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19篇(范文推荐)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教学难点:读懂课文,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19篇,供大家参考。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19篇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进入,谈话导入。

1、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写两个词语,谁来试试?(美丽 难看)

2、“美丽和难看”,你喜欢哪一个词语呢?为什么?

过渡:有一只小鹿,它又是怎样看待“美丽”和“难看”的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正确、流利的读下来。

2、可以了吗?故事中新的词语朋友可真不少,让我们轻轻的开启词语王国的每扇大门,去认识每一位新的朋友。(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过渡:同学们在词语王国中尽情畅游的时候,小鹿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出示:一只小鹿),它迫不及待的想见见大家,给大家讲讲它的故事。

三、从句入手,自主探究。

1、从句入手,朗读感悟。

故事得从“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说起……(板书:角 腿)小鹿对于自己“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有什么看法,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句了读给大家听听!谁来?(学生读句子,老师随机课件出示)

“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①怎样的身段才称得上“匀称”?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身材很匀称。

②小鹿的身材是多么匀称呀!它还有一对像珊瑚的角。

看见过珊瑚吗?老师把它们也带来了。(播放珊瑚图)

③海底的珊瑚给你怎样的感觉?

④海底的珊瑚多美啊!小鹿用漂亮的珊瑚来比喻自己的角,可见他心里——很喜欢自己的角。你能带着喜爱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学生互评)

“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说这句话时小鹿的表情怎样?(小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你觉得这时鹿的心情会怎样?咱们就撅起嘴,皱起眉读的这句话。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①是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对自己脚和腿的看法?(板书:差点送命 狮口逃生)

②在逃脱狮子的追赶时,小鹿的腿有何惊人的表现?你来读读。(指名读 惊险的感觉)

③经历了了狮口逃生小鹿深有感触地说——生接读“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指导读:小鹿此时的心情怎样?应怎样读?)

2、积极讨论,引导探究:

①过渡:这次灾难之后,鹿决定锯掉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同学们讨论一下,小鹿该不该这样做呢?(前后四位同学讨论)

②好了吗?说说你们的意见。(指名谈,引导学生说出寓言寓意)

3、故事总结,感悟道理。

读了《狮子和鹿》的故事,知道了事物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一味欣赏长处而看不见短处,是不对的;
因为它的短处完全否定长处也是不对的,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像这样讲故事明道理的文章叫做寓言。(板书:寓言)

四、交流理解,拓展延伸。

1、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

朋友与熊

两个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马上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假装死了。据说,熊从来不吃死人。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今后千万注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一起同行。”

2、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通过读故事,懂得了什么?

结束语:在这个脚步匆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能让我们在读后获得智慧,希望大家能和寓言交上朋友,享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快乐。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界闻名”、“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2、能力目标。运用“参加”、“既……又……”造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
了解句与句的联系,有感情朗读课文。

3、思想品德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国情愫。

【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世界闻名的建筑?

2、谁能概括地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而闻名?

3、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同学们能叫出它的名字吗?(板书新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欣赏一下这座千年古桥。(幻灯片出示赵州桥图片)

2、只是见到这座桥的图片,我已经被它吸引,为它动情,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会用怎样的文字来讲述赵州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赵州石桥。

3、听老师给同学们读遍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思考:作者笔下的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请同学们拿起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可以请教字典、请教老师。还要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仔细品读

1、赵州桥的独特设计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知道这座桥坐落于什么地方吗?(幻灯片出示地图)

3、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又建造于哪个年代呢?(幻灯片出示答案)

4、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桥可以称为石拱桥呢?

5、老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的朗读还知道了赵州桥在世界上都很有知名度,谁知道老师是从哪个词得出的结论?(课件出示“世界闻名”的解释)

6、听说赵州桥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问题(幻灯片出示:赵州桥问:“我还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吗?”)

7、们知道答案吗?这里的济还读什么音?

8、咱们的设计师李春还参加了建造,现在老师要说这个“参加”的“参”也是多音字,谁来说说它还有什么音,都能组什么词?谁能用“参加”造句?

9、现、在谁能概括的告诉老师,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世界闻名)

10、现在请同学们自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样2个问题:(1)全段有几句话?(2)每句话都是写了什么?……第二句话从数字中体现了赵州桥的雄伟,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两个数字读的重一些。

11、找一名同学读读第三和第四两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能够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也表现了赵州桥什么特点?

12、那么具有这种特点的桥有什么优点呢?找同学读读第五句话和第六句话……你告诉老师这样的桥有什么特点?

13、(幻灯片出示: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我们把“既减轻了”后面的内容和“又减轻了”后面的内容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想一想:意思变化了吗?

14、你能用“既……又……”说句子吗?

15、“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清楚的告诉老师“创举”是什么意思?

16、第六句话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还告诉了我们赵州桥怎样?

17、“冲击力”的“冲”还有一个音是什么?

18、“节省”是什么意思?“节省”的“省”还读什么音?

19、现在告诉老师整个第二自然段都是围绕这一自然段的哪句话来写的?

20、那么我们就说第一句话是本自然段的什么句?这一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写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板书:雄伟坚固)

21、现在老师读这一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

22、找同学来读读老师这里的资料库,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赵州桥究竟有多么雄伟坚固。(幻灯片出示资料库)

23、大家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24。请大家默读这一节,思考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4、“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雕刻和精美是什么意思?“精美”的反义词是什么?

25、课文中主要描述了几幅雕刻图案?

26、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7、第一条龙什么样?

28、第二条龙呢?“前爪”的“爪”还有什么音?能组什么词?“遥望”是什么意思?

29、第三条龙什么样?

30、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那么为什么选择描述这3幅图案?

31、作者只写了这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幻灯片出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2、龙是不是真的在游动啊?……对,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33、“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4、说得很好!再请同学看课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后面是什么标点?这些标点说明什么?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老师翻出的是什么内容同学们就读什么。(幻灯片翻出相应的句子)

35、同学们,这样读了以后,你们明白了用分号的道理了吗?

36、谁能给老师总结一下第3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板书:图案精美)

37、让我们齐读第3自然段。

38、本文的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39、谁愿意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

40、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现在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41、课文里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个“遗产”是什么意思?(板书: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句话在全文占有什么地位?是这篇文章的什么句?

四、回顾总结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赵州桥世界闻名是全文的总起(板书:总起);
第2、3自然段分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栏板的图案精美(板书:分述);
第4自然段总结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板书:总结)

五、知识探索

1、你们知道吗?在河北还有一首流传很广的京剧名字是《小放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幻灯片播放)

2、我们都知道赵州桥是以地名而命名的,请同学们再为这座桥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六、升华主题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应该为我们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勇于发明创造的精神,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画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赵州桥。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萨、蔷、薇、啰、滂、沱、纤”。

2、积累描写野蔷薇花和形容大雨的词语,尝试运用。

3、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主要内容。

4、阅读过程中,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关爱的真挚感情,体会“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思想。

一、指导审题、初步了解人物关系

1、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名字叫《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来,读一下)

2、你们读读这个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A、这是人物所说的一句话(人物的语言)

B、“不是最。弱小”=还有比她更弱小的

C、1这个符号,课后有对它的注释。把书打开,自己读一读。

3、还没有看课文内容,就能从一个课题中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收获可这不小。

4、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课题中的这个“我”,指的就是——“萨沙”,对呀,她只有——四岁(板书:萨沙)(四岁)

5、除了萨沙,这一家人还有谁?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父亲母亲托利亚)(小学生)

6、我们一看就知道,萨沙是这一家人中最——(小),明明最小,为什么会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认为比她更弱小的是谁?——学生答“蔷薇”(板书:蔷薇)(指导书写)

二、学习二、三节

1、 本文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非常的教育家,他写的许多小故事都会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我们先看看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也叫作“起因”。(板书:起因)

3、我们来读读课文的1、2、3小节,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预设:假日。假日,这个时间太笼统,而且许多国家的放假的时间都不一样的。点拨:雷声大作——“夏日里”会有雷阵雨第一朵野蔷薇开放——开放的时间约在初夏(从这一点上看,事情发生在初夏。)——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故事发生的更确切的时间。

4、这时,蔷薇花开放了(出示图片),说一说你所看到的蔷薇花?野蔷薇开放了,——看看课文第9小节,也有两个描写描写蔷薇花的词语(娇嫩、纤弱)

5、纤弱什么意思啊?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就是纤细而柔弱。那粉红粉红的的蔷薇花,那么娇嫩,纤细,让人们都不忍心去——触碰它。

6、你们喜欢这样的蔷薇花嘛,把描写蔷薇花的句子读好。

7、一家人正在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

8、出示: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1)读一读

(2)你感觉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突如其来、非常大)从哪里看出来的?(突然,雷声大作、大雨如注)(板书:大雨如注)

(3)“大雨如注”是什么意思啊?我们先来看看“注”是什么意思?老师这里有几个解释,你们来选择一下。(注:①集中;
②灌入;
③记载,登记。)“灌”――多且速度快。“大雨如注”就是雨大得仿佛是从天上灌下来的。形容雨下得很大。)

(4)文中还有哪个词也说明雨大的"呢?(板书:滂沱大雨)

(5)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雨大的词语?(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9、这突如其来的大雨(点着板书中的起因)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这下,一家人就忙开了。出示:父亲赶紧收拾东西,母亲忙着照料孩子。(师读一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在这“大雨如注”的时刻,多希望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啊!他们身边除了一把勉强可以遮挡的伞和一件雨衣。我们开看看,事情又是怎么样发展下去的。(请6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4—8小节)这一部分就是事情的经过(板书:经过)

2、看看,第4小节有几句话?(共有2句话)第一句中有一个分号,把这句长句分成了两个并列的分句。我们读读这句话。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句分句,都只有“虽然”,那“但是”呢?但是的内容在哪里,你能不能用上“虽然、但是”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呢?不急于回答,我们先把它写下来。写第一句。(生写在书上,师把问题句子写在黑板上)、指导分析,第二分句口头回答。

4、这么长的一句句子,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板书:互让)

5、这一小节讲的就是——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最后——雨衣给了萨沙。

6、看到这一切,四岁的萨沙不明白,于是问妈妈(出示5—8小节[连着4],然后句子画线。)“你们为什么都这样做呢?”这样做,指的是怎样做?(表扬能联系上下文寻找到答案的同学)。

7、听了萨沙的问话,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来看看她们的对话(出示5—8节)

8、先同桌分角色来读读这两组对话。再指名几组读。

9、妈妈说的这两句话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

10、这“每个人”对萨沙一家来说是谁?对我们坐在这个教室里的人来说呢?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妈妈说的话,萨沙从半信半疑——到最后都听明白了吗?明白了――看看后面她是怎么做的。不明白――看看后面她怎么表现的。

2、读读课文的结果部分(9—11节)(板书:结果)。说说:萨沙看到(),心想(),于是()。(板书:掀盖)

3、萨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听懂了妈妈的话。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两小节。

五、总结,指导简单复述

1、刚才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们能不能借助板书,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呢?注意,要说清一件事,就必须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天,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玩。突然,天空中下起了滂沱大雨。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最后雨衣给萨沙。萨沙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告诉她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萨沙看见暴风雨中的蔷薇花,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蔷薇花上。)

板书设计: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起因经过结果

互让掀盖

大雨如注父亲母亲托利亚萨沙蔷薇花

瓢泼大雨(小学生)(四岁)(娇嫩纤弱)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4篇

一、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适合初中生学习。它的语言浅显明了,但情感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加深儿女对母亲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 学生分析:

学生刚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但是他们又搞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这正是学生的天真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幼稚的心里种下“孝”的种子。

三、 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会母女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并认识母亲对子女成长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2、知识目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懂得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动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词,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反馈:这个环节学生普遍比较能投入,能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共鸣,流下了眼泪,特别是女同学。另外同学们在谈自己感受时均认为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动,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我想借助一些优美的暗示来上语文课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时学生的心底是纯真无邪的。

2、 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受。

A、母亲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

反馈:有的同学谈自己生病时母亲连夜或冒雨送他(她)到医院的故事;
有的"同学则谈了母亲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巨大帮助;
有的同学甚至提到母亲如何对自己进行呕心沥血的教育,如何为了儿女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总之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在谈话过程中无不流露出感激和自豪之情。认为自己应该在长大后孝敬和报答自己的母亲。

反思: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虽然让人应接不暇,但我内心里还是感到欣慰。因为通过他们的回答和谈话,我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所在。我想我面前坐着的是一群本性善良、质朴的孩子,如果教师能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教育,我们使学生“学会做人”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B、 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经做过的对不住母亲的事:

反馈:一开始学生都不太敢说出自己做错的事,后来在我的带动下(先让他们听我的经历——这也体现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同学们慢慢踊跃起来了,纷纷打开自己的心扉,把压在自己心中的不快都说了出来。比如有个同学说自己曾经在背后骂过母亲,并取笑她,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又没胆量向母亲承认错误;
还有个同学说自己假装生病,来骗取母亲的同情……

反思:虽然同学们的话让我感到惊讶,但我同时却也看到了他们诚实、善良的一面和可塑性。作为教师,我想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让他们知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二)、学生阅读课文《小巷深处》,并且分组探究:

1、课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的?(主要通过哪些描写)

2、应如何评价她的这种行为?

反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们的讨论相对活跃,但是回答的答案比较统一。一般是:喜欢 → 反感 → 讨厌 → 感动。学生能够较全面地去发现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则由讨论转化为争论,主要形成两种观点:

1、对“小莉”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

2、认为“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5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安澜桥、都江堰”等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语句和课文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5、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重点:

在故事中使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难点:

1、体会都江堰工程与索桥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感悟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索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索桥在什么地方,不知道索桥什么样子,不知道索桥的重要作用,更不了解索桥的故事。为此,在课前应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包括索桥、都江堰、鱼嘴、二王庙、何氏夫妇等等。因为资料的内容比较多,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搜集整理归类,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激情导课。

1、“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缝隙雪冤竹索

都江堰安澜桥(注意“堰”“澜”的写法)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例如:索桥什么样子?为什么要修建索桥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课文中的“石头”说了些什么?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写索桥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工程?……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老师可以将课文中的要点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预设或生成某些问题。)

四、赏析感悟。

(一)了解索桥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小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索桥建造特点的语句读一读,把其中你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

2、在小组里交流找出的句子和词语,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说说索桥的建造特点。

3、全班交流:运用书中的语言信息并结合相关资料介绍“索桥”。

4、“索桥”虽然是那样的简陋,可走在上面别有一番情趣。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人物,想象一下他们走在桥上时的感受。(可直接运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

(二)了解索桥的故事

1、刚才我们通过读重点语句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了索桥的建造特点,那索桥究竟发生了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2、(出示句子)“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儿,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千百年来,是谁在向走过都江堰和索桥的人们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1)“‘‘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

(2)“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

3、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心和何氏夫妇的心究竟是怎样的心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建造都江堰的人们和建造索桥的何氏夫妇都具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4、全班交流

给学生留下充分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交流中围绕着重点语句进行赏析、揣摩、诵读,从而在全班的交流中逐渐感悟到:几千年前建筑都江堰的人们和建造索桥的何氏夫妇都具有“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出示倒数第二段中的语句,齐读)

5、了解了都江堰和索桥的故事,同学们知道作者在写索桥故事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工程了吗?(学生交流补充)

6、老师小结

几千年前建筑都江堰的人们和建造索桥的何氏夫妇都具有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为多数人而牺牲自己的心。所以说都江堰工程和索桥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只是索桥的"故事更深的感染了作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前者是铺垫,后者是人物精神的深化。

7、作家高尔基笔下的勇士丹柯同样具有这样一颗“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为多数人而牺牲自己的心”。(简单介绍勇士丹柯的故事)

8、齐读课文第五段,尝试背诵感受最深的语句。(可简要交流背诵的原因)

(三)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儿,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还了解哪些故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们分享,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2、出示都江堰河索桥的相关录相图片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能够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领悟到人间更美、更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使每一个人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这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得到解决。)

五、总结全文

作者在游都江堰和安澜索桥时,被几千年前的人触动和感染,从而领悟到人间更美、更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2、修建都江堰的人们和建造索桥的何氏夫妇以及勇士丹柯都具有颗什么样的心?(出示倒数第二段中的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二、列提纲

学习完了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列出提纲,对文章整体结构安排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作业布置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古迹?这些古迹背后发生了哪些故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考察并搜集相关资料,在全班交流。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6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11个,会写6个生字,认识心字底“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图文结合,理解词句意思,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并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

【预习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课前收集有关小松鼠的资料(图片文字、音像等)。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

2、图文结合,理解词句意思,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能从我做起,从身做起。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生字卡片、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第一活动板块:激发学习动机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

画面一:

小松鼠。

画面二:

松鼠和松果(一组图文)配上悦耳的音乐以及简短的文字说明。

说明一: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说明二:

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松果香甜可口,好吃极了,可是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我们以后怎么办呢?

(学生听解说)

2、主体活动:

画面一: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画面二:

听了介绍后,你想到了什么?最想干什么?

3、巧妙过渡:

板书课题:松鼠和松果。

二、第二活动板块:总体感知课文

1、自由拼读课文。

2、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

字音→课文→纠正→交流

3、全班反馈:

⑴抽读生字词卡片。

⑵小组长整理组员的交流情况,反馈已知与未知:

①松鼠“聪明、活泼”你觉得呢?

②松鼠在摘松果时想起了什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③后来他们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

④学了课文,再来说说松鼠是多么的“聪明、活泼”的。

⑤你平常又是怎么做的呢?

4、想想你最喜欢文中哪一部分的`描写,为什么?

三、第三活动板块:品读感悟

1、指导朗读:

采用引读的方式。

重点词句:

“学会了,高高兴兴,一个又一个,那么,眨眨眼睛”。

读出疑惑与担忧。

重点段4~6,指导读出活泼、向上,充满希望。

2、自由读。

3、同桌来当小老师,小啄木鸟,互相啄虫,治病。

4、齐读。

四、第四活动板块:总结延伸,画未来

多招人喜欢的小家伙呀!我发现咱们班也有许多可爱的小松鼠,你说他们在哪儿?哈哈,对了,就是你们,行动起来吧,可爱的小松鼠们,比比看,谁做得最好。咱们开始动手吧!以后的是什么样呢?咱们把它画出来吧!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时光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我,珍惜时光。

2、认识本课“钟零”等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透过学习,要让学生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三、学生分析

只知一分钟很短,却不知有时一分钟也会感觉很长。从他们的切身感受入手,懂得“分秘必争”的道理。学生已经具备必须的朗读潜力,表演潜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在朗读中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就应是一件很简单,也很感兴趣的事。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导入新课

1、做游戏:全体同这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坚持一分钟。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很长)

2、小结:是啊,一分钟能够说很短,但有时也觉得很长,就象刚才,我们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这天我们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必须会更深。(让学生切身体验一分钟的时光是不算短的。既能够增强课堂情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时光概念,便于深入理解课文资料。)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主识字。向大家介绍好的识字方法,共同讨论。

3、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开火车读。(识字中,我让学生课前制作好生字卡片,促进了预习。并将好的记忆方法介绍给大家。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对生字记忆也会更深刻。)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提出问题。(自由发言)

2、分组讨论:元元只是多睡了一分钟,怎样会迟到二十分钟呢?

学生活动:

①能够在书上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②几名学生模仿着演一演。

3、集中汇报,边演边读。让几名学生到前面表演。(很形象)其他学生欣赏。师提问:在你看的过程当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师追问: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呢?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一读呢?学生谈谈自我的体会,并配合着表演有感情地读一读。

4、元元最后“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他想些什么呢?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自由发言,领悟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我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课文资料的时候,穿插着表演来进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潜力和表现潜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他们边读边演,又能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和领悟,自然地促进了朗读水平的提高。)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回家后每人用一分钟做一件事情,明天全班交流,评出“与时光赛跑的人”。(用理论指导自我的言行,增强学生的实践潜力。)

(五)板书设计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8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欠、元、包”等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钟、零”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我们应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学会珍惜时间。

教学方法:

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感知一分钟。

同学们默读课文一分钟,老师来把握时间。

二、初读课文。

l、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又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3、指名分自然段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读音指导。

2、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叹、哈:都是四字旁。

钟、迟、闹:都可以用熟字加部件来记。

3、扩词,帮助识字。

4、认清字形,指导书写。

元、欠:上窄下宽。

包:将“巳”写在“勺”内,写紧凑。

钟、叹,哈:都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第四笔为点。

闹:半包围结构,“门”里是“市”字,写时里面部分要写得紧凑。

四、巩固练习。

1、抽生字卡片,指名读。

2、完成“找找说说”,看谁组的字最多。

钅十中=钟门十口=问口十欠=吹口十合=哈井十辶=进门十市二闹尺十辶=迟)

3、教师指名学生读读自己组的字,并用这个字组个词,加深记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l、指名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闹钟将元元喊醒后,元元想再睡一分钟。)

(板书:再睡一分钟)

2、齐读第1自然段。

重读“一分钟”,表现出一分钟的无足轻重。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元元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事?)

2他是怎么说的?

(板书: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3、元元可能会想些什么?

4、分组轮读第2自然段。

遇到红灯了会怎么样,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你从这个自然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1)元元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

这说明因为迟了一分钟,碰上了红灯,元元耽误了不少时间。(相机理解“才”,说明时间等的长。)

(2)要是早一分钟,元元就能赶上公共汽车,他感到很后悔,又叹了摩一因气。

(3)元元又等了很久,一直都等不到汽车,决定走到学校去。

(相机理解:“一直”,说明等的时间很长。)

3、指导朗读,读出元元焦急、后悔的心情。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齐读第5然段。

2、学习句子,元元为什么红着脸,低着头?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认真体会1分钟和20分钟的概念。

3、板书:迟到了20分钟。

六、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

2元元非常后悔,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时间不等人,我真不该多睡那一分钟,以后我一定要珍惜时间。)

七、自由读课文,总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9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的态度。

2.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伊索寓言》故事。

2.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

2.认读生字新词。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小鹿对角和腿态度的变化

1.默读课文,找出小鹿说的4句话。

2.抓重点词,品读小鹿遇到狮子前对自己角的欣赏及对腿的抱怨。

(1)学生个人读。

(2)抓重点词句谈体会。

(3)指导朗读(抓住“咦!啊!唉!”)这三个语气词朗读。

3.小鹿遇到狮子之后,对角和腿态度发生了什么转变?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1)自由读第6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鹿对角和腿态度变化的原因。

四、揭示寓意

1.小练笔: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总结寓意。

五、拓展延伸

1.推荐书籍:《伊索寓言》

2.练习:试着给文章换一个合适的题目。

附板书:

28狮子和鹿

角 美丽 差点送命

腿 难看 狮口逃生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0篇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读童话故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至4自然段,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童话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4、联系实际,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联系实际,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9课《七颗钻石》的生字词,现在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焦渴、水罐、忍不住、唾沫、匆匆忙忙)

2、上节课我们还了解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故事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课件出示第一段内容,生齐读)

3、师:是啊,当时的水是多么珍贵,多么重要啊!它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希望。一天夜里,一个小女孩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这节课我们再细细品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悟爱心。

(一)感知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罐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罐?(板书:水罐)

2、指名回答。

师:水罐会变,真神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至4小节,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水罐特别神奇,用“——”画出来。

3、小组讨论、交流体会。(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随机播放课件)

指导读好这几句话,要读出水罐的神奇。

板书:空水罐——装满水——摔了没有洒——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5、师:从一个空空的木水罐,突然间装满了水,然后变成银水罐、金水罐,最后还跳出七颗钻石,流出清澈新鲜的水流。这只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呢?我们再细细地品读第2至4小节。

(二)了解水罐为什么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空水罐为什么会突然装满了水?

2、指名回答。(板:对妈妈的爱)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姑娘很爱妈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抓“哪儿”来体会)

(1)师:小姑娘可能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

出示填空,想象说话:

小姑娘来到(哪儿),那里(怎么样);来到(哪里),那里(怎么样)……

(2)指导朗读。(指名读)

师:小姑娘寻水多么辛苦!她跋山涉水,也许她的衣服被树枝勾破了,也许她的小手被荆棘划破了,正流着血呢!但是为了妈妈的健康,她一点儿也不在乎这些,终于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同学们,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小姑娘对妈妈的深深的爱!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抓“赶紧、跑”来体会)

(1)理解“喜出望外”。

师:小姑娘醒来时,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心情会怎么样?课文中用了哪个词?你什么时候“喜出望外”?

(2)指导朗读。

师:多神奇呀!小姑娘一醒来,突然发现了水,她心里又惊又喜,就带着这种心情,谁来读一读?(多找几个学生读。)谁能象她这样再读一读,感受一下小姑娘对妈妈的爱?

5、指名读第3自然段,指名回答是什么让水罐变银的、金的。(板:对小动物的爱对过路人的爱)

6、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妈妈的话。

出示句子: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水罐变成了银的。出示句子: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指名读)

师:听了她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感受过这番爱吗?那你就带着这份感受读一读。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端着妈妈舍不得喝的水,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

7、师:那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指名说。

(1)出示: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此时,小姑娘自己需要水吗?(抓“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来体会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2)指导朗读。

师:水罐里涌出水流,这股水流流遍了每个角落,同学们请想象一下,那会是怎样的情景?

出示:这股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流到(哪里),那里(怎么样),流到(哪里),那里(怎么样)……

8、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升华,畅写感言。

1、总结。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能说说水罐发生这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爱)

师:是啊,小姑娘不仅把爱给了亲人,还给了一个小动物,一个陌生人,那这样的爱是什么样的爱呀?

师:对,这就是广博无私的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爱,水罐才最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升到天上。

2、那课文为什么要用《七颗钻石》作题目呢?

3、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现在请你把自己的爱的感言写下来吧!

4、反馈交流。

四、启发阅读,赠送格言。

1、布置课外阅读:读了大家写的话,老师很受感动,你们和文中的小姑娘一样,都是有爱心的孩子。老师请大家回家去读读苏联作家卡达耶夫的童话《七色花》及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相信读完后,你们会对爱会有更深的感悟。

2、最后,老师有几句话要送给你们,一起来读一读。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4个。

2、积累一些形容大雨等自然现象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

4、题回“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人文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排演课本剧练习复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故事中的情景,感受那一份深深的、浓浓的真情,体会小萨拉的优质言行所表现的善良品质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小朋友,在你们家中谁是最弱小的?

2、出示课题12、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3、读题质疑

可能出现这几个问题:

1)这句话是谁说的?

2)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3)在课文中到底谁是最弱小的?

二、自学

1、分学习小组进行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课文

3)解决问题

2、交流反馈

1)出示词语,学生互教互学音形义。

2)根据喜好分小节读课文,相互评议。

三、新授

1、指名交流解答问题,指导朗读。

1)回答“这句话是谁说的”

出示:现在……萨拉问道。

指导朗读

2)回答“谁是最弱小的”

出示:滂沱大雨……毫无自卫能力。

指导朗读

3)回答“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联系风雨来时一家人的表现,体会一家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和睦美满的真挚感情。

出示:萨拉朝蔷薇花丛走去……盖在……

指导朗读

2、师小结:对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更弱小的人。

3、齐读课文

四、表演

1、语言直播厅:找找好朋友,准备表演课本剧。

2、小组表演,师生评议。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2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看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这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二、分析课题

三、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语

1、练习书空第二题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

南;下面不是羊。

叶;口字旁,右边是十

田鱼西北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记住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结: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理解相信会比老师灌注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3篇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A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复习这一单元已学课文,想想课文给自己哪些启发。

②根据课文插图制作活动挂图:丛林、池塘为背景,另外用纸画一只鹿并剪下来。

③抄录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的小黑板。

形象揭题,展开联想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好背景图,语言渲染: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边板书课题边描述)有狮子,有鹿。(贴图)

②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了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③教师小结激趣。狮子凶猛,鹿很美丽,这个大家都已知道。不过,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自主读书,领悟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学生互相提醒注意易读错的字词,汇报对本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理解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小结,如鼓励大家用看图、换词方法理解匀称;
用联系近义词和上下文来理解抱怨。

③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要求音准、句通、文顺,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记号。

④学生再次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⑤教师出示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课文。可以和四人小组讨论读;
可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座听;
可以和好朋友一人读一句交替读。

⑥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前后联系,延伸拓展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陶罐和铁罐》带给大家的启示。

②学生分析、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③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
可以有感情朗读课文;
可以比较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异同。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4篇

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二、整体感知,

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

三、漓江的水

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现出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注意三个“啊”的变调,教师指导朗读)

2、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漓江水有哪些特点呢?(静、清、绿)

3、同样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如果老师把这三句话变一变,变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你看看是哪种写法好,为什么?(是原文中的好。写作中要求生动、具体、形象。)

4、如此美丽的漓江水,真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透过清澈的漓江水,你还看到了些什么呢?(小鱼、山的倒影、水草等等),能用上课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释翡翠: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幻灯出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对比图片)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一起再来读一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四、桂林的山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

教法迁移:

(同学们可以借鉴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对比本地的山:

我们舟山也有山,但往往是一座连着一座,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连绵不断)

3、桂林的山——奇。再来看看桂林的山,好像从地里拔出来高高地挺立着,可以用什么词来说(拔地而起),而且一座座山有连在一起吗?(没有),这个就叫做(各不相连)。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拓展练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像( ),像( )…….

对,这就是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课文中用哪个字来概括桂林山的这一特点?(奇),这个奇是奇怪吗?(理解“奇”的意思,解释为奇特,样子很少见。)的确,这样的山,在别处很少见,所以说是(奇峰罗列)。读出奇特的感觉来。

(理解桂林山的“奇”,在朗读中感受其奇特)

4、桂林的山——险

图文结合,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除了奇峰之外,在桂林还耸立着又高又陡的山峰,我们称之为(危峰兀立)。

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的怪石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叠的?(怪石嶙峋)

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险)

(指导朗读,谁来念念这种山势险峻的感觉?)

5、桂林山水——秀

除了奇、险之外,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秀)

“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秀丽、秀美),由此可见,“秀”就是指“美”,你们看,如此美妙的景色,带着赞叹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吧。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5篇

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童话,它是根据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改写的。文中的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变成了七颗星星,告诉我们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根据这点本设计抓住让学生感悟爱心的神奇力量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两个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爱心,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凋、罐、翼、喘、涌;要求会写的字有:钻、旱、焦、缝、滴、捧、嘴、银、凉、需、股;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钻石、旱灾、焦渴、岩缝、一滴、嘴边、清凉、需要、一股。

情感目标: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学会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能力目标: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关心他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阅读、了解一些关于“爱心”的故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动感情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北斗七星)今天学的课文与北斗七星有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去了解它神奇的来历。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8段)你是怎么知道课文有8段的?

2、指名读第一段。(指导朗读)真好,读得不错,预习得很充分。

师: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什么?(大旱灾)

师:旱灾严重到什么程度?

花儿都凋谢了,草木都枯黄了,许多人和动物因焦渴而死去。

师:什么是凋谢、枯黄和焦渴?再读这几个词。(演示渴字)

师:你看这个干旱大不大?请你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演示旱情图片)

3、第二自然段开始讲一个小姑娘给她妈妈找水,因为她妈妈生病了,需要水喝,拿着一个什么?(空的木水罐)(演示罐字)

师:她找到水了吗?是怎么找到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读读!

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

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师:从中我们体会出小姑娘找水的艰难。

4、在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木水罐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发生了几次神奇的变化呢?(自由读3--8段)

汇报交流:第一次:木水罐变成银水罐

第二次:银水罐变成金水罐

第三次:金水罐跳出七颗钻石,并变成泉眼。七颗钻石变成大熊星座。

三、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第一次神奇的变化是从第三自然段开始读到哪里为止?(4段)谁来读?

师:那句话写出了狗非常的口渴?

小狗躺在地上,伸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师:此时此刻小姑娘干了什么?找一找动词。(演示舔字)?这时候,出现了神奇的变化,为什么木水罐会变成银水罐?(小姑娘对动物有爱心。)

2、第二次神奇的变化是第几段?谁来读?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是什么?

就在这一瞬间,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

师:你说什么是“一瞬间”?(一瞬间就是一眨眼睛,水罐变得很快,由银的变成了金的。)一起来读。这时候,出现了神奇的变化,为什么银水罐会变成金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3、第三次神奇是从第六段开始读到哪里为止?谁来读?那几个词写出了过路人非常的口渴?

脸色苍白有气无力

师:此时此刻,小姑娘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好哇!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都喝了吧。”说着,小姑娘把金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师:这时候,又出现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它的神奇之一在于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师相机画课题。(它的神奇之二是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什么?(涌出一股清澈的水流。)(演示涌字,并体味涌出)(它的神奇之三是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神奇的变化?(小姑娘对他人的爱心。)

4、小女孩的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是什么力量使水罐有这样神奇的变化?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这个罐子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小姑娘的爱心,是“爱”让这个罐子变得神奇起来。童话中小姑娘的爱心就像钻石一样晶莹剔透,假如这位小姑娘来到你的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小姑娘也有一句悄悄话想告诉我们:“爱心是大海里的一艘船,带你到达理想的彼岸;爱心是春日里含苞的花蕾,让你看到无穷的希望;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愿爱心这颗种子,在你们心底慢慢发芽、长大。愿每个人都献出爱心,愿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四、引导想象,丰富情节。

师:托尔斯泰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北斗七星赋予了这样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永远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同学们也要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给课文加入一些情节。

1、小女孩把水罐递给讨水喝的过路人时,从水罐中跳出七颗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巨大清澈的水流。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过路人是谁呢?(是真正的过路人,还是上帝……)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2、对比第一段想象: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大地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果有了水,人们会说什么?动物会说什么?花草树木会说什么?

五、延伸文本,扩大感悟。

从你们的想象中,老师明白你一定更深的感悟到课文。看这首小诗:

爱是什么?

爱是付出,不求回报。

爱是什么?

爱是坚强,不会软弱。

爱是什么?

爱是伟大,绝不渺小。

爱是什么?

爱充满世界,

永远在我们的身边围绕。

师:我想你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同学们你们想说点什么呢?你从前是怎么对待别人的?学完这一课后有什么想法?有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六、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1.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2.制作爱心贺卡,送给你周围有爱心的人。

附:板书设计:

17七颗钻石

给小狗喝变成银水罐

给妈妈喝变成金水罐

一木水罐水变成泉眼爱心

给过路人喝

七颗钻石变成大熊星座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6篇

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盲老人泠漠无情,到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

在《语言的魅力》一课中“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课文了描写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情感,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

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人添上的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教学构想:

在语文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本节课教学以题目《语言的魅力》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理解课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在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刚才提出的“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

①我什么也看不见。

②春天到了,可是……

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2)朗读训练中比较:

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

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

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

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⑴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⑵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⑶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⑷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业:

1.一句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可以用来交流的语言。

板书设计:语言的魅力

春天到了

课后札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内容:

1.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两项作业。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一课,我们能流利读课文,下面老师想请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前现来给大家读一下,哪位同学有这个决心啊?

二、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语言的魅力是什么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1、复习课文内容:

2、作业交流:

3、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4、收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结合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7、比较这篇课文与《大地的话》有什么不同?

四、学写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

交流重点字:褴褛

五、作业设置:

摘抄表现描写具体的的句子。

摘抄优美的词语:选择一个造句。

板书设计:褴 褛

课后札记:

教学反思: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力争以题目《语言的魅力》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在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自己扮演成课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这一环节很感兴趣,参与热情高涨,对人物的把握也比较到位。语言机智、幽默、优美都是语言的魅力,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物语言的机智,认识到语言对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有魅力的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阅读——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间的美好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介绍背景导入

1、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让人望而却步,“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然而,何先得夫妇修了一座索桥,叫“安澜桥”,也叫“夫妻桥”,还叫“何公何母桥”。课文围绕着索桥发生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跟随作家巴金先生一起游览索桥,了解索桥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请同学们轻声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先介绍索桥;
再写站在索桥上,看到都江堰联想到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 ;
接着写走下索桥,从何氏夫妇的故事联想到为了多数人牺牲自己的心;
最后点明主旨,感悟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3、追问:索桥有什么故事?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让我们先来了解索桥。

二、深入理解课文

师过渡:索桥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想看吗?

1、课件展示索桥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

2、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长、雄伟、高大)

3、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索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圈出文中从哪些方面介绍索桥,并思考索桥有什么特点。

(桥身长、桥面是木板,不整齐,有的地方断裂,竹索编的桥栏、没有桥墩,用竹架代替)

4、你对索桥的那些地方感兴趣,试着当当小导游介绍介绍。(生练习,指名介绍)

5、听了小导游的介绍,我们一定对索桥了解很多,让我们把体现索桥特点的词语重读,语速适中读读第一自然段。老师读黑色的字,男生读红色的字,女生读绿色的字。

6、(2)过渡:了解了索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索桥的故事。

自学提示

1、浏览课文2—5,想想索桥有什么故事?

2、小声读读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文中做简单批注。

3、想一想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你从哪里看出来?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问题一:1、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故事。2、何公何母为民修桥的故事。3、勇士丹柯掏心引路的故事。

问题二:课件: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故事。体会到李冰父子有一颗( )的心。读何公何母为民修桥的故事,体会到何氏夫妇也有一颗( )的心。勇士丹柯有一颗( )的心。

问题三

1、对照板书:李冰父子修都江堰造福百姓、何公何母为民修桥勇于牺牲、勇士丹柯掏心引路舍己为人的精神“比故事更美、更好”。还有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从课文第五自然段找一找。)

2、生读出: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课件出示。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小组交流。(生谈体会,把自己的体会送入文字中读一读。)

3、师总结:像李冰父子、何氏夫妇、勇士丹柯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多数人的温暖、安康、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人,永远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心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千百年来他们依然在发光人们依然会记得他们的丰功伟绩,他们的心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在影响着一代代。他们都拥有一颗颗伟大的心。(板书)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师总结:多么感人的故事,都江堰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领略索桥都江堰的雄伟、美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心灵也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你还能说出哪些人间更美、更好的故事吗?(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练笔:索桥的故事感染了作者,引发了他的思绪,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试着写下来)

3、师总结:老师希望同学们说到做到,做一个像李冰父子、何氏夫妇、勇士柯丹造福百姓、勇于牺牲、舍己为人、心地善良、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人。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课题:索桥的故事

四、当堂检测

1、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通过讲述都江堰上“安澜桥”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造福人民的人的敬佩之意。

3、积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这些句子。

五、课后作业

1、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2、搜集索桥其它的故事。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李冰父子修都江堰造福百姓

伟大的心何公何母为民修桥勇于牺牲赞美、敬佩

勇士丹柯掏心引路舍己为人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8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读信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二、今天的语文课我要先给大家读一封信

1、课件出示: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教师深情朗读)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吗?(英子)在《掌声》这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英子,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掌声》,继续去体会改变英子的“掌声”,继续让掌声响起来。

2、板书课题:

掌声

愿意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同写,注意“声”字上横长,下横短。齐读课题。

3、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介绍给所有听课的老师:

⑴前后对比,感受英子变化。

⑵你觉得原来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答案就在课文中,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课件出示: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①谁能抓住关键词句,有理有据地介绍一下原来的英子?

②你能想象一下“默默地坐着”是什么样子吗?从文中的“总是”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③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英子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④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英子原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是哪个词?

板书:

忧郁

⑤英子忧郁的样子,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⑵过渡:孩子们,面对孤独的英子,面对忧郁的英子,面对自卑的英子,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你们的愿望实现了,请同学们看这段文字──课件出示: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①此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②这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不是)这是一个──开朗(板书)自信的孩子。

③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吧。

过渡:从“忧郁”到“开朗”是什么让英子变得如此自信乐观呢?──掌声,同学们的掌声。几次?(两次)

3、掌声的力量真的那么大吗?我也不敢肯定,事情呀,还得从那天的故事会说起──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让我们回到那难忘的课堂上,再去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掌声吧!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

交流,出示: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⑴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英子怎样的心情?

(难过,矛盾,痛苦,害羞。)

⑵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犹豫”,“慢吞吞”)说得真好,那英子到底在犹豫什么呢?(我到底该不该上去呢?)

⑶引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教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引读)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2、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改变了她一生的掌声。请大家默读接下来的部分,边读边想:从这两次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建议大家拿起笔来把你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在课文的空白处记录下来。学生交流所写的话。

⑴同学们的掌声就是一种语言,假如你就是这个班的一员,你想通过这两次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⑵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富有同情心的同学。把你想说的话带到朗读中吧,让朗读传递你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

⑶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的一声声鼓励,让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你们的话语就是掌声。但这,又不是普通的掌声。因为,这掌声里,有你们的爱心。

板书:

爱心

⑷英子在掌声里流下了泪水,在掌声里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_____!

3、出示英子的信,再次有感情地读。

四、总结延伸,架起爱心桥梁

1、师总结:

在这篇文章里,爱就是掌声,它传递着同学之间的关怀和爱护,传递着同学之间的鼓励和温暖。但是,爱心又不仅仅是掌声,在你们的生活中,你觉得爱还是什么?

生自由说,《爱的奉献》旋律响起。

2、师总结:

是啊,爱还有很多,请大家读读这首小诗:

爱是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句友善的话语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一杯温热的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爱是……

3、师:爱还是什么?爱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有爱,我们才快乐;
因为有爱,我们才幸福,让我们记住歌词中的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第19篇

【设计理念】

海德格尔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诗。”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思的精华,思的表达,尤其是《桂花雨》这类抒情散文,更是蕴含着无限诗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里的散文诗!”这里的“诗”,一方面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绽放、闪光或者激荡的语文课堂的本体,它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诗意的境界。因此,我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出了“还原文本诗意的教学”这一理念。本文的教学正是力图创设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诗意盎然的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二、导学全篇扣“诗”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2、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设计意图:《桂花雨》一文叙写了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本文的教学中,我以“香”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关键的字词,立足文本的语言,彰显意象,领悟情感。如这个“浸”字,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这些寻常而耐人寻味的字词上驻足欣赏、品味一番,去感觉花香弥漫,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并渐而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

三、巧用插图品“诗”意——欣赏“花雨美”

1、看看插图,描绘一下落桂纷纷的情形。(花雨美)

2、观察“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心里美)

【设计意图:插图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是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有效载体。小学语文课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插图都是以儿童的形象出现,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够陶冶学生的心灵情趣。这个片段中,对插图的观察,基于观察的想象,图文对照让学生品位文本的意蕴,让摇桂花的快乐感染学生,开放学生的情感。】

四、感悟体验觅“诗”趣——享受“摇花乐”

1、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2、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3、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4、请圈划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词句。

5、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6、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师配乐范读)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这美妙的桂花雨了吗?尽情地喊出来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讲究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情感、灵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学生摇花的向往之情涌动之时,用话语创设了一个亲近课文语言的情境,并和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摇、看、发现、喊叫,让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演绎出一个快乐的摇花场景。“摇”并非简单模仿,为摇而摇,要有恰到好处的语言引领,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学生才会在摇的过程中关注桂花的飘落,发现盎然的诗趣。】

8、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9、写作反馈。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的学习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让学生通过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
通过“摇桂花”“淋花雨”的体验和想象,唤起了学生真切体验,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起他们灵动的思维,此时,安排片段写作训练,让孩子们的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用诗一般的语言和大家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缤纷美妙。那是一种如童话世界般的美,是一种诗意洋溢的境地。】

10、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指名读)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

C、感情朗读父亲的诗。

五、彰显意象悟“诗”情——体悟思乡情

1、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出示母亲的话)

2、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及父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示最后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设计意图:阅读要注意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领会语言内涵。理解母亲话中的思乡情无疑是本文难点,然而,由前文对桂花香、花雨美、摇花乐,父母亲的爱花喜花一一体悟,以及课前背景资料的相关阅读,学生对母亲和“我”感怀家乡的金桂,对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便有了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六、书声琅琅入“诗”境——融入

“桂花雨”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读起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全体师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晓其义,悟其旨,得其辞,体其境。”读是一门用眼睛、声音和心灵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要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桂花雨

爱桂花──香

点点桂花雨

摇桂花──乐

片片思乡情

思桂花──情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 优秀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19篇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实用19篇) 优秀教案设计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