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6篇(2023年)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第1篇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6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6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

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

五、拓展延伸

六、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1.4中所有习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2.会用面积法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用符号运算证明猜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在拼图游戏中对平方差公式有一个直观的几何解释,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体验符号运算对猜想的作用,享受数学符号表示运算规律的简捷美.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解释和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准确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运算,培养基本的运算技能.

三、教具准备

一块大正方形纸板,剪刀.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想一想,记作(1.7.2 A)

第二张:例3,记作(1.7.2 B)

第三张:例4,记作(1.7.2 C)

第四张:补充练习,记作(1.7.2 D)

四、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板拿出来,设它的边长为a.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a2.

[师]请你用手中的剪刀从这个正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如图1-23).现在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图形(如上图阴影部分),你能表示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生]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余下图形的面积,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2-b2).

[师]你能用阴影部分的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同学们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可巡视同学们拼图的情况,了解同学们拼图的想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第3篇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
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探究新知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5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
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6页习题9.2第1题(1)(2)第3题1、2。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第4篇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教学难点: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判断是否是对顶角.

准备活动:在打桌球的时候,如果是不能直接的把球打入袋中,那么应该怎么打才能保证球能入袋呢?

教学过程:

内容一:

课件展示桌球运动中球入袋的情景,观察图中各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但是不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所有的角之间的关系;
在对图中角的关系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

教师提醒学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仅仅表明了两个角之间的度量关系,并没有对其位置关系作出限制.(为下面的对顶角的学习作铺垫)

想一想:

在右图中,(1)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AOE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结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让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说明理由.

内容二:

议一议:

(1)用剪刀剪东西的时候,哪对角同时变大或变小?

(2)如果将剪刀简单的表示为右图,那么∠1和∠2有什么位置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能试着说明理由吗?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第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5、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

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 与∠ 是同旁内角,且∠ =50°,则∠ 的度数是( )

A.50° B.130° C.50°或130° 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 是同位角,∠1和 是内错角,∠1和 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

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

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第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事件:

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

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

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

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 ,必然事件有 ,不确定事件有 。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 事件;
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 事件;

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

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

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三、探究新知

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探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1)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呢?

(2)不透明的一个袋子中装有大小相同的三个球,一个黄色和已编有1.2.3号码的3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摸出2个白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摸出2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n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做P(必然事件)=1;
不可能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0,记做P(不可能事件)=0;
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3、应用新知

例: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解: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所有可能的结果有6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1,2,3,4,5,6,因为骰子是均匀的,所以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结果只有2两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5,6.

所以P(掷出的点数大于4)=2/6=1/3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结果有3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2,4,6.

所以P(掷出的点数是偶数)=3/6=1/2

四、实践练习

1、袋子里装有三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丽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请问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

(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

(3)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有多少种?

(4)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是1/3,对吗?

3、将一个均匀的骰子先后抛掷2次,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概率是多少?

(4)向上的数之和为6和7的概率是多少?

五、课堂检测

1、甲、乙、丙三个人随意的站一排拍照,乙恰好站中间的概率是( )

A 2/9 B 1/3 C 4/9 D以上都不对

2、在一次抽奖中,若抽中的概率是0.34,则抽不中的概率是( )

A 0.34 B 0.17 C 0.66 D 0.76

3、把标有1、2、3、4…10的10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箱中,摇匀后,从中任取一个,号码小于7的奇数概率是( )

A 3/10 B 7/10 C 2/5 D 3/5

4、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购满100元得奖券一张,多购多得,现有10000张奖券,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0个,则一张奖券中一等奖的概率是

5、一个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和4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
P(摸到红球)=

P(摸到白球)=

P(摸到黄球)=

6、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和5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吗?分别是多少?如果不相等,能否通过改变袋中红球或白球的数量,使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相等?

六、课堂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1、等可能性事件的特征:

(1)一次试验中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有限性)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2、求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判断本试验是否为等可能性事件。

(2)计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结果数n。

(3)计算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

(4)计算P(A)=/n。

布置作业:

1、P148习题6.4知识技能 1.2.3

2、问题解决:请大家为“翠苑小区”亲子活动设计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1)

等可能事件的特征:

1、 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 每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推荐访问:下册 课件 七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6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推荐6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