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9篇

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9篇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金哲松2000在其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50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09年5期其它国家发展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9篇,供大家参考。

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9篇

篇一: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金哲松2000在其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50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09年5期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不同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马凌远李晓敏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05期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

  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elpman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除了上文提到的Tinbergen(1962),还主要有Poyhonen(1963)、Bergstrand(1985,1989)、McCallum(1995)、Balistreri(2003)、Anderson&Wincoop(2003)等。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GDP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nemann(1966)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Bergstrand(1989)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易量的因素。McCallum(1995)表明,在控制了贸易量大小与距离的情况下,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量是这些省与美国各洲贸易量的22倍。开创了对“边境效应”问题的研究。大量研究(HelliwellandMcCallum,1995;Helliwell,1999;Wei,1996;AndersonandSmith,1999;HeadandRies,2001等)发现,“边境效应”的确存在,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有所不同,而且呈下降趋势。Anderson&Wincoop(2003)、Evans(2003)又分别从边境效应的大小、影响边界效应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从调整解释变量阶段过度到对边境效应的解释阶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引力模型在我国贸易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哲松(2000)、谷克鉴(2001)、骆许蓓(2003)等分别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众多影响我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因素。金哲松(2000)在其《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不同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谷克鉴(2001)认为,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需要曾多次扩展贸易引力模型,而中国又是一个经济转型、经济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时,一定要考虑过渡经济对中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然而由于数据上的限制,这些研究只限于货物贸易,在国内学者的文献中,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在现有的文献中,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的非常有限。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Francois(2001)首次将引力模型引入到服务贸易领域,Francois的模型是将服务的进口需求作为进口国人均GDP和人口的函数。服务贸易流动的数据来自GTAP数据库。其用最小二乘法去估计引力方程,然后把预测的两个国家贸易量与现实之差结合假设的进口需求弹性去估算服务贸易壁垒的关税等值。Francois所估算的关税等值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研究。

  Park(2002)用GATP的服务数据去核算关税等值,数据涵盖更多的国家和更多的部门。引力模型得到改进,其中加入价格指数,用来反映不同国家的价格差别,然后结合了价格和数量工具去估计关税等值。Bergstrand(1985,1989)最先建议在引力模型中增加价格指标。然而Feenstra(2004)争论国内价格总指数并不能准确的反映进口服务的成本,而比较CIF(成本+保险费+运费)价格和FOB(装运港船上货价)装运港船上交货价价格的差别会更有效,Anderson&vanWincoop(2003)采用的方法就是在建立这种方法的基础上,用价格差异去衡量“边界效应”。

  Grunfeld&Moxnes(2003)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双边服务出口和FDI流动,数据来源于OECD。他们的回归包括进口国和出口国的GDP和人均GDP、两国间的距离,虚拟变量包括是否在共同的自由贸易区(FTA),用进口国的贸易限制指数(TRI)去衡量进口国的服务贸易壁垒。他们的结果说明了用于研究货物贸易的引力模型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两个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与它们的规模成正相关,与它们的距离和进口国的服务贸易壁垒反相关。他们同时发现在服务贸易中,FTA不显著,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一些FTA不包括服务贸易。Grunfeld&Moxnes接着用估计出的TRI系数模型化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应。模拟将各个国家的TRI减少到等同于样本国家中最低的那个,然后核算服务贸易变化的百分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Kimura&Lee(2004)把标准的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目的是比较其与货物贸易的估计结果。数据也来自于OECD。除了标准的引力模型变量,还有交界和语言两个虚拟变量,还把偏远程度作为回归的一个变量。Kimura&Lee用OLS(最小二乘法)和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去估计引力方程。他们通过回归发现两个国家间的距离对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更重要,他们暗示是由于服务的较高运输成本,却不能提供任何理由解释为何如此。在Kimura&Lee的研究中共同的语言作为解释变量不显著,而PARK(2002)发现共同语言对一些服务部门的贸易具有积极的影响。Kimura&Lee发现FTAS与贸易有正向的联系,而这又与GrunfeldandMoxnes(2003)的发现相矛盾。

  Lejour&dePaivaVerheijden(2004)也比较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引力模型的估计,检验了加拿大国内和欧盟成员国的服务贸易。与Kimura&Lee(2004)的发现不同,他们发现距离对于服务贸易来说没有对于货物贸易重要。Lennon(2006)比较了服务贸易(集中于商业服务部门的服务)与货物贸易,距离和边界被发现对于服务贸易没有货物贸易重要,共同的语言被发现对于服务贸易而言更重要。关于距离对服务贸易的重要性的不同结果反映在很多文献中。Portes&Rey(2005)用引力模型检验了国际资本流动,发现距离的影响是消极的,是显著的,他们认为距离代表信息的摩擦,限制国际资本流动。PARK(2002)也发现在所有检验中服务部门距离是显著消极的因素。Tharakan等(2005)在分析比较印度的软件的出口和货物贸易流动中,发现距离对软件出口的影响不显著。

  除了标准的引力模型特征,Lejour&dePaivaVerheijden(2004)还加入了OECD的产品市场管制(PMR)指标来衡量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他们发现其对服务贸易有显著消极的影响。Kox&Lejour(2005)对其方法进一步改进,引入了进口国与其贸易伙伴PMR的相对水平这一变量,他们发现其对服务贸易的消极影响。他们认为国家间规则的不同是贸易流量的一个重要决定变量。他们的估计用了OLS,几个固定效应模型和一个SUR回归模型。由于PMR数据的限制,模型只估计了欧盟15个国家。他们发现PMR和PMR差异水平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距离具有消极的影响,较高的GDP和共同的语言也提高了贸易水平。

  上述研究用引力模型方法分析了决定服务贸易的变量,但是在一些关键的发现上还缺少一致的意见。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模型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同时服务贸易领域数据相对缺乏,所以引力模型本身及其对于国际贸易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金哲松.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2001

  3.骆许蓓.论双边贸易研究中重力模型的距离因素.世界经济论坛,2003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4.ALONSO,W.1987.“GravityModels”,inJ.Eatwell,M.MilgateandP.Newman(eds.),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Volume2,London:Macmillan,pp.561-562

  作者简介:马凌远,男,(1982-),辽宁营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李晓敏,男,(1982-),河南洛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军事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篇二: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曹国延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1期

  摘要:首先介绍了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以及其理论发展概况。而后采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我国2005年与33个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性的测算,发现两国之间的经济总规模、地理距离、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贸易潜力的测算。最后,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引力模型;贸易潜力;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12-

  1文献综述

  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的问题之一。而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究。金哲松(2000)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林玲、王炎(2004)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他认为传统的“直线距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引力模型中的“排斥力”问题,进而引入了“调整距离”。

  当然,引力模型也曾遭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一度认为缺乏理论基础,但在Anderson(1979)、Helpman和Krugman(1985)、Bergstrand(1989)以及Deardorff(1995)等人的不断发展下,引力模型的理论根基已日渐稳固,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新的引力模型文献;另一个是批评模型的构造方法,集中表现为对横截面数据分析法(包括单一时点和跨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点平均数据)的质疑,然而随着面板数据(或时空数据,合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的兴起,被忽视的国家和时间特定效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2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

  )

  ,式中,

  表示

  国家i向国家j出口的贸易量;A是常数项和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

  表示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乘积

  表示国家i与国家j之间的距

  离,通常用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近似的替代。

  为了估算的方便,取自然对数得到线性形式:

  (

  )

  其中、与为回归系数,

  为随机扰动项。

  在本篇文章中,由于该模型的出口国固定为中国,且所选用的仅为截面数据,因此中国的是常量,对回归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只需考虑贸易伙伴的GDP。此外,为了考察一些

  制度性安排对贸易的影响,例如是否为东盟成员,引入虚拟变量ASEAN。如果j国是东盟国家,则赋值为1,否则为0。因此,上式的模型被进一步改写为:

  上式即是本文所用的模型。

  3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2005年中国和33个最大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作为实证检验对象。这些贸易伙伴遍布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其中,剔除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数据。

  数据来源:GDP数据来自经济论坛经济杂谈200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从中国的进口额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首都北京与这些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由www.indo.com网站的距离计算器得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根据所获得的数据,通过计量软件Eviews5.0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

  (4.49)(27.26)(-

  ,F=256,括号内为T统计值。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较高,且各变量也都是显著的。

  该方程可以改写为:

  -

  该函数表明了弹性的含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j国的

  增加一个百分

  点,则中国对该国的出口将增加0.69个百分点;如果中国与j国的距离缩小一个百分点,则中

  国对该国的出口将增加0.38个百分点。

  4贸易潜力测算

  对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是运用引力模型模拟“理论”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然后将一国的实际出口水平与模拟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就称之为“贸易不足”,相反则属于“过度贸易”。即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实际出口量与Q根据模型预测的出口量Q′之间的比值QQ′,如果该比值在1.0左右,说明该模型拟合较好,该比值越小说明贸易潜力越大,反之则说明贸易潜力较小。

  首先看中国对其出口有潜力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孟加拉国、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丹麦、英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芬兰、瑞典、匈牙利、波兰、巴西、墨西哥、新西兰等。其中根据贸易引力模型的测算,潜力特别巨大的国家为印度、土耳其、丹麦、法国、瑞典、波兰、巴西、墨西哥等国。

  其次,来看中国对其出口超出根据引力模型预测值的国家,它们分别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越南、南非、比利时、德国、荷兰、俄罗斯联邦、智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其中需要要说明的是中国对巴拿马的出口远远超过预测值,因为巴拿马地理位置特殊,是沟通太平洋、大西洋之间最方便的通道,很多远洋贸易都经过巴拿马。所以中国对巴拿马的出口远高于根据引力模型算出的值。同时中国对荷兰的出口也大大超过预测值。这是因为荷兰是欧洲的水路门户,很多到欧洲的远洋贸易都经过荷兰。还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也大大超过模型的预测值。这是因为在模型估算时,采用中国首都北京与美国首

  

篇三: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四结论本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8个国家和中国的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印证了引力模型对于两国间贸易额的说明两国的gdp总量与贸易额呈正相关两国间的距离与贸易额呈负相关即gdp总量越高贸易额就越高两国距离变远则贸易额随之下降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1978年增长了143倍,比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一,建立模型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YD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

  二,数据来源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www.jisuan.info。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表1国家香港印度日本韩国台湾印尼泰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南非巴西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贸易总额(亿美元)3414.9664.73294.52563.31689.6662.2697.4631.11611.3510.2417.3676.1881.6599.5857.2513.74846.81223GDP(亿美元)2436.719467.75984411512.74740.28948.53769.924337.833666.525804.219804.47702.219535.63909.124250.517700.815676015420.6距离(公里)197337812102.41106170052283207.98146.7736482258136782858011297417330846011159.49028

  由于GDP和两国的距离对于两国的贸易额会产生影响,属于多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结果,所以选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16.0,进行回归分析。

  表2ModelSummary

  Std.ErroroftheModel1R.810aRSquare.656AdjustedRSquare.610Estimate793.55642

  a.Predictors:(Constant),到该国的直线距离(公里)该国GDP,(亿美元)由表2可知,两国距离和该国GDP与两国贸易额的相关系数是R=0.810,修正后的判决系数R2值为0.610,说明拟合优度尚好。

  表3ANOVAbSumofModel1RegressionResidualTotalSquares1.802E79445976.7902.747E7dfMeanSquare29010241.8551517629731.786F14.308Sig..000a

  a.Predictors:(Constant),到该国的直线距离(公里)该国GDP,(亿美元)b.DependentVariable:与该国贸易量(亿美元)在表3的显著性检验中,F检验的统计量的值为14.308,显著性概率p=0.000<a=0.01,说明二元线性回归方程非常显著。

  表4Coefficientsa

  Standardized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Model1(Constant)该国GDP(亿美元)到该国的直线距离(公里)B1584.136.029-.129Std.Error366.505.006.046.798-.434CoefficientsBetat4.3225.112-2.776Sig..001.000.014

  a.DependentVariable:与该国贸易量(亿美元)表4显示出,各国GDP总量和其到北京的距离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统计量值分别为5.112和-2.776,显著性概率值分别为0.000和0.014,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说明该国GDP和其到北京的距离对两国间的贸易额是很有影响的,其中贸易国的GDP总量的影响更加显著,而两国之间的距离的影响较GDP影响弱。所以,运用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解释引力模型是合适的,并且验证了引力模型中GDP总量和两国的距离对于两国贸易额是有显著影响的。因此,线性的引力模型为:

  lnTij1584.136a1lnYi0.029lnYj0.129Dij

  根据表4,在中国GDP总量不变和两国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他国的GDP总量每上升1亿美元,则其与中国的贸易额平均增加0.029亿美元;在中国GDP和该国GDP不变的情况下,其与中国的距离每增加1公里,则与中国的贸易额就会平均下降0.129亿美元。四,结论本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8个国家和中国的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印证了引力模型对于两国间贸易额的说明,两国的GDP总量与贸易额呈正相关,两国间的距离与贸易额呈负相关,GDP总量越高,即贸易额就越高,两国距离变远,则贸易额随之下降。

  

  

篇四: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

  尚斯;李钟林【摘要】本文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和人口数量等解释变量,并添加了FTA作为虚拟变量,以建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解释双方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空间距离以及FTA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显著,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把握,将会促进双方经贸.【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6页(P99-104)【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发展历程;实证检验;经济意义【作者】尚斯;李钟林【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4自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起,国际贸易理论就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都不断的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但正如Harrigan指出的那样:“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

  贸易模式,其二是贸易流量。”现有的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均集中在贸易模式方面,力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福利,但是对国际贸易流量的研究屈指可数。贸易引力模型的及时出现使其成为了国际贸易流量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贸易引力模型具有着其自身特殊的发展历程,即实证研究在前,理论研究在后。贸易引力模型并非来自于各种贸易理论的严格推演,而是众多学者通过对国家间贸易的密切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从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模型及其验证均未能走向双边贸易流量的计量分析,无法为双边国际贸易流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Bergstrand指出的那样:“虽然该模型在统计上始终具有着较强的说服力,但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它在用于解释和预期目的方面总是会收到许多限制。”于是贸易引力模型自其产生时起,就不得不依赖于物理学的概念。近十多年来众多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层出不穷,各种观点以及各种研究方式也各有差异,但所有学者的观点都一致认为,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国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虚拟变量在双方的贸易额中占据着较大比重。一些学者先后引入了国家的区域面积、人口总数、国家间的技术差异、消费者价格指数等解释变量以及是否为发达国家、是否为APEC国家和是否为FTA国家等虚拟变量进行研究。这些现象表明,贸易引力模型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也说明了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国际贸易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意义。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的贸易进行了具体的量化,为国际贸易在计量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在古典贸易和新古典贸易始终无法对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的情况下,贸易引力模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如上所述,由于贸易引力模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引入的内生变量越多,研究结果也就会越来越偏离最初的贸易引力模型,因此,本文在新引入三个内生变量

  的基础上,还会对具有明显不显著的内生变量进行剔除,以达到与传统理论模型基本吻合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目的。贸易引力模型(TradeGravityModel)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二者之间的质量成正比,与二者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由Tinbergen和Poyhonen几乎同时提出,该模型表明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额与二者的空间距离成反比,与二者的经济总量成正比。即两个国家间的空间距离大,则二者的相互贸易额小;两个国家各自的经济总量大,则二者的相互贸易额大。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最初形式为:式中Tij表示i国与j国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额,Gi与Gj分别表示i、j两国的国民收入,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代替,Dij表示i、j两国的空间距离,A为常数。因为上式为非线性模型,为了便于进行实证检验,将模型转换为线性对数的形式:lnTij=β0+β1lnGiGj+β2lnDij+μ式中β0、β1、β2均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干扰项。Linnemann是第三位系统研究贸易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计量分析的经济学家。在评价Tinbergen的观点时指出:“该观点最大的优点即在估算名义贸易流量的同时考虑了空间距离的因素。”Linnemann在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解释变量国家人口总数和虚拟变量,并得出了国家人口总数变量对双边贸易有负相关关系,得出同样结论的经济学家还包括Aitken、Geraci和Prewo。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例如Brada和Mendez认为国家人口总数与双边贸易额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所研究的贸易国的产业结构水平认定不同,当面临的贸易国为产业间分析模型中的小国时,即经济系统并不十分完善,还需要较高程度依赖国外市场满足国内需求的国家,其国家

  人口规模越大,对国内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就越大,在国内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不得不寻求国外市场的帮助,此时将会扩大双边贸易额,双边贸易额和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与此相反,若贸易国为产业间模型分析中的大国时,该国可能拥有一套成熟完整的经济体系,该国的人口规模扩大时,国内市场完全有能力接纳新增的需求,较多的供给和需求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进行解决,因此人口规模与双边贸易额将会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引力模型,目前主要分为三种方向,其一为基于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其二为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最后一种为基于异质性企业的模型。其中Bergstrand、Deardorff、Eveneet和Keller等学者在国际贸易理论开发引力模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引力计量方程式的改进。国内一些学者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金哲松认为,一个国家的出口流向及其出口规模与贸易国家的经济总量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与距离呈负相关关系;谷克鉴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转型和经济多年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考虑贸易引力模型的过程中,还应该构建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变量;林玲、王炎指出,除了GDP、空间距离以外,国土面积以及APEC等变量对双边贸易额也具有显著的影响;罗来军、罗雨泽和刘畅在其《基于引力模型重新推导的双边国际贸易检验》中将模型设计分为有方向性和无方向性,其中在无方向性的模型设计中,将总规模设定为了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和地理总量的函数,并考虑了价格水平,在距离因素分分析中,除了空间距离,还包括了文化距离、经济距离、技术距离和文化距离,使贸易引力模型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个更加纵深的发展。传统贸易引力模型自提出后,便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兴趣,他们的不懈研究使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对变量进行扩展和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变量的扩展是引入影响贸易额的解释变量和虚拟变量;

  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本文也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了改善。首先,在解释变量方面除了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中涉及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空间距离两个影响因素外,引入了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国家人口规模和三个解释变量。理由为双边贸易额受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技术条件的束缚,供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所以假设供给为外生变量,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收入,收入又可分为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若只考虑现期收入,即不存在借贷,则人均国民净收入为人均可支配收入,那么只有当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变动时才能促使消费变动,进而影响双边贸易额,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双边贸易额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需求减少,双边贸易额减少;双方的贸易额同样受到国家间汇率的影响,汇率是国家间货币交换的相互比率,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贸易的平稳运行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自2005年起到2011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上涨31.35%,2011年至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又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升值。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并进而影响到双边贸易额,本文采用以一单位人民币为标准的间接标价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都有巨大的上升,本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将会影响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数量,同时,外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也会影响到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因此,研究国家人口规模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十分必要;其次,在虚拟安排方面,本文引入了FTA这一解释变量。FTA是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因此研究FTA是否对双边贸易额具有影响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

  义。通过以上的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如下:lnTij=β0+β1lnGiGj+β2lnNiNj+β3lnEiEj+β4lnDij+β5lnPiPj+β6FTA+μ式中新增变量N、E、P分别表示i、j两国的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和国家总人口;FTA为虚拟变量,若已建立FTA,则赋值为1,若未建立,则赋值为0。本文依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截取了2016年同中国贸易额较大的34个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安哥拉、南非、伊朗、土耳其、智利、秘鲁、墨西哥等六大洲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以上国家同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总和高达264505783万美元,占2016年中国海关统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2%,较好的代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方向。中国同各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来源于《2017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净收入、各国货币同人民币汇率(以一单位人民币为标准的间接标价法)以及各国总人口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国家间的距离测算来源于谷歌地图。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单一年份的截面数据,所以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其次,通过对数转换基本解决了引力模型的异方差问题。那么利用以上搜集数据,通过Eviews8.0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线性回归,得到的初次回归结果为:lnTij=0.63+1.57lnGiGj-0.84lnNiNj+0.05lnEiEj-0.37lnDij-0.97lnPiPj+0.51FTA首先对该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通过上式可知,解释变量中的人均国民净收入系数明显违背经济原理,当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时,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即使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也会有一部分的收入用于扩大消费,这将会扩大双边贸易额。其次对该模型进行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1所示。根据以上回归分析结果,R2=0.78,拟合度较好,表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78%的变量做出了解释,DW=2.36,介于1.5-2.5之间,表明序列无自相关。但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仅两国间的距离DD和是否为FTA通过检验,即使在显著性水平为0.1的情况下,其它解释变量仍未能通过检验。因此,需要对其余四个变量进行逐步剔除。首先,对各国的总人口P进行剔除,得到以下结果:lnTij=3.34+0.57lnGiGj+0.16lnNiNj-0.07lnEiEj-0.33lnDij+0.45FTA再次对该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可以发现此次回归结果符合一般的经济原理,所以对其进行拟合优度和检验统计,得到回归结果如表5-2所示。以上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标准下,国内生产总值、国家间的距离和是否为FTA通过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1的标准下,人均国民净收入和汇率通过检验,且R2=0.80,拟合度较好,解释变量“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空间距离”以及虚拟变量是否为FTA国家能够对被解释变量“双边贸易额”的80%的变化作出解释。DW=2.24,介于1.5-2.5之间,表明序列无自相关。从计量意义来看,该模型的检验较为成功。由此可解释该模型的经济意义为:中国与其贸易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乘积的对数每增长1%,双方的贸易额将增加0.57个百分点;贸易国双方的人均国民净收入乘积的对数每增加1%,双方贸易额将增加0.16个百分点;贸易国双方的货币汇率(以一单位人民币为基础的间接标价法)每上涨1%,双方贸易额将减少0.07个百分点;贸易国双方的空间距离每增加1%,双方的贸易额将减少0.33个百分点;以及当双方为自由贸易协定约定国时,将会对双方的贸易额具有显著的影响。从现实角度出发,该模型的检验结果也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所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越大,所生产的最终产品越多,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对厂商来说,不得不开辟国外市场,减少非意愿存货投资,以获得更多利润。人均国民净收入为国民的可支配收入,代表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2016年中国与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1190992百万美元和2274229百万美元,位列世界

  第二和世界第七,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日本、德国和英国之和,但中印两国的人均国民净收入分别为6309美元和1462美元,远远低于美国的49574美元。因此,当国民净收入提高时,若只考虑当期消费,依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者将会增加消费,以获得更大的效用。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存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部分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会不断减少,致使收入增加对贸易额的贡献显著性稍弱,所以该变量P值仅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1的标准。本文以一单位人民币为标准,采用间接标价法的汇率,当汇率上升时,人民币升值,外币贬值,外国将会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中国消费者将会适当扩大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当汇率下降时,人民币贬值,外币升值,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将会增加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本国居民将会减少对外来商品的需求。因此,对外贸易额的增减受外国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减少或增加和中国对外国商品需求的增加或减少相互作用的影响,该回归结果的显著性也与现实情况相吻合。贸易国之间的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运输过程中的风险也越大,同时,两国空间距离越大,文化差异也就越大,对商品的接纳度相比具有较多相同习惯的邻近国家也越小。所以贸易国之间的距离越远,贸易关系也就越稀疏。中国目前同澳大利亚、智利、秘鲁、巴基斯坦、比利时、韩国以及东盟十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建立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首先中国对约定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关税壁垒,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来说,降低商品的关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价格,由于成本降低,居民将会扩大对该类商品的需求,因此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同中国的贸易额相比别国更大。其次也正如回归结果所示,虚拟变量FTA的回归系数为0.45,这表明签订FTA对双边的贸易额具有较高的正向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国家同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我们有理由认为,双边的贸易额将会增加e0.45倍。

  本文与历史文献相比较,虽然采用的研究方式,选取的解释变量和虚拟变量以及截取的数据各有不同,但在相同变量的研究上,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例如Filippini和Molini(2003)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为-0.765、-0.587以及-0.152,Buch等(2004)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为-0.36,Disdier和Head(2008)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范围为[-0.55,-0.003],而在本研究中所计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为-0.33,这也从侧面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综上所述,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双边贸易问题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可以为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其一即为技术进步,Solow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源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该模型未能解释技术进步的决定作用,但是在大多数的公共政策中均大力鼓励技术的进步。当今中国正处在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化、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化的阶段,其实质就是要提高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然而技术的进步需要科学的支撑,所以想要从根本上促进技术的进步,就需要重视教育,一个具有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才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其二即为鼓励资本形成。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存量又主要受投资和储蓄率的影响,所以增加资本存量应从投资和储蓄率着手,但需注意应将资本保持或接近黄金律水平。其三即为增加劳动的供给,在劳动力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免个人所得税来提高居民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团队。另一方面还应在能自觉抵御外来风险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同别国的经贸关系,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据上述模型,其中较有效果的政策即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完整成熟的自由贸易区体系,有重点有层次的建立自由贸易区,首先,因为国家间的距离在双边贸易中起着重要的负作用,因此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应当率先与周边国家达成共识,开

  辟周边国外市场,减少或避免因空间距离而造成的经济负作用;其次应当同经济大国建立自由区,例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国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技术与我国相比遥遥领先,与此类国家开展有优惠政策的贸易,不仅能够增加双边贸易额,也可以迫使我国在国际标准下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应当注意,不同开放程度的区域经济对双边或多变贸易额的影响不同,开放区域面积越广阔,开放程度越深,越容易促进国家间的相互贸易关系,因此,我国需把握时机,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在亚太经合组织的基础上,积极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

  【相关文献】

  [1]林玲,王炎.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和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研究,2004(7).[2]赵小明,冷落.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及贸易潜力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1(2).[4]罗来军,罗雨泽,刘畅.基于引力模型重新推导的双边国际贸易检验[J].世界经济,2014(12).[5]史朝兴,顾海英.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财贸研究,2005(3).[6]许晓晨,韩志芳.引力模型的发展和在中国国际贸易问题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7]宋晶恩.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5).[8]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

  

  

篇五: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测算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袁其刚;王玥;李晓亮;朱学昌

  【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评论》

  【年(卷),期】2015(031)002

  【摘要】运用加入金融发展指标等变量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从总量和行业两个层面测算了我国对金砖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在总量层面上,详细分析了影响贸易潜力的因素;在行业层面上,根据贸易潜力值差异,进而从行业层面深化出口贸易潜力分析,将31个出口行业划分为贸易过度、贸易正常和贸易不足三种类型,并针对不同国家的出口潜力情况提出具体建议,稳健性分析表明回归结果可靠。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袁其刚;王玥;李晓亮;朱学昌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72

  【相关文献】

  1.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测算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袁其刚;王玥;李晓亮;朱学昌2.我国对“迷雾四国”出口贸易潜力测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袁其刚;朱学昌;樊娜娜;商辉

  3.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测算——基于面板数据引力模型[J],袁利勇;王明辉4.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测算——基于面板数据引力模型[J],袁利勇;王明辉5.中国对RCEP国家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潜力测算——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李薇;张宝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我国造纸业的出口贸易流量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崔凌云;陈砺【摘要】利用138个我国造纸业产品贸易伙伴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造纸业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对造纸业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和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GDP增加值和进口国名义GDP可显著促进造纸业产品出口,地理距离和内陆国则显著减少造纸业产品出口。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造纸业贸易伙伴中,可继续挖掘其贸易潜力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期刊名称】《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0)001【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造纸业;出口;引力模型;贸易潜力【作者】崔凌云;陈砺【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9;[2]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7.24

  近年来,中国造纸业“扩大出口战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中国虽是全球造纸产量第一大国,但产能严重过剩,2014年中国机制纸和纸板产量高达1.18亿吨,国内市场饱和,“走出去”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便是当务之急。以中国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商山东华泰纸业为例,2014年该企业产能为400万吨,但国内市场仅能满足其一半需求,其余需要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中国企业该如何选择国际市场,哪些因素影响纸制品的出口贸易,本文就此问题,利用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进行研究,为造纸业出口提出可行性建设意见。从出口总量上来看,2009-2014年我国造纸业总体上保持着上升趋势(见图1),出口的年均增速为22.1%。虽然2012年增速略有下降,但2013年又进一步恢复上升趋势,至2014年出口额达到140亿,约是2009年出口额的2.6倍。从造纸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见图2),2014年我国出口最多的是未另列明的纸浆、纸、纸板或纤维素填絮制品(SITC中编码为6429),约占四分之一,其次是大、小箱、盒、袋及其他包装容器(SITC中编码为6421),约占五分之一,再次是未另列明的已涂布的打孔纸、纤维素填絮和纤维幅(SITC中编码为6417),占15%,这三项占总出口额60%,而其余十项占40%,这说明我国纸类产品的出口结构并不平衡,而纸浆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我国造纸业的出口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见图3)。2014年,出口到亚洲的纸类产品占造纸业总出口额的52%,主要集中在日本、伊朗、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家(由于我国和香港地区的贸易绝大多数为转口贸易,故并未包括香港);出口到北美洲的纸类产品占造纸业总出口额的16%,其中主要是美国,其出口额是加拿大的8倍;出口到欧洲的纸类产品占造纸业总出口额的15%,主要集中在英国、俄罗斯、德国、荷兰和法国。而其余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三个洲的出口额仅占总出口额17%。2.1引力模型

  国际贸易中国家间双边贸易流量的预测在实证上最成功的模型是引力模型,其思想来自于牛顿万有引力,认为两国间贸易额与两国收入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1]。丁伯根(1962)给出了最简单的理论推导,他假设1)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一个最终产品的不同种类;2)不同国家需求是相同的;3)国际贸易没有成本,则每个国家生产的一种商品将按购买国GDP的大小成比例的出口至购买国:(1)式中X为出口,Y为一国GDP,i和j为国家,k代表行业,而sj=Yj/Yw,是国家j占世界GDP的份额。将上式中第一项和最后一项相加,可得到两国间双边贸易为Xij+Xji=(2/Yw)YiYj(实证中,需要将此式两边取对数以获得线性的形式)。之后的研究在引力模型中加入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如两国是否同属于一个自由贸易区或殖民地,货币、语言等因素[2-3]。我国利用引力模型研究双边贸易流量已形成丰富的成果,针对某一具体行业的研究,包括张萌和张宗毅(2015)研究了2003-2012年农机产品出口贸易[4],齐玮(2013)研究了1999-2010年汽车制造业的贸易流量[5],而针对造纸业的引力模型研究,现在仍为空白。关于我国造纸业出口的研究,多关注纸产品贸易与造纸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6],如孙龙益等人(2012)利用1994-2011年我国造纸业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出口对造纸业发展影响并不显著[7];或者关注其国际竞争力的评估,如林云华和张德进(2005)测算了1997-2002年我国造纸业的市场占有率、RCA指数、TC指数和MI指数,认为我国造纸业缺乏国际竞争力[8]。利用引力模型研究了我国造纸业出口中的各影响因素。2.2研究思路与数据选取为研究2009年以来我国造纸业出口贸易中的影响因素,构建的引力模型为:(2)式中,1nExPij为我国造纸业出口额的自然对数,1nManui为我国名义制造业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值。鉴于本文研究的是单个行业的引力,因此选用行业的产值比使用总体的国民生产总值要好,但我国并不提供造纸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故使

  用制造业的替代,反映我国造纸业的出口供给能力。此值越大[9],出口的潜在能力越强,则贸易流量越大,预期1nManui的估计系数为正。1nYj为进口国当年名义GDP的自然对数,反映了纸制品进口国的需求能力,经济规模总量越大,进口需求的潜在能力越大,则贸易流量越大,预期1nYj的估计系数为正。1nDij表示我国首都与进口国首都之间(地表)距离的自然对数,以千米为单位,代表运输成本,从而成为阻碍贸易进行的因素,预期1nDij的估计系数为负。1nAbsdiff为两国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代表贸易参与国双方需求水平的相似程度,其值越小说明两国需求越相近,因此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预期1nAbsdiff的估计系数为负。Cs1为反映我国与贸易伙伴国语言相似程度的指数,两国日常交流用语越相似,交流沟通越方便,贸易的可能性越大,故预期Cs1的估计系数为正。Land1ocked为反映进口国是否为内陆国的虚拟变量,若其为内陆国不临海,该值取1,否则取0,一个国家临海,可以方便其开展海上运输,特别是对纸制品这样有重量的物品,故预期Land1ocked的系数为负。根据EPS数据库中的行业贸易数据,整理了2009-2014年我国造纸业出口的年度数据,并将其与联合国UNCTAD中国家层面的宏观数据进行匹配,最终选取了共138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贸易伙伴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国家33个,欧洲国家36个,非洲国家37个,北美洲国家2个,南美洲国家27个,大洋洲国家有3个(见表4)。由于我国和香港地区的贸易多为转口贸易,所以在研究中并未包括香港[10]。2014年,选取的138个国家的贸易量约占我国造纸业出口总量的93.5%,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造纸业的出口状况。本文研究中用到的相关变量统计性描述见表1。2.3实证结果与分析利用2009-2014年我国与主要造纸业出口目标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

  果如表2所示。表2中模型(1)为混合回归的结果,模型(2)为固定效应回归,模型(3)随机效应回归。模型(2)中差分后,对数距离、共同语言和内陆国项的系数无法估计出,也没法进行Hausman检验,故放弃;经过F检验,应选择模型(3)为基准模型。据此,可得到如下拟合方程:1nExpij=2.998+1.271nManui+0.7971nYj-0.8681nDij-0.0511nAbsdiff+1.186Csl-1.804Landlocked。(3)(3)式表明我国造纸业出口额与我国制造业GDP增加值、进口国名义GDP、共同语言正相关,与地理距离、两国人均GDP之差、内陆国负相关,这与预期符号一致。但只有我国制造业GDP增加值、进口国名义GDP、地理距离和内陆国四项在1%水平显著,共同语言在10%水平显著,而两国人均GDP之差不显著。根据该方程可以看出,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时,我国制造业GDP增加值每增加1%,我国造纸业出口额将增长1.27%;进口国名义GDP增加1%,我国造纸业出口额将增加0.797%;而我国与进口国地理距离每增加1%,我国对其造纸业出口额将下降0.868%。可以看出,两国之间距离是阻碍我国造纸业出口的主要因素,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另外,Land1ocked的系数表明,一个内陆国比一个沿海国家要少进口我国造纸类产品约1.804%,其重要性远高于地理距离,这说明我国的造纸类产品出口主要靠海运完成。随着内陆运输的增加,我国的造纸类产品将不再具有价格优势,从而出口减少。另外,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时,和我国一样讲汉语的国家,比非汉语类国家纸制品进口增加1.186%,这说明海外华侨更希望购买中国产的造纸类产品。最后,两国人均GDP之差(绝对值)每增加1%,将使出口减少0.051%,数额虽然不大也不够显著,但至少无法否定“重叠需求”效应,即两国需求水平越接近,两国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考虑到2014年我国造纸业出口的市场中,亚洲占出口份额52%,北美洲和欧洲

  占出口份额31%,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占出口份额17%,为检验各洲是否存在特定效应,本文继续使用随机效应回归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表3中模型(4)是利用总体样本回归的结果。比较模型(3)和模型(4)可以发现,当考虑每个洲特定效应时,我国制造业GDP增加值、进口国名义GDP、两国人均GDP之差和内陆国四项的系数大小相近,符号未改变,显著性也相同。有变化的一个是距离项,原来1%显著的,现在只有5%显著,且系数绝对值变小了,即距离对贸易的阻碍作用变小了;有变化的第二个是共同语言项,系数明显变小,且不显著了,这都与分离出各个洲的特定效应相关。在分离出的各个洲中,以非洲为基准,欧洲比非洲要少进口我国造纸类产品0.92%,大洋洲比非洲要多进口我国造纸类产品0.841%,这两个数字并不是说某一年,如2014年的贸易额,而是指贸易额的增长率,也就是从增长率上来看,大洋洲要快于非洲,而非洲则快于欧洲,虽然大洋洲和非洲的现有贸易份额之和都小于欧洲,即未来纸制品出口的增长点将显著的出现在大洋洲和非洲,而不是欧洲。其它洲的系数都不够显著。模型(5)是使用亚洲子样本回归的结果,模型(6)是使用北美洲和欧洲子样本回归的结果,模型(7)则是使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子样本回归的结果。比较3个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制造业GDP增加值每增加1%,亚洲的出口额增长最大,为1.553%;北美洲和欧洲市场增长最小,为0.915%。进口国名义GDP每增加1%,北美洲和欧洲市场的出口额增长最大,为0.983%;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其次,为0.897%。距离减少贸易仅在亚洲市场是显著的,我国与亚洲进口国地理距离每增加1%,出口额减少0.849%。是否是内陆国家对我国纸制品的出口影响非常显著,三个洲的结果均证实了这一点,特别是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一个内陆国将比一个沿海国少进口我国纸制品2.225%。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估算国家间双边贸易流量的潜力,即用两国实际的贸易流量和引力模型得到的“理论”贸易流量相比,根据比值大小评判双边贸易的潜力。

  本文采用齐玮(2013)、胡光秋和霍学喜(2008)的标准,将比值小于0.5的国家归为贸易潜力巨大型,将比值在0.5到1之间的国家归为贸易潜力挖掘型,将比值在1到2之间的国家归为贸易潜力饱和型,将比值大于2的国家归为贸易潜力衰退型。根据本文引力模型(3)的估计结果,计算出2014年我国对造纸业贸易伙伴国出口额的“理论”估计值,进一步求出实际值和理论值的比值并分类,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2014年我国造纸业的贸易伙伴中,并没有贸易潜力巨大型和贸易潜力衰退型国家,虽然大部分(79个)国家和地区属于贸易潜力饱和型,但还是有一些(59个)有贸易潜力的国家和地区值得挖掘,其中包括非洲(10个)、亚洲(9个)、南美洲(11个)和欧洲(29个)。关于欧洲,虽然从整体上,其贸易额的增长率要低于非洲,但具体到国家层面时,象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还是具有一定贸易潜力可以挖掘的。基于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对我国造纸业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和潜力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对我国造纸产品出口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包括我国制造业GDP增加值和进口国名义GDP,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因素包括地理距离和内陆国。和我国是否有共同语言仅在世界整体层面10%显著促进我国造纸产品的出口,当考虑每个洲的特定效应或分洲际的子样本进行检验时,不再显著。2)在亚洲市场,我国制造业GDP增加值增长越快,即我国的供给越多,造纸业出口增长越快;在欧洲市场,进口国名义GDP增长越快,仅进口国的需求越旺盛,我国造纸业出口增长越快;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市场,内陆国与沿海国相比,将显著减少我国造纸业产品的进口,这与非洲和南美洲内陆国铁路或高速路欠缺有关。虽然地理距离增加从整体上显著减少贸易流量,但这仅在亚洲市场中显著。3)分国家层面来看,我国造纸业贸易伙伴中,可继续挖掘其贸易潜力的国家主要

  集中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以及欧洲的几个大国。对于非洲和南美洲的内陆国市

  场,若我国能先帮助其完成交通设施建设,可显著带动造纸产品的出口。

  【相关文献】

  [1]程中海,袁凯彬.能源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口贸易效应与类型甄别——基于结构式引力模型的系统GMM估计[J].世界经济研究,2015(11):99-108,117,129.[2]MELITZJ,TOUBALF.Native1anguage,sPoken1anguage,trans1ationandtrade[J].Journa1ofInternationa1Economics,2014,93(2):351-363.[3]MELITZ,J.NORTH,Southanddistanceinthegravitymode1[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7,51(4):971-991.[4]张萌,张宗毅.我国农机产品出口贸易流量及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5(6):148-154.[5]齐玮.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78-86.[6]苗成.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背景下的造纸行业发展[J].中华纸业,2015(11):59-61.[7]孙龙益,王雪梅,黄丹.纸产品贸易与我国造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林业经济,2012(11):61-65.[8]林云华,张德进.我国造纸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发展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5(4):17-24.[9]赵瑞.中国造纸业产业内贸易与环境效应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2.[10]陈刚,刘燕鹏,谷树忠,等.中国造纸行业的贸易绩效:1996-2004[J].中国造纸,2006(8):56-59.

  

  

篇七: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Isard&Peck(1954)和Beckerman(1956)即凭直觉发现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规律。人们普遍认为,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和P6yh6nen(1963),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jnnemannn(1966)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由于引力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强、可信度高等特点,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有人形象地将引力模型称为“双边贸易流量实证研究的役马(Workhorse)”。在后续的贸易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并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

  2一、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形式编辑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为贸易引力模型寻找基础。Anderson(1979)率先在产品差异假设前提下推导出了引力方程,Bergstrand(1985,1989)则在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框架下利用贸易引力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决定双边贸易的因素,Help-man(1987)在具有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框架下修正了引力模型。DeardoIR(1998)对这些理论推导进行了综合,认为引力模型体现出了许多模型的特点并能够从标准贸易理论中推导出来。Anderson&Wincoop(2001)在不变替代弹性支出系统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引力模型,这些理论不仅为贸易引力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还有助于解释各项实证应用结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差异,使贸易引力模型逐渐脱离了长期以来受到“缺乏理论基础”质疑的窘况。在中国,关于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2005)和谷克鉴(2006)等人都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综述。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Xij=boYiYjb2Nih3NjB4dID-h5,其中,Xij表示两国的贸易流动规模,Yi和Yj分别代表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GDP),Ni和Nj,分别代表i国和j国的人口,D代表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bo、b1、b2、b3、b4、b5是正的常数。进出口两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分别反映该市场中潜在的需求能力和供给能力,两种能力的大小正面影响着两国潜在贸易的规模,而距离的远近通过影响运输成本成为两国贸易的阻碍因素。

  或者:丁伯根和波伊赫能的贸易引力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Xij=aYibYjcDij-d(注意:这里分别表示Yi、Yj、Dij的b、c、-d次方)

  其中,i和j分别表示贸易双方,Xij表示两国的双边贸易额;Yi和Yj分别表示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它们代表着i国的出口能力和j国的进口能力;Dij为i国和j国之间的空间距离。a、b、c、d为常数。根据引力模型的含义,上式公式可以理解为:“Yi和Yj对i国和j国的出口规模产生正向作用,而Dij则对其出口规模产生反向作用。”

  其中Dij表示贸易双方的“文化距离”,dij表示贸易国双方实际的空间地理距离,dci和

  dcj分别代表贸易双方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和为其设定系数,且满足。为便于实证检验,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并添加了随机误差项后得到:lnXij=e+flnYiYj+glnDij+h式中:e为常数项,h为随机误差项,系数f和g的分别表示Xij对YiYj和Dij的弹性。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比较灵活,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可适当调整增减变量。

  3二、贸易引力模型的新扩展与实证应用编辑

  上世纪60年代引力模型被引入衡量双边贸易流量的研究后得到不断扩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文献用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Mdtyds(1997,1998)、Chen&Wall(1999)、Breuss&Egger(1999)、Eg-ger(2000)等人完善了引力模型的经济计量学规范;Berstrand(1985)、Helpman(1987)、Wei(1996)、Soloaga&Win-ters(1999)、Lumao&Venables(1999)、Bougheas等人(1999)对原有解释变量进行了精炼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本世纪近10以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制度质量因素开始广泛引入贸易引力模型,这一类扩展成为中外研究者尤其是国外研究者的重点。对于制度因素的研究不再仅限于是否属于同一优惠贸易安排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种粗糙的模式,开始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1,区域贸易协定制度安排影响的衡量。根据Viner(1950)的研究,区域贸易协定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引力模型则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衡量区域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的影响。Soloaga&Winters(1999)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区域化的影响,Piaru&Kume(2000)研究了参与优惠贸易安排组织(如NAFTA、EU、ASEAN等)的44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Blavy(2001)则考察了马里兰各国间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发展潜力。LucianCermal(2001)利用引力模型和面板数据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国之间贸易产生的较大影响。

  国内学者对区域贸易协定制度安排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APEC、ASEAN、东亚、东北亚等区域范围。侯明、李淑艳(2005)、黄烨菁(2007)、林玲、王炎(2004)、曹宏成(2007)、张昱、唐志芳(2006)、李欣红(2007)、王可(2008)等人验证了APEC对中国和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流量的影响,认为GDP、人均GDP、距离以及APEC对中国双边贸易影响的作用十分显著。王铠磊(2007)研究了APEC和ASEAN两个优惠贸易安排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力模型的简约形式能够比较好地揭示影响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流量的因素;APEC的制度安排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显著的影响,而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由于刚刚起步,尚未发挥预期的作用。与之不同,陈汉林、涂艳(2007)、单文婷、杨捷(2006)、侯铁珊、任珊、陈大伟(2006)、姜书竹、张旭昆(2003)、吴丹(2008)等都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和研究,结果认为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间的贸易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安烨、李秀敏、张立学(2005)检验了决定东北亚各国2003年双边贸易状

  况的主要因素并对东北亚各国之间应有贸易额进行估计,以发掘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潜力。

  还有作者探究了上海合作组织、欧盟、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李钦(2008)探讨了上海合作组织对新疆及中亚各国贸易流量的影响,伍泽君(2008)在引力模型中引入了一个新的虚拟变量EUE来反映欧盟东扩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论认为,欧盟东扩会对中欧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利影响。盛清(2007)在传统贸易引力方程的计量模型中引入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作为虚拟变量,研究CEPA对中国中部六省与香港地区贸易的促进作用,结论发现作用并不明显,继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CEPA机制,促进中部地区与香港地区贸易量的相关建议。

  许多学者从行业层面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因素。史朝兴、顾海英(2005)利用1998年至2002年中国对其主要蔬菜出口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数据,对蔬菜出口的引力模型进行了回归测算,结果表明:蔬菜进口国的经济总量、中国蔬菜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APEC区域贸易制度安排都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有显著正面影响.距离所代表的运输成本则是阻碍蔬菜出口的主要因素。庄丽娟、姜元武、刘娜(2007)对广东省农产品向东盟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并对出口东盟的农产品流量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流量主要受东盟国家GDP、人均GDP、距离及区域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与多数东盟国家呈现“贸易不足”。马琳、李文强(2008)建立了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贸易引力模型方程,对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的贸易流量和流向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中国大陆的渔业生产总值、水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和APEC区域贸易制度安排都对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贸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距离所代表的运输成本是阻碍水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赵雨霖、林光华(2008)对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经济体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主要受经济规模、国家人口数量、两国首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各种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优惠贸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制度质量因素影响的衡量。Anderson&Mar-couiller(2002)引入一系列经济制度变量,以反映制度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易成本与阻碍国际贸易的非安全因素显著相关,如果一个国家的透明度和公正指数上升10%,该国的进口需求将上升5%;Groot等人(2004)引入的制度变量包括政治稳定性、政府效率和管制等六个方面。结果表明,两国制度相似可提高两国间贸易流量12%-18%,依进出口不同,管制质量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可提高两国间贸易流量20%到24%,腐败程度下降一个标准差可提高贸易量17%-27%。

  潘向东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交易国的经济制度因素和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都对中国与其他国家间贸易的进行有显著影响。潘向东等人(2005)的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进口国制度安排对两国间高技术产品贸易有显著影响。在制定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策略时,就短期而言,应该更注意交易国的合约实施方面的制度安排,就长期而言,应注重制度环境的改善。

  吴丹(2008b)选取东亚10个经济体,除了进出口国GDP,两国地理距离外,引入了贸易政策指数、政府财政负担指数、政府干预指数、货币政策指数、资本流动与外国投资指数、

  银行与金融指数、薪酬与价格指数、产权指数、监管指数和黑市活动指数等反映一国制度质量的一系列解释变量,来探讨分析制度因素对东亚经济体间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对东亚经济体间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对东亚经济体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银行与金融、政府干预、黑市活动、资本流动与外国投资、货币政策。对东亚经济体间进口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银行与金融、政府干预、产权、政府负担。政府干预对东亚经济体间进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3.预测某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Christie(2002)运用1996-1999年的横截面数据预测了东南欧的贸易潜力、Rahman(2003)利用引力模型通过一些经济因素预测了孟加拉国的贸易潜力、AmitaBatra(2004)利用2000的横截面数据分析了世界贸易流量,并预测了印度的贸易潜力。Sohn,C-H.(2005)利用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影响韩国双边贸易流动的诸多因素,认为韩国与日本、中国的贸易潜力尚未完全开发出来.

  4.检验某些国家的贸易格局。Evenett&K.eller(2002)运用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对58个主要贸易国家在1985年的对外贸易流量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经济规模大且贸易总量大的国家(一般为发达国家),其贸易类型符合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而经济规模小而且贸易总量小的国家(一般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则明显地符合传统的H-O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Sohn,Chan-Hyun(2005)运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韩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特征,认为韩国的贸易流量主要符合H-O模型产业间贸易的特征,韩国与中国、日本的贸易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南北朝鲜贸易正规化以及北朝鲜加入APEC将会大大促进双边贸易。

  4三、结论编辑

  1.贸易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且在诸多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大部分研究表明,无论是从贸易整体看,还是仅从行业层面上看,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空间距离、人口和制度安排都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经济总量的作用尤为显著。制度安排的作用存在差异,主要取决与成员国的经济规模总量。

  2.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不少研究证实,贸易伙伴国的法律制度、合约实施保障制度、产权安全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易者对交易安全性的预期,因此制度的优劣对于双边贸易流量有着突出的影响。此外,制度质量相似的国家家更容易构建起信任基础,从而有利于双边贸易的进行。

  

  

篇八: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分析——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朱甜甜;张懿;刘彬【摘要】通过测算2000-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互补性以及贸易强度来分析贸易潜力,同时借助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估计贸易效率,并采用一步法分析贸易非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存在巨大贸易潜力;其次,由于存在较大贸易阻力,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贸易出口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但阻力在不断减小;通过签订自贸协议、降低关税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等均能有效提高贸易效率,释放贸易潜力.【期刊名称】《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8(031)004【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一带一路”;贸易潜力;贸易效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作者】朱甜甜;张懿;刘彬【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杭州310023;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浙江台州318000;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政策上的沟通、合作机制的设立和贸易便利化

  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贸易潜力如何?是什么因素促进或者制约了贸易潜力的释放?未来该如何提高贸易效率从而达到显著的贸易增长?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贸易畅通”的顺利推进。对于贸易潜力的分析,王亮对中国与丝绸之路国家间的贸易互补性和密集度进行测算,认为双方之间贸易关系紧密,贸易潜力大。在定量衡量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施炳展、李坤望,鲁晓东、赵奇伟[2-3],将SFA引入引力模型,发现中国出口贸易效率较低。陈创练[4]用SFA测算后发现OECD国家贸易潜力上升幅度大于非OECD国家。本文研究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基于出口主要产业的贸易互补性和贸易强度,实证分析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效率,并对贸易非效率的因素进行检验,最后对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实现“贸易畅通”、提高贸易效率提出建议。1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测算1.1出口主要商品比较优势动态分析本文选取了Balassa(1965)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RCA)来测算自2000年以来我国出口额最高的十大商品和钢铁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具体公式为RCAij=(Xij/Xi)/(Wj/W),其中,Xij为i国对世界市场出口j产品的出口额,Xi为i国对世界市场的出口总额,Wj为世界市场j产品的总出口额,W为世界市场的总出口额。商品贸易数据来源于SITC3中的二位编码,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出口基本符合要素禀赋的变化。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处于低附加值端的最终产品出口优势不断降低。邢斐等(2016)[5]认为贸易结构转型升级与维持贸易增长并不矛盾,一旦技术水平积累到一定程度,贸易结构自然会升级。当前我国正处于技术积累阶段,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当前出口主要产业上达成产业

  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表12000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动态变化情况年份钢铁电信录音纺织业服装服饰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办公用设备电力机械交通运输家具及零件20000.79781.65012.46754.58281.71660.66941.24550.95150.30191.898220050.82142.58342.57713.44171.69740.91793.02791.18310.32342.269220100.90552.74372.83013.34051.67811.16173.42471.45910.39712.869520161.22362.83562.75742.88391.63401.18802.56921.34390.34842.5545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计算所得1.2互补性与贸易强度分析为测算在上述出口主要商品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理论上的贸易互补性和实际上的贸易密切度,本文选取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强度指数作为衡量指标。贸易互补性指数具体公式为Ccjk=RCAck×RCAjk,其中,RCAck和RCAjk分别为中国和j国或地区在k商品上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公式为:其中表示i国与j国在k产品上的贸易强度指数,和分别表示i国对j国和世界的出口总额,和分别表示j国和世界k产品进口总额,表示i国k产品进口总额。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6大地区2000年以来每隔五年各地区在上述商品中与中国的互补性和贸易强度进行测算,结果如表2、表3所示。表2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贸易强度指数地区钢铁电信录音纺织类服装类机械交通运输东南亚2.481.681.873.632.262.73中东欧0.210.410.280.200.590.34西亚北非1.070.570.821.311.080.74南亚2.411.601.143.684.343.81中亚1.081.40/16.202.347.95独联体0.400.430.400.700.600.91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通过测算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在钢铁、电信录音、纺织、机械等产业上贸易强度指数呈动态下降趋势,但总体平均值仍然大于1,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关系仍然紧密,但相比之前有所松散。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就钢铁、工业机械产业而言,我国目前主要贸易伙伴为东南亚国家,且仍存在巨大的贸易潜力,西亚北非地区是我国未来合作的重点区域,当然也要重点考虑该地区的稳定情况。就电信录音和服装产业而言,我国未来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潜力巨大,该地区是我国未来实现这些产业贸易增长的重要市场。纺织业上中国已与互补性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紧密的贸易伙伴关系,应继续维持现有市场贸易潜力。交通运输业我国目前与南亚和中亚地区贸易关系最为密切,这两个地区与我国地理位置临近,我国与这两个地区在交通设备上密切合作可帮助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互联互通”有重要意义。表3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地区历年贸易互补性地区年份钢铁电信录音纺织类服装类电力机械工业机械交通运输东南亚20001.061.207.951.651.620.670.1720051.161.759.380.911.920.830.1720101.562.0212.710.722.021.090.2620162.202.2110.610.781.621.170.34中东欧20001.091.315.133.300.710.790.2720051.311.875.462.530.931.030.3320101.252.785.052.841.071.140.3620162.042.385.382.730.941.210.35西亚北非20001.400.943.671.620.400.920.2920051.691.703.331.420.501.070.3620101.901.423.361.920.701.510.5520162.251.933.352.280.601.430.36南亚20000.880.7310.521.880.240.460.1120051.312.819.000.960.530.840.1420101.421.579.251.130.470.890.2620161.581.659.480.740.441.060.13中亚20000.960.891.720.970.200.760.142005/1.371.940.790.551.210.252010/1.513.383.060.871.680.362016/1.648.394.780.581.880.15独联体20001.171.363.061.120.340.610.0920051.141.672.961.290.511.040.2620101.

  401.883.882.190.761.470.3620162.211.735.012.840.671.760.22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计算所得2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2.1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KangandFrantianni(2006)等学者认为,传统的引力模型中双边贸易规模(即产出)受到经济规模、地理距离等不同因素影响(即投入),函数形式与生产函数相近,因而随机前沿模型也可与引力模型结合,用来分析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因而,贸易效率可表达为:TEijt=exp(-uijt)(1)TEijt为i国与j国之间在时间t的贸易效率,即双边实际贸易规模与潜在最大贸易规模比值。基于上述理论模型,为测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贸易效率,本文在传统引力模型选取的变量基础上,建立以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lnEXijt=β0+β1lndistij+β2lngdpit+β3lngdpjt+β4lnpgdpit+β5lnpgdpjt+β6lnindjt+β7boderij+β8landlockj+β9comlangij+vjt-uijt(2)其中,EXijt表示在t期i国向j国的出口额,distij表示两国间距离,pgdpit和pgdpjt分别表示两国的人均gdp,indjt表示j国的工业化率,boderij表示两国是否接壤,landlockj表示j国是否为内陆国家,comlangij表示两国是否有共同语言,后三个变量为虚拟变量。2.2贸易非效率模型在对非效率项uijt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本文主要从贸易便利化和基础设施这两个角度考虑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具体公式为:

  uijt=α0+α1FTAijt+α2TAFjt+α3TIjt+α4INTjt+εijt(3)其中,FTAijt表示i国与j国是否签订自贸协议,为虚拟变量,TAFjt为j国的加权平均关税税率,TIjt为j国的清廉指数,这三者主要衡量贸易便利化水平,INTjt为j国互联网普及率,代表“互联互通”水平。因此,一步法下本文贸易非效率测量模型为:lnEXijt=β0+β1lndistij+β2lngdpit+β3lngdpjt+β4lnpgdpit+β5lnpgdpjt+β6lnindjt+β7boderij+β8landlockj+β9comlangij+vjt(α0+α1FTAijt+α2TAFjt+α3TIjt+α4INTjt+εijt)(4)3实证结果分析3.1数据来源本文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样本,剔除伊拉克等6个数据缺失严重的国家,对剩余58个国家自2000—2016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建模分析。其中,中国对各国出口数据(EX)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OTS数据库。各国与中国的距离(dist)、是否接壤(border)、是否为内陆国家(landlock)、是否有共同语言(comlang)数据来源于CEPII。GDP、人均GDP、工业化率和互联网普及率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FTA数据来源于中国自贸区服务网文件统计,1代表与中国签订自贸协议,0代表没有签订。清廉指数来源于透明国际,数值越大表明政府越清廉。关税数据来源于WITS,为加权平均关税税率。3.2模型检验与估计在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前,首先对贸易非效率的存在性以及时变性进行假设检验。经检验发现存在贸易非效率以及贸易效率是时变的,因此,对该样本采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是合理的。结果见表4。

  双边的地理距离(dist)系数为负,原因在于地理距离代表了运输成本,而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地理距离的远近代表了出口成本的高低,也反映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是贸易的重要阻力。是否为内陆国家(border)弹性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原因在于内陆国家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贸易成本较高,且多数属于较不发达国家,进口需求较弱。双边的GDP弹性估计结果均符合引力模型的设想,但是中国的GDP规模系数远大于“一带一路”国家的,这说明中国的出口供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规模。人均GDP系数中中国人均GDP弹性系数估计值为负,“一带一路”其他国家估计值为正,且中国人均GDP弹性系数绝对值远大于“一带一路”其他国家。关于人均GDP,出于其所包含信息的复杂性,以往学者的引力模型中结论并不一致。本文认为,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结构逐渐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而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对进口商品结构的需求与我国出口转型方向不符,从而对我国出口造成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人均GDP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也将不断上升,而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仍维持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形成竞争,这也抑制了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进口国人均GDP的系数为正。“一带一路”进口国家的工业化率系数(ind)显著为负,说明其工业化程度越高,越抑制了我国对其出口。这与FDI的溢出效应存在一定关系,外资的流入提高了其技术水平,国内工业化程度提高,对外的工业产品依赖度则下降。表4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估计方法时变模型(TVD)因变量系数t值constant-77.054∗∗∗-7.826lndistij-1.040∗∗2.254lngdpit11.850∗∗∗12.506lngdpjt0.848∗∗∗9.571lnpgdpit-11.819∗∗∗13.033lnpgdpjt0.236∗∗∗3.401lnindjt-0.416∗∗∗-

  3.678boderij0.3110.712landlockj-0.536∗∗2.368comlangij0.2180.924σ20.933∗∗∗2.740γ0.783∗∗∗11.222μ1.709∗∗∗4.005η0.020∗∗∗6.295对数似然值-739.615国家58Obs.986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3.3贸易潜力分析在对样本国家建立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分析后,根据式(1)我们可以得到我国对“一带一路”58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估计值。表5为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地区出口贸易效率最高和最低的十个国家。从测算结果分析,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和也门的出口贸易效率高达0.92和0.74,然而我国2016年对这两国的出口规模仅占到对“一带一路”国家总体的0.97%和0.29%,高贸易效率和低贸易规模说明我国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人为贸易阻力较小,已接近于该国的潜在最大贸易规模。与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效率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且贸易效率逐年增大。中国与东南亚地区自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以来,大幅降低关税水平,减少并取消非关税壁垒,贸易非效率因素逐步减弱,出口效率呈现不断提高趋势。出口贸易效率排名后10位的国家主要为一些小国,如不丹、波黑等,我国对这些国家出口效率低主要原因在于出口贸易额不足。分地区来看,结果也验证了上表的结论。整体上我国与“一带一路”地区的出口贸易效率不高,但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分地区看,我国对中亚地区出口贸易效率最高;东南亚地区紧随其后,且增长弹性明显大于中亚地区,贸易潜力大,贸易效率增长速度快;西亚北非地区贸易效率略高于整体平均水平,部分国家贸易效率已处于较高水平,如也门、约旦、阿联酋;部分国家贸易效率较低,属于潜力开拓型和潜力巨大型,如沙特、土耳其等;对南亚、中东欧地区和一些独联体国家出口贸易效率较低。表5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出口贸易效率排序前十和后十位(TVD模型)出口贸

  易效率前10位出口贸易效率后10位国家/地区2000200520102016国家/地区2000200520102016吉尔吉斯斯坦0.8920.9010.9100.920不丹0.0020.0030.0060.010也门0.6610.6870.7120.740波黑0.0090.0140.0210.033新加坡0.4840.5190.5520.590亚美尼亚0.0150.0220.0320.047印尼0.4120.4490.4840.526马尔代夫0.0160.0240.0340.050缅甸0.3920.4290.4650.507马其顿0.0180.0260.0370.053约旦0.3510.3870.4240.467卡塔尔0.0200.0290.0400.058柬埔寨0.3330.3700.4070.451摩尔多瓦0.0200.0290.0410.058越南0.3190.3560.3930.437白俄罗斯0.0220.0320.0450.064斯里兰卡0.3190.3560.3920.436文莱0.0230.0330.0450.065阿联酋0.3000.3370.3740.418阿富汗0.0290.0410.0560.078出口贸易效率(分地区平均)出口贸易效率(分地区平均)东南亚0.2480.2780.3090.347独联体0.0590.0760.0940.121西亚北非0.1710.1950.2220.255中东欧0.0840.1050.1280.160中亚0.2800.3030.3270.359南亚0.0980.1170.1390.1683.4贸易非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在验证了贸易非效率的存在和测算了贸易效率之后,贸易非效率的影响因素成为关注的问题。按照模型(4)的设定,本节基于一步法对贸易非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表6基于一步法贸易非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模型因变量系数t值随机前沿函数constant-138.515∗∗∗-98.613lndistij-1.465∗∗∗11.828lngdpit20.880∗∗∗78.580lngdpjt1.003∗∗∗40.515lnpgdpit-21.018∗∗∗69.267lnpgdpjt-0.067-1.605lnindjt-0.203∗1.778boderij0.337∗∗∗2.896landlockj-0.161∗-1.924comlangij1.228∗∗∗8.480

  贸易非效率函数FTAijt-3.969∗-1.642lnTAFjt0.887∗∗∗3.029lnTIjt-0.3081.405lnINTjt-0.359∗-1.663σ22.390∗∗∗3.041γ0.786∗∗∗10.682对数似然值783.100LR检验28.610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参数γ的估计值为0.786,十分接近于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贸易非效率是造成实际贸易额偏离“前沿”贸易规模(即潜在最大贸易规模)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协定(FTAijt)的系数为负,说明自贸协定的签订与贸易效率正相关,自贸协定的签订促进了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促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的贸易发展。加权平均关税税率(TAFjt)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关税对“一带一路”地区双边贸易仍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清廉指数(TIjt)不具有显著性。互联网普及率(INTjt)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与贸易效率正相关。互联网普及率代表了通讯、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互联互通”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贸易效率,减少贸易阻力。4结论与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与“一带一路”各地区在出口主要商品上贸易互补性和我国出口比较优势变化基本一致,但贸易强度有所下降。第二,我国对“一带一路”地区贸易出口效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说明当前仍存在较大的人为贸易阻力,但阻力在逐渐减小。第三,签订自贸协定、降低平均进口关税、提高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都可以有效提高贸易效率,减少贸易阻力。在积极降低人为贸易阻力的基础上,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互补性产业上的合作,基于双方的制造能力和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双方在这些产业上的供给能力,扩大双边贸易规模,提高贸易效率的同时有效发挥贸易潜力。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亮,吴浜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潜力——基于“自然贸易伙伴”假说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6(4):33-41.[2]施炳展,李坤望.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贸易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64-74.[3]鲁晓东,赵奇伟.中国的出口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21-35.[4]陈创练,谢学臻,林玉婷.全球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7):27-39.[5]邢斐,王书颖,何欢浪.从出口扩张到对外贸易“换挡”:基于贸易结构转型的贸易与研发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16(4):89-101.

  

  

篇九: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

  作者:邵桂兰,王振华,李晨来源:《河北渔业》2017年第8期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水产品出口额在全球市场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是自2010年起我国水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开始变缓。为了弄清楚出口贸易效率与出口增速的关系,本文选取20012015年我国30个主要水产品出口贸易国的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结果表明:贸易双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国人口规模对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具有积极的推动效应,而贸易距离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较大的负效应;20012015年我国水产品平均出口贸易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贸易潜力提升空间巨大。因此,我国应促进水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绿色贸易通道,开发欧盟、俄罗斯和挪威等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

  关键词: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潜力;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水产品出口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世界水产品出口额由1992年的418.22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9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6.46%。同期,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于2002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家。我国水产品出口额由1992年的15.59亿美元,占全球水产品出口市场的比例仅为3.73%,增加到2015年的195.73亿美元,占全球水产品出口规模的16.33%,同比增长12.61%。但是,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贸易摩擦问题不断增加,贸易阻力逐渐增强,2010年以来水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增速开始放缓。因此,关于降低水产品贸易阻力,提高出口贸易效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故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并进一步估计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潜力,旨在为水产品出口贸易的产业升级和贸易福利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于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领域,多数学者采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测算双边潜力。Nilsson:l,较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贸易领域研究中,实证分析欧盟经济体成员贸易潜力。马琳等,运用贸易引力模型估测了中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容量,实证研究水产品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胡求光等‘;,利用引力模型测算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潜力,发现国家GDP、运输成本与APEC贸易组织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作用显著。赵雨霖等,基于此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之间的农产品进出口流量,在此基础上估算了贸易潜力。耿献辉等,利用引力模型重点分析我国水产品出口潜力及影响因素,认为其出口规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渔业产能、进口国人口数量、贸易制度、不同消费需求对我国水产品出口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但是,引力模型中假定无摩擦贸易代替贸易成本,这一假设太理想化,脱离了贸易的实际情况。引力模型估算的拟合值只是各种决定贸易因素的算术平均值,将这个拟合值作为贸易潜力并不合适。而且贸易阻力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因此,计量模型借鉴随机前沿方法,非误差项的引入更加贴近贸易的现实问题,可以降低测算误差,弥补传统引力模型带来的若干不足。

  一些学者将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研究中,估计双边贸易效率及潜力。Armstrong[6]详细探讨了传统引力模型优缺点,指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可以有效地弥补其缺陷,用来测算贸易双方的进出口贸易效率,预测贸易阻力。施炳展等‘’,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持续增长的因素,将中国出口贸易的提升分解为贸易潜力、贸易效率、贸易投

  入,三者协同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贺书峰等‘‘,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对比分析了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北极航道是否通航下的贸易潜力,结果表明北极航线通航对我国贸易规模促进效应,远大于传统航线的效应。Ravishankar等‘’,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东欧国家的贸易进行实证研究,测算了贸易效率和最优贸易潜力,结果表明东西欧国家贸易一体化程度较高,贸易阻力对贸易影响并不大。李兵等‘10]选取我国20012011年的服务贸易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人均GDP、贸易距离是影响服务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服务贸易增长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

  综上,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贸易效率及潜力的研究,但是鲜有文献利用此模型对我国水产品贸易潜力进行实证研究。故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和潜力进行测算,为制定中国水产品贸易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1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构建1.1随机前沿引力模型Meeusen和vandenBroeck(1977)最早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用来估计生产效率。随机前沿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yit表示国家i在时间t的实际产出。yit是国家i在时间t的最优前沿产出。xit是t时期投入向量,p是待估技术参数向量。TEit代表技术效率,为实际产出与前沿产出的比值。wd表示随机误差项,代表非效率因素,两者相互独立。uit。通常非负,主要包括影响产出的各种因素。Battese和Coelli在1992年提出了时变衰减模型,解决了样本技术效率时间变化的问题,其假定。基于N值为o和不为o,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可以划分为时不变和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详见表1。

  基于传统实证模型可知,双边贸易规模可看作是贸易合作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运输成本和制度等变量的函数。在现有的条件下,贸易双方都希望较少的投入量,可以获得最大的贸易量。其原理在本质上与生产效率相同,因此可以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双边国家贸易效率和最佳前沿水平。贸易效率表达式如下:

  TE表示贸易效率,是实际贸易额和最优贸易前沿(潜力)的比值,TE的取值范围为(o,1)。TE为1时,表示不存在贸易阻碍,进出口总额达到最大值,即等于贸易潜力。TE小于1时,存在贸易阻力,国家之间贸易潜力有待开发。

  

推荐访问: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 十大 引力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