自我拆解[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P93-96[5]杨霞,走向成熟——霍尔顿·考尔菲德的人物特点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P99-101

  

  

推荐访问: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精神状态 霍尔 精神状态 麦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