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4篇

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4篇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  -  深度融合不断创新  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石首市新厂镇小学  一、背景与概况新厂镇小学创建于1914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4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4篇

篇一: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

  -

  深度融合不断创新

  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石首市新厂镇小学

  一、背景与概况新厂镇小学创建于1914年,是石首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的诞生地。占地19400平方米,生均为17.3平方米,21个教学班,在校生1400人,专任教师6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共有46人,小学高级教师35人,地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0人,教师团队作风优良、业务过硬、勇于创新、不忘初心。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为6043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为12112平方米,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齐全,计算机室64平方米,学生计算机40台,多功能电教室2个,班班通一体机21台套,学校生活区、各办公室网络畅通,计算机办公快速高效,能满足工作需要。早在2005年,学校就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购进了2台奔腾386,就此起步,大胆地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和管理。不断积淀的百年老校,11年来,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

  .

  可修编.

  .

  -

  设施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我校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方面一步一个

  脚印,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应用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二、特色与创新

  (一)紧密三个结合,完善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规划。1.学校实际与信息化发展形势紧密结合。当今社会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

  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教育科技高速发展,我们农村学校渴求快捷的信息、丰富的资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新潮流,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2.学校自身筹建与上级政策引领紧密结合。我校2005年就购进了计算机,用于学校管理办公专用,2006年各处室配备了办公电脑,2007年添置了网络服务器,上网访问教育网,实现在线办公,校园网络全覆盖。2008年市教体局、电教馆、政府项目为我校配备了高规格多媒体教室,能共享中央电教馆资源。

  .

  可修编.

  .

  -

  2009年我校五、六年级配备了8套班班通一体机。2010年新建了第二个多媒体教室,2012年补增10套班班通设备,2015年9月一二年级新增6套班班通,至此,我校24个教室全部配齐了多媒体讲台、计算机及教学软件等,显示终端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操作和使用十分方便,一直坚持宁愿用坏,绝不放坏。

  3.短期实施、中期安排和长远规划紧密结合。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我校依据教育部和省有关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案:《新厂镇小学教育信息化培训制度》、《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办公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制度》、《网络教室使用管理制度》、《教育信息化应用制度》、《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等。学校人人是责任人,个个讲文明,分工明确,任务具体。每节课有维护,每一天有小结,每一周有培训,每一月有测试评定,每一期有定性定量的考核评价,将短期安排与长远规划紧密结合,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全面可持续发展。(二)启动三项工程,提升信息化应用的基础环境。1.启动学校网络建设工程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师备课、辅助教学活动提供

  .

  可修编.

  .

  -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应用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强网络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成光纤百兆到控制中心的校园,配置了3台服务器,每个办公和教学场所都有网络终端模块,只要有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接入即可实现高速上网。多媒体教室2个,有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演示设备,用于交流、展示、开放的大型活动的公开课使用。所有24个教室都配备了教学一体机,雅图、希沃电子白板设备,满足整合教学的基本需求。学校电子备课室,满足教师设计预案、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目前,校园广播系统,班班通网络、电子白板、有线电视,基本努力实现了以校园网为背景的教和学一体的数字化校园。

  2.启动教师教科研的空间和群组建设工程学校电教中心编撰了教师通讯录,收录了全体教师的手机长短号、QQ账号、微信号、优课账号、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账号、中国移动和教育账号、博客账号、教师人人空间、工作室等,分学科、分年级都有QQ群、微信群,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加入相应的群组,如e21教研群、小学数学群、荆州小学数学群、石首教科群、创客教育交流群等等。这使教师们加强学习、加强交流,信息量大增,共享前沿思想,眼界开阔,更好地为“自身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发挥了独特的功能。3.启动家校联系沟通的建设工程。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是教师和父母都是无

  .

  可修编.

  .

  -

  可替代的教育者。在“互联网+”的时代,家校联系和合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并赋予新的容、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家校联系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有效、不断发展。我校传承家访、和短信联系方式的同时,加强与家长的多方式联系,多渠道沟通的平台建设。现在各班都建议家校QQ、微信及其群组、电子,网络班级论坛、“校讯通”,极提升了交流环境。(三)拓展三种渠道,促进信息化应用的能力提升。

  1.拓展教师研训,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拓展师资培训渠道,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学用结合和分散与集中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学校长期珍视各级电教馆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外请专家,组织专题讲座培训,重在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博客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一体机培训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拓展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以石首市教科课题为载体,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承接的《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组织得力,研究扎实被评为荆州市先进课题组。校本教研长期坚持,成果显著,大批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

  .

  可修编.

  .

  -

  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我校以课堂为阵地,频繁地使

  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其他学科甚至体育课老师有时也使用信息技术来上课。现在能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已达到100%。通过教学实践,老师们对如何使整合更有效有了较深的认识,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拓展大赛渠道,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连续几年来,我校把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增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学科活动,如电脑绘画,电脑小报制作评比等等,同时还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电教馆的有关比赛活动,如: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查、公布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选、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和教育杯”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暨NOC活动、中国移动“和教育杯”论文大赛等,即将启动机器人及创客教育。(四)深化三个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模式。

  1.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

  .

  可修编.

  .

  -

  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化的工具。

  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师生广泛参与教与学的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2.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学校建有信息技术教室、美术绘画室、音乐乐器舞蹈室,开设了科学活动制作室,开辟校园科普橱窗展,开设红领巾广播站科普栏目,利用教师博客师生共同交流科普话题,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科普氛围。让学生在科技活动基地开展各类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的科普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蓬勃开展,已形成了点面结合,人人参与的

  .

  可修编.

  .

  -

  特点,摒弃了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完成的科技活动,二是面向全体。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设计,既真实地反映了活动源于生活需求,又

  极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现在,学校教职工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群和微

  信群,打开校园网,查看学校各类通知公告、工作安排、待办事宜、校、日程安排等,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强力推进数字化办公,学校所有的会议通知、一周工作安排、公文流转全部通过校园信息管

  理平台实现,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公效率。学校一直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工作的数字化,教导处和少先队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有效辅助心理咨询、班会课、中队活动、家长会等常规德育

  工作。总务处在网上实行了校产公开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三成果与影响

  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硕果。新厂镇小学的老师们在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获得许多市级以上的奖项。其中,我校优质课龙吉庆老师的《马铃薯的沉浮》、先军的《沙尘暴》、田文华的《食物的营养》获荆州市一等奖,邓婷老师的科学实验说课《钟摆的研究》获石首市一等奖,曾辉

  老师的实验论文《浅谈科学课的学生实验》获省教育技术装备二等奖,芳老师的课件《小数的意义》获省教育信息化中心一等奖,覃章兰老师的论文《活教圆柱体》获省一等奖,龙吉庆老师的教学案例《信息

  .

  可修编.

  .

  -

  技术助力学生思维培养》获省一等奖,蓉老师的信息技术实践征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教师能力培训研究》论文获中央电教馆三等奖,

  晓丽老师2015年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教师数字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省电教馆馆一等奖,吴光波老师2012.10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图形教学》论文一等奖,

  2013.10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教学设计一等奖,2014.10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2015年11月《借力信息技术加强分层教学》获中

  央电教馆一等奖,学校2015年获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论文大赛优秀学校(教电馆【2015】218号文件),这一殊荣是我市唯一的,这些年,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数量、获奖面、获奖等次在

  全市都名列前茅。

  四、经验与启示

  追求卓越的我们清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信息化的应用

  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厂镇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

  可修编.

  

  

篇二: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方便的记事本保存文件作者及工作单位正定县回民小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讲解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学会如何使用记事本软件及保存文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进一步使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1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方便的“记事本”——保存文件

  作者及工作单位正定县回民小学庞静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讲解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学会如何使用“记事本”软件及保存文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进一步使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课让学生在进行练习时,能够很好的掌握一些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很好的加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设计练习时体现相关的知识点,以此加强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掌握。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河大版信息技术第一册中的第十一课。

  在本课中,我们将认识一种文字处理软件——“记事本”。“记事本”是一种即简单又方便的写字工具。通过本课,同学们不仅可以检验前几课打字练习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记事本”软件的使用学会如何保存文件。

  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和自主动手实践去完成任务,从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打字方法,对于保存文件应该不是陌生的,所以本课内容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使用“记事本”软件,能利用“记事本”软件输入并保存。

  2、理解掌握字符、文件、文件名的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记事本”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㈠欣赏儿歌(英文)㈡谈话引入。二、教授新课,学以致用(一)启动“记事本”软件。(二)输入英文歌词(三)保存儿歌。(四)退出“记事本”软件。三、拓展延伸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一会儿咱们一块儿欣赏,完后试试能不能把歌词记住!好听吗?咱们能把歌词记住吗?那就让电脑来帮忙吧!这学期我们一直在用金山打字通练习中英文打字,那我们把歌词记到这里面行吗?下次打开还能不能找到啊?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既简单又方便的写字工具——“记事本”软件。师那么这个软件藏在哪里呢?它和“画图”软件藏在一起呢!教师示范输入歌词题目和第一行,提示大写和换行的输入方法。出示输入注意事项。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儿歌输入完成了,这是我们辛苦劳动的成果。要把成果保留下来,否则一关电源,儿歌就全没有了。要怎么做呢?别急,我们可以把它保存在磁盘上

  师这样我们的歌词就已存在默认的位置了(讲解“默认”C盘的“我的文档”中)。保存文件时,如果不特别选择保存位置,则默认的保存位置是“我的文档”。打开“文件”下拉菜单,单击“退出”命令。完成的快的学生可以输入《applesweet》,并保存学生欣赏英文儿歌视频学生试着打开“记事本”软件。学生读一读注意事项加深印象。学生输入歌词,遇到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解决。学生试着保存文件关掉窗口,学生再试着找到自己的记事本创设真实情境,初步导入新课。由英文儿歌引出歌词并复习旧知识,导出“记事本”。引导学生由画图工具的启动方式找出记事本。教师示范启动方法并讲解基本名称。学生读一读注意事项加深印象。教师引导学生保存文件,然后老师再示范。关掉后再重新找到自己的文件,这样就更加清楚保存的位置及好处。拓展部分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板书设计7、方便的“记事本”——保存文件启动“记事本”→输入歌词→保存→退出☆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组内评价、班内评价、师生互评作业上交,采用阶段性评价

  ☆教学反思

  “记事本”是一种即简单又方便的写字工具。本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讲解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学会如何使用“记事本”软件及保存文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进一步使用计算机打下基础。学生的好奇心很大,我本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针对学情将知识或化繁为简、化整为零,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增强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2

  教材与学生分析

  该教学内容为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的第一节.该节主要内容为三部分:一是信息来源的多渠道(来源);二是信息数字化的相关设备与操作(转换);三是数字化表示(存贮).该内容为整个教材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高一学生多数会以为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是网络,容易忽视信息的多渠道获取,且多数学生对信息数字化表示、数字化转换等设备及操作较为陌生.因此,基于具体的信息活动而言,掌握选择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信息获取的方法,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由生活出发,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尝试或观察操作为基础,了解几种基本信息类型数字化转换的常用方法,同时掌握与文本、图像数字化表示相关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向性的信息活动,让学生在分析、体会和尝试过程中,了解根据问题需求确定信息类型、选择获取渠道、确定获取方法、进行数字化表示(存贮)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在文本和图像信息分析与应用过程中,交流思想,体验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与数字化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需求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事实,理解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意义,增强掌握知识技能以驾驭数字化生活的信心,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信息的多渠道获取,文本、图像数字化表示的基本知识及转换的基本方法.

  难点:面向实际应用的信息多渠道获取、存贮的思想方法,数字化相关术语的理解.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数码相机等;

  软件资源:教学广播系统;清华紫光ocr;教学网站(包括讨论区,学习与阅读资源,操作和展示材料,视频、在线测试等模块).

  设计思路

  让学生的获取信息活动,始终与良好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行为习惯相伴随,以不同信息类型的问题解决来组织整个的教学活动.考虑到课堂时间及设备所限,相关的实践操作采取了变通方式.如:ocr文字识别由教师提供扫描图像的半成品,学生尝试ocr软件;图像获取则提供多种数码设备的操作视频,学生只尝试使用dc;通过“教学平台”有效地组织浏览、讨论、资源使用以及自主学习和即时反馈等.

  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对课题“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数字生活体验”中的“多渠道”、“数字生活体验”的分析,直接导入新课.

  二、研究探讨、实践体验、学习练习

  1

  .设置情境:昨天,我发现某期《南方周末》有篇名为《好的文科教人什么?》的文章,精彩且意味深长,于是想把它放到自己的博客上,与朋友们共享.请问我应该怎么做呢?生答:录入、扫描、拍照、网上搜寻等方法.

  教师以此对话引导学生总结获取文本信息的可能渠道,进而归纳出文本信息数字化的常见方式:键盘录入、手写输入、光学识别三种.

  2

  .实践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将课前准备好的“半成品图片”,用ocr软件进行识别.在此阶段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或者通过大屏幕观看老师操作步骤模仿操作,亦可自行到“教学网站”上观看提前录制的视频教程.

  3

  .归纳与延伸:引导学生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工作流程:一是获取途径的有效选

  择;二是所获取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这就需要学习使用相关的设备和相应的软件等.

  4

  .学习与反馈:学生登录“教学网站”,学习“文本信息的表示”等,在阅读理解后,通过练习题检验学习情况.

  5

  .实践:教师提前准备好三个数码相机并设定不同的拍摄质量,找三组学生分别拍摄活动人物与教材彩页,并将拍摄结果即时上传到“教学网站”的相应栏目中.师生一起浏览这些不同分辨率的图像,互动问答之后,告诉学生为什么老照片翻制用扫描仪而不是数码相机,这不是必然的,依设备条件而定.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设备引到图像分辨率等基本知识的学习中.

  6

  .观察思考:教师引领学生观看“教学网站”上的一组取自不同渠道的图像,用以说明图像获取渠道、信息的质量、格式等.使学生通过浏览,简单了解各种数码设备的情况,观看相关设备的操作视频.

  7

  .归纳:信息来源主要有文献型信息源、生活实际信息源和电子型信息源等.

  8

  .学习与反馈:学生到“教学网站”中自主学习“图像信息的表示”等相关知识,通过阅读与理解,同样是通过几道有针对性的试题来落实知识点.

  三、借鉴讨论,思考分析,意义引伸

  网站作品展示: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中国旗袍文化”

  1

  .在线讨论:安排学生在“教学网站”的讨论区进行讨论,分析上述网站由哪些信息种类构成,这些信息由何渠道得来,假想其研究、收集资料与制作的全过程.

  2

  .讲述:教师讲解该网站背后“研究性学习的故事”(此举意在给学生指明研究性学习中有关信息采集的基本方法以及结题时综合制作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们结合身边实例,进一步领悟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生活实践价值.)

  3

  .引伸:一个完整的电子作品是用来记载和表达的.作品的内容承载的是学习过程和研究成果,作品的最终表达中包含着个性特征、学习质量和品味修养.这也是信息时代表达方式的重要变革.

  在观看完整的主题网站、进行假想和讨论、老师全面讲述网站形成故事之后,布置课后任务:制作一个“真我风采”的多媒体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过去以实践操作为主导的形式上过该课,整节课里学生们用dc、dv、录音笔,各种软件和自带的数字化转换材料,忙得不亦乐乎.但是热闹之后却未见“彩虹”,缺乏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具体知识的落实.这次的教学设计,抽丝剥茧、有所取舍,并力图在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

  课堂实践使我体会到,在知识的落实阶段,要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和反馈习题,只有内容清晰,指向明确,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有问答讲解、演示操作、在线学习和动手实践等,这些均需要教师控制好节奏与时间.

  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3

  《帮帮残疾人—他们不容易》教学设计

  乌坡中心小学郑玉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残疾人生活中的不方便,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活动中亲身的体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同情关爱残疾人并愿意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

  在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树立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后,树立帮助残疾人的意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校服外套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你会自己刷牙洗脸吗?我们刷牙洗脸都是用双手,可是有一位大姐姐她刷牙洗脸的方式却和我们不一样,大家想看吗?请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肢残人(纪苏原)的视频资料。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她说什么?(学生谈感受。)纪苏原虽然失去了双臂,但她同样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揭示课题帮帮残疾人——他们不容易)二、了解残疾,加深感受你知道残疾人是指哪些人吗?盲人、聋哑人、肢残人、智力有缺陷的,都是残疾人。目前我国就有8000多万残疾人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残疾人的世界,看看他们是怎样生活和学习的。(出示关于残疾人生活的图片)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图1盲人拿着拐杖探路前行。图2聋哑人用手语进行交流。图3无臂女孩用脚来写字。图4智力缺陷儿童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照顾。

  三、活动体验,感受不便假如我们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会是什么感觉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活动一假如我是盲人----闭眼画耳活动要求紧闭双眼,从信封中拿出“天线宝宝”图片,并帮它画上耳朵。(你画对了吗?请学生说说感受。)在生活中,聋哑人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接下来,我们来体验一下聋哑人的生活。活动二假如我是聋哑人----我划你猜活动要求一位同学扮演聋哑人,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写字,只能用动作、表情来表示一句话的意思。其他同学猜。通过刚才的体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说感受。假如我是肢残,失去了自己的左手,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手臂残疾的感觉。活动三:假如我是肢残人----单手穿衣活动要求右手穿衣服,并拉好拉链,在穿衣的过程中左手不能帮忙。限时一分钟。(单手穿衣服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学生谈感受。)我知道一些在我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残疾人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四、拓展延伸,关爱残疾残疾人太不容易了,可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奥运健儿、邰丽华、舟舟、}教师介绍残疾人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他们却用残缺的身体和坚强的精神撑起了另一片蓝天,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我觉得他们太了不起了。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如果你遇到残疾人,你会怎么做?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残疾人,在生活上给残疾人提供了一系列特殊照顾,还提供了一些专门的设施,使他们能生活得更加方便。(课件展示残疾人专用设施并教育学生爱护设施)五、课堂回顾、情感升华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懂得了什么?全社会都要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六、布置作业制作爱心存单

  

  

篇三: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学校教育信息化概述

  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土坪镇中心小学

  一、实施背景

  土坪镇中心小学占地18211.25平方米,建筑面积8460余平方米。辖区学生相对集中,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8名,教职工59名。学校功能室齐全,内部配置按照省规范化学校的标准配备。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是比较好的,现有一间微机室,能够满足每生一机上信息课。全校18个教学班全部安装了班班通,平均每三位教师一台电脑供备课使用。教师平时上课使用班班通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局域网,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有利工作;多数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早在2011年,土坪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就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经过多方筹资,学校购买了一部分台式电脑供部分懂技术的教师使用,学校就此起步,大胆地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在2011—2016年的这几年中,土坪镇中心小学在数

  2

  3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三、预期成果(一)资源网建设目标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4、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不断充实学校资源库的内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全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1、逐步实现教师自动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教研活动。

  4

  2、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基础。

  3、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4、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三)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四、工作过程(一)条件保障1、加强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一责任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信息中心(电教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2、完善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利用原有《土坪镇中心小学管理方案》、《评优方案》、《信息技术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结合具体情况出台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朝纵深发展的制度。学校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二)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1、稳步投入,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1)数字化校园硬件建设在学校领导和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数字化校园已渗透在办公及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家校互动等各个领域中。目前,我校已经接通百兆级光纤网络和建有校园网,并建有局域网和校园资源共享网,网络信息点接入所有教室和办公室,每个办公

  6

  室和教学场所均有网络终端模块,只要有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接入即可实现高速上网和资源共享。学校建设有单人单机的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可以同时容纳66名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和网络浏览。多媒体2套,有投影机、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学校交流、教研和师生集体观后影视时使用。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平均每三位教师一台电脑,满足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目前,学校已建有校园广播,以及班班通网络、电子白板,努力实现以校园网为背景的教和学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校园。

  (2)数字化校园网络资源建设

  校园网是学校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土坪镇中心小学校园网隶属于正安县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整个网站版面美观大方,色彩鲜明,运行速度流畅。校园网从为“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角度设置了各种栏目,涵盖了学校站点、师生站点、资源站点和管理站点。各栏目内容丰富、真实、科学,与网站主题联系紧密,动态内容能实时更新。

  2、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和学用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

  7

  学校经常派教师外出培训,主要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培训结束回学校后组织教师参加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设备使用与维护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篇四: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学校信息化应用案例

  人民路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安庆市人民路小学是安庆市一所省重点小学,近几年来以教育科研为引领,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信息技术已真正融入了教师日常学习、工作中,并成为学校课堂改革和办学水平提升重要推手网络信息点:遍布校园教育、教学、管理各个领域,具有千兆核心,千兆骨干,百兆到桌机交换能力,教学区还实现高密度宽带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满足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需求云课堂网络机房、数码钢琴教室、数字校园移动终端等一系列数字化设施为全面开展数字化校园应用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着解决实际问题,方便教育教学及管理出发点,积极开展多网融合应用实践,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智能广播网、闭路电视网、电话通讯网和安全监控网应用整合,取得了一系列校园数字化应用成果学校短信系统:智能化为每位教师送上交通信息温情短信提示图书馆:学校配备智能刷卡系统,学生通过刷卡借阅图书馆各类书籍,图书管理员可以轻松通过系统查看到该生什么时候借阅图书,什么时候归还图书;管理员还可以通过系统统计表看到本月哪些班级借了多少图书以及新购了多少图书等相关信息监控系统:信息化应用融入学校工作每一个环节,从学校保安员工作应用就可见一斑;当前安全管理是学校头等大事,学校为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学校信息化建设案例我校于2010年11月异地新建,2011年9月1日正式启用学校占地47亩,建筑面积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70名,教职工63名300米跑道塑胶操场,功能室齐全,内部配置按照省规范化学校标准配备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当时全县是比较好,我们有一个微机室,能够满足最大班额

  每生一机上信息课全校24个教学班全部安装了电子白板,每位教师一台电脑供备课使用教师平时上课使用电子白板已经成为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容量和效率我们学校还配有一个自动录播室,有什么活动我们可以全校各班级进行现场直播我们建立了校园网,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和电信公司联合建立了家校平台,学校有什么信息及时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情况虽然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我校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是还有一些方面不足,比如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不足,各项规章制度不够规范,所以我校下一步做出以下打算:加强资源建设,提高应用质量1.加强校本资源库建设一是从学校教育信息库、课件素材库、勃利朝小教育信息化建设案例一、深化认识,科学规划,努力构筑现代化管理体系1、构建三个层面管理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学校制订了三大管理制度:即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日常管理办法,专用教室使用规则,教师培训制度做到学习宣传、落实职责,制度上墙、经常对照,检查督促、共同遵守,确保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正常运转同时,还配套了多媒体教室使用登记、软件使用记录、各专用室使用制度等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信息推进工作三年发展规划,每学年有对应工作计划,成立过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小组,校长为组长,信息专职教师具体分管,成员包括部门负责人、教研组长及相关人员规划明确、网络建立保障了信息工作有序推进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了无及拟比优势因此,我们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率先完成了6兆INTERNET宽带接入,并以中心机房为中心,建立各部门、各年级等室联网校园计算机网络,校内所有电脑实现较为高速上网,为教师们获取教育信息提供了快速、便

  捷条件此外,坚持充分发挥硬件设备为教育工作服务,增加扩充了教育基地和设施,学校现有1个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1台,多功能视频展示平台;电子备课室拥有计算机8台,供教师备课,培训各班均已配置29英寸电视这些现代教育装备配置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5、合理配置基础资源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驱动案例我校我校位于城乡结合处,按照标准规定配备了信息化建设应具备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教师办公达到人手一机,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从而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具有应用信息化意识,能够在教学评优等活动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培训,教师具备制作一般性教学课件能力,一线教师全部具备熟练制作应用ppt作为最常见教学课件;一部分教师具备了资源整合能力学校重视校园网络硬件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校园网络,拥有计算机网络中心1个、1个设备完善机房,班级教室均配置多媒体设备如何更有效管理及使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摆在面前一个问题在办公应用中校园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等还比较欠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我认为学校要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管理及应用策略研究,以更有效地建设好教学资源,使其在质量,效益,应用等方面有更强保证,并充分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果优化目前我们主要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及实践,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发、建设教育教学资源途径及方法,形成优秀教学资源库以资源库为依托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及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校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学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推进工作

  小组,引导各位教师对学校信息化设备、师资及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等软硬件进行了解及分析,制订了《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意见》和年度工作目标经过学习及研讨,全校上下达成共识:即“以信息

  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及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水平目标二是开发两大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在学校自主开发“学生在线作业平台”基础上,建设以“微课程”为代表学习资源库,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将在线作业平台彻底转变为在线学习平台,实现“课堂翻转”学校办公管理平台将学校公文转发、通知通告、等日常工作全面实施网上申请、批复、流转,以提高实效,实现透明管理、阳光行政三是紧扣三大主线实施现代管理进一步更新校干队伍现代管理理念;学习于永正大师做主题为“教学不可忽视另一面—教学情感”专场报告,引导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中树立起“以人为本”、“全面育人”教育理念;探索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考核,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绿色评价”体系;推动信息化管理步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管理中广泛应用锻造现代教师改革现行教师培训方式,全面实施“课堂翻转”式培训,采用“由学校下发培训提纲、教师按分组进行研讨、分组进行汇报展示、评委当场点评亮分”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改革教师课程开发模式,大力开发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以“微课程”为代表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精选实用软件,在校内推广,为“微课程”实施奠定技术基础各学科节选知识点、重点、难点,编辑制作“微课程”,逐步积累,为“翻转课堂”提打造源基础;打造自主课堂,促进教师由勤奋讲授向智慧导学转变,实现“教及学”变革培养现代学生坚决贯彻“立德树人”办学宗旨,重点强

  

篇五: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完满版)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

  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完满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优秀的网络环境

  黑泉镇永丰小学

  一、推行背景黑泉镇永丰小学现有6个授课班,在校学生43名,教职工10名。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校校是比较好的,现有交互式一体机4台,教师平时上课使用多媒体设施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升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系,为工作供应便利;各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宣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认识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授课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本源以下两方面:(一)政策推进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的确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授课模式的改革为重点,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打破口,亲近结合我校的教育授课本质,不

  (完满版)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

  断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授课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授课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进。

  (二)现实需要黑泉镇永丰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来几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特别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二、主要目标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渐渐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看法、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三、预期成就(一)资源网建设目标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授课、教研供应服务和各样信息。2.提升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度,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授课等活动供应网络环境。

  (完满版)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

  3.为学生供应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升学生获取、精选和办理信息的能力、解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办相应的条件。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1.渐渐实现教师自动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授课工作与睁开教研活动。2.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授课的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信息涵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升教师的能力,为深入睁开信息技术教育确定基础。3.寻请教育信息化新的打破口。睁开研究网络环境下互动授课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依照“整体规划、校本建设、一致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经过“创始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授课资源库。4.在教育信息化推行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式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睁开教改的骨干教师集体。

  (完满版)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

  (三)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目标1.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涵养。2.具备收集、精选、整理、办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术和能力,拥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想,学会学习、自主研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经过睁开兴趣小组,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涵养。四、工作过程(一)条件保障1.加强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学校建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一责任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教育处详尽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2.完满信息化工作考察方法、管理制度和激励体系学校建立激励和促进体系,经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二)本质成就、见效及推行情况1.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授课能力强,又有必然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

  (完满版)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

  宽泛提升相结合和学用结合的原则,深入睁开不同样层次、不同样形

  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学校经常派教师出门培训,主若是更新教育看法、授课思想

  和管理理念,培训结束回学校后组织教师参加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设施使用与保护等。经过整体

  规划、全员参加、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获取了进一步的提升。

  2.扬信息技术之帆,造就学校教育妙手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授课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路子。五、领悟与思虑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黑泉镇中心小学将连续完满教

  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办出更好的数字化网络环境,

  全方向、高

  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授课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篇六: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深度融合不断创新

  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石首市新厂镇小学

  一、背景与概况新厂镇小学创建于1914年,是石首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的诞生地。占地19400平方米,生均为17。3平方米,21个教学班,在校生1400人,专任教师6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共有46人,小学高级教师35人,地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0人,教师团队作风优良、业务过硬、勇于创新、不忘初心。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为6043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为12112平方米,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齐全,计算机室64平方米,学生计算机40台,多功能电教室2个,班班通一体机21台套,学校生活区、各办公室网络畅通,计算机办公快速高效,能满足工作需要。早在2005年,学校就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购进了2台奔腾386,就此起步,大胆地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和管理。不断积淀的百年老校,11年来,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我校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应用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二、特色与创新

  (一)紧密三个结合,完善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规划。1。学校实际与信息化发展形势紧密结合。当今社会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

  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教育科技高速发展,我们农村学校渴求快捷的信息、丰富的资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新潮流,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2.学校自身筹建与上级政策引领紧密结合。我校2005年就购进了计算机,用于学校管理办公专用,2006年各处室配备了办公电脑,2007年添置了网络服务器,上网访问教育网,实现在线办公,校园网络全覆盖。2008年市教体局、电教馆、政府项目为我校配备了高规格多媒体教室,能共享中央电教馆资源。2009年我校五、六年级配备了8套班班通一体机.2010年新建了第二个多媒体教室,2012年补增10套班班通设备,2015年9月一二年级新增6套班班通,至此,我校24个教室全部配齐了多媒体讲台、计算机及教学软件等,显示终端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操作和使用十分方便,一直坚持宁愿用坏,绝不放坏。3。短期实施、中期安排和长远规划紧密结合。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我校依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有关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案:《新厂镇小学教育信息化培训制度》、《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办公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制度》、《网络教室使用管理制度》、《教育信息化应用制度》、《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等。学校人人是责任人,个个讲文明,分工明确,任务具体。每节课有维护,每一天有小结,每一周有培训,每一月有测

  试评定,每一期有定性定量的考核评价,将短期安排与长远规划紧密结合,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全面可持续发展。(二)启动三项工程,提升信息化应用的基础环境。1。启动学校网络建设工程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师备课、辅助教学活动提供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应用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强网络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成光纤百兆到控制中心的校园网站,配置了3台服务器,每个办公和教学场所都有网络终端模块,只要有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接入即可实现高速上网。多媒体教室2个,有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演示设备,用于交流、展示、开放的大型活动的公开课使用。所有24个教室都配备了教学一体机,雅图、希沃电子白板设备,满足整合教学的基本需求。学校电子备课室,满足教师设计预案、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目前,校园广播系统,班班通网络、电子白板、有线电视,基本努力实现了以校园网为背景的教和学一体的数字化校园。

  2.启动教师教科研的空间和群组建设工程学校电教中心编撰了教师通讯录,收录了全体教师的手机长短号、QQ账号、微信号、优课账号、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账号、中国移动和教育账号、博客账号、教师人人空间、工作室等,分学科、分年级都有QQ群、微信群,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加入相应的群组,如

  e21湖北教研群、湖北小学数学群、荆州小学数学群、石首教科群、湖北创客教育交流群等等。这使教师们加强学习、加强交流,信息量大增,共享前沿思想,眼界开阔,更好地为“自身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发挥了独特的功能。

  3.启动家校联系沟通的建设工程.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是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教育者。在“互联网+”的时代,家校联系和合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并赋予新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家校联系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有效、不断发展。我校传承家访、电话和短信联系方式的同时,加强与家长的多方式联系,多渠道沟通的平台建设.现在各班都建议家校QQ、微信及其群组、电子邮箱,网络班级论坛、“校讯通",极大地提升了交流环境。(三)拓展三种渠道,促进信息化应用的能力提升。

  1。拓展教师研训,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拓展师资培训渠道,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学用结合和分散与集中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学校长期珍视各级电教馆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外请专家,组织

  专题讲座培训,重在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博客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一体机培训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拓展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以石首市教科课题为载体,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承接的《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组织得力,研究扎实被评为荆州市先进课题组.校本教研长期坚持,成果显著,大批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我校以课堂为阵地,频繁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其他学科甚至体育课老师有时也使用信息技术来上课。现在能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已达到100%。通过教学实践,老师们对如何使整合更有效有了较深的认识,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拓展大赛渠道,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连续几年来,我校把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增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学科活动,如电脑绘画,电脑小报制作评比等等,同时还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电教馆的有关比赛活动,如: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查、公布中小学实验

  教学说课评选、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和教育杯”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暨NOC活动、中国移动“和教育杯”论文大赛等,即将启动机器人及创客教育.(四)深化三个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模式.

  1。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师生广泛参与教与学的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

  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2.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学校建有信息技术教室、美术绘画室、音乐乐器舞蹈室,开设了科学活动制作室,开辟校园科普橱窗展,开设红领巾广播站科普栏目,利用教师博客师生共同交流科普话题,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科普氛围。让学生在科技活动基地开展各类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的科普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蓬勃开展,已形成了点面结合,人人参与的特点,摒弃了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完成的科技活动,二是面向全体。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设计,既真实地反映了活动源于生活需求,又极大地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

  现在,学校教职工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群和微信群,打开校园网,查看学校各类通知公告、工作安排、待办事宜、校内邮件、日程安排等,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强力推进数字化办公,学校所有的会议通知、一周工作安排、公文流转全部通过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公效率。学校一直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工作的数字化,教导处和少先队充分

  利用校园网资源有效辅助心理咨询、班会课、中队活动、家长会等常规德育工作。总务处在网上实行了校产公开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三成果与影响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硕果。新厂镇小学的老师们在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获得许多市级以上的奖项。其中,我校优质课龙吉庆老师的《马铃薯的沉浮》、杨先军的《沙尘暴》、田文华的《食物的营养》获荆州市一等奖,邓婷老师的科学实验说课《钟摆的研究》获石首市一等奖,曾辉老师的实验论文《浅谈科学课的学生实验》获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二等奖,刘芳老师的课件《小数的意义》获湖北省教育信息化中心一等奖,覃章兰老师的论文《活教圆柱体》获湖北省一等奖,龙吉庆老师的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思维培养》获湖北省一等奖,李蓉老师的信息技术实践征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教师能力培训研究》论文获中央电教馆三等奖,杨晓丽老师2015年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教师数字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湖北省电教馆馆一等奖,吴光波老师2012.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图形教学》论文一等奖,2013。10湖北省电化教育

  馆、教育学会《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教学设计一等奖,2014。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等奖,2015年11月《借力信息技术加强分层教学》获中央电教馆一等奖,学校2015年获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论文大赛优秀学校(教电馆【2015】218号文件),这一殊荣是我市唯一的,这些年,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数量、获奖面、获奖等次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四、经验与启示追求卓越的我们清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信息化的应用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厂镇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篇七: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政策推动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0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它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土坪镇中心小学

  一、实施背景土坪镇中心小学占地18211.25平方米,建筑面积8460余平方米。辖区学生相对集中,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8名,教职工59名。学校功能室齐全,内部配置按照省规范化学校的标准配备。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是比较好的,现有一间微机室,能够满足每生一机上信息课。全校18个教学班全部安装了班班通,平均每三位教师一台电脑供备课使用。教师平时上课使用班班通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局域网,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有利工作;多数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早在2011年,土坪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就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经过多方筹资,学校购买了一部分台式电脑供部分懂技术的教师使用,学校就此起步,大胆地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在2011—2016年的这几年中,土坪镇中心小学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应用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

  1

  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

  (一)政策推动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二)现实需要土坪镇中心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二、主要目标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三、预期成果(一)资源网建设目标

  2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4、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不断充实学校资源库的内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全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1、逐步实现教师自动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教研活动。2、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基础。3、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

  3

  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4、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三)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四、工作过程(一)条件保障1、加强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一责任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信息中心(电教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2、完善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利用原有《土坪镇中心小学管理方案》、《评优方案》、《信息技术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结合具

  4

  体情况出台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朝纵深发展的制度。学校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

  (二)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1、稳步投入,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1)数字化校园硬件建设在学校领导和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数字化校园已渗透在办公及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家校互动等各个领域中。目前,我校已经接通百兆级光纤网络和建有校园网,并建有局域网和校园资源共享网,网络信息点接入所有教室和办公室,每个办公室和教学场所均有网络终端模块,只要有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接入即可实现高速上网和资源共享。学校建设有单人单机的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可以同时容纳66名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和网络浏览。多媒体2套,有投影机、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学校交流、教研和师生集体观后影视时使用。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平均每三位教师一台电脑,满足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目前,学校已建有校园广播,以及班班通网络、电子白板,努力实现以校园网为背景的教和学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校园。(2)数字化校园网络资源建设校园网是学校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土坪镇中心小学校园网隶属于正安县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整个网站版面美观大方,色彩鲜明,

  5

  运行速度流畅。校园网从为“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角度设置了各种栏目,涵盖了学校站点、师生站点、资源站点和管理站点。各栏目内容丰富、真实、科学,与网站主题联系紧密,动态内容能实时更新。

  2、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和学用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学校经常派教师外出培训,主要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培训结束回学校后组织教师参加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设备使用与维护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3、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强化软件应用。现在,土坪镇中心小学教职工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和打开土小教师QQ群,查看学校各类通知公告、工作安排等,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校园网建成以后,学校强力推进校园网数字化办公,学校所有的会议通知、工作安排等全部通过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公效率。4、扬信息技术之帆,造就学校教育能手

  6

  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硕果。土坪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在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我校的刘永强、吴政、朱德维、饶伟等多位教师在市、县级教育部门举办的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和课件制作评比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中,我校教师付义芳获得国家级优课。

  五、体会与思考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土坪镇中心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更好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土坪镇中心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案例只是我县、我省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个例子,推进教育信息化,必将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等质的飞跃,必将为学校发展撑起一片崭新的蓝天!

  7

  

  

篇八: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教育精选-

  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崇信县城区第二小学章海龙

  一、实施背景崇信县城区第二小学现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00多名,教职工56名。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城区学校是比较好的,教师平时上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为工作提供便利;各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一)政策推动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

  可编辑

  -教育精选-

  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

  (二)现实需要崇信县城区第二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二、主要目标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三、预期成果(一)资源网建设目标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可编辑

  -教育精选-

  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1.逐步实现教师自动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教研活动。2.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基础。3.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4.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可编辑

  -教育精选-

  (三)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四、工作过程(一)条件保障1.加强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一责任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2.完善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二)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1.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

  可编辑

  -教育精选-

  普遍提高相结合和学用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

  学校经常派教师外出培训,主要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培训结束回学校后组织教师参加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设备使用与维护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扬信息技术之帆,造就学校教育能手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五、体会与思考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黑泉镇中心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更好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可编辑

  

  

篇九: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黑泉镇永丰小学

  一、实施背景黑泉镇永丰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3名,教职工10名。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是比拟好的,现有交互式一体机4台,教师平时上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为工作提供便利;各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一〕政策推动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开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根底设施为根底,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

  .

  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开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

  〔二〕现实需要黑泉镇永丰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开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开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二、主要目标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三、预期成果〔一〕资源网建设目标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效劳和各类信息。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

  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开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1.逐步实现教师自动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教研活动。2.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根底。3.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根底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置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4.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阔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气氛,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

  〔三〕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四、工作过程〔一〕条件保障

  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一责任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2.完善信息化工作考核方法、管理制度和鼓励机制学校建立鼓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开展。〔二〕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1.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

  .

  普遍提高相结合和学用结合的原那么,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

  学校经常派教师外出培训,主要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培训结束回学校后组织教师参加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设备使用与维护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扬信息技术之帆,造就学校教育能手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五、体会与思考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黑泉镇中心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立出更好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

  

  

篇十: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其中我校优质课龙吉庆老师的马铃薯的沉浮先军的沙尘暴田文华的食物的营养获荆州市一等奖邓婷老师的科学实验说课钟摆的研究获石首市一等奖曾辉老师的实验论文浅谈科学课的学生实验获省教育技术装备二等奖芳老师的课件小数的意义获省教育信息化中心一等奖覃章兰老师的论文活教圆柱体获省一等奖龙吉庆老师的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思维培养获省一等奖蓉老师的信息技术实践征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教师能力培训研究论文获中央电教馆三等奖晓丽老师2015年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教师数字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省电教馆馆一等奖吴光波老师201210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图形教学论文一等奖201310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教学设计一等奖201410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2015年11月借力信息技术加强分层教学获中央电教馆一等奖学校2015年获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论文大赛优秀学校教电馆2015218号文件这一殊荣是我市唯一的这些年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数量获奖面获奖等次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深度融合不断创新

  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石首市新厂镇小学

  一、背景与概况新厂镇小学创建于1914年,是石首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的诞生地。占地19400平方米,生均为17.3平方米,21个教学班,在校生1400人,专任教师6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共有46人,小学高级教师35人,地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0人,教师团队作风优良、业务过硬、勇于创新、不忘初心。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为6043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为12112平方米,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齐全,计算机室64平方米,学生计算机40台,多功能电教室2个,班班通一体机21台套,学校生活区、各办公室网络畅通,计算机办公快速高效,能满足工作需要。早在2005年,学校就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购进了2台奔腾386,就此起步,大胆地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和管理。不断积淀的百年老校,11年来,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我校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应用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二、特色与创新

  (一)紧密三个结合,完善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规划。1.学校实际与信息化发展形势紧密结合。当今社会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

  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教育科技高速发展,我们农村学校渴求快捷的信息、丰富的资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新潮流,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2.学校自身筹建与上级政策引领紧密结合。我校2005年就购进了计算机,用于学校管理办公专用,2006年各处室配备了办公电脑,2007年添置了网络服务器,上网访问教育网,实现在线办公,校园网络全覆盖。2008年市教体局、电教馆、政府项目为我校配备了高规格多媒体教室,能共享中央电教馆资源。2009年我校五、六年级配备了8套班班通一体机。2010年新建了第二个多媒体教室,2012年补增10套班班通设备,2015年9月一二年级新增6套班班通,至此,我校24个教室全部配齐了多媒体讲台、计算机及教学软件等,显示终端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操作和使用十分方便,一直坚持宁愿用坏,绝不放坏。3.短期实施、中期安排和长远规划紧密结合。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我校依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有关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案:《新厂镇小学教育信息化培训制度》、《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办公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制度》、《网络教室使用管理制度》、《教育信息化应用制度》、《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等。学校人人是责任人,个个讲文明,分工明确,任务具体。每节课有维护,每一天有小结,每一周有培训,每一月有

  测试评定,每一期有定性定量的考核评价,将短期安排与长远规划紧密结合,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全面可持续发展。(二)启动三项工程,提升信息化应用的基础环境。1.启动学校网络建设工程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师备课、辅助教学活动提供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应用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强网络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成光纤百兆到控制中心的校园网站,配置了3台服务器,每个办公和教学场所都有网络终端模块,只要有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接入即可实现高速上网。多媒体教室2个,有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演示设备,用于交流、展示、开放的大型活动的公开课使用。所有24个教室都配备了教学一体机,雅图、希沃电子白板设备,满足整合教学的基本需求。学校电子备课室,满足教师设计预案、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目前,校园广播系统,班班通网络、电子白板、有线电视,基本努力实现了以校园网为背景的教和学一体的数字化校园。

  2.启动教师教科研的空间和群组建设工程学校电教中心编撰了教师通讯录,收录了全体教师的手机长短号、QQ账号、微信号、优课账号、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账号、中国移动和教育账号、博客账号、教师人人空间、工作室等,分学科、分年级都有QQ群、微信群,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加入相应的群组,如

  e21湖北教研群、湖北小学数学群、荆州小学数学群、石首教科群、湖北创客教育交流群等等。这使教师们加强学习、加强交流,信息量大增,共享前沿思想,眼界开阔,更好地为“自身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发挥了独特的功能。

  3.启动家校联系沟通的建设工程。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是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教育者。在“互联网+”的时代,家校联系和合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并赋予新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家校联系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有效、不断发展。我校传承家访、电话和短信联系方式的同时,加强与家长的多方式联系,多渠道沟通的平台建设。现在各班都建议家校QQ、微信及其群组、电子邮箱,网络班级论坛、“校讯通”,极大地提升了交流环境。(三)拓展三种渠道,促进信息化应用的能力提升。

  1.拓展教师研训,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拓展师资培训渠道,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学用结合和分散与集中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学校长期珍视各级电教馆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外请专家,组织

  专题讲座培训,重在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博客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一体机培训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拓展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以石首市教科课题为载体,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承接的《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组织得力,研究扎实被评为荆州市先进课题组。校本教研长期坚持,成果显著,大批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我校以课堂为阵地,频繁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其他学科甚至体育课老师有时也使用信息技术来上课。现在能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已达到100%。通过教学实践,老师们对如何使整合更有效有了较深的认识,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拓展大赛渠道,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连续几年来,我校把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增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学科活动,如电脑绘画,电脑小报制作评比等等,同时还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电教馆的有关比赛活动,如:信

  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查、公布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选、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和教育杯”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暨NOC活动、中国移动“和教育杯”论文大赛等,即将启动机器人及创客教育。(四)深化三个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模式。

  1.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师生广泛参与教与学的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

  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2.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学校建有信息技术教室、美术绘画室、音乐乐器舞蹈室,开设了科学活动制作室,开辟校园科普橱窗展,开设红领巾广播站科普栏目,利用教师博客师生共同交流科普话题,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科普氛围。让学生在科技活动基地开展各类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的科普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蓬勃开展,已形成了点面结合,人人参与的特点,摒弃了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完成的科技活动,二是面向全体。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设计,既真实地反映了活动源于生活需求,又极大地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

  现在,学校教职工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群和微信群,打开校园网,查看学校各类通知公告、工作安排、待办事宜、校内邮件、日程安排等,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强力推进数字化办公,学校所有的会议通知、一周工作安排、公文流转全部通过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公效率。学校

  一直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工作的数字化,教导处和少先队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有效辅助心理咨询、班会课、中队活动、家长会等常规德育工作。总务处在网上实行了校产公开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三成果与影响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硕果。新厂镇小学的老师们在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获得许多市级以上的奖项。其中,我校优质课龙吉庆老师的《马铃薯的沉浮》、杨先军的《沙尘暴》、田文华的《食物的营养》获荆州市一等奖,邓婷老师的科学实验说课《钟摆的研究》获石首市一等奖,曾辉老师的实验论文《浅谈科学课的学生实验》获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二等奖,刘芳老师的课件《小数的意义》获湖北省教育信息化中心一等奖,覃章兰老师的论文《活教圆柱体》获湖北省一等奖,龙吉庆老师的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思维培养》获湖北省一等奖,李蓉老师的信息技术实践征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教师能力培训研究》论文获中央电教馆三等奖,杨晓丽老师2015年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教师数字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湖北省电教馆馆一等奖,吴光波老师2012.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依托

  信息技术提升图形教学》论文一等奖,2013.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教学设计一等奖,2014.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2015年11月《借力信息技术加强分层教学》获中央电教馆一等奖,学校2015年获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论文大赛优秀学校(教电馆【2015】218号文件),这一殊荣是我市唯一的,这些年,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数量、获奖面、获奖等次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四、经验与启示追求卓越的我们清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信息化的应用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厂镇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篇十一: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一政策推动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小伊中学召开中小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

  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土坪镇中心小学

  一、实施背景土坪镇中心小学占地18211.25平方米,建筑面积8460余平方米。辖区学生相对集中,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8名,教职工59名。学校功能室齐全,内部配置按照省规范化学校的标准配备。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是比较好的,现有一间微机室,能够满足每生一机上信息课。全校18个教学班全部安装了班班通,平均每三位教师一台电脑供备课使用。教师平时上课使用班班通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局域网,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有利工作;多数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早在2011年,土坪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就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经过多方筹资,学校购买了一部分台式电脑供部分懂技术的教师使用,学校就此起步,大胆地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在2011—2016年的这几年中,土坪镇中心小学在数

  页脚内容8

  小伊中学召开中小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

  字化校园的构建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应用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

  (一)政策推动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二)现实需要土坪镇中心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二、主要目标

  页脚内容8

  小伊中学召开中小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三、预期成果(一)资源网建设目标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4、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不断充实学校资源库的内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全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1、逐步实现教师自动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教研活动。

  页脚内容8

  小伊中学召开中小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

  2、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基础。

  3、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4、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三)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页脚内容8

  小伊中学召开中小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

  四、工作过程(一)条件保障1、加强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一责任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信息中心(电教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2、完善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利用原有《土坪镇中心小学管理方案》、《评优方案》、《信息技术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结合具体情况出台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朝纵深发展的制度。学校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二)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1、稳步投入,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1)数字化校园硬件建设在学校领导和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数字化校园已渗透在办公及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家校互动等各个领域中。目前,我校已经接通百兆级光纤网络和建有校园网,并建有局域网和校园资源共享网,网络信息点接入所有教室和办公室,每个办公

  页脚内容8

  小伊中学召开中小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

  室和教学场所均有网络终端模块,只要有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接入即可实现高速上网和资源共享。学校建设有单人单机的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可以同时容纳66名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和网络浏览。多媒体2套,有投影机、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学校交流、教研和师生集体观后影视时使用。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平均每三位教师一台电脑,满足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目前,学校已建有校园广播,以及班班通网络、电子白板,努力实现以校园网为背景的教和学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校园。

  (2)数字化校园网络资源建设

  校园网是学校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土坪镇中心小学校园网隶属于正安县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整个网站版面美观大方,色彩鲜明,运行速度流畅。校园网从为“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角度设置了各种栏目,涵盖了学校站点、师生站点、资源站点和管理站点。各栏目内容丰富、真实、科学,与网站主题联系紧密,动态内容能实时更新。

  2、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和学用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

  页脚内容8

  小伊中学召开中小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

  学校经常派教师外出培训,主要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培训结束回学校后组织教师参加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设备使用与维护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强化软件应用。

  现在,土坪镇中心小学教职工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和打开土小教师QQ群,查看学校各类通知公告、工作安排等,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校园网建成以后,学校强力推进校园网数字化办公,学校所有的会议通知、工作安排等全部通过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公效率。

  4、扬信息技术之帆,造就学校教育能手

  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硕果。土坪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在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我校的刘永强、吴政、朱德维、饶伟等多位教师在市、县级教育部门举办的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和课件制作评比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中,我校教师付义芳获得国家级优课。

  页脚内容8

  小伊中学召开中小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

  五、体会与思考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土坪镇中心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更好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土坪镇中心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案例只是我县、我省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个例子,推进教育信息化,必将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等质的飞跃,必将为学校发展撑起一片崭新的蓝天!

  页脚内容8

  

  

篇十二: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管理平台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

  —府谷县明德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成了人们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选择和运用网络资源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成为电教研究人员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今,我校教育城域网、校校通和班班通的增加,为实现网上教研和网上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靠的保障。我校在利用网络教研和录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领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目标任务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对教师进行网上业务培训和指导;利用录播平台,为全校教师提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的场所;为全校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与交流、成果展示与评比等提供信息化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个人工作空间,保留教师的教学教研成长轨迹,形成教师终生的成长记录;聚集全校教师集体智慧,建设我校的校本资源库.二、具体形式1.利用视频直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进行网上业务培训、教学观摩、送课下乡、集体备课等教师研训活动。2.利用我校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足够的网络存储空间和便捷的研讨工具,方便教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日志、教学反思、导学案、教学课件等上传发表,为自己的教育人生保存一份完整的档案,丰富我校校本资源库。3.利用录播平台为全校教师提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的场所,方便教研组评选优质课,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展示自己优课的机会.三、具体要求(一)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开展网络研训.

  1.教研组组长是网络教研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定期通过网络教研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1)网络议课,教研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创建本学科虚拟教研组,一是把自己对学科教学的理解、体会和意见通过日志形式发表,起到指导作用;二是及时查看本学科教师的课堂实录,对其指导评价,并推荐出优质课;

  (2)网上讲座,教研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通过网络教研平台,传达教学信息、宣传教学理念、推广教学经验、引领课改方向.如将自己或者名师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讲座课件、优质课等发布在网络教研平台上,供本组其他教师浏览、观摩、学习,并引发大家的讨论;

  (3)集体备课,教研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根据教学进程,组织本组成员分别备课或者撰写教学建议并发布在网络教研平台上,供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评价,并各自进行教学尝试,再进行教后反思与交流;

  (4)主题研讨,教研组组长设计一个研讨的主题,在某一个阶段内,组织和发动本组成员围绕主题将自己的理性认识、实践经验、教学感悟等发布在网络教研平台上,供大家学习、交流和辩论;

  (5)专题研究,教研组组长将专题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技术线路以及时间安排和预期成果形式)发布,组织本组成员组成非正式研究群体开展研究,及时发布研究成果,进行网络交流与学习。最后教研组组长收集整理相关研究素材,完成研究专题,推广研究成果.

  2.电教员是网络教研平台的设计和维护者,要为网络教研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1)根据教研的需要,规划、设计网络教研系统;(2)进行日常系统维护,确保系统运行稳定;(3)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针对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进行培训;(4)对上网不良行为进行监管.

  (二)利用网络视频,开展远程教育。1.充分利用录播平台开展送课下乡、优质课观摩、专家讲座等活动;利用视频点播功能,经常组织教师观看录播平台视频资源,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举办优质课评选、公开课研讨等活动,即将课堂进行录制并上传到资源库,供教师随时点播观看。2.电教员要提供直播现场视频、音频技术服务,确保直播信号顺利传送;配合教研组录制优质课,完成后期制作与上传.(三)建设网络资源库,丰富我校校本资源。1.资源建设要全员参与,共建共享。每一位教师都是校本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教研组组长要对本学科资源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分工,并定期评估,对较好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上传到资源库中.2.组织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根据教研组的统一规划与分工,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设计、导案、学案、课件、试题、教学参考资源、教学后记等上传到校本资源管理平台中,实现经验、智慧的共享。3.电教员要配合教研组对资源平台进行设计和维护。四、保障措施1.认识保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副司长曾说:“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网络教研。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根据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决定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网络化、信息化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与培训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网络研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能弥补传统教师

  研训存在不足,实现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放大了骨干教师的作用,改变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能使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名师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能整合放大课程资源效益,缓解专业支持力量不足和资源的匮乏的矛盾.加强各部门的认识,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与网络研训活动。

  2.组织保障教导处与教研室负责全校的网络研训工作组织和管理,教研组组长负责本学科的网络研训组织和指导工作,电教员负责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3.机制保障教导处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制定网络研训与资源建设评估标准,根据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对各教研组网络研训与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定期通报各教研组对资源建设的贡献,将资源建设列入对每位教师的年终考核中,对在资源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4.技术保障加强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根据我校教师的现状开展各类培训,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校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篇十三: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其中我校优质课龙吉庆老师癿马铃薯癿沉浮杨兇军癿沙尘暴田文华癿食物癿营养获荆州市一等奖邓婷老师癿科学实验说课钟摆癿研究获石首市一等奖曾辉老师癿实验论文浅谈科学课癿学生实验获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事等奖刘芳老师癿课件小数癿意义获湖北省教育信息化中心一等奖覃章兮老师癿论文活教囿柱体获湖北省一等奖龙吉庆老师癿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劣力学生思维培养获湖北省一等奖李蓉老师癿信息技术实践征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癿小学教师能力培训研究论文获中央电教馆三等奖杨晓丽老师2015年中国移劢校讯通杯论文教师数字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癿应用获湖北省电教馆馆一等奖吴先波老师2012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图形教学论文一等奖2013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三角形癿面积教学教学设计一等奖2014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2015年11月借力信息技术加强分层教学获中央电教馆一等奖学校2015年获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论文大赛优秀学校教电馆2015218号文件这一殊荣是我市唯一癿这些年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癿成果数量获奖面获奖等次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深度融合不断创新

  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石首市新厂镇小学

  一、背景与概况新厂镇小学创建于1914年,是石首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的诞生地。占地19400平方米,生均为17.3平方米,21个教学班,在校生1400人,专任教师6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共有46人,小学高级教师35人,地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0人,教师团队作风优良、业务过硬、勇于创新、不忘初心。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为6043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为12112平方米,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齐全,计算机室64平方米,学生计算机40台,多功能电教室2个,班班通一体机21台套,学校生活区、各办公室网络畅通,计算机办公快速高效,能满足工作需要。早在2005年,学校就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购进了2台奔腾386,就此起步,大胆地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和管理。不断积淀的百年老校,11年来,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我校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应用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二、特色与创新

  (一)紧密三个结合,完善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规划。1.学校实际与信息化发展形势紧密结合。当今社会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

  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教育科技高速发展,我们农村学校渴求快捷的信息、丰富的资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新潮流,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2.学校自身筹建与上级政策引领紧密结合。我校2005年就购进了计算机,用于学校管理办公专用,2006年各处室配备了办公电脑,2007年添置了网络服务器,上网访问教育网,实现在线办公,校园网络全覆盖。2008年市教体局、电教馆、政府项目为我校配备了高规格多媒体教室,能共享中央电教馆资源。2009年我校五、六年级配备了8套班班通一体机。2010年新建了第二个多媒体教室,2012年补增10套班班通设备,2015年9月一二年级新增6套班班通,至此,我校24个教室全部配齐了多媒体讲台、计算机及教学软件等,显示终端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操作和使用十分方便,一直坚持宁愿用坏,绝不放坏。3.短期实施、中期安排和长远规划紧密结合。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我校依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有关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案:《新厂镇小学教育信息化培训制度》、《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办公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制度》、《网络教室使用管理制度》、《教育信息化应用制度》、《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等。学校人人是责任人,个个讲文明,分工明确,任务具体。每节课有维护,每一天有小结,每一周有培训,每一月有

  测试评定,每一期有定性定量的考核评价,将短期安排与长远规划紧密结合,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全面可持续发展。(二)启动三项工程,提升信息化应用的基础环境。1.启动学校网络建设工程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师备课、辅助教学活动提供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应用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强网络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成光纤百兆到控制中心的校园网站,配置了3台服务器,每个办公和教学场所都有网络终端模块,只要有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接入即可实现高速上网。多媒体教室2个,有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演示设备,用于交流、展示、开放的大型活动的公开课使用。所有24个教室都配备了教学一体机,雅图、希沃电子白板设备,满足整合教学的基本需求。学校电子备课室,满足教师设计预案、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目前,校园广播系统,班班通网络、电子白板、有线电视,基本努力实现了以校园网为背景的教和学一体的数字化校园。

  2.启动教师教科研的空间和群组建设工程学校电教中心编撰了教师通讯录,收录了全体教师的手机长短号、QQ账号、微信号、优课账号、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账号、中国移动和教育账号、博客账号、教师人人空间、工作室等,分学科、分年级都有QQ群、微信群,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加入相应的群组,如

  e21湖北教研群、湖北小学数学群、荆州小学数学群、石首教科群、湖北创客教育交流群等等。这使教师们加强学习、加强交流,信息量大增,共享前沿思想,眼界开阔,更好地为“自身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发挥了独特的功能。

  3.启动家校联系沟通的建设工程。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是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教育者。在“互联网+”的时代,家校联系和合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并赋予新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家校联系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有效、不断发展。我校传承家访、电话和短信联系方式的同时,加强与家长的多方式联系,多渠道沟通的平台建设。现在各班都建议家校QQ、微信及其群组、电子邮箱,网络班级论坛、“校讯通”,极大地提升了交流环境。(三)拓展三种渠道,促进信息化应用的能力提升。

  1.拓展教师研训,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拓展师资培训渠道,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学用结合和分散与集中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学校长期珍视各级电教馆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外请专家,组织

  专题讲座培训,重在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博客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一体机培训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拓展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以石首市教科课题为载体,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承接的《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组织得力,研究扎实被评为荆州市先进课题组。校本教研长期坚持,成果显著,大批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我校以课堂为阵地,频繁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其他学科甚至体育课老师有时也使用信息技术来上课。现在能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已达到100%。通过教学实践,老师们对如何使整合更有效有了较深的认识,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拓展大赛渠道,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连续几年来,我校把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增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学科活动,如电脑绘画,电脑小报制作评比等等,同时还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电教馆的有关比赛活动,如:信

  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查、公布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选、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和教育杯”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暨NOC活动、中国移动“和教育杯”论文大赛等,即将启动机器人及创客教育。(四)深化三个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模式。

  1.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师生广泛参与教与学的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

  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2.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学校建有信息技术教室、美术绘画室、音乐乐器舞蹈室,开设了科学活动制作室,开辟校园科普橱窗展,开设红领巾广播站科普栏目,利用教师博客师生共同交流科普话题,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科普氛围。让学生在科技活动基地开展各类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的科普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蓬勃开展,已形成了点面结合,人人参与的特点,摒弃了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完成的科技活动,二是面向全体。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设计,既真实地反映了活动源于生活需求,又极大地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

  现在,学校教职工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群和微信群,打开校园网,查看学校各类通知公告、工作安排、待办事宜、校内邮件、日程安排等,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强力推进数字化办公,学校所有的会议通知、一周工作安排、公文流转全部通过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公效率。学校

  一直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工作的数字化,教导处和少先队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有效辅助心理咨询、班会课、中队活动、家长会等常规德育工作。总务处在网上实行了校产公开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三成果与影响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硕果。新厂镇小学的老师们在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获得许多市级以上的奖项。其中,我校优质课龙吉庆老师的《马铃薯的沉浮》、杨先军的《沙尘暴》、田文华的《食物的营养》获荆州市一等奖,邓婷老师的科学实验说课《钟摆的研究》获石首市一等奖,曾辉老师的实验论文《浅谈科学课的学生实验》获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二等奖,刘芳老师的课件《小数的意义》获湖北省教育信息化中心一等奖,覃章兰老师的论文《活教圆柱体》获湖北省一等奖,龙吉庆老师的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思维培养》获湖北省一等奖,李蓉老师的信息技术实践征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教师能力培训研究》论文获中央电教馆三等奖,杨晓丽老师2015年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教师数字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湖北省电教馆馆一等奖,吴光波老师2012.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依托

  信息技术提升图形教学》论文一等奖,2013.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教学设计一等奖,2014.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2015年11月《借力信息技术加强分层教学》获中央电教馆一等奖,学校2015年获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论文大赛优秀学校(教电馆【2015】218号文件),这一殊荣是我市唯一的,这些年,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数量、获奖面、获奖等次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四、经验与启示追求卓越的我们清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信息化的应用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厂镇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篇十四: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深度融合不断创新

  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石首市新厂镇小学

  一、背景与概况新厂镇小学创建于1914年,是石首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的诞生地。占地19400平方米,生均为17.3平方米,21个教学班,在校生1400人,专任教师6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共有46人,小学高级教师35人,地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0人,教师团队作风优良、业务过硬、勇于创新、不忘初心。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为6043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为12112平方米,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齐全,计算机室64平方米,学生计算机40台,多功能电教室2个,班班通一体机21台套,学校生活区、各办公室网络畅通,计算机办公快速高效,能满足工作需要。早在2005年,学校就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购进了2台奔腾386,就此起步,大胆地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和管理。不断积淀的百年老校,11年来,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我校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应用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二、特色与创新

  (一)紧密三个结合,完善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规划。1.学校实际与信息化发展形势紧密结合.当今社会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

  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教育科技高速发展,我们农村学校渴求快捷的信息、丰富的资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新潮流,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2。学校自身筹建与上级政策引领紧密结合。我校2005年就购进了计算机,用于学校管理办公专用,2006年各处室配备了办公电脑,2007年添置了网络服务器,上网访问教育网,实现在线办公,校园网络全覆盖。2008年市教体局、电教馆、政府项目为我校配备了高规格多媒体教室,能共享中央电教馆资源。2009年我校五、六年级配备了8套班班通一体机.2010年新建了第二个多媒体教室,2012年补增10套班班通设备,2015年9月一二年级新增6套班班通,至此,我校24个教室全部配齐了多媒体讲台、计算机及教学软件等,显示终端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操作和使用十分方便,一直坚持宁愿用坏,绝不放坏。3。短期实施、中期安排和长远规划紧密结合。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我校依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有关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案:《新厂镇小学教育信息化培训制度》、《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办公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制度》、《网络教室使用管理制度》、《教育信息化应用制度》、《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等。学校人人是责任人,个个讲文明,分工明确,任务具体.每节课有维护,每一天有小结,每一周有培训,每一月有测试评

  定,每一期有定性定量的考核评价,将短期安排与长远规划紧密结合,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全面可持续发展.(二)启动三项工程,提升信息化应用的基础环境。1。启动学校网络建设工程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师备课、辅助教学活动提供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应用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强网络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成光纤百兆到控制中心的校园网站,配置了3台服务器,每个办公和教学场所都有网络终端模块,只要有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接入即可实现高速上网.多媒体教室2个,有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演示设备,用于交流、展示、开放的大型活动的公开课使用。所有24个教室都配备了教学一体机,雅图、希沃电子白板设备,满足整合教学的基本需求.学校电子备课室,满足教师设计预案、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目前,校园广播系统,班班通网络、电子白板、有线电视,基本努力实现了以校园网为背景的教和学一体的数字化校园。

  2.启动教师教科研的空间和群组建设工程学校电教中心编撰了教师通讯录,收录了全体教师的手机长短号、QQ账号、微信号、优课账号、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账号、中国移动和教育账号、博客账号、教师人人空间、工作室等,分学科、分年级都有QQ群、微信群,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加入相应的群组,如

  e21湖北教研群、湖北小学数学群、荆州小学数学群、石首教科群、湖北创客教育交流群等等。这使教师们加强学习、加强交流,信息量大增,共享前沿思想,眼界开阔,更好地为“自身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发挥了独特的功能。

  3.启动家校联系沟通的建设工程。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是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教育者。在“互联网+”的时代,家校联系和合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并赋予新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家校联系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有效、不断发展。我校传承家访、电话和短信联系方式的同时,加强与家长的多方式联系,多渠道沟通的平台建设。现在各班都建议家校QQ、微信及其群组、电子邮箱,网络班级论坛、“校讯通”,极大地提升了交流环境。(三)拓展三种渠道,促进信息化应用的能力提升。

  1.拓展教师研训,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拓展师资培训渠道,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学用结合和分散与集中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学校长期珍视各级电教馆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外请专家,组织专

  题讲座培训,重在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博客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一体机培训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拓展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以石首市教科课题为载体,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承接的《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组织得力,研究扎实被评为荆州市先进课题组.校本教研长期坚持,成果显著,大批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我校以课堂为阵地,频繁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其他学科甚至体育课老师有时也使用信息技术来上课。现在能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已达到100%。通过教学实践,老师们对如何使整合更有效有了较深的认识,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拓展大赛渠道,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连续几年来,我校把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增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学科活动,如电脑绘画,电脑小报制作评比等等,同时还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电教馆的有关比赛活动,如: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查、公布中小学实验

  教学说课评选、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和教育杯”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暨NOC活动、中国移动“和教育杯”论文大赛等,即将启动机器人及创客教育。(四)深化三个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模式。

  1.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师生广泛参与教与学的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

  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2。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学校建有信息技术教室、美术绘画室、音乐乐器舞蹈室,开设了科学活动制作室,开辟校园科普橱窗展,开设红领巾广播站科普栏目,利用教师博客师生共同交流科普话题,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科普氛围。让学生在科技活动基地开展各类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的科普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蓬勃开展,已形成了点面结合,人人参与的特点,摒弃了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完成的科技活动,二是面向全体。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设计,既真实地反映了活动源于生活需求,又极大地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

  现在,学校教职工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群和微信群,打开校园网,查看学校各类通知公告、工作安排、待办事宜、校内邮件、日程安排等,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强力推进数字化办公,学校所有的会议通知、一周工作安排、公文流转全部通过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公效率。学校一直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工作的数字化,教导处和少先队充

  分利用校园网资源有效辅助心理咨询、班会课、中队活动、家长会等常规德育工作.总务处在网上实行了校产公开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三成果与影响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硕果.新厂镇小学的老师们在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获得许多市级以上的奖项。其中,我校优质课龙吉庆老师的《马铃薯的沉浮》、杨先军的《沙尘暴》、田文华的《食物的营养》获荆州市一等奖,邓婷老师的科学实验说课《钟摆的研究》获石首市一等奖,曾辉老师的实验论文《浅谈科学课的学生实验》获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二等奖,刘芳老师的课件《小数的意义》获湖北省教育信息化中心一等奖,覃章兰老师的论文《活教圆柱体》获湖北省一等奖,龙吉庆老师的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思维培养》获湖北省一等奖,李蓉老师的信息技术实践征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教师能力培训研究》论文获中央电教馆三等奖,杨晓丽老师2015年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教师数字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湖北省电教馆馆一等奖,吴光波老师2012。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图形教学》论文一等奖,2013。10湖北省电化教

  育馆、教育学会《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教学设计一等奖,2014.10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学会《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等奖,2015年11月《借力信息技术加强分层教学》获中央电教馆一等奖,学校2015年获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论文大赛优秀学校(教电馆【2015】218号文件),这一殊荣是我市唯一的,这些年,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数量、获奖面、获奖等次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四、经验与启示追求卓越的我们清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信息化的应用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厂镇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推荐访问:小学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信息化 案例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