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19篇

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19篇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职业教育中心赴我市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促进对外开放的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19篇,供大家参考。

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19篇

篇一: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职业教育中心赴我市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园区企业发展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就业容量、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园区企业的直接贡献,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工业园区人才的培养。为建成适应地区经济发展、专业结构合理、技能特色鲜明、运行机制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市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撑,适应职业教育新常态的发展,8月9日、8月28日——29日,我们对我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阿克苏诺贝尔太古油漆(成都)有限公司、科伦药业·四川新迪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成都新越医药有限公司、成都伊利乳业责任有限公司、成都天喔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将围绕***规划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在功能定位方面,将采取“总部+基地”发展模式,***定位为总部经济、科技研发、会展博览等,******工业园区定位为生产制造基地。目前入驻企业143家,其中家具行业60余家,机械加工行业5家,化工制品行业38家,

  轻工行业23家,建材行业7家,其它行业10家。***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3.3平方公里,由医药食品园和名酒

  产业园组成已入驻企业130家,其中医药食品园104家(食品饮料企业37家、医药企业21家、酒类企业4家、其它企业42家);名酒产业园入驻26家白酒企业。园区共有世界500强企业1家、全国500强企业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5家;国家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已在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依托园区初具规模的食品饮料产业(含白酒),大力发展高端食品饮料和高端绿色科技产业,以食品饮料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功能保健品、营养方便食品、休闲养生食品、液体乳制品、健康饮料、精制茶加工,现代中成药生产加工和医用设备及材料,优质白酒等产业。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成都一流,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食品饮料产业聚集地。到2021年,目标建成13.3平方公里、产值达到3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二、***职教中心学生基本情况我校目前开设专业为食品生物工艺、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与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学前教育。办学层次为中专,生源结构为中考落榜生(双差生),考分大多为300分以下。每年毕业学生约800人,其中20%参加高校对口升学考试,进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高校继续深造;80%选择就业,65%留在本地分散就业(主要集中在伊利乳业、文君酒业、川力智能等企业或**古镇、**区等服务行业);15%

  在成都、重庆等地合作企业就业。按照教育部规定,学制三年,其中高二后期,就要进入为期6个月左右的顶岗实习,实习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学生离校参加顶岗实习年龄大多数为17岁左右,18岁以上极少。三、园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用工特点

  1、园区部分企业对普通工人需求比例大。如科伦药业·四川新迪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目前急需操作工40名左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所需岗位会逐步增加。

  2、大部分园区企业用工来源为外包。如阿克苏诺贝尔太古油漆(成都)有限公司目前从事备料、投料、灌装一线生产的60名员工系委托第三方劳务公司派遣,没有在本地招聘。

  3、园区大部分企业对普工招聘条件要求不高。能胜任体力劳动、身体健康、年龄在18岁--45之间即可,对专业没要求。

  4、产业升级加快,技能需求增多,学历要求增高。部分园区企业随着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提高,对普通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的需求减弱,对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阿克苏诺贝尔太古油漆(成都)有限公司目前正式员工60人,含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类人员,为上海总部统一招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成都新越医药有限公司在引进制药、原料、化工、安全环保类技术性、专业性人才时,需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或全日制专科学生。成都伊利乳业责任有限公司,关键岗位操作工需要大专以上学历,进口设备操作工需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

  英语过四级。

  四、园区用工情况汇总表

  岗位

  人才引进渠道学历

  条件

  需求比例

  同行业或相近

  具有企业管理

  管理人员行业或生产岗大专以上

  5%

  经验

  位引入

  相近行业或高

  具有实际工作

  关键技术人员

  大专以上

  5%

  校

  经验

  相近行业或生

  能胜任岗位技

  普通技术人员

  高中以上

  10%

  产岗位

  术需求

  普通工人

  社招或通过人员外包

  身体健康、手无足灵活,18周80%

  岁至50周岁

  五、我市职业教育对照园区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

  1、年龄差距,我校学生目前绝大多数为00后,按照五部委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规定》,学生从高二后期开始

  就将进入顶岗实习阶段,而在顶岗实习安排时,多数学生年龄不

  足18岁,园区企业大多不接收未满18周岁的员工,无法满足企

  业的用工需求。

  2、园区用人需求对专业无要求,园区需求量最大的是普工,

  而这些普工,基本不需要专业技能,只要身体健康,手足灵活,

  进入企业后简单培训一天就能上岗操作,从事的工作基本都是简

  单的流水线作业或体力劳动,即使是对口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后,工作岗位仍是一线体力工作。

  3、薪酬待遇整体不高。根据对我校学生在园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学生工资普遍在2000以内,收入较低,从事工作大多为普通流水线工作,根本用不到专业知识,学生普遍认为学无所用进入企业后流动率较高。

  4、部分园区、企业位置偏僻,生活设施不配套。大多数的园区企业距离城区较远,位置较偏僻,公共交通网络不便捷,生活设施不够配套,文化设施匮乏,企业职工工作生活不便,尤其对新增就业人员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吸引力。六、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形势分析及判断

  1、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将更为迫切。随着***“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园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务工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改进培训方式、加速职业学校发展,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使更多的技能人才入园就业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

  2、新生代劳动力对用工环境要求高。00后新生代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后,逐渐成为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主体。注重个性发展、要求高薪待遇、讲究务工环境、岗位变换频繁是新生代劳动力的主要特点。完善保障政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使新生代劳动力更体面就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七、解决办法

  1、学校应加强和企业对接工作,形成良好的对接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在政策许可情况下,尽可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根据企业需求,开设订单班或短培班,解决企业中长期和短期需求。

  2、根据企业用工不稳定的情况,若企业在用工高峰时段所需岗位与我校所设专业相符,即可安排学生以“短期见习”形式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我校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主要是以3+2模式分段实施,即前三年在我校完成中专段教学,后两年在高校完成大专段教学,建议企业加强对我校3+2学生的宣传力度,同时我校积极引导学生大专毕业后,回到***,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3、积极鼓励企业选用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从这些学生中建立人才储备库,以缓解企业用工需求。

  

  

篇二: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根据全区重点领域扫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发展等踔相关行业需求向区内科研院所重点企昃业产业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征求高层次妓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蕊需求在此基础上编制高层次领军人才捧创新创业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目录奕并将目录报经特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枸核同意后通过网络或新闻媒体发布年度重点引才目录采取组团招聘网上洽谈副国内外人才与市内相关企业和创新创业存载体对接等方式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高狸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活动

  开发区人才引进计划

  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科教兴区战略,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人才集群,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XX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XX市“33111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方案》和《中共XX区委员会XX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六特发〔20XX〕18号)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相关精神,紧紧围绕我区经济发展、人才工作建设和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33111产业人才引进计划”。从20XX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引进高层次人才300名以上,其中,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名以上、创新创业人才1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才100名以上,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人才集群。二、引进对象和条件(一)“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引进对象和条件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突出的专业贡献、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显著的引领作用;在业内具有良好信誉,无知识产权争议或经济纠纷。

  2.在重点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能力,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专业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或具有成果转化能力,来XX区创办企业、领办企业,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引领和带动某一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或在现代物流、金融投资、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有重大创新突破并取得显著效果。

  3.开展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知识产权清晰,市场潜力巨大,技术前景广阔,项目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项目基础稳固,已完成前期开发,进入中试或样机制造阶段,具有稳定可靠的实验数据和中试产品;

  (3)拥有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所需的部分资金,并拥有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人才组成的人才团队。

  重点领域直接引进的以下人选,可直接入选“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前3名,国家“千

  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首席科学家或主要技术负责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主要负责人;世界500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柔性引进的以上人选,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合作协议,每年在我区工作不少于3个月,且带有可转化或产业化成果的,经评审,也可入选“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

  (二)“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引进对象和条件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大的专业贡献和发展潜力;在业内具有良好信誉,无知识产权争议或经济纠纷。2.从事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研发,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或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其成果处于本行业(领域)技术前沿,为业内普遍认可,符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来六枝创办、领办重点领域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产生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或在现代物流、金融投资、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有重要创新突破。重点领域直接引进的以下人选,可直接入选“创新创业人才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第4至6名及二等奖获得者前3名;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核心技术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香江学者计划”人选;在六枝落地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

  柔性引进的以上人选,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合作协议,每年在我区工作不少于3个月,且带有可转化或产业化成果的,经评审,也可入选“创新创业人才计划”。

  (三)“专业技术人才计划”引进对象和条件应在区外大中型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业为我区急需紧缺。三、引进方式和渠道(一)采取直接或柔性的方式从区外引进。对直接引进的人选,可采取调入、投资兴办或领办企业的形式;对柔性引进的人选,可采取兼职、从事科研项目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二)依托我区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对人才的

  需求,通过项目引才的方式促进项目与人才引进的有效对接,引导人才直接服务经济发展。

  (三)依托国家“高交会”、“科博会”、“留交会”和“XX人才博览会”、“XX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凉都消夏文化节”等大型展会及“院士专家援黔行动计划”,通过举办高端论坛、企业家沙龙、人才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推进人才交流,搭建和拓宽引才平台。

  (四)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省院士工作站以及国家级科技思想库,或引进国家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到我区建立研发机构或科研分支机构,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五)鼓励和支持各产业园区不断完善引才政策,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以各类产业园区为依托的区级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行“人才特区”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和扶持力度,吸引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业人才来我区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

  (六)与知名人才中介机构、猎头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座谈交流、供需见面等形式,加强用人单位与中介机构联系,提高引才针对性、时效性。

  (七)在相关网站上发布用人单位与域外高层次人才信

  息,建立双方信息共享机制,拓展对外引才渠道。四、工作程序(一)收集和发布引才需求。根据全区重点领域、重点

  产业、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发展等相关行业需求,向区内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征求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编制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目录,并将目录报经特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通过网络或新闻媒体发布年度重点引才目录,采取组团招聘、网上洽谈、国内外人才与市内相关企业和创新创业载体对接等方式,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活动。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区内各用人单位和产业园区开展引才对接并积极引进。

  (二)申报与推荐。用人单位与拟引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或创新创业人才达成意向后,由各用人单位、各产业园区负责申报人才引进计划。其中,特区科技事业局受理科研院所申报工作,特区教育局受理教育系统申报工作,特区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局受理医疗卫生系统申报工作,特区农业局和扶贫局受理农业园区及农业、扶贫系统申报工作,特区经信局受理经信领域和监管企业申报工作,特区工商联受理非公企业申报工作,汇总后转特区人资社保局;中央、省属驻区单位和其他区直单位直接向特区人资社保局申报;其他用人

  单位的申报工作,统一由特区人资社保局负责。对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所在单位提出名单,经主管

  部门或特区人资社保部门审核后,报特区人资社保局备案。(三)项目论证,风险评估。特区科技事业局牵头,会

  同区委组织部、特区人资社保局、特区经信局等相关部门,邀请国际、国内科技及企业管理、财务投资等方面资深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人选的研发水平、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对其所实施项目的技术先进性与可行性、市场潜力、实施风险、预期经济效益进行论证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人选初步意见。

  (四)确定人选,跟踪考核。特区人资社保局会同特区科技事业局组织人员对通过评审人选的实际到岗、工作业绩、群众反映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形成考察意见,报特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特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初步人选进行研究审定后,将结果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示,无异议的,列为“33111产业人才引进计划”中相应类别人才的正式人选。建立“33111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档案,对入选者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考核。

  五、优惠政策(一)“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发放“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人才直通服务卡,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优先推荐为“两院”院士候选人、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等专家候选人,优先推荐申报省“百人领军人才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核心专家及市管专家;对入选省“百人领军人才计划”的人才,除享受省规定的人才政策待遇外,特区再按省标准1:1的比例进行配套。

  2.所在单位或园区配套提供工作场所、必要仪器设备、科研启动资金、工作助手和不低于200平方米的住房。

  3.妥善解决配偶安置问题。4.子女转入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按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安排;转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可全区范围内选择学校;高中毕业后在区内参加高考的,按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有关规定执行。5.在XX区工作期间,享受医疗照顾待遇,直接纳入特区相关部门管理,所需医疗费用通过现行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解决。6.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或省科技计划项目,优先向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推荐其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柔性引进到我区工作的,可与所在单位在职人员一样申报科技项目和科技奖项。7.对研发的产品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时,可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符合规定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统筹相关专项资金,给予3年期内300万元贷款额

  度以内的贷款贴息补助。8.政府发放的一次性奖励,免缴个人所得税(先征后全

  额返回)。对从事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经省级科技部门认定,免缴增值税(先征后全额返回)。

  9.对成绩突出的领军人才,可聘为特区政府科技顾问,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效益、贡献特别突出的领军人才,授予相关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

  10.引进领军人才所带领的人才团队,可优先参加区级、市级、省级创新人才团队评选,所获经费资助由领军人才掌握使用;引进领军人才的单位可优先参加区级、市级、省级人才基地评选。

  

  

篇三: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工业园区人才工作经验亮点做法汇报

  工业园区人才工作经验亮点做法汇报搭台筑巢,打造引才“聚合点”。集聚园区优势。高质量推进众创空间、科技园建设,打造了以某产业园为基础的孵化基地,引进创新创业企业(团队)某余家,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某家,省级众创空间某家。

  引进定制服务。为园区引进某家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创业团队和企业提供“金融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集成创新服务体系,为落户的重点项目和团队提供精准化差异化的星级服务,为企业、人才落实落地铺路架桥。

  加速孵化升级。在某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园中园”的方式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资源聚合,构建产业细分领域的专业孵化器。目前,科技园各团队研发的智能微型投影、某D打印、智能机器人、科大讯飞语音云平台等技术和产品正在加速孵化或推向市场。

  栓心留人,优化服务“供给线”。开设“绿色通道”,确保人才进的来。拿出编制面向社会引进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到区属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工作,优化程序直接面试,吸引全国某名硕士研究生踊跃报名,真正让人才有为有位。

  当好“店小二”,确保人才留得住。为引进的“某英才计划”团队提供“保姆和管家式服务”,通过优先拨付专项资金某万元,为入驻团队多方协调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变更、新公司注册等相关手续,真正让人才团队专心干事创业。

  平台历练,拓宽育才“覆盖面”。盯紧高层次人才推优服务。更新完善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人才信息某条,并为各领域专家、团队申报荣誉称号、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提供服务保障,某人获选“某省优秀专家”。

  用加大继续教育培训范围。实施优秀人才培育计划,与本地高校合作培训大学生某余人,对教育系统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某场次,参训学员某余人次。

  好引才育才项目平台。组织参加中国•某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及“职等你来、就业同行”网络招聘会等,引入“玉洛汇”计划项目某个,并以“直通硅谷”大赛为平台先后吸引优质项目某余个,逐步形成招才育才引智的科创品牌。

  

  

篇四: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返样做其实是把银河产业城作为投资经营实体挅选积聚和培育好优质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压低租金吸引企业入驻戒者用租金换取企业股权使产业城在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中扮演重要的角对二产业城的未来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和强调促迕产业城内企业的发展而非扩大数量

  科技产业城管理运营思路探讨

  前言:科技产业城位于??主干道,依托??高新区和??生物上市公司资源,初步确定了以五大产业为招商核心、创新七大企业服务平台、规划十大功能模块。由此可以看出,科技产业城属于一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织形式,其开发及管理运营模式将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这里,只能作一个浅层的管理运营思路探讨。

  一、确立以地方政府资源为核心的产业城管理运营指导思想

  工业园区或产业城的开发模式分为工业地产商开发模式、政府独立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这三种模式都需要有政府参与,只是政府的参与力度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由于工业地产在政策和税收扶持方面具有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工业地产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无论是采用哪种开发模式,开发企业都无法脱离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推动。需要地方政府支持的主要方面有:(一)出台对产业城项目落户的各项优惠政策。(二)参与地方政府举办的省内外各类行业招商平台的现场和媒介的推广宣传。(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具‚身份证‛,如相关前置批文或招商主体说明文件,以增强入驻项目的认可和入驻意愿。

  (四)产业城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涉及入驻项目办证和相关手续办理一条龙服务,同时也是提升产业城服务档次和水准的关键。(五)对产业城基础配套设施和个性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开设绿色通道。(六)对本地区域内符合产业城入驻的项目,予以推荐和倡议,引导产业归拢和集聚。

  二、关于对科技产业城产品模式的认识和分析

  (一)建筑形态1、整栋(整层)模式这种模式在世面比较流行。因其环境较好,占地面积较大,产品的户型较大,因此售价(租金)相对较高,而入驻的企业往往都是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2、写字楼模式包含了小高层/高层写字楼产品。与整栋式的办公产品相比小高层或高层的写字楼总价低,面积区间较小,更加适合新兴的中小型企业入驻办公。3、工厂模式该类产品主要针对一些劳动密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即生产基地。产品的面积大,环境较好,同时价格相对低廉。(二)园区功能1、主要功能——聚合产业群

  将若干同质化的产业聚合到一起,产业间、企业间相互激荡,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优势。在产业内,企业之间互动;产业外,企业可以结盟,共同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因享有地理上的优势而有可能获得更便捷的发展。这种产业的群集具有特殊的优势,地理位置接近也许会产生集群间的激烈竞争,但企业间却可以分享信息资讯,聚合特定的需求,继而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也能使一个个孤立的企业从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受益,同时刺激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群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这是产业城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功能。2、辅助功能为区域创收:利用产业城的模式和政策上的优势,吸引来自区域内外各地的优质企业进驻,为本地创收任务提供支持。解决就业问题:产业城的建设需要管理,需要人才,企业的进驻带来机会,带来工作,这样的模式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并随着产业城内商务环境和生活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档升级,将真正形成聚集过万人的科技产业新城区。(三)园区配套住宅配套:是专门针对入驻企业员工需求打造的配套居住公寓。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减轻企业投资配套建设的资金压力,为入驻企业员工提供便利的居所。根据产业城规划设计和运营目标体量,将住宅纳为产业城配套设施也是重要的开发建设环节。

  交通配套:产业城位于主干道??大道、??路、??路交界处,占据交通配套的绝佳地利。可以保障产业城的从业人员快速迅捷到达目的地。休闲娱乐配套:以产业城为半径的3公里范围内,聚合了城市商务、休闲娱乐、商业餐饮、名胜景点、广场公园等城市生活配套。

  三、以科技产业城五大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浅析如何产生产业集聚效应

  (一)以功能定位促进产业集聚文化创意产业有一条‘原创、传播、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其衍生品范围广、集聚性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确立清晰的功能定位是其第一步。一旦产业和产业要素在产业城内形成集聚,企业质量和产值将会呈现几何级增长,这样的增长比纯收租金模式更可持续发展。通过打造‚文化创意大场‛的品牌,让生产文化创意作品、产品和商品的企业集聚到产业城,通过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联动来实现产业链的互补。有了清晰的功能定位后,通过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一条街(或专业区),用低租金的方式吸引文化创意产业开店,以体验式的服务让文化创意一条街(或专业区)迅速打响知名度,随后吸引更具知名实力派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入驻。通过分工合作,‚文化创意大场‛场中集聚的企业分工完成衍生品全产业链的打造,实现‚载体、功能、行业、渠道、政策、品牌、

  资本‛七位一体的服务架构。(二)加强和引导企业之间的协作在一项产业集聚区内,一个行业的产出,可以作为另一个行业的投入品,比如视觉艺术设计研发产业的产品,可以作为环境艺术、广告装潢产业的投入品,而环境艺术和广告装潢产业的实物产品,又可以作为传媒影视产业的素材。当多个创意群体相对集聚在一个专业区域区内的时候,就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三)科技产业城如何投资介入以获取自身更大的收益科技产业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盈利模式由三部分构成,物业收益、税收分享以及投资性收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资本与企业之间,需要解决的是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评估和服务的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识别文创类企业成长性的能力和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培育企业成长,为资本与企业的对接创造条件。这样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比纯粹的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更进了一步。这样做其实是把银河产业城作为投资经营实体,挑选、积聚和培育好优质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压低租金吸引企业入驻,或者用租金换取企业股权,使产业城在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于产业城的未来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和强调促进产业城内企业的发展,而非扩大数量。我们不能片面追求产业城体量的大小,而是

  由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起来。产业城运营主体的发展,不是靠房地产的租售,而是要靠产业投资,或者是进入产业。只有当产业城的服务发展起来,引进的企业更具竞争力,运营主体的发展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壮大,另外运营主体也可以依靠龙头企业,投资产业。当然,首要前提是:先培育产业,再投资企业获取更大收益。

  四、关于产业城盈利模式的考量

  (一)实现盈利模式的前提和背景《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1、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2、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土地,或以各种形式给予补贴或返还的,属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有关人员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实施,土地‚闸门‛将进一步收紧。受此影响,国内工业实际用地出让价格将提高40%至60%。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再加上房地产项目与工业园区对建设用地强烈需求的拉动作用,土地市场供求

  关系日趋紧张,价格不断攀升。目前从事新兴的、从事技术含量较高、所需办公和厂房面积不大‚微型工业‛自己买地建楼建厂面临诸多困难:◆拿地不容易,费时费力,经营成本增加;◆不能解决配套,不能建立销售网络,谈不上物管、治安;◆一次性买下50年土地使用权,对于刚起步的企业来说,风险较大,也不现实。相对而言,产业城具有良好的生活、休闲配套,还可以为企业搭建销售渠道。未来还为企业提供海关、商检、外汇、国际货运、保税、仓储等各项服务,协助企业办理注册、最为重要的是,产业城可以为企业争取税收等优惠政策,这对‚微型工业‛相当有吸引力。(二)产业城物业产权收益:出售+出租,即可租可售在产业城推出的产品中,会持有部分物业产权,以出租的形式进行招商;而另一部分产品则通过出售的形式进行招商。出售+出租的运作模式比较灵活,市场客户面相对较广,且产业城自身所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小。优势:1、项目招商更加灵活2、双渠道回收项目成本3、后期项目有转租为售的可能性,享受项目溢价收益

  (三)产业城配套服务收益:从当前产业城发展策略来看,创新了原有的盈利模式,不仅仅局限于租金和销售利润,土地溢价、后期服务费、配套产业经济也成为重要的创收来源。1、投融资、政企服务、人力资源、物业管理、公共配套、企业交流、数字化智能等七大服务体系,成为创收来源的重要补充。2、对产业城内入驻的五大产业除物业产权收益外,还有税收分享、投资性收益。3、对入驻企业的相关政策性扶持和奖励资金的分享。4、产业城内配套居住公寓楼宇的开发销售或租赁。(四)通过借鉴效仿国际模式,对盈利模式再次创新突破1、目前国际上的工业地产盈利模式主要是将项目先进行租赁,等到区域内形成集中的办公氛围以及发展成熟后,再整体打包上市销售。这种方式与土地溢价方式雷同,使产品增值后再获取更大利润。2、国际惯用的另一种盈利模式是开发企业先自用,在自用的过程中体会和完善产业城内部的管理、环境和配套等。同样待到整体成熟后再打包上市销售。

  五、综合多种操作运营模式,增强产业城持续盈利能力和水平

  (一)投资运作模式。投资运作模式是先期投资建设产业城办公和基础配套设施,然后通过房租、固定资产等作为合作资产,孵化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企业获得成长后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或上市,实现资产增值并收回

  投资。这是一种长期投资的理念,在中短期很难有可见的回报,但是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为产业城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投资成功的基础上的。(二)服务运作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只是投资还是不能满足很多企业的需要,很多企业对产业城的服务环境还会有了更多的要求。产业城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派遣、信息提供等软服务,为企业提供更佳的生存发展环境。服务运作模式强化了产业城与企业的合作,增加了产业城的收入渠道。(三)土地盈利模式。土地增值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过了很多行业的盈利水平。产业城已获得了土地收储、初步开发、拍卖的功能,在进行初步开发建设运营成功后,短期内提升土地的价值,然后进行地产开发或转让。这种模式获利能力非常的强大,同时也为产业城后期的开发奠定了雄厚的财力基础。(四)产业运作模式。产业城其实承担了调节、完善、强化区域产业链运作的作用,产业城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做一个产业链,比如一些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科技产业、海洋生物产业等,这些产业在投资初期也会进行招商引资,引入企业资本一起搭台。产业城可以对一些有实力的入驻企业进行投资,甚至直接投资一个全资公司在产业城内运作一个重要的产业项目。

  六、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园区的特征与标准

  基本特征:借鉴并综合国际一流园区发展历程,一流园区普遍具有四个特征,即是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逐步走向产业高端,引领世界的产业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机制,能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聚集了大量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集群);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世界各地的各类知名和成功的园区,它们有以下一些共同点:1、环境清新优美。一流的园区强调清新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清新优美的环境不仅宜居,而且有利于研发,吸引了大批高端、专业机构和人才的入驻。2、基础设施完善。一流的园区所具备的基础设施应是水电气供应充足,道路通畅,通信方便,市政设施完备,居住教育条件完善,娱乐休闲设施配套,能够形成一条龙服务,并向电子化、网络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具备自我运转能力。3、产业高度聚集。技术革新能力和市场国际化程度是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聚集地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够保证企业的上述能力,从而实现1+1>2的效能,形成了协同效应和完整的产业链条。4、自主创新活跃。创新是经济活力的来源。创新被视为营造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英国剑桥园素以创新闻名,园区在对中小创新型企业和创新技术的孵化和产业转化上不遗余力,网络市场的‚多米诺‛公司和咨询界的‚伙伴‛咨询公司等都是藉此发展起来的。5、推动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发展,造福民生是发展的归宿。中关村软件园园区及联盟外包企业的软件产品出口及服务外包总额曾经约占北京总量的1/2,当时成为北京IT服务外包的主体,推动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七、在认清自身优势的情况下,拟定科技产业园发展对策和管理模式

  (一)自身优势1、区位优势;2、政策优势;3、服务体系优势;4、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优势。(二)发展对策1、积极引进领军企业。工作重点就是研究入驻企业需求,创造条件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尽快地树立产业城品牌,提高市场美誉度。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国家的专项投资基金的注意,争取获得更加有力的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城发展。

  2、稳步推进同类型产业建设,尽快形成专业化聚集。同一类企业在特定空间上的专业化集聚是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的必然过程。要顺应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紧紧围绕某一细分产业领域加快同类型产业建设,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同环节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实现不同企业在信息、公共技术平台、市场和人才等高端要素上的资源共享。要在产业城初具规模的前提下,寻找切入点逐步筛选有发展潜力,处于成长期的优秀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区,推动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全面实施设施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升产业城运营能力。设施管理主要是指围绕一定空间内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和产业)的共性化需求、以提高客户对象工作效率为目的、引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新型工作手段的硬件环境建设与管理服务,是提升产业城每一类型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模式,也是产业城升级发展的重要推动工具。设施管理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不动产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和物业管理。要积极导入设施管理理念,做好关于设施管理的培训和考察。要充分利用专业服务机构,针对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进行规划,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开放有效需求,大力引入国内外专业设施管理公司,通过专业管理提升园区设施管理水平。同时要把设施管理与生态园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营造优美的环境。4、发展专业中介服务,促进产业关联发展。

  现在产业城的五大产业都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专业中介服务,是推动产业城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以产业服务、投融资服务、联合推广、人才、政策推送等服务,为入驻企业服务。(三)推进三个平台的建设,贯穿产业城各项服务功能1、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产业城办公楼的管理和配套设施的管理。通过物业部和客服部两个部门,建立完善物业配套服务:安防、装修、产业城设施等。加快推出产业城服务:餐饮、酒店、超市、邮政、银行、绿化、休闲等服务。2、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政策推送、市场开发咨询等。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紧密双赢的联合体,使优惠政策能在产业城全覆盖,为客户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和落户。以智能网站为平台,集约整合社会各项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一门式各类服务和咨询。3、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立数据共享平台。调研客户需求,在入驻企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时,为入驻产业城的企业提供数据保存业务和后台的支持。准备联手世纪互联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篇五: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新时期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探究

  摘要: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今产业园在规划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开发产业资源,汇集相关产业链。本文对新时期如何进行产业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探究,以期利用产业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规划设计;产业园区;新时代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产业园区在规划设计上,应改变过去闭门造车的规范方法和流程。以一种更接地气的规划方式,从规模化转变为功能化,实现一种弹性、动态、分级的设计,为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以龙头企业为驱动,发挥资源优势

  首先,延伸产业链,发挥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是指企业以市场扩张为基础,在新的领域中涉足,并不断拓展原有的业务。产业选择应对市场发展趋势充分把握和深入研究。既要结合市场需求,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对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进行探索。同时,还要将资源开发领域拓宽,将目前已有的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拉长”。其次,为良性运转整个产业链,应以龙头企业为驱动,取得其他企业的配合。因为由于受制约于各种客观条件,很少有企业能够全产业链经营,必须组合不同企业,才能形成全产业链结构。不同企业在这种结构中,不单单能获取所需资源,同时还能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所以园区龙头企业应选择几个大企业,配套服务机构选择其他的企业,以此带动这个产业链的良性运作。

  再次,节约供给成本,合理规划布局。规划产业园区,不单单要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汇聚,同时还要将各个企业之前的内在联系厘清。在规划布局上,应对不同产业环节的企业需求充分考虑,还要对相邻企业是否具有支撑与供给关系给予侧重。遵循动静分区的原则,统筹布局研发、信息平台、销售和生产制造,

  从布局上将交通成本降低。另外,交通流线组织应设计网状佳通,便捷而又方便,对上下游产业链中各企业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互动关系充分考虑。最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开发和建设园区,要将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彻底摒弃,灵活改革机制体制,打造开发运用管理的新模式,实现多方参与合作共赢。

  综上所述,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需要对一些核心要素,如市场潜力、政策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充分分析。选择园区主导产业,并深入研究主导产业上下游的产业,在园区内部形成产业链条,具有完善的功能,使园区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另外,还要对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关系进行协调,从多个方面研究和规划产业园区,如运营模式、用地布局和开发,业态策划、功能分区等,以此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合理定位,分级研究

  首先,是合理定位。产业园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产业定位。产业定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决定因素。一是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政府与政策的指向;二是涵盖矿产物产、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在内的本地的资源条件,以及技术人才、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在内的人文资源。三是区域协同。以适合本地的产业环节为切入点,对新兴产业与自身的竞合关系充分考虑。在理性思维指导下,在短时间内,促进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其次,分期开发,合理规划。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也不断更新了各种需求、技术和空间,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同时,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能够利于招商,真正吸引人才。优越的园区环境,是构建全产业链园区的关键。所以,在规划绿地系统和营造景观环境方面,应改变厂房单一的标准化建设方式,将传统的园区建设模式突破。所设计的园区环境,应宜人优美,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符,真正实现“筑巢引凤”的良好效果。

  为此,需要重新定位各种休闲方式、工作和生活等。在园区规划中,人们很难预测基础设施配置、能源方式和产业类型。所以,必须通过弹性规划,不断调整产业园区的设计。具体而言,根据产业园区的尺度,根据三个层次进行规划设计:以整体战略定向为主,进行宏观设计;中观主要是确定框架,微观主要是详细规划。宏观上要考量城市发展,同步考虑建城与兴业,对用地比例与布局初步确定,同时对合理的分期计划进行制定,对推进周期严格控制,适当留白,蓄养

  土地,将开发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中观上对几个主导产业类型进行确定,并对产业需求深入研究,对城市功能合理配置,制定产业导入和人口导入计划;微观上与招生规划相结合,对产业类型进行选定。立足于产业类型,对招商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功能、空间、业态的配置进行确定。

  三、兴业宜居建城策略

  在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中,兴业与宜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而宜居的环境和设施,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建园策略就要产园融合的原则。首要,要对合适的人口配比进行确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条件,就是合理配比人口中男性与女性。在导入人口时应对其比例充分考虑,避免因为园区男女比例失衡,而出现过去频发刑事案件的不争事实。其次,开展园区建筑和生活服务设施同步建设:分期进行园区开发时,还要需要同步实施生活服务建筑和产业功能的配比。

  同时,交通要便利,路网的密度要合理,要有多样化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使用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时,在街区设计时,应以人行尺度为导向。最后,构建优质的环境:在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中,为构建宜人的景观环境,绿地密度与覆盖率要合理,与室外广场等人工开放空间相结合,提供必要的条件。场地要具备健身娱乐、交流会友和放松休息的功能,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落户。新时期,国内业界开始接受混合开发的概念,并在产业园区有机的结合产业功能与居住、休闲、学习、娱乐等,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便利。

  结语: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在规划设计方面,不管是实施细则、项目设置、产业选择还是运营管理模式上,都需要与全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市场发展规律相符。

  参考文献:

  [1]园区建筑的别样风情[J].产城.2018(03)

  [2]工业园区智慧化建设思考[J].张学智.四川建筑.2019(01)

  [3]智慧园区的架构设计[J].吴晓晖,陈玥,张丽娟,赵春晓,吴一博.智能建筑.2019(02)

  [4]打造智慧化科技园区的浅见[J].刘培.中国住宅设施.2017(08)

  [5]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的企业文化表现研究[J].董朝哲.建材与装饰.2017(36)

  作者简介:田斌,570100,中设工程咨询(重庆)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副总建筑师,海南金盛达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篇六: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一、

  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2021年8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方案?〔简

  称“国家特支方案〞,也称“万人方案〞〕,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

  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

  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

  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回忆中央人才工作战略,从九年前的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

  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到近期的“国家特支方案〞,九年来,人才强国的观念早

  已深入人心。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展方案-火炬方案开始实施,创办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效劳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方案的重要内

  容。在火炬方案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

  2年021日据国家科技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

  17

  021

  9月

  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总数

  105家。

  到达

  1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2000年,国家批准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十多年来,武汉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优势,

  建设了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金融港、光谷软件园等九大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华大基因、药明康德、中国种子基地等重点工程纷纷入驻,吸引和

  2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武汉?中国光谷〞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500强企业频频落户,世界级专家学者更是频繁造访,如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主丁肇中、“世界光纤之父〞高锟和蓝光LED创造人中村修二等。人才的集聚与武汉重视人才密不可分。近年来,武汉遵循人才集聚规律,利用各种资源,

  大力实施“黄鹤英才方案〞、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方案〞,设立“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对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资助,对入选人员实施期权、股权等多种鼓励,以大气魄、大力度、大投入集聚人才,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态势。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化,知识和治理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成为经济开展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局部,是让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成为空前剧烈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的重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趋于精辟,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使人才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组织或地区的开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才聚集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其正效应表现为正反应效应、引力场效应、群体效应和联动效应,其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人才集聚过程管理难度较大和人才群内人际关系处理的复杂性。本研究所探讨的是人才集聚效应特指人才聚集正效应。本研究拟从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人才聚集效应角度切入,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搜集较详尽的信息建

  3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立数据库,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现象和效应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加速人才流动,促进人才集聚现象向人才集聚效应转变,最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开展。〔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当前关于“人才集聚〞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但本研究瞄准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经搜索文献,直接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献尚未发现,本处对和研究主题高度相关和值得借鉴的文献进行综述。1.关于人才聚集的定义:1〕国外方面:Giannetti(2001)口认为不同的劳动力个体具有不同的技能水平,他们的合作将会大大降低生产本钱,实现规模效益,为了创造这样的效益,地区或者企业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劳动力个体的集中和组合。simon(2002)认为人力资本聚集是各种人力资源由于在就业上存在的关联性,而在空间上比较集中的现象。2〕国内方面: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对人才集聚的内涵作了更多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从人才流动的角度进行界定。例如牛冲槐(2006)等人在分析人才流动过程中聚类现象的根底上指出,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空间性、聚类性和规模性。张同全(2021)认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指人才由于受到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向特定的区域流动的过程。刘思峰(2021)嘲以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指出,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的地区或单位向某一特定地区或单位流动的过

  4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程。二是从人才集聚效应的角度阐述人才集聚的概念。例如,熊莎

  (2021)认为

  人才聚集是指符合质量指标的人才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数量上的集中,并且通过彼此之间经验、能力

  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聚集效应,为该地区的开展做出贡

  献。喻汇(2021)那么以人力资本为研究对象指出,人力资本集聚那么是指在经济、

  制度、文化、技术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具备一定存量的专业人力资本,向某

  一区域空间和产业范围内集聚并形成一定规模经济的过程。赵娓(2021)也认为

  人力资本集聚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相互关联的成员集合在一起,利用各

  自的人力资本要素,促进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及新思想、新

  技术的创造,发挥出整体系统大于局部之和的效应。

  2.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方面:

  〔1〕产业聚集对人才聚集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JohnBatesClarktl在对产业进行分类时又

  发现,随着经济的开展,就业结构的中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

  业转移。因此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原因。P.Krugmant“在解释区域产业集聚以

  至形成核心外围模型的原因时认为,与物质资本一样,人

  力资本也受到产业集聚等因素的重要影响,通过流动产生空间上的集聚。

  Taylor(1977)[I2屹人为人才集聚能够培育产业、企业家能力和有力的商业环

  境,进而进一步促进人才集聚。

  〔2〕社会环境对人才集聚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Hicks,JohnRichard(1932)认为,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

  其中主要是工资差异,是劳动力迁移流动的首要原因。Pivots和Wang(1996)提

  出了人才集聚的主要的向心力,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地方公共货物的供给、

  5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地方政府政策和工资水平。Richard

  Florida(1996)认为环境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是新

  经济时代吸引人才的先决条件。FondaSatin(1999)1的研究说明,人才聚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人才政策、科技投

  入等;JohnT.Meltzer(2003)认为人才聚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的,随着现代化

  进程以及人们自身需求的变化,导致人才受到影响的因

  素越来越多,大

  局部人才聚集受到环境、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

  Franken

  P.D.(2021)

  那么认为除了福利待遇等因素以外,人力聚集还受到

  才聚集地对

  人

  科技成果的认可程度、人力投入等因素相关。

  PShapiro(2

  对1

  一

  .005)

  940

  l990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流入关系进行分析,他认为人力资本水平

  高的地区引起随后高人力资本的流入,有60%是因为人力资本聚集产生的生产

  率的提高,其余是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学者朱杏珍(2002)在分析人才聚集过程中的“羊群行为〞的根底上指出,宏观层面的人口政

  策、户籍制度、物价水平、财政预算等,微观层面的区

  域开展政策、人居环境的建设、企业

  用人理念、市民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等不

  对称信息都导致了人才聚集。

  查奇芬、张珍花和王瑛(2003)

  通过对江苏13个

  城市的人才引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地区经济实力、生存生态

  环境、人才

  开展环境和开展空间等都是吸引人才的根本条件。

  孙健(2004)I玎_研究了新兴

  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马来西亚

  等人才集聚的策略,其结果说明改善环境

  6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是集聚人才的重要策略。李刚和牛芳

  (2005)那么认为人才交易本钱降低,信息成

  本降低,科研教育水平提高,人才集聚效应反应作用四个方面因素是导致人才

  向某地区集聚的原因。牛冲槐等

  (2006)㈣以科技型人才为研究对象,认为科技

  7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型人才聚集主要受到科技人才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人才开发、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五个方面的影响。吴殿廷,陈向玲(2006)以两院院士为例的实证研究说明,地方社会进步对高级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有着显着的影响。综合以上文献,虽然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对“人才聚集〞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对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现象向人才集聚效应转变的探索尚非常欠缺,因此本课题拟通过调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才聚集效应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供政府和高新技术产业参考,同时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开发。〔三〕选题意义社会意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局部,是让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成为空前剧烈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的重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趋于精辟,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使人才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组织或地区的开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具体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效应层面,解决好这方面问题有利于:〔1〕有利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力助推地区新兴技术产业开展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效应在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效应,能极大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展。〔2〕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在高新技术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

  8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聚效应的产生和提升受各种经济、政治、管理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才管理制度是人才聚集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对人才聚集效应具有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有利于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人才配置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鼓励机制等人才管理制度。3〕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自身的开发由于高新技术人才在人才结构中处于高位,高新技术人才集聚对区域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使得区域内各种人才优势互补,促进人才自身综合素质和人才之间融合度的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开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撑。对我们自身意义1〕增加专业知识积累这次我们选的课题与我们的专业有很紧密的联系,涉及了我们很多专业知识,如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等。在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查阅相关资料和与专业老师交流,这有利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我们以后的毕业论文打根底。2〕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此次实证研究,可以切实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此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需要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将遇到很多新的知识,这需要我们自己通过上网查资料,图书馆阅览相关书籍,询问老师等方法去学习新知识,有利于我们学习能力的提高。(3〕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了获得研究数据,我们将在周末到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局部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要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与高新技术产业里的企业管理层或员工的访谈等工作。完成这些

  9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工作都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4〕增强团队意识和提高合作能力在我们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的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的活动都需要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努力。我们强调在团队配合的前提下的分工协作,我们需要通过默契的配合来完成每一项工作,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从选题到到定题,从设计问卷到实地调研,从画图到制作表格等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我们完成这次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四〕研究思路

  问卷、访高新技术开

  问题

  数据正反馈

  国家人才战

  媒体

  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才集聚——以东

  高新技术开

  引群力体场效

  高新技术开

  创新对

  文献联动效

  10

  

  

篇七: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苏州工业园区吸引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意见》(苏园工【2006】136号)

  为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积极推进园区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制造业升级战略,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对苏州工业园区近期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提出如下意见:

  一、购房补贴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可给予150万元左右的购房补贴。2、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项目的第一、第二完成人,或条件相当的其他优秀高层次人才,可给予70万元左右的购房补贴。3、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引进后承担重点项目、重点学科或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领军人才,或有自主知识产权来园区进行合作研究或实施成果转化的创新型科技研发人才,可给予30万元左右的购房补贴。4、博士后分站的博士后,出站后留在园区工作的,可给予不少于10万元的购房补贴。5、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引进后担任园区关键行业关键岗位的紧缺专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可给予10-20万元的购房补贴。对研发机构、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生物科技、风险投资等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可就高补贴。

  二、优惠租房初进园区工作的本科以上紧缺专业人才,经批准,一般在三年内可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金住房。

  三、薪酬补贴1、经管委会有关部门认定的区内研发机构、软件企业、生物科技企业、动漫企业、科技服务业企业等需扶持的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外地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中,从区外引进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紧缺专业人才,经批准在三年内可给予每月1000—3000元的薪酬补贴。2、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的紧缺高层次人才,其薪资水平可不受现有政策限制,根据具体情况,一事一议。3、园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中,签订三年以上正式合同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紧缺专业人才,自本意见实施后在园区首次购房的,经批准可按本人实际工资额缴交园区公积金。4、对本区特殊紧缺人才可不受学历、职称限制。

  四、培训补贴1、对批准立项的政府补贴紧缺专业人才培训项目,经公开招标后,由人才领导小组认定,按培训总额的20%-50%补贴用人企业,每人每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5000元。对经批准立项的重点发展领域企业培训项目,为其搭建紧缺专业人才培训区外(含境外)合作交流平台,并提供相应经费资助。2、对注册在园区,并享受到上级部门人才培训补贴的培训机构(含大专院校),培训的学员与园区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园区给予培训机构上级培训资助的50%配套。3、根据区域产业规划,鼓励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叠加,对经人才领导小组立项、审批通过的公共实训基地,给予基地承办方不超过300万元的一次性设备购置资助。基地必须面向区内社会培训机构及企业免费开放、无偿使用,政府每年根据基地免费开放使用情况

  给予一定补贴。

  五、博士后补贴1、对经全国博管办批准获得博士后编号的在站博士后给予每年每人6万元的博士后生活补贴(含税),每位博士后的补贴期限为2年,补贴按月平均发放,每月5000元。园区博管办按照有关博士后管理办法对在站博士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停止发放补贴。2、对经园区博管办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项目(包含苏州工业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区域站下设项目和已经获得全国博管办批准的企业分站项目),给予设立项目企业每年5万元的博士后科研项目补贴。3、为进一步激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科技载体加快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经园区博管办批准新设立的博士后站孵化项目,给予设立项目企业一次性10万元的启动经费;对经全国博管办批准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区域站、区域站分站、企业独立站),给予一次性30万元的启动经费。启动经费用于博士后工作站科研环境建设。

  六、专项补助1、享受苏州市生活医疗补助的专家(苏人才[2005]4号),可等额享受园区发放的生活医疗补助。2、对引进的优秀教师予以奖励,具体按苏园管[2003]54号文件执行。3、对独墅湖高教区入驻院校引进的紧缺高层次人才予以奖励,具体按独墅湖高教区办公室制订的实施办法执行。4、对引进的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紧缺高层次人才,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补助,一事一议。

  七、落户、入学1、园区引进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其配偶、子女户口可随迁至园区。2、港澳台人员担任园区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职务或技术骨干的子女,可参照园区居民,就近入学。3、园区就业或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子女,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子女,不限户口,经人事部门认定,享受区内地段生同等待遇。

  八、出入境便利已取得外国国籍的海外留学和工作人员及其配偶子女,可申请办理1年内入境多次有效、每次停留不超过90天的访问签证。

  九、人民币汇兑留学回国人员(已取得国外永久居留权)取得的合法收入,可持有关证明材料和凭证到外汇指定银行兑换外汇汇出。

  十、后勤服务人事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实行人才引进一条龙服务,具体代理人才引进后的落户、租房、子女入学等后勤保障工作。

  十一、资金管理

  本意见所需经费由园区人才开发资金列支,列入管委会年度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按《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开发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十二、本办法由组织人事局负责解释。

  

  

篇八: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关系解析

  摘要:产业园是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做好产业园的规划与建设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合理利用、处理好生产生活的人居关系、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园区的持续性发展等要素。本文从五方面概述了产业园设计建设中要考虑的城市关系。

  关键词:园区规划设计城市化平衡融合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管理创新提供了平台,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依托。经过近40年发展,产业园区形式由单一的生产型发展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产业园区的成功需要诸多因素,前期的产业和市场定位、规划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企业需要把对项目的愿景、理念、实现路径等通过务实可操作的规划设计呈现出来,获得企业、客户、社会和政府的认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演化与升级,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园区内并存聚集,推动了产业地产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因此我们从园区规划设计上因跟多考虑其功能上的补充。关注和处理好以下五大关系,对于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十分重要。

  一、关注居住和产业的关系

  以往传统以生产和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园区在规划设计上由于污染、噪音等方面的问题总是需要将生产和生活分离,一方面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和生产的集聚,生产效率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今天更多的是依靠人的创造力的知识经济型产业园区,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上首先要考虑的。居住与产业平衡融合的环境,可以创造

  年轻人喜欢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园区的人气和活力,因此,产城融合和特色小镇等开发理念逐渐形成并被接受。

  居住和产业平衡与融合,员工可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减少了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员工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这越来越被看成是企业给员工的最大福利。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硅谷园区规划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硅谷作为全球创新的标杆,十分重视产业发展,每个园区规划建设的都很漂亮,但忽略了居住和生活配套,员工通勤上下班,每天花大把时间奔波在通勤中,其结果是许多年轻人和企业选择离开硅谷。政府和企业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从最近的开发情况来看,硅谷正在弥补过去的不足,许多较大的科技公司如Facebook、Apple、Google以及RelateCompany等地产公司开始综合开发,实现居住和产业的平衡发展。美国加州的新兴科技城市尔湾Irvine以及洛杉矶附近的硅滩SiliconBeach等地也因为良好的自然条件、产业与居住平衡融合的环境吸引着美国的年轻人和高科技企业的入驻。

  二、关注生活配套和产业的关系

  新型园区具有更多的包容性,是一个小型生活圈。丰富全面的配套服务业态是吸引留住年轻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如超市、银行、餐厅、咖啡、健身、汽车美容、公寓还有幼儿园、展厅甚至会展中心等等。丰富的功能提升了园区的活力,创造了年轻人更多的非正式见面和交流机会,实现了工作和生活的融合,从而可以产生更多创新的思想。

  由于产业园区内的配套存在消费群体单一、消费时间固定等问题,即使像一些大公司的企业园区,配套的运营也需要企业补贴,所以规划设计应该控制好园区配套的规模大小,即满足园区早期刚性配套需求又要为园区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配套服务与园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矛盾,园区刚开始起步时需要有更多的配套来吸引人才和企业的入驻,但此时园区没有人气所以商家就不愿意来。如何保证园区生活配套与产业的发展相平衡,一方面需要在项目建设之初做好商业配套的规划,让客户和商家了解园区的未来发展计划,增强客户和商家入住的信心;另一方面在保证基础配套的的前提下做到规划的灵活性,比如把具备做配套的空间位置按商业的条件进行设计做好预留预埋,一开始按办公招商,等到园区有一定

  人气之后再改成配套功能。这样可以使两者的矛盾得到缓解,使不同的时期都能更好兼顾。

  三、地上和地下规模的关系

  产业园聚集了大量工作人口,交通和停车的便利是园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产业园区的建设不同于商业或居住等热门开发项目,产品溢价属性偏弱,对成本控制的要求很高。地下室的成本属于开发成本中重要的一块,地下室主要作为停车、设备用房等功能使用,一般不会产生更多的效益,需要运营企业的补贴。另外,通常地下室的开发成本高于地上,过大的的地下面积会降低项目的收益。所以在项目规划之初要平衡好地上和地下的面积指标,包括地下室的层高,以及地下室顶板的覆土厚度等。由于各地区对地面停车以及地面停车楼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要求不同、项目的土地价格不同,所以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好停车方案。

  根据项目的规划布局、建筑规模、地区特点、物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合理规划设备机房、物业用房的数量和面积,满足使用功能和地下室面积最优。人防设施和人防面积对地下室的成本影响也很大,规划之初应和相关部门沟通,选取性价比最优的方案。停车、设备和物业用房、人防的解决方案不同,地下地上的建筑面积指标以及项目的收益也会不同,规划设计阶段需做不同的方案对比分析。

  项目的运营情况不同,出租和出售不同也决定地下室的大小和划分,有时从运营者角度看一个整体的地下室方案是经济的,但是从客户角度看分散独立的地下室可能更适合。所以规划关注地下室的面积,平衡好地上和地下面积指标,一个灵活、合理规划的地下室对项目的初投资和未来项目运营管理影响很大。

  四、分期开发-近期和远期的关系

  产业园区规划要考虑发展的持续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起步、成长、到成熟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分期开发一方面适应产业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让产品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市场适时作出调整。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资金一次投入产生不了效益造成资金成本的增加。

  分期开发应该保证每一期的基本功能,并让规划具有灵活性。起步区主要承担园区向社会、客户和政府的展示作用,所以需要对规划和建筑的密度、高度、环境进行控制,保证园区的品质和建设速度。起步区应保证一定比例的持有型物业,吸引好的客户和企业快速入住,让园区迅速呈现出产业形象和城市形象,打动客户、社会和政府为后续开发打下好的基础。后期的园区根据市场情况逐渐开发并随时调整,业态可租可售,由于区域逐渐成熟,建筑的密度、高度也会高于起步区。产业园区的规划之初应该为产业发展从时间和空间上做好预留,做好近期和长期的规划平衡,预留的专属园区一方面可以避免园区企业成长壮大后没有发展空间导致客户流失,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新的优质客户入园的多元化需求。

  五、关注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规划的平衡

  产业园区的前期规划设计阶段由于机电、物业等专业的人员参与的较少或根本没有参与,通常会重视空间规划而忽略了基础设施配套的规划。水、电、气、暖、空调、消防等配套的规划的方案不同,会直接影响产业园区的空间规划和前期的初投资,也会影响园区未来的安全、客户的舒适度和园区的品质,还会影响园区的物业管理的方便性和运营的费用。因此该阶段应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物业人员前期介入,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开发策略(出租还是出售)、项目的未来的管理和运营情况进行研究,制定合理的基础设施配套规划方案。

  目前国内有更多专业的运营和管理团队介入到产业园区前期的规划设计阶段,为产业园的规划定位找准方向,为产业项目的正确开发建设找准方向。产业的发展要结合政策引导科学规划,避免一股风上马造成土地和财政的浪费。设计要从市场和客户出发,平衡企业、客户、社会和政府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兼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z

  

  

篇九: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西安高新区组织架构及其职责组织组成职责西安高新区投融资发展领导小组除管委会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外吸收高新区投融资管理和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参与每年向主任办公会提交高新区投融资服务发展情况的报告对高新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向管委会主任办公会提出决策意见受主任办公会委托对投融资政策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予以审查批准对管委会有关部门促进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工作予以检查和指导顾问组高新区内各类投融资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发展领导小组就专项决策意见向顾问组咨询或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顾问组向其提供专项研究报告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目录

  第一篇:集聚区(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第二篇:我市产业园区调研分析报告

  第三篇:我国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第四篇:东观镇产业园区人大调研报告

  第五篇:加快农村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集聚区(产业园区)调研报告xx区产业发展情况及集聚区运行状况

  调研报告月日至日,我们几名科技副乡镇长参加了区委组织的调研活动。两天时间里,我们走访企业,考察园区,与、、、等乡镇办主抓经济的领导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了多次座谈,对我区产业发展状况及集聚区的建设运行情况有了些许了解和认识。现将这期间的所忧、所喜、所思、所感汇成调研报告,

  以期对区领导进行决策稍有助益,对同志们开展经济工作略有启示。

  (一)所忧:土地、资金、劳动等要素短缺我区企业和产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是土地和资本两大要素短缺。

  1、土地方面。调研中,近郊所有乡镇办提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一例外都谈到了用地矛盾。这个矛盾存在于两个层面:

  一是由于国家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土地指标严重不足,征地手续报批周期较长,拆迁问题复杂等导致相当一部分项目因土地影响进展较慢、处于停工状态或无法开工建设;

  二是土地需求刚性和存量土地有限之间的矛盾。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项目入驻,土地问题将由土地指标不足转化为客观上的土地资源严重稀缺。有乡镇办提到可以通过积极申报工业园区的方式获得更多建设用地。但是这只能缓解

  第一个层面的土地问题。长远来看,我区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整合建设用地、获得更多的用地空间的可能性很小,而以茶产业为代表的一产、以商贸物流、旅游为代表的三产是我区两大支柱产业,其用地面积只

  能扩不能缩,这也制约了我区扩大建设用地面积的可能性。可以断定,我区在土地要素使用上能且只能走集约、节约的道路。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好各类闲臵土地,坚持集约用地,鼓励集聚区和企业建多层厂房和复合厂房,引导项目向集聚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

  2、资金方面。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经营者大多提及贷款难的问题。但是他们也承认并不存在银行客意刁难的问题,只是贷款手续确实繁杂,办理周期长,影响了企业正常运

  营及扩大再生产。银行出于趋利避害的经济理性,倾向于贷款给信誉好、担保足、财力强、规模大的企业。这是银行机构降低自身风险的考量。这就产生了中小企业因贷款难而难以扩大规模,又再导致贷款难的恶性循环。此外,受国债投资规模进一步缩小、央行上调存贷款利率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缩银根的宏观环境影响,企业的融资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强。这是我们区一级政府难以左右银行的经营决策,但是可以在企业贷款中积极承担协调沟通的作用。调研中发现,各乡镇办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且工作成效显著。下一步,我们要大力建设工业企业信用担保服务平台,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工业项目建设,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创造更加宽松的融资环境。

  (二)所喜:政府职能发挥到位,中小企业潜力无穷1、各乡镇办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全区发展环境很优越。调研中,各乡镇工作人员对经济工作的熟悉程度,工作热情,都让人印象深刻。全区上下已经树立起齐心协力发展经济的理念,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服务机制和有效稳定的竞争机制,达成了借助外力发展xx经济的共识,在提高投资者的满意度,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各项工作中成绩卓著。jj集聚区的同志介绍了其企业零阻碍、企业零服务的工作经验,值得在全区学习推广。虽然有个别企业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颇有微词,但实际情形往往是政策、法规对办理事务的程序和周期有细致规定,工作人员照章办事而已。吃拿卡要是个案,在xx不具有典型性。如果逾越程序,僭越法律,导致程序混乱,无章可循,反而会造成效率低下。这就好比许多人以为排队的时候插队很快,但是打乱了秩序,影响整体的效率。

  2、中小企业发展潜力不可小觑。调研中,企业、企业、的等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喜人。这些企业成立时间短,见效快,前景好,都被写入了我区的“十二五”规划,在今后五年必将大有作为。xx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达83种,拥有项专利。其企业经营者以炒制茶叶起家,逐渐涉足茶机械制造,亲自进行产品开发。他没有高学历,没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但凭借其炒茶的技术,动脑子花心思,研制开发的产品远销安徽、云南等省,创下了自己的品牌。等茶机械企业的迅速成长绝对离不开两个条件:某市毛尖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和品牌效应。以及、等茶机械制造企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区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显示出茶产业强大的集聚效应。大力建设产业集聚区,就是为了放大产业发展的外部规模效应,培育形成集聚效应,这是一种政府主导及产业转移形成集聚的模式。而茶产业已经逐渐成熟到自发成长型产业集聚,即依托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或本地资源优势,在较长时期发展过程中,催生了与传统产业相配合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东双河的恒信发制品企业是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来的项目,但是目前这家企业产销两旺,发展迅猛。可见,能带来项目、

  研发技术的人才不一定很高端,特别是我区目前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这种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反而能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

  (三)所思:jj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思考1、jj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园区的水平这里必须首先厘清一个问题:产业集聚区和传统的专业园区有什么区别。专业园区是政府出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考虑,

  为便于管理所划出的特定区域。发展园区其实也考虑到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因为经济学上认为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但园区的企业只是地域空间的接近,企业之间的发展几乎不存在分工合作等关联关系,所以规模效应不明显。而集聚区概念的提出则直接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集聚区是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减少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生产链分工细化,形成企业集群,提高谈判能力,获得更稳定的供货和销售渠道。

  调研中我们发现,集聚区汇集了、公司jj物流信息港项目、公司通讯器材配送中心、科技园以及中心等一大些重点项目,但是这些项目涉及不同的行业,并不存在同类企业分工合作关系。所以产业集聚区吸引资金、人才、客商和企业的磁场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尚停留在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

  jj物流产业集聚区2020年正式成立,2020年才正式运行,起步较晚,面临全省100多个集聚区的竞争压力。我省各集聚区每季度进行排名,实行末尾淘汰制。目前我们的排名133位,并不具有明显优

  势。目前,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驻同步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同步进行,任务十分艰巨。集聚区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营业收入、税收、从业人员数量、环保、投资强度等(未查到全部指标),以增长速度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是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择商选资。集聚区招商引资要有总体思路,总体规划,不能来什么项目上什么项目,浪费集聚区土地等稀缺资源,为好项目大项目节约预留空间。选项目时应把好科技含量、效益、集约用地、环保、产业对接关,重视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省市

  产业政策,充分考虑xx发展实际和发展重点,既要重点谋划和储备一批有特色的传统产业项目,又要专门针对集聚区评价指标,招引能迅速提升评价指标的项目,即那些有发展前景,资源能耗低,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投资强度大的项目。简言之,当前,jj物流产业集聚区正处在传统园区向集聚区功能转变的阶段,我们要在集聚区全省排名中争先抢位,求生存而后谋发展。在这个逐渐过渡的特殊艰难时期,要确保集聚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发展中升级,逐渐发挥和放大集聚效应。

  此外,“十二五”规划当中对集聚区的定位是“辐射南北的物流中心和农副产品现代化加工中心”。我区的茶产业发展有基础、有后劲、有前景,并且自发产生集聚效应。集聚区应当考虑重点发展几家大型的茶叶加工企业,既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又能助推茶产业再上台阶。

  2、jj物流产业集聚区应当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在对长通的工作人员访谈时,我们了解到该企业虽冠名“仓储”,并且建设了规模较大的仓储中心,但其业务主要针对本公司,满足本公司仓储、配送和流通的需求,是本公司功能和业务的延伸,并不对外提供这种业务。这是当前我区物流业的显著特点,即尚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还不能称为现代物流。目前我们在集聚区大力发展物流业,可以发挥其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易于与其他产业合作的优势,为日后真正完成传统园区向集聚区功能转型打下基础。“十二五”规划即指出要“大力推进传统物流产业升级,推进企业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从企业分离出来,实施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强化物

  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

  物流节点的冷冻冷藏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3、乡镇办的应当从事经济服务而非经济管理

  在东双河调研时,我们问到当地的财政收入情况。工作人员回答我们:东双河中小型企业比较密集,税收和财政收入不多。但是他们仍然支持和鼓励这些企业的发展:

  一是小企业发展具有倍增效应,能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就业;

  二是因为这些企业刚刚起步,出于涵养税源,鼓励创业的考虑,不宜过度增加企业负担。而且,对于乡政府来说,最关注的是社会效益,而非财政收入。各乡镇办应该具有服务经济的职能,而不应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至少县区一级政府才有能力统观全局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形势有整体的思路,才能对产业发展有整体规划,能够以高站位、远视野实施经济管理工作。

  我市引进竞争机制对各乡镇办进行定期排名,考核其工作情况,

  生产总值、税收、财政收入等都是重要指标。各乡镇办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拉项目,扩展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乡镇一级政府面临着既要增加本地项目,又要顾全大局把项目落在集聚区的矛盾,不可能主动把自己招引的项目落到集聚区去,降低自己的指标。只有区级政府有能力谋划产业布局,并且前瞻性、全局性地安排项目落户地。所以,建议不以税收、财政论英雄,而将乡镇办的经济服务能力纳入考核指标,消除其经济管理方面的压力,使其得以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四)所感:戴着镣铐跳舞

  我们的发展是戴着镣铐跳舞:要遵循上级政策,要顾全发展大局,要在与人竞争和自身发展中找的平衡,要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中做出抉择。我们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放远眼光,放开思想,放活手段,把能做的做到极致。当前xx最大的优势在于全区上下发展经济的意识很明确,干劲很足。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必将打破一切不可能,创造出xx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我市产业园区调研分析报告我市产业园(收藏好范文,请便下次访问)区调研分

  析报告产业园区是在一定地域内科学规划和布局,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产业聚集,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区域经济系统,是发挥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其集聚增效、示范带动、整合优化、招商引资、降低成本、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结合等功能,都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要实现突破发展

  ,构建和谐××,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注重发展位于县城的县域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各县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实施科技立项的核心区域。

  一、我市产业园区现状我市目前仅有××工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至2007年7月底,已完成投资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约1.3亿元,引入企业48家。但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投融资体制不健全,资金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招商引资硬环境改善缓慢,尤其在土地征用与出让中投入与产

  出背离,以致出现巨额债务,制约园区发展。二是受区位和硬环境双重劣势影响,建园初,为招来商家,

  集聚人气,产业规划布局执行不严,入园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门类杂,仅15家建成投产,且投资强度低,工业项目仅占1/3。

  三是在国家整顿开发区过程中调整了园区土地和规划管理职能,却因衔接不够,调整措施未全面落实,园区在土地和建设规划管理上再无“特”性,丧失了封闭管理的前提,园区管委会实质上由管理机构变成协调机构,却很难承担土地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协调重任,影响办事效率和建设发展速度。

  各县在发展产业园区上也作了很多努力,但受2003年清理整顿开发区影响,各县总体上尚无一个地域清晰、规划与产业布局明确、管理独立科学、基础设施配套、组织架构健全的产业园区。因此,发展产业园区,对以“工业强市”推动突破发展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定要在深化市情、县情认识基础上尽快行动起来。

  二、发展产业园区措施要使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一要树立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发展产业园区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度,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优势;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产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有利于实现道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中间投入;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全力以赴,全面推进。二要高标准规划。园区规划要有前瞻性和长效性,要从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入手,把园区规划与提升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分类实施。规划要突出主

  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将资源、市场和技术等要素有机整合,并保持其严肃性和连续性;产业布局要密切结合自然禀赋,紧紧抓住绿色能源、××丝绸、富硒食品、金州矿产、秦巴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根据各地最大优势进行产业区划,明确主攻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三要企业化运作。产业园区建设关键在融资。我市财力匮乏,无法承担园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破解融资难题。可在园区管委会下设立投资建设公司(与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作为投资主体向金融部门贷款,或吸收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合作,也可引入外资或民间资本,并应大胆探索发行建设债券、bot、bt和基础设施收益资产证券化等全新融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启动初期必须运作好土地资源,严格执行投入和产出最低标准,减少土地开发成本,实行滚动发展。

  四要大力度招商。要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软环境,营造积极有为、亲商护商的投资氛围,实行一站式、代办式服务,以“投感情、低成本、高效益、无障碍”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入园。党委和政府应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依靠项目的理念,明确招商引资任务和责任。要大力引进产值规模较大的“短、平、快”项目和能加强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限制高能耗、粗加工、投资强度小的项目入园。当前特别要抓好两个大型火电、铅锌选矿、大型水泥、生物能源、食品及饮料深加工和载能工业等项目。

  五要全方位扶持。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扶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要明确“企业唱主角,政府造环境”的定位,既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事事都管,要恪守制定政策、吸引生

  产要素集聚以及加强信贷、税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调控和指导的本分,努力创造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三、克服发展产业园区的误区我国产业园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吸收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避免如下误区:

  一是园区建设不是“跑马圈地”。园区建设不圈地不行,光圈地无企业入住更不行。随着经济发展,各地招商引资越来越难,就在于工业园区过多,产业雷同,而各地形形色色的招商优惠政策又被取消,缺少了吸引力,企业主要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或成本低廉地区,广大农业地区除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外再无优势,只有依靠资源禀赋明确产业定

  位,以优势资源吸引产业集聚。二是产业园区不是各类企业“大杂烩”。有人认为园

  区就是企业的空间集聚。虽然“大杂烩”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基础设施投入,但主导产业不强、特色不鲜明,缺乏对外部资本和项目的吸引力,没有发展潜力。很多地方的综合性工业园未能生存下来,原因就在于此。产业园区建设要重视企业间互补和内在关联性,将关联度高的企业组织在一起,实行专业园或一区多园。

  三是建园区就是发展。园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园区发展更是长期奋斗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园区建设既不能不顾条件一哄而起,更不能只图热闹一风吹过,要立足长远,遵循规律,多方面扶持,促其逐步完善和壮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园区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腾飞。

  第三篇:我国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调研报告随着我国高新区的快速成长,国内出现了许多发展较

  好的高新区值得借鉴,本文调研分析了广州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无锡高新区、武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5个典型的园区。

  1.州高新区——集聚效应带来的飞跃(1)园区概况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组成。2020年6月经国务院重新审核,广州高新区面积被确定为37.34平方公里,其中广州科学城20.24平方公里、天河科技园12.4平方公里、黄花岗科技园1.5平方公里、民营科技园0.7平方公里、南沙资讯园2.5平方公里。此外,广州国际生物岛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广州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基地,面积1.82平方公里,由广州市政府委托广州高新区管委会开发、建设与管理。广州高新区计划向国家科技部申请扩区,将生物岛纳入广州高新区规划范围之内。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广州高新区紧紧围绕“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即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精心运作,积极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广州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

  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2)主要措施——“一区多园”体制优化发展格局在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思路下,按照“一区多园”规划,广州高新区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组成,总面积达到37.34平方公里。五个园区各具特色,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态,最终与广州市政府委托高新区管委会开发管理的广州国际生物岛,形成“五园一岛”的发展格局。其中,广州科学城是综合性核心园区,以规模化、高端化的研发和服务体系为发展重点,已建设成集研发、孵化、产业、商务、居住生活等一体化的综合高科技社区,成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天河科技园的目标是成为支撑珠三角地区软件和通信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黄花岗科技园以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支撑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成为引领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龙头和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的源头;广州民营科技园,将建设成为区域民营科技企业的总部基地、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抢占市场的前沿阵地;南沙资讯科技园已成为与港澳以及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与平台。——集聚效应驱动形成六大产业集群随着园区集聚效应的不断增强,广州高新区吸引了大批科技企业纷纷进驻,呈现出各类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快速发展的势头。不仅吸引到了微软、ibm、英特尔、索尼、松下、飞利浦、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威创日新、京信通信、海格通信、粤晶高

  科等一批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本土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四个国家级的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及方欣科技、京华网络、华南资讯等一大批知名软件企业也应运而生。同时,诞生了迪森热能、粤首实业、广州华德等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新能源行业领头企业,网易、神州数码、友邦资讯、漫友传媒、九州传媒等企业在快速成长,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企业集聚,为广州高新区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使区内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近2020项,逐渐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六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等称号,成为了引领整个珠三角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高端产业带来高速发展企业和产业的高水平集聚,带来的是广州高新区的快速发展。2020年,广州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达198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工业总产值142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以每平方公里60多亿元的产出,创造了珠三角高新区发展的奇迹。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广州高新区还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检测认证、科技研发、金融创新、现代物流、创意产业等八大类服务业项目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立起一条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区域的自主创新步伐。此外,广州高新区还将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先导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三区”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值得关注的是,按照规划,在2020年前,广州高新区将

  力争集聚和培育5家以上产值10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家1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还计划对科技园完成投入200亿元以上,用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项目配套资金、创业人才发展基金等。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争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1000亿元。

  (3)经验——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有利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重点在于培育创新性的网络体系;——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动因在于,利用特定地理区域内密集化的专业化劳动力和技术,获得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享受最优的区域政策;——产业集聚更有利于小企业,使其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上获利。

  2.安高新区——资金问题不再是瓶颈(1)园区概况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经过20年的发展,西安高新区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集成电路、通讯、软件服务外包、半导体、光伏、电子元器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发展强劲,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高成长性、高竞争力

  的产业集群。以现代制药为雄厚基础的中药提取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意产业等为重点的创新型服务业日益活跃。随着西安高新区“515”龙头企业扶持计划(即着力扶持5个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10个过50亿元,50个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的实施,西安高新区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龙头、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2)主要措施——招商引资内外兼修内部市场化战略,强调的是培育型创新,即通过科技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让科技资源和科技人员从深宅大院里走出来,面向市场配置资源,创办企业,并利用市场化手段取得融资和发展。外部资本化战略,强调的是结合型创新,即以放眼世界的目光和视野,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大规模地走出去,向世界推荐和营销城市、资源和项目,从而引进全球的资本和人才,使自身优势资源与外部资源实现完美结合。西安高新区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与调整的现实,灵活地进行了招商体制的改革,分设了针对性强的多个招商部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招商政策,特别是他们实施的“大招商、招大商、引名企”和“围绕产业集群招商”战略,成效显著,引人瞩目。——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政策促进:制定实施《鼓励和吸引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政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补贴暂行办法》、《鼓励扶持企业对外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的暂行办法》等政策,优化政策执行流程,增强政策激励效应。引进聚集:把引进投融资机构作为管委会重要的招商工作

  指标,列入年度计划给予考核;建立政府投融资引导母基金,参股创业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投融资机构聚集区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及政策举措。

  创新推动: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建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开展产权、股权质押担保贷款等业务;精简行政管理对投融资服务机构的审批内容和流程;重点建设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加大管委会对企业上市、上柜的支持和服务力度。

  网络信息:建设了高新区金融、投资、担保、保险业协会等一批投融资服务企业网络组织;建立投融资服务管理机构与投融资服务企业间的定期联系制度;

  建立了西安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交易平台:通过引进外部专业机构组建、激活原有失效交易平台的活力、政策鼓励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建设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服务组织和信息网络,形成投资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保险平台、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等多种类型的投融资服务平台。示范引导:整合优化高新区科技创业孵化资源、创业投资资源和创新担保资源;设立创投和担保基金,实行参股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服务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提升本地投资和投资管理水平。信用环境:设置管委会主导的“高新区企业诚信联盟”,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讲诚信企业进入,建立起高新区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平台及高新区企业征信系统,维护园区信用环境。组织保障:组建西安高新区投融资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顾问组和高新区投融资发展工作办公室。表1西安高新区组织架构及其职责

  组织组成职责西安高新区投融资发展领导小组除管委会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外,吸收高新区投融资管理和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参与每年向主任办公会提交高新区投融资服务发展情况的报告,对高新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向管委会主任办公会提出决策意见,受主任办公会委托对投融资政策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予以审查批准,对管委会有关部门促进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工作予以检查和指导顾问组高新区内各类投融资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发展领导小组就专项决策意见向顾问组咨询,或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顾问组向其提供专项研究报告。高新区投融资发展工作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顾问组的文秘、沟通、协调、会议组织工作;依照领导小组的决议和要求承担投融资服务企业网络组织和“高新区企业诚信联盟”的组建和指导工作;承担“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3)经验——注重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的互动,注重精细化的服务和管理;——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破解“融资瓶颈”的有效

  途径。

  3.锡高新区——生命力源于自主创新(1)园区概况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5年无锡高新区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设立无锡新区。无锡新区下辖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出口加工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等多个专业科技园区和四个镇、三个街道,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25万,成为无锡市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高地。(2)主要措施——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组织实施“创新孵化”和“创新产业化”的“双创工程”,大力推进由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及科技企业产业化基地组成的孵化、毕业、产业化的科技企业三级培育体系,形成由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孵化载体构成的“创新孵化金三角”和由创新产业园等组成的“创新产业化金三角”。——高水平引进培育创新主体无锡高新区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器为载体、官产学研商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深化拓展“7+1”(即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7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为主)政产学研联盟为重点,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园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设立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分校和科技园;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

  和检测中心,累计达到150家;大力推动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依靠产学研结合,累计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个。

  ——高层次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导向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实施重点创新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并进,重点推进“太湖硅谷”、“太湖液晶谷”、汽车零部件基地等建设,同时加快发展软件、光电、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高起点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制定实施《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支持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设立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成立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引进了华东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初步建立起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围绕服务产业集群建立各类中介平台和中介网络。——高品位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无锡高新区倡议并由无锡市政府建立了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归国创业的530计划(即在5年内引进30名海归领军型创业人才),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的配套政策;建立科技和人才发展基金,用于高级人才的补助、突出贡献人才奖励等。(3)经验——自主创新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人才是高新区竞争第一要素;——把引进外资的着眼点放在引进高新技术上;——引进技术必须和自主创新紧密结合。

  4.汉高新区——企业创业创新的摇篮

  (1)园区概况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于1987年6月,是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中国孵化器事业的发源地。1988年,东湖创业中心应邀参与了国家火炬计划中《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发展战略纲要》的起草。从此,中国企业孵化器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持续发展壮大,今天为世界所瞩目。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创造的运营模式至今为全国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所运用。东湖创业中心一直秉承“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宗旨,致力于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孵化器发展之路。十几年来,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借其雄健的创业政策、优质的创业环境、完善的孵化服务和高效的管理团队,培育了众多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使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累计孵化企业600多家,毕业企业400余家,东湖高新、烽火通讯、华工科技、长江通讯、武汉凡谷、精伦电子、凯迪电力、人福科技、st道博等26家上市公司。其中凯迪电力2020年纳税额,在东湖开发区排名第一;累计孵化科技项目640余项,累计提供就业机会50000余人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2)主要措施——新药开发的cro服务模式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即合同研究机构,就是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新药研究服务的机构,提供药物开发和注册时必需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健脑宁胶囊是武汉健民中药工程研究中心花30万元从一

  家医院购买的治疗血管性痴呆中药成果,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但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而研究中心缺乏足够的资金。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决定对健脑宁胶囊提供cro服务。双方约定孵化器公司投资70万元,占股30%,用于临床研究。试验很快顺利完成,研究中心7个月就拿到了临床试验批件。新药从小试到临床,增值250万到300万元,达到了研究中心和孵化器双赢的结果。

  cro服务模式仅仅是武汉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提供的专业服务之一,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专业技术平台也是该公司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武汉地区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众多,科技人员密集,过去在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多实验室、试验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一些智力资源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大量的创业企业没有能力装备自己完整的实验设施。作为武汉地区惟一一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武汉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做起了公共研发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红娘”。孵化器公司首先与部分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专家库、公共实验室、新产品中试基地等一系列专业技术平台,然后再利用这个平台为在孵企业服务,并收取费用。成立了以同济医科大学曾繁典教授、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生物医学秘书长周辉博士为主要成员的国内外专家组,建立了武汉大学药物产业化基地,与湖北中医学院合作建立了植物药研发实验技术平台。

  ——sbi产权孵化模式sbi(sharedbusinessincubator)是企业孵化的一种运作模式,即产权式孵化器,通过对孵化器投资结构的重新设计来实现孵化器的商业化运作。sbi的建立,能够使孵化器的发展通过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完善孵化器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

  孵化器的孵化能力,提高孵化器的管理水平,使广大社会投资者充分享受到创新企业与孵化器的成长性。

  sbi创业街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首创的产权式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全新的“科技房地产”概念。孵化器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都趋向多元化,投资主体主要有大机构投资者、中小企业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方式可以分为托管投资型、自用投资型、回购投资型和信托投资型等。sbi产权式孵化器的出现将房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有效分离,投资者在享有房产稳定增值的同时,将房产委托给专业的孵化管理公司经营,获得稳定、可量化的托管经营收益。可以说,sbi是一个在空间上放大、资源上有效整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人社区同义,是企业孵化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经验——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是成功的孵化器;——企业孵化器的产业化模式对社会投资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要将创业企业与配套服务进行有机结合。

  5.都高新区——为产业而生的新城区(1)园区概况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0年批准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在国家科技部举行的历次综合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20年,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7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已形成以微电子和软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

  业、以中医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等三大产业集群。南部园区位于成都市南,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新城”,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软件研发、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科技商务新城。西部园区位于成灌高速路两侧,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产业为主体,功能配套完善的综合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分别建有一个国家出口加工区。

  (2)主要措施——区域功能城市化步伐加快按照城市化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在空间拓展的基础上,对全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了合理布局。在规划过程中,从母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并遵循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和要求,不再单纯的建设一个工业园区,而是规划了工业组团、居住组团、政务商务组团等功能区域,也就是建设与母城相呼应的新城,成为母城未来的中心区或者副城区。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始终致力于建设自然、人居、政策、服务及基础设施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创业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已成为中国西部投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注重商务以及生活配套环境的优化:由于牢固树立了城区化的环境建设理念,成都高新区的商务和生活配套与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建设,极大地优化了综合投资环境。——科技发展抓住自主创新不放松建立了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创建了西部首家生物医药孵化器、教育科技园孵化器、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孵化器、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大规模、

  高标准的孵化器,形成了我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注重构建资金、管理、中介服务等方面服务体系,支撑服

  务体系建设完善。成都高新区依托高新区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建设“八个子平台”——包括政策子平台、资金子平台、中介子平台、专家子平台、培训子平台、信息子平台、个性化服务子平台、文化子平台,丰富了创业孵化服务的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服务功能。

  ——产业发展注重二三产协调成都高新区在空间位置上与市区相毗邻,在规划发展定位上明确了作为母城的新城区来建设,在功能布局上对商务、生活配套等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这就为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这一点在新拓展的天府新城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依托新城区的建设,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将第三产业作为区域配套的重要内涵,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同时与经济功能区制造业的发展相配套商品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3)经验——要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同步完善、共生共荣;——金融中心建设对新城起着绝对关键的推动力作用。

  第四篇:东观镇产业园区人大调研报告东观镇产业园区人大调研报告

  一、建设范围及规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高坪区东观无公害蔬菜基地,是高坪区人民政府整合财政资金,吸纳民间资本打造的标准化产业基

  地。基地位于国道318线旁,以东观镇邱家树村为核心,涉及东观、老君、马家三个乡镇,十个行政村,建设面积12020余亩。拟建钢架大棚4000余个,温控育苗室1300平方米。规划园区水泥路26.6千米,渠系28.4千米,提灌站6座,多功能大楼2幢,万头生猪养殖场一个,并按有机蔬菜生产区、无土栽培区、钢架大棚栽培区、新优品种展示区、农民创业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区进行功能布局。

  二、产业内容主要是无公害蔬菜产业、葡萄产业、水产产业(水产产业包括武华水产、五彩湖生态体验园)三大块。三、经营管理机制

  1、抓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基地建设指挥部,由东观

  镇党委书记何远彪任组长,东观镇镇长粟斌任副组长,副镇长殷邦建任执行副组长,实行目标任务“细化”、“量化”、“硬化”三化管理。倒排工期、跟踪督查、量化考核、奖惩逗硬、1

  确保基地建设工作有序推进。2、抓规划“四网配套”:用抓工业的理念抓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聘请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实行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建设,坚持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突出特色,带动发展。其中:田网:我镇为了实现产业化发展、产业跨越式发展,成功流转土地2020多亩,为产业园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网:水利建设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今实现园区排灌渠系全覆盖,达到了旱涝保丰。路网:园区主要道路实现了硬化。

  电网:园区电力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新增变压器2座,园区线路全部翻新改造。

  3、抓投入整合资源:一是整合项目资金2800万元,着力配套,统筹扶贫、中改、交通、农机、农业等项目资金,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动民间资本互助合作;三是我镇财政投入50万元用于改善园区民生,为园区群众改造卫生、厕所、硬化院坝等。四是强化管理,确保基地建设资金渠道不乱、链条不断。

  4、抓机制着力创新:园区实行“养殖与种植相结合”,

  “猪(牛)一沼一菜”循环发展,形成园区内部生态、环保系统,发展高端蔬菜。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已引进“永胜”贸易公司入驻园区,并成立了园区产业党总支、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土壤调形改造、产业填充和内部管理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5、抓市场突破营销:加强与农科院、农技院等科研单

  位全方位合作,在第一时间应用最新成果,形成生产力。以建设“万亩有机蔬菜基地”为目标,深度开发,形成品牌。组织专业营销队伍,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营销网络,打造集科研教学、休闲体验、机制探索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展示园。四、经济社会效益园区内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带动发展优质蔬菜产业12020万亩等。园区建成后将集产业开发、农业生

  产、市场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将辐射带动周边三个乡镇十余万亩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五、主要问题一是规划滞后。产业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不上档次,

  有待加强,没有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很好结

  合,产业项目仍有问题存在。二是融资困难。资金投入是园区建设的关键,目前搞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融资十分困难,尤其是金融贷款更加困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三是“一缺一低”的问题仍然突出。园区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带动,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这两个突出的问题成为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速度和水平,没有很好发挥农业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四是销售问题。目前,仍存在销售与生产相对脱节的现象,有待进一步扩展销售信息平台。

  六、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坚持一抓到底。将产业园区建

  设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高起点,高标准,按照一园一特和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的要求,找准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特色,特别要抓好蔬菜、水果、水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严格执行规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力争真正抓出成效。

  二是进一步创新机制,推进健康发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园区投入、融资保险、土地流建、经营管理、利益联接、评估奖励等机制。要从政策优惠、项目扶持、建立土地流转市

  场等多方面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鼓励、支持业主开发土地,投资产业、建设园区。要积极发展农业专合组织,广泛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以积极、健康、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三是进一步强化服务,提高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建立并真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制定专门的工作考评办法,严格目标管理,硬绩效考核,狠抓工作落实。要在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信息传播、工作协调等方面强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能,提高服务水平。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开拓市场,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市场营销企业,不断做大园区规模,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稳定、持续增收。

  第五篇:加快农村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强力推进两区同建实现兴农富民强县

  ——关于加快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去年下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破解土地制约瓶颈等一系列问题,把“两区同建”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突破一点、带活全局”的关键举措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捷径,作出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上下已掀起了“两区同建”工作的热潮、形成了浓厚氛围。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事关当前、受益长远,将强力推动xxx实现兴农富民强县。“两区同建”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战略”

  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我们按照“摸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要求,经过近期的调查研究,形成本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两区同建的内涵和意义两区同建是指通过农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建设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两区同建是我县提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美丽xxx的创新性实践,是把宏伟目标、上级要求与实际行动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完善农村社区配套,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社区人口规模、密度不断增加,农民转变为市民。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可以让农业生产向园区集中,工业项目、农产品物流向产业园区安排,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加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不仅住上新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真正享受到富裕体面的新生活。同时,通过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还能让城市生活方式、现代文明、基础设施等向农村延伸,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均等化。二、我县两区同建工作的基本情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同建工作,于去年11月23日,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区同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两区同建指挥部及各镇街、园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抢抓国家、省市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

  重大机遇,把城镇化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按照“一年见成效、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五年广覆盖”的工作目标,和“产业向城镇和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社区有序转移”的整体思路,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产业园区、农村社区“两区同建”战略。目前,两区同建各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有部分群众已经感受到这项工作带来的实惠。

  根据规划,我县的632个行政村,将合并建设67处社区;同时,将在全县建设产业园区78处,其中工业园区23处、景区2处、物流园区8处、农业园区45处。2020年计划完成31个产业园区和28个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力争创造3——5处全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实现农民职业化、居住社区化、生活市民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并进、同步提升的发展之路。到2020年,基本达到全县人口社区化广覆盖,基本建成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丽xxx”。

  (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2020年各镇街规划建设社区共20个,其中新建6个,续建14个,到目前为止,已启动建设15个,还有5个尚未启动,启动率仅为75%。其中,工作进展较快的有司马、卜集、马庙、兴隆等镇。司马镇领导重视,强化项目包保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老李寨社区3栋居民楼现已建至第五层,4栋居民楼建至第四层,3栋老年房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内外墙粉刷,力争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卜集镇坚持“干字当头,争字为先”,明确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卜集社区一期回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卜集社区二期的两栋居民楼目前已完成二层主

  体,百姓大舞台已建好,1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正在进行二层主体建设。马庙镇金谷社区已完成2栋住宅楼的内外墙粉刷,同时做了广场、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兴隆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强力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今年启动了总投资2.1亿元,占地170余亩的兴隆社区二期项目,着力提升集镇驻地人气,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二)产业园区建设情况1、三大工业园区

  县经济开发区、济宁化工区和食品园区,这三大工业园区目前区域范围、产业方向、空间布局等已经明晰,区内道路、供排水、管廊管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均已具备承载大项目的能力。

  开发区自2020年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年,围绕建设“省级一流的百亿园区”的目标,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持续开展项目攻坚。目前,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5家。2020年,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完成75.2亿元、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72%;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2亿元,同比增长91.1%。济宁化学工业开发区紧紧围绕“高端化工、国内一流、千亿元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持续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力度,重点培育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四大产业集群。目前1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达到了“九通一平”;总投资51.7亿元的济矿民生煤化、热电联产一期工程运营正常;总投资16亿元的阳光颜料、科蓝化工等项目已试生产;总投资51亿元的凯赛生物、52亿元的盈德气体、38亿元的黑猫炭黑和天赛化工、力德嘉新材料、新戊二醇等项目正加紧建设;

  总投资120亿元的青岛博尔玛、石墨烯、针状焦等一批高大外项目已签约落地,总投资近100亿元的煤制乙二醇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济宁食品工业开发区作为济宁市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的重要基地。目前,中纺集团、雨润集团、北京稻香村、新加坡翱兰集团等36家知名企业,源治阿胶、美国益宝生物等7家生物科技企业已经入驻,辽宁大好大、贵阳老干妈、杭州娃哈哈等知名企业已达成入园意向。

  2、各镇街产业园区目前我县重点推进的xxx街道金南产业园、高河街道金东产业园、马庙镇金西产业园、鸡黍镇金马产业园、王丕镇康桥产业园等镇街园区规划方案已经完成,征地拆迁、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并积极招引有实力、上规模的企业入驻产业园区。恒昌钢构、百事特食品、九鼎纺织等十余家规模企业已入驻马庙金西产业园区。化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金绿迪二期项目开始建设,食用菌繁育中心设备正在采购、锦绣纺织项目设备开始安装。王丕镇继续完善有机蔬菜种植计划,推进李楼村生态循环农业200亩起步区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园。高河的千亩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园,依据现有路网布局,目前已建成200亩的养殖区,初见规模效应,现正在积极吸引大型养殖户入小区养殖。羊山工业园已落地的3家企业,正在进行围墙建设及厂区地面平整。鸡黍镇金马产业园区内盛辉电动车、永盛木业、方能电动车等8家企业已投产运营;凯美娜建材、福运面业、安驰电动车配件、长城农贸、济联建材等5家企业正在加紧建设。投资900万元、面积8000亩的卜集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主要道路、排水沟渠土方工程已于2020年3月完成,绿化工程于4月完成,目前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和桥涵建设。

  (三)三大新城建设情况金北新城:总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设计容纳人口约7万人,控制范围以大义为节点,北至南谢线,东至北大溜河,南至莫桥,以105国道以西为发展主方向,南谢线北侧控制发展,涉及胡集、羊山、卜集等三个乡镇。目前,代北、代南等5个村、1503户、23万平方米的房屋征收工作一次性完成;“三纵三横”骨干路网正加快建设;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回迁安置社区已全面开工,社区服务大楼、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将陆续启动建设。计划2至3年形成集聚规模,建成生态宜居、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市级示范镇、省级百强镇、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综合配套区。健康新城:位于我县城区东部规划建设面积11平方公里、设计容纳人口10万人,正按照“健康动城、灵秀水城、活力之区、魅力之都”的城市定位,秉承“树精品意识、建精品工程、筑精品城市、创精品事业”的发展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强力推进工程建设。目前,健康新城16个单体项目中的奥体中心、住建大厦及住建佳苑、蒜都传媒大厦、社会福利中心、奥体商务中心和金东花园等10个项目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2020年实施的“三纵三横”路网工程中有金珠路、开元大道、南外环、莱河滨河路、太康路、奥体大道5条道路正在紧张进行施工。生态新城:规划用地面积约1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4.4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人,东起金曼克大道,西至金沙路,南起南外环,北抵新万福河。目前,生态新城城市设计暨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委托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并完成初稿,按照合同约定第二批设计费85.5万元不能及时到位,规划设计被冻结,

  影响了新城建设整体进度。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福德大厦、山东金诚大厦正在办理审批手续、规划或选址;金兴路升级改造、金沙路北延正在施工建设,金沙路南延计划下半年开工;李海村、三里堂、小侯庄的拆迁、场地清理工作已完成;迈源商业街、四星酒店、商城(金沙路西侧金源大道北段商业街)项目设计方案的审查及报批已完成,目前该方案正在优化中。

  三、两区同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县的两区同建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工作推进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社区建设方面的问题

  1、镇街对社区建设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差。个别镇街没有把社区建设工作作为战略任务、民生工作来抓,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过去欠帐没解决,不能再有新欠帐的思想;还存在着没钱不能办、群众上楼难、事务性工作多时间精力有限等畏难发愁、疲惫厌战、应付了事的思想;还存在着怕出力、怕操心、怕欠帐、怕麻烦的思想。

  2、工作推进慢、成效不明显。无论是在拆迁规模、建设速度、时间跨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与领导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差距都非常大。到目前为止,个别镇街的社区建设还未启动,就是启动建设的镇街,有的也严重滞后于年初上报的时间节点;同时,纳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村庄拆迁进展缓慢,如再不加大工作力度,不仅影响增减挂钩项目的验收,影响置换土地指标的使用,还会使即定的建设规划很难付诸实施。

  3、资金短缺瓶颈未突破、筹集不到位。由于县财政增减挂钩项目20万元/亩的资金未及时完全拨付到位,加之多数镇

  街社区的建筑商实力不强,镇街又没有能力垫付建设资金,再加上近期建筑材料价格和人工费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致使镇街社区建设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是严重影响了建设进度的客观原因和主要原因。在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个别镇街出的力多、操的心多、付出的多、贡献的多却也欠的帐多、作的难多的现实问题。

  4、社区规划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健全。目前,我县已建成的镇街社区普遍存在着规划不科学、标准不高、品质不精、配套不健全等问题。规划标准低,致使刚刚建成就已经落后了;个别社区只注重建设居民住房,不注重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层组织办公场所、警务室、卫生室、超市、健身广场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给群众带来服务管理及生活的不便;个别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群众感觉居住很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造成部分群众不愿搬迁。

  5、农民进入社区生活成本增加。调研发现,许多农民反映农村社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虽然生活环境好了,但是生活成本提高了,生产不方便,习惯也难以改变。部分农民反映,以前部分蔬菜瓜果都可以在庭院里自己种,现在什么都要到市场去买,增加的费用主要是蔬菜瓜果、禽蛋等基本生活支出以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开支。而且许多农民反映,社区建成后,离自己的耕地较远,农具、粮食等也不方便存放,生活上还不太适应,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习惯于原来独门独院的生活。

  (二)产业园区发展方面的问题1、三大工业园区。县经济开发区、化工区和食品园

  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体项目建设进展慢、项目投资强度低、企业缺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家特别是本土企业家思想不解放、部分企业不能开足马力进行正常生产等问题。在单体

  项目建设方面,三大工业园区目前已经具备了承接项目的能力,但是真正入园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能形成良好税收的项目更少,从综合治税方面反馈的信息显示:今年1——4月份,三大工业园内有的企业税收只有几万元、十几万元,三四家企业加起来的税收还不如一个饭店交的税多。在项目投资强度方面,园区内有的企业占地面积大、而生产车间面积太小,甚至所有车间的面积加起来还不如企业的院子大,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在生产运营方面,园区内能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的企业还不多,有的蒜制品企业一年正常生产运营的时间只有四五个月。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企业家、特别是本土企业家思想还不够解放,“有车坐、有饭吃、有酒喝就行”这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依然存在,能够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制定企业远景发展规划的企业很少。

  2、各镇街产业园区。金东、金西、金南、金马、康桥这5个重点推进的产业园区以及其他镇街产业园区由于受资金和土地指标等因素制约,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对社区建设的支撑力和农民群众增收的带动力还不够。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各镇街负责产业园区建设的干部,真正懂行不多,有的干部甚至对项目入园的审批程序、各项指标的控制等不清楚、不了解,对招商引资方面我县的优势和优惠政策不熟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三)三大新城建设方面的问题健康新城、生态新城和金北新城在规划、定位上各有特色,各项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认识不足,推进不力,部分项目建设落后时间节点;个别项目、工程因资金、手续办理、迁占不及时等因素制

  约,影响了建设进度;融资不足,各管委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自我造血的功能还没有形成。

  四、推进两区同建工作的几点对策与建议(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推进两区同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任何工作的落后都是思想认识落后的体现,只要思想认识上去了,工作热情激情就上去了,办法措施也就有了。实际上,不管是农村社区建设还是产业园区建设,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上级有要求、群众有期盼、跨越发展有需求,既是经济工作、又民生工作、更是政治任务,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要树立“克难攻坚、迎难而上、敢打必胜、奋发有为”的信念,凝聚干劲,自我加压,以更大的力度和气魄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决不能等闲视之。(二)两区同建关键在“同”。建设社区不但是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广大农民搬进新居后要住得好、幸福指数高,必须能够稳定就业并有持续的收入来源,这就需要产业园区的同步建设作支撑,没有配套的产业园区,新建社区就会形成新的“空心村”。因此,两区同建工作必须坚持农村社区与产业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依托产业建园区、围绕园区建社区,做到安居与富民齐头并进。(三)顶层规划设计、强化为民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树立“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高标准规划、严要求建设,真正做到用心去做、超前考虑,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特别是社区建设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确定社区选址、户型设计,做好拆迁安置入户调查、成本核算、房屋价值评估等工作,签定拆迁安置合同,确定施工队伍,完备开工手续;工程建设期间,先做好水、电、路等

  基础设施和社区综合活动场所、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再组织项目竣工验收,让村民住上放心房,为群众创造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园区建设应依托当地传统、资源、区位和现有的产业优势等,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四)多措并举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的问题。实践证明,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做好两区同建工作的关键所在。钱从哪里来?

  1、县财政增减挂钩项目20万元/亩的资金建议及时拨付。2、进一步加大上级政策性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的争取力度,创造性地开展专项资金争取工作,用足用尽政策性和金融资金。3、将现有涉农资金集中打捆整合使用,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倾斜。4、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建设资金。除了现有的招引有实力的企业垫资建设镇街社区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用其它地块土地出让金支付企业垫资外;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幼儿园、商业超市、医疗服务设施、网络通信设施、公交站点等,也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由经营业主投资建设。5、号召社会各界,尤其是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在外成功老乡进行帮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人往哪里去?1、每个社区附近的产业园区吸纳社区群众就地就业。2、通过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用于哪个企业发展,必须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打工。3、社区服务业要全部使用社区群众。4、通过土地流转,农业公司和农业合作社要吸纳部分群众作为农业产业工人,在公司从事农业生产。5、结合我县全民创业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创业增加

  收入。民生怎么办?1、通过务工薪金、土地流转租金、入股股金和惠农补贴

  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2、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群众办理集体土地房产证,责

  任田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切实维护群众的产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其中房产证允许在本县范围内交易、转让、互换、抵押、继承。

  3、通过组织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优质、高效的服务。

  4、全面做好群众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工作。

  (五)成立镇街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搭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大户、农民合作社、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让“想种田的有田种、不想种田的有人种”,从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职业化。

  (六)进一步加大对两区同建工作人员和企业家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建议由县委党校牵头负责对我县特别是各镇街负责两区同建工作的同志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大工业运行指挥部及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负责,挑选部分思想解放、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特别是本土企业家通过外出参观、专题讲座、高校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为企业下步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七)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两区同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强化要素保障,积极稳妥推进。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协调、密切配合,以人为本、尊重民

  意,强化督导、严格考核,强力推进两区同建、实现兴农富民强县。

  xxx县决策咨询中心2020年12月向你推荐更多精彩范文: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关于加快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产业园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如何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聚集的调研报告完善机制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肇庆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篇十: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借区位优势打造人才优势

  借区位优势打造人才优势——中部崛起战略中湖北人才战略构想

  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湖北作为中部大省,其人均GDP比中部其它省高出20%以上,是中部地区教育、科技最发达的省,工业基础也有较明显的优势。同时,湖北的省会——武汉是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教育优势、人才优势、地理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及市场空间优势等。然而,能否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尽快实现湖北的崛起,人力资本是其决定性因素,代表着湖北核心竞争能力与生产力水平,对于推动湖北经济走向发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生产与输出基地和交通枢纽,其区位优势有三:1.政策优势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十七大报告更是再次明确强调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也提出了更多的具体措施。国家政策指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湖北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大格局中谋篇定位指明了方向。中部崛起战略在大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被提出来,具有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等政策优势,能够更多更快更好地吸引外来人才。

  2.地理优势。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大城市群正步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熟期,有其先发优势。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呈现集中、连片发展的势头,有其后发优势,从整体上形成了以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带动全国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鉴于我国东西、南北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梯度差,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必须在四大发展极之间构建以现代化综合交通走廊为

  ofrualdinkgwtesc,pbyhm

  基础的“十”字型经济发展轴,以推动区域经济互补与互动。而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北靠河南,南接江西、湖南,东邻安徽,西依四川、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长江、汉水流贯全境,国家京九、京广、焦柳、汉昌、汉渝铁路干线和公路干线316、318、106、107、207、209国道汇交于此,特别是其省会城市武汉处于“十”字型经济发展轴的交会处,如果“十”字型发展轴建成后,“九省通衢”、维系四方的居中优势必将高度凸现,这一优势是华中地区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国内其它地区难与之相比的。

  3.人才优势湖北人才资源丰富,教育基础扎实,科技实力雄厚。湖北省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科学技术人才比较集中,其中武汉堪称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在全国处于比较突出的地位。如湖北省有普通高等院校85所、近年培养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大专及以上程度学生数、在校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的数量、教职工数、科技人员数、研究生培养机构都位居全国前列,在中部各省之中居于首位,武汉东湖地区是位居北京中关村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同时,湖北还有着深厚的

  ofrualdinkgwtesc,pbyhm

  文化底蕴,是一个融科技与教育基础优势的科教

  大省,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湖北的人才培养环

  境是极其优秀的。

  二、人才现状:存在三大问题

  虽然湖北的硬件设施条件优良,对人才的培

  养也非常注重投人,但湖北的人才建设仍是困难

  重重。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湖北省对吸引人才、

  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方面重视不够,对如何发挥

  人才的作用搞活经济没有一个有效的措施,从而

  导致湖北的人才严重流失。归纳起来,湖北省人

  才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三难”问题:

  1.

  缺乏凝聚力,本地人才难留

  住;总体来说,湖北的各类企业由于薪酬等激

  励机制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制约了人才积极性

  的充分发挥,难以做到“才尽其用”。从分配主

  体来看,在湖北各类企业中,知识、能力、技术

  等要素无法真正参与分配,导致科研人员和生产

  技术人员的薪酬的差距不大,薪酬模式趋同;大

  中型企业的薪酬制度单一,中小型企业的薪酬设

  计方面缺乏制度性突破,政策方面的优惠措施落

  实不足;不同的产学研主体之间及其内部构成之

  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各自为政的现象较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为突出,导致对经济社会影响较大的创新成果不

  多。从分配方式的激励方式来看,精神激励、知

  识激励的作用发挥不够,对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

  提倡不够,没有把科教优势和研发成果作为激励

  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

  2.

  缺乏驱动力,现有人才难盘活。如

  今的人才关心的并不只是薪酬的高低,还有工作

  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晋升机会、成就感和人

  际关系等。当他们在企业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

  寻求新的目标。而湖北省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技

  术力量,资金实力都比较弱,不具备规模经济的

  实力。企业制度随意性很大,家族式管理所占的

  比重太大,虽然有些企业有着正规的人事制度,

  但往往领导的个人意愿凌驾于制度之上,不能够

  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致使制度形同虚设。

  人才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得不到充分发挥才智

  的机会,知识得不到尊重,当然也就以难以产生

  强大的动力,导致生产效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3.缺乏吸引力,埠外人才难引进。湖北

  省经济实力不高,导致其薪酬与沿海相比差异较

  大。无可否认,薪酬的高低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重

  要因素。它不仅保障人才的基本生理需要,同时

  ofrualdinkgwtesc,pbyhm

  也代表了社会对人才价值的认同。但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要做到高薪养才极为困难。大多数企业虽然希望通过调整薪酬招贤纳下,但是诱人的政策却常在贯彻中受到各样的压力和阻挠,企业所承诺的一切无法兑现或想方设法地设置种种条款予以拖延,使企业形象大打折扣,从而难以招到大量优秀的埠外人才。

  三、人才战略构想:打造人才优势人才战略是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源头工程.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动态柔性战略,是突出人才优势的竞争战略,更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湖北已有比较坚实的人才基础,关键在于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使之成为推进湖北省真正成为经济强省的强大动力,这就必须要在体制创新上有所突破,以优质的人才培养保证“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湖北省可着力从人才的培养、使用、吸引等多个制度层面着手解决。1.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培养人才的途径有很多,就湖北而言,应该从加大教育投入和加强继续教育入手。

  ofrualdinkgwtesc,pbyhm

  (l)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一是鼓励采用多种办学形式,大力兴办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二是加强人才的能力素质教育,将教育培养目标由知识积累转向能力开发,培养人才的快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动适应市场机制,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加快培养一批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便推动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

  (2)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湖北人才众多,应依据其自身特点,制订合理的人才定期培训法规,有计划、分期分批地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党政机关干部、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中短期强化培训;建立继续教育协作网络,与省内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合作培训关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构筑企校紧密结合、互动共荣的“双赢”格局,为企业的发展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人

  ofrualdinkgwtesc,pbyhm

  才。同时,应充分利用湖北众多名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强国际合作,有计划的选派人才出国培训、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加快培养一批既熟悉世贸规则,又了解前沿技术,真正懂经营、懂管理,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3)加大培养经费投入。要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政府要有一定的投入和积极的政策支持,应设立专门的培训基金。同时,可以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措施为培训、师资、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企业开展相关培训。企业应根据人才的需求和现有的人员实际实际情况,采取在岗培训、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或选送到高校进修等方式来提高人员的素质。

  2.盘活和用好现有人才用好现有人才,会起到良性示范作用,既可以提高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又可以吸引大量的外来人才。湖北省虽人才众多,但并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人才利用水准较低,有限的人才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湖北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从盘活和用好现有人才开始,通过多种方式,

  ofrualdinkgwtesc,pbyhm

  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就湖北的实际而言,留住人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人才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优势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增长。因此,要合理调整人才资源结构,要以调整人才资源结构为主线,建立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使人才资源在产业、区域、规模、分布、比例等方面趋于合理,不断改变人才队伍结构同新形势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要根据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实行非均衡、有重点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构筑吸引人才的磁场,“先筑巢”后“引凤”。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形成自我培育的、比较完善的经济增长体系,以经济发展促进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合理的开发,使人才需求逐步呈现总量增加、结构优化的态势,以实现湖北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互动。

  (2)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应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市场准入制度、人事代理制度、争议仲裁制度等项改革,为各类人才提供平等的发

  ofrualdinkgwtesc,pbyhm

  展机会。设立统一的、合理的、科学的绩效测评体系,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设立奖励基金,对产生显著的科研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成果予以重奖。实行向优秀人才倾斜的激励机制,科研人员的工资收入应和其工作业绩直接挂钩;鼓励科研人员技术入股,提高技术入股的比例,以此来鼓励科技人才更多的关注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实行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奖励红股、期股等多元分配方式,以此留住人才并充分调动广大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体,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和服务作用,推动各类人才自由、合理流动,建立既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又能够促进人才有序流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人才管理新体制。政府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进人才市场的建设,帮助企业与国内外市场接轨,完善人才市场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的人才信息库,积

  ofrualdinkgwtesc,pbyhm

  极促进人才市场的专业化,并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及时沟通人才的供需信息。只有政府树立正确的职能观念,才能帮助企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发企业自身动力,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使人才在流动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3.引进急需专业的人才应实施优势人才聚集战略,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要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湖北省的部分区域、部分产业和部分单位,形成局部人才高地。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可行的选择。在引才重点上应当拿出适当资金,对急需的高层次拔尖人才予以较强的倾斜,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在优秀人才引进上寻求重点突破。在引才策略上,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尤其要摆正用人单位与人事部门的位置,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积极性。(1)围绕武汉城市圈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项目引才引智。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根据支柱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采取兼职、咨询、合作开发、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投资创办等多种形式,采取各种灵活的措施和办法引进急需的高层

  ofrualdinkgwtesc,pbyhm

  次人才。从区域来看,应把重点放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从产业来看,着重考虑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从单位来看,应主要关注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仅保证国家重点工程、重要项目的人才需求,而且要采取措施,确保各类人才安全,确保人才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2)重视外地专家和留学人员的引才引智工作。政府应建立外地专家人才信息库,注意收集高层次人才信息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与外地专家和留学人员建立密切的联系,制定符合省情的引才引智优惠政策,在工作条件、工资、津贴补助、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比外省更优惠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湖北工作。不断改善优秀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使各类人才在湖北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设立专项扶助基金,资助高科技人员的研究工作,积极兴建“湖北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为企业吸纳人才、引进智力创造条件。

  (3)为引才引智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推进企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狠抓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打造有

  ofrualdinkgwtesc,pbyhm

  利于施展才华的人才创业环境。加快一体化、网络化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行人才柔性流动,建立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从政治上、精神上、生活上、事业发展上关心人才,建立畅通的对话渠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让他们参与决策,使人才感到受尊重、被重视,产生加入其中创业的激情和愿望。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实力,加大对人才的容载量。积极引进有潜力的项目,用优质的项目吸引人才。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十一: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某某市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按照“千亿园区,万亿产业”的工作目标,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形成制造业创新集聚高地、绿色发展高地和营商服务高地,为我市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特制定以下行动方案。

  一、构建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1、聚力打造“3+7“工业园区。大力拓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优化提升某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韩(某某)产业园3个国家级园区。聚力建设某某高新科技产业园、某某(某某)智慧科技产业园、某某新材料产业园、某某智能装备产业园、龙门大健康产业园、某某新兴产业园、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详见附表、附图)。各县(区)政府作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实施主体,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通过加快推动千亿级工业园区建设并发挥其聚集带动作用,以全产业链生态集聚方式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推动我市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学技术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局、能源和重点项目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2、优化提升工业园区规划。对标先进高标准规划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园区选址与我市“丰”字交通主框架及带动组团对接融合。做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衔接,建立绿色通道支持园区规划调整,实现“多规合一”。在国土空间规划尚未完成审批的过渡期,对于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通过编制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在县域内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各县(区)科学划定工业控制线,确保各县(区)工业控制线面积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比例不低于30%,新设立工业园区内的工业仓储用地纳入工业控制线进行管理。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在园区周边配套公共服务、居

  

  住等生活空间,并以农田、山体等生态空间作为隔离,提高园区承载力和土地价值,推动园区向产业集聚区和产业新城发展。支持各县(区)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及扩园扩区,对新认定省级以上的园区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和用地指标支持。(市自然资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学技术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二、拓展工业园区发展新空间3、优先保障园区项目用地。按照“工业优先、以用为先”的原则,调整存量和扩大增量建设用地,保障工业园区用地需求。坚持全市年度新增用地指标6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建设。各县(区)对投资规模达到10亿元及以上的工业项目争取省级奖励指标,其中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可按规定申请预支奖励指标;加大整合、搬迁、置换村镇工业园区力度,分批有序推行村镇工业园的整体搬迁或整治提升。2022年全市须盘活土地2万亩以上,优先用于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对2022年底前已落实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但2022年6月底前不能实施供地的项目,具备腾挪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条件的,按程序将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调整到工业园区内使用。建立存量工业用地台账,加快处置闲置低效土地,积极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对供地后1年内未有实质性动工的项目用地,由政府收回调整使用;对土地开发使用低于50%的工业用地,通过闲置收回、分割转让、分割收储等办法实施盘活并用于工业用途。推动工业企业集中入园建设发展,工业园区之外原则上不再新布局工业项目,已出让、租赁工业用地到期后原则上不再续期、续租。(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4、创新优化土地收储和供应流程。支持各县(区)因地制宜制定出台工业园区土地收储创新措施,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土地征收储备和拆迁工作。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土地连片收储,对3000亩以上的连片收储工业用地给予用地指标奖

  

  励并优先安排。建立绿色通道,引导园区项目依规划快速选址和加快用地指标审批,允许采用材料容缺、临时报建等系列措施,全力支持园区工业项目快速落地。推行工业园区“净地”、“标准地”出让和“带方案”、“带项目”挂牌,彻底扭转工业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的局面。(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商务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5、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承诺制用地。各县(区)在积极推进重大龙头项目落地建设的同时,要建立中小企业项目快速落地机制。在千亿级产业园内划定中小企业集中发展区,明确经济指标和行业技术规范标准,探索推行承诺制用地改革。对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用地规模标准的中小企业项目,根据项目招商履约协议约定,若选址使用国有储备土地,地块已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按规划控制指标先行用地;

  地块所在片区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按容积率不低于1.6先行用地。先行用地参照临时用地管理,6个月内根据项目实际建设情况完善供地手续,若6个月后尚未有实质性动工的(指完成桩基础),则由

  政府收回用地。在承诺范围内,全面简化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实施“免审”与容缺审批机制,企业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自主选择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同时报备相关情况。各县(区)相关部门加强过程指导和监管,项目竣工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重点监管企业是否按承诺标准开展施工及达标投产。(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6、严格实行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上工业用地容积率不低于1.6(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除外),支持园区内开发建设标准厂房,鼓励工业企业建设多层、高层厂房,引导工业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工业用地经批准通过改扩建增加建筑面积的不计收地价。积极实施新型产业用地(mo)管理政策,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2.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计容建筑面积不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30%。各县(区)政府要严格落实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约束机制,

  

  严禁工业用地“囤地闲置”、“倒买倒卖”行为。(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三、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承载力7、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道路、电力、燃气、供水、通信、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工业园区交通规划必须与“丰”字交通主框架及“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相衔接。推动工业园区道路与国省干道、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铁路站点等建设相连接。推广“八通一平”标准化建设,新设园区申报时应按照“八通一平”标准一并提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明确达标时间。以工业园区为试点,优先推进5g的布网和应用,打造“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能源和重点项目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8、促进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各县(区)应全面加强引导主导产业企业入园,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提升产业关联度,坚持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定期梳理可供使用的土地情况,每半年更新编制《招商用地指引图》,依此引导意向企业合理选址。改变产业导入模式单一的现状,积极引进生产制造、科研孵化、产业平台型的龙头企业,加快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围绕超高清视频、5g、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专业园区。鼓励工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创建品牌园区,开展工业旅游,培育特色工业旅游基地。实施工业园区产值倍增计划,争取一批工业园区进入省“倍增培育库”。打造绿色石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科学技术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9、全面推行产业监管机制。各县(区)政府要对产业项目建立有效约束,切实提高用地效率;

  

  在项目投资协议书、土地出让合同或监管协议等文件中,与项目投资方明确约定项目投资强度、地均产出、利税贡献等事项。对不能如约建设或投产运营后达不到合同约定标准的,按照合同约定或监管协议督促予以整改;

  逾期未达到整改要求的,按相关规定实行项目退出,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自然资源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10、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工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检验检测中心、研发创新中心、公共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以及融资服务平台和人才交流培训平台。以产业链带动人才链,激励和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和优秀人才到园区创业就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人才集聚区。围绕园区产业链布局资金链,构建财政资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的金融支撑体系。积极争取省产业发展基金定向投入到园区主导产业项目,争取省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对

  园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加大投资,支持园区设立产业基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对项目跟投跟贷、联合投资。推动工业园区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一门式一网式”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科学技术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金融工作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四、推动工业园区创新绿色发展11、强化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某某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惠府〔2022〕60号),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优势产业集群的创新水平。加快重大创新基础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和“创新型企业百强”培育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出台在国有工业、科研用地上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产权分割等相关政策。(市科学技术局牵头,市教育局、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各县(区)

  

  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12、提升园区环保安全水平。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开展规划环评,大力推进

  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认定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必须与园区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运营;现有园区应在2022年前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确保污染物按要求达标排

  放。推动工业园区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和固体废物收集转运中心,到2022年全部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工作。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强化园区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支持园区引进

  (区)将工业园区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用于园区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反哺”园区机制,工业园区产生的收益通过一定方式“反哺”园区发展,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积极争取国家对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加快园区开发建设进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15、实施园区发展绩效评价。利用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进服务信息系统,动态掌握并解决项目落地和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签约、审批、落地、建设、投产各环节加速。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着重分析企业发展质量,以评价结果为依据,研究制定产业激励政策,推动要素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利用,不断提升工业用地亩均产出效益,以项目高质量发展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统计分析,各县(区)须定期报送新设立千亿级园区的开发建设进展情况和项目开工投产等情况。建立工业园区发展绩效评价机制,对园区招商引资(包括利用外资)、集约用地、服务效率、经济贡献等方面予以评价,对发展质量好的园区给于用地指标、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奖励,支持工业园区争先创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科学技术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统计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某某开发区、某某高新区管委会为实施责任单位)

  

  

  

篇十二: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在华灿光电的带动下义乌工业园区先后引进投资21亿瑞丰光电股票代码300241建设年产71512kkled产品及1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产业化投资项目木林森股份股票代码002745投资51亿元建设年产10亿套高品质led照明产品项目爱旭太阳能公司投资513亿元建设年产8gw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东方日升股票代码300118投资25亿建设年产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分别列入省重大产业特别重大产业与省重大产业龙头项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新区发展的关键是引进核心高新技术企业

  作者:陈天标来源:《财讯》2019年第16期

  摘要:高新区发展的关键是引进核心高新技术企业。义乌信息光电高新产业园区从长远发展战略定位积极引进高新核心企业。近年来,他们引进华灿光电等核心高新技术企业,对义乌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快速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核心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高新园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高端产业、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是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标杆,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枢纽。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核心因素是人才吸引、资源集聚、科技创新,而引进核心高新技术企业无疑是等于一下子增加了这些关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高新区发展的关键是引进核心高新技术企业。本文以引进华灿光电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义乌信息光电高新产业开发区发展为例作些探索思考。

  一、高新技术区核心企业的内涵

  要搞清高新技术区核心企业的内涵,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可以依据《高企认定管理办法》给定的标准来给高新技术企业下个定义。即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高新技术领域,持续开展技术研发与转化、形成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高新技术区可以通过引进核心企业在高新区区域范围形成较为完善的高端产业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形成极具竞争力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区域。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引进的核心企业,首先应当在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两个层面上具有独创性,可控性,并且有极强的买方与卖方的议价能力,处于行业竞争的霸主地位,对竞争对手的入侵与替代产品的威胁具备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打压能力。

  由此可见,高新产业开发区所引进的核心企业必须具备:(1)产业的引领性——行业标准的制订者,其它企业无可比拟的市场份额,行业的领军企业;(2)核心技术制高点的占领者——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自始至终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其它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形成短期内难以超越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者——布局上具有推动新兴技术的前瞻性,在核心技术、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突破攻关上具有持续性,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等核心要素方面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核心企业是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的集成者,能为我国高端产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作出贡献。

  二、从长远发展战略定位积极引进高新核心企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义乌信息光电高新产业园区的发展来看,引进引领型高新核心企业有着关键作用。园区领导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高新技术园区长远发展战略定位引进高新技术核心企业的战略地位,制定了引进规划和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他们认为在选择招商核心企业上要有针对性,高新区产业的长远定位要清晰,所选择的企业须走在世界行业尖端,在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具备集成创能力,有一支优秀技术研发团队,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拥有竞争无法逾越的垄断优势。

  义乌工业园区重点发展LED产业,规划建设从上游衬底材料、晶棒、外延片,中游芯片制备,到下游LED封装、应用为一体的完整LED产业链,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义乌信息光电高新产业开发区在引进高新技术核心企业的具体操作中,首先依据预定的标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好核心企业招商备选库名录;其次通过信息搜集进行目标筛选确定主攻目标;最后是集中目标主攻。在招商引进中,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其瞩目的行业优势成为高新区引进高新技术核心企业的首选主攻目标。

  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5年11月,2012年6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企业板上市,是国家级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的LED外延芯片与外延材料具有国际领先水准,是全球第二大LED外延芯片供应商。作为“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全色系高品质LED外延材料与芯片,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成熟的生产工艺,且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

  在引进华灿光电的招商中,义乌市政府领导和工业园区领导多次奔赴武汉进行磋商,用了5年时间,才谈成项目落地。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浙江义乌落地后如虎添翼,在高新技术的引领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高新技术核心企业要在高新区中得以健康发展并发挥好引领带头作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落户于义乌信息光电高新产业园区的高新技术核心企业,受到义乌市政府和园区的高度重视。他们着重从四个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质环境。一是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全程代办工作,真正做到让企业少跑,政府多跑;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给予企业落地诸多照顾,项目落地企业员工子女就学、科技人员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等;三是给予项目落地企业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企业员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四是树立政府诚信形象,信守一切承诺。在招商中政府给出的承诺,不折不扣地给予兑现。进一步融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三、引进华灿光电对义乌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影响

  (1)义乌信息光电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义乌信息光电高新区技术产业园区前身是浙江义乌工业园区,于1999年挂牌成立并实施首期开发,与苏溪镇人民政府合署办公,200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工业园区,同年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成为金华地区唯一一家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的工业园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011年浙江义乌工业区独立设置,2014年7月被工信部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12月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级义乌信息光电高新产业技术园区。

  2011年之前,义乌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以新型纺织(无缝内衣、袜业)为特色的优势产业,是浙中乃至全国重要无缝内衣、袜业产业基地。2011年义乌工业园区与苏溪镇单设,义乌市委、市政府对义乌工业园区提出转型升级并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标准,创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对传统纺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70%以上的老工业园区,如何脱胎换骨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了义乌工业园区党委及管委会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专家组和招商部门调研发现近十年来,全球LED市场产业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特别是照明市场领域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国内LED产业自下而上的产业链正在快速发展和延伸,一个新的产业集体正在形成。在筛选招商企业的基础上,选择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招商的主攻的目标企业,通过义乌工业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与招商部门的共同努力,经过上百次的拜访洽谈,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于2015年5月签约,并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义乌速度。

  (2)华灿光电对高新区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

  华灿光电落驻义乌工业园区以后,投资60亿元建设《年产1200万片LED外延芯片及5200万片蓝宝石窗口材料产业化项目》,并列入浙江省特别重大产业项目。华灿光电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落户义乌就以其浓厚的实力和行业的领先地位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自2017年6月正式投产,填补了浙江省LED产业链上游的空缺,为义乌市产业的转型提升作出杰出贡献。在华灿光电的带动下,义乌工业园区先后引进投资21亿,瑞丰光电(股票代码300241)建设年产71512KKLED产品及1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产业化投资项目,木林森股份(股票代码002745)投资51亿元建设年产10亿套高品质LED照明产品项目,爱旭太阳能公司投资51.3亿元,建设年产8GW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东方日升(股票代码300118)投资25亿建设年产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分别列入省重大产业、特别重大产业与省重大产业龙头项目。以上项目的成功落地,使义乌工业园区起到凤凰涅槃的作用,有效集聚发展了LED产业链。以华灿光电为龙头核心企业,带动一大批企业快速发展。在项目的带动下,义乌工业园区于2016年12月成功创建为义乌信息光电高新区,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了省级光源科技小镇,践行了袁家军省长提出打造世界光明之都的要求。

  高新产业园的发展关键在于核心企业在产业区域的引领作用。在核心企业的引领下,在高新产业园区范围内一批技术和产业相互关联密切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在高新区内集聚,形成一个高新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为高新产业园区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持。总之,核心企业的招商成功,是高新产业园跨越式发展的源动力。

  

  

篇十三: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产业园区招商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园区招商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一个产业园区项目成功与否,往往是取决于招商,招商成功,则产业园区项目成功,招商失败,也就说这个项目是失败的。臣通顾问认为,招商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生命线。

  招商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园区资源的浪费,导致招商效果不理想。产业园区的成功,离不开成功的、系统的招商手段。没有行之有效的招商手段,不能与投资企业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品牌同盟和沟通渠道,将直接导致整个产业园区的经营失败。因此,行之有效的园区招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成败。一个园区是否具有前瞻的发展战略思路、是

  否具备系统而鲜明的招商理念,是招商致胜的先决条件。产业发展战略思路是整个招商工作系统的引擎,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决定了招什么样的商户。产业思路不对,就导致招商目标不对;招商目标不对,就导致招商渠道和方式不对,最终是劳而不获的。

  但凡招商成果显著的园区,其产业定位都非常清晰,招商目标客户群都非常

  明确;相反,大部分招商不好的园区,几乎都缺乏明晰的产业发展思路,对发展产业的资源优势和投资环境的比较优势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可靠准确的商户规划,往往在招商上盲目多于明智,感性多于理性,遍地开花式的撒网,蜻蜓点水式的访客,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招商实施前,招商人员必须对园区的产业有明晰的战略发展思路,对主导的发展优势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据调查,起码有过半的园区没有系统研究自身产业发展战略,也没有深入论证主导产业发展的资源和比较优势,这是很典型也很严重的现象。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不少招商人员没法说清楚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哪里,缺乏数据,也缺乏依据,这样肯定是无法说服投资者的。

  对产业定位进行战略研究是招商中很关键的一环,产业定位并不是“拍脑袋”的结果,需要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的竞争优势,乃至全国、全球的比较优势进行客观研究,以及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论证。

  现阶段的企业投资,理性程度明显提高,尤其是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投资选址过程极其严谨科学,没有深入、客观的产业发展优势研究,招商人员是很难应付的。

  二、必须做好策划和统筹首先,招商策划要做到有准确的目标定位,要有战略高度,综观全局,要知己知彼,把握优势,同时要把握时机。招商要服从服务于地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谋划招商思路。要搞好规划,整合资源,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制定利用外资及招商的总体安排和部署。

  招商是一项市场行为,是沟通、传播、推广的复合过程。虽然投资行为是理性的,但在招商交流中投资者却往往受感性的诉求所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好的策划对招商工作极为重要,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部分人认为策划是一项很虚的工作,从而否定专业策划的作用,这种认识显然是非常片面的。不能将策划等同于广告,虽然策划往往通过广告形式表现

  出来,但专业策划公司的策划过程,是极其科学严谨的,而不是艺术行为。

  园区的发展战略、主导产业的定位、目标投资者的规划、招商推广的策略等等,都要通过专业的策划来达到最好的效果。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园区和政府部门都很不重视策划工作,不愿意借助外脑去研究一些提高招商效率和促进园区发展的课题。大部分政府招商人员的主要工作停留在表面,缺乏方向,盲目招商,大搞形式主义,组织庞大的招商团远赴各地参加各种招商会,合作项目意向书签了不少,履约率却很低,甚至一无所获。引资不成,开支不菲,“招商团”成了观光团。

  由于没有系统的策划,有相当大部分园区的招商材料和沟通过程没有引起投资者的更深层次的注意,无法向投资者展示项目的吸引力,也无法向投资者提供充分的科学说明和数据。项目策划不到位如酒不香,任其怎样吆喝都是效果不明显的。

  三、做好形象和品牌

  做好招商的形象设计、宣传和推介、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和品牌。招商的形象问题,归根结底是区域形象问题,随着招商难度增大,塑造形象、宣传推介形象,给区域形象注入新鲜感、时代感,提高区域在国内外知名度和信誉,已成为人们招商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创新手段、广辟途径、善用媒体、把握重点、实事求是做好招商宣传,促使招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建立招商工作的运作机制建立比较完备的招商运作机制,确保招商的顺利进行,推动项目早签约、早

  落地、早建成、早发展。一是招商组织机制,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招商活动就无从有序开展,达不

  到预期效果。招商的组织机制,必须做好招商组织机构和组织行为两个方面。二是招商管理机制,根据招商工作开展的时间顺序,主要做好目标管理、过

  程管理和绩效管理,为提高招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秩序,形成后续优势,提高招商的综合潜力。

  三是健全招商决策机制,招商决策必须依据一定程序来进行,注重决策要素,讲究一定的原则和艺术,必须符合招商总目标,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对条件成熟的项目,招商领导小组快速决策,组织签约实施。

  四是快速推进机制,招商项目坚持“一站式”服务,并实行首问负责制、审批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跟踪办理制。

  五是跟踪落实机制,对有明确意向的项目确定专人跟踪联系,重大项目由主要负责人牵头实施。

  六是高度督查机制,定期召开招商例会,对各级各部门招商情况进行督查,

  年终召开招商专题大会。七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招商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招商的积极性,促使目标效

  果最大化。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有了好的理念、好的环境、好的策划和好的团队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好的机制。缺乏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而导致人浮于事,这已成了政府招商工作的一大结症。不少的招商人员能动性不强,是激励机制无效或失效的直接结果。机制不活,人心不齐,高效招商就无从谈起了。

  五、选择有效的招商方法和途径竞争的状态决定招商的方式和手段,决定了我们采用何种招商策略才能脱颖

  而出。在招商中,要确定我们的竞争目标,通过竞争态势的分析、找出比较优势,拟订可行的招商策略。招商策略主要包括招商目标、商户条件、优惠政策、招商渠道、招商诉求、招商步骤、招商保障、招商评估等,方案力求客观可行、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做到有效的放矢,胸有成竹。一般来说,大型企业投资选址时,通常会考察条件相当的两三个园区作为候选的目标,由于基本硬件和基础资源都相差无几,园区的胜败最终取决于谁具有独特的招商策略,从而赢得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掌握招商发展态势,优化选择、运用行之有效的招商方法和途径,提高招商的水平和效率。招商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取得招商的成功。

  各种招商方法——亲情吸引:以血缘、家乡、同窗、故乡、战友情等联系投资者,可使其产生信任和安全感。人格吸引:引资方在个人素质上的任何一个亮点都有可能使投资方感到投缘,产生信任感,从而情有独钟。

  政策吸引:产生水往低处流的“洼地效应”,主要是经费减免,包括范围、时限、额度等,还有对特定产业出台的扶持政策。

  成本吸引:如土地、用电、用水、原辅材料、劳动力、运输等方面比较价格优势。

  资源吸引:利用资源优势,实现资源与资金的对接。市场吸引:处于一个高消费区域或较大规模的产品集散地,或处于未来产品的现实和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就地生产吸引力大。人才吸引:在当地有一批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或某种专利,某项新技术、新工艺,有一批研究开发人才或技术熟练工人等。环境吸引:主要指软环境,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政风、民风、治安,生活便利环境优美。配套吸引:以配套产业或存量资产吸引投资者投资,根据产业配套情况,在瓶颈部位投入。转移吸引:发达地区老产业相对萎缩和转移,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机会。

  六、打造高素质的招商团队要有一支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工作认真负责的招商队伍。专业人做专业事。

  产业地产首先是产业,然后才是地产。现实中地产开发商对企业的专业运营并不充分了解,且多数属半路出家,从开发住宅地产或者商业地产转型。

  制定完美的招商细节,让招商工作“言必行,行必果“。同时,对招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运用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客户形成有效沟通,真正从经营者的

  角度解决问题,使客户对项目充满信心。

  招商工作的主体力量,最根本是要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招商人才队伍,这是招商工作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是进行招商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招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招商的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建立健全招商人才选拔、使用、培训、考核机制,以更好发挥招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如前所述,招商是一项专业性工作,涉及到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市场营销、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知识。新时期的招商人员,要求是复合型的人才,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培育打造一个高素质的招商团队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一项攸关成败的工作。招商人员如水手,是推动园区这条大船快速前进的主要动力源。我们常说,招商团队是一个地方政府、一个园区的窗口,看招商人员的面貌就可以判断这个地方、这个园区的招商成效。在我们考察的一些优秀园区中,尽管其优势资源并不比周边的园区强,甚至显弱,但招商团队整体素质高,士气也高,从而取得了令周边园区刮目相看的招商业绩。

  应该很不客气、但很客观地说,大部门园区的招商效果差,与招商团队的不得力是密切相关的。一些园区的招商机构设置不明确,人员配备整体素质差,根本适应不了新时期高强度招商的要求,要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招到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的事!

  七、做好富有成效的谈判

  招商要做好富有成效的谈判,招商谈判是招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产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的最大区别在于服务对象不同,住宅开发主要面对终端用户群体;商业地产开发面对的不仅是商铺投资者、主要的是个人和机构经营者;产业地产开发面对的是企业。换位思维、良好沟通成为招商的关键。产业地产项目的招商不应是单纯租赁的交易关系,而是需要从投资企业的角度为出发点,从商业规划、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给予企业信心。

  八、加强招商项目的管理和评析

  加强招商项目的管理和评析,促进招商实现预定目标对招商项目进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评价是衡量招商成效的重要内容,是招商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招商项目评析必须制定和掌握好原则方法,步骤和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正反经验总结,充分认识招商形势,正确评价招商成果,进一步坚定招商信心,促进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和创新,不断拓宽招商思路。

  开展招商工作的原则

  一、互利共赢原则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追求效益最大化,要有利可图,要挣钱,这是他们的最

  终目标。在谈判的时候,谈判双方是平等的,都想通过谈判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谈判不是辩论,谈判双方应该是两个法官审一个案子,持不同的见解是正常

  的,谈判者应视对方为朋友,不要有伤害对方感情的言论。首先,双方要充分交流,透彻了解、表达各自的想法。然后,疏理出不同点进行讨论。我方应本着政策规定和先例原则与对方进行协商,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议,在谈判过程中若出现超出我方设立底线的情况,我方要适时提出换位思维,即我方招商的目的是什么?能得到什么?从政策性、经济性、旁比性、先例性等方面予以陈述,争取对方支持理解。

  谈判时要时刻牢记:谈判的过程不是战胜对方,而是争取对方;谈判的目的是使双方满意,而非一方胜利。

  二、热情接待原则

  对投资者都必须要态度热情。出席正规场合,如重大宴会、洽谈会,仪表要端庄整洁,表情和动作以及说话语气应该表现出尊重、礼貌。我们要提前做好“情

  报”工作,细心研究真正有意向的投资商的爱好、脾气,对爱讲排场的有实力的大投资者、大老板,要在迎来送往、参观考察、吃饭接待等方面给足他们面子,体现对他们的重视、尊重,要让他感到我们真的把他们当回事。对提倡节俭、处事严谨的投资者,要办事大方得体、说话干净利索、考察轻车简从、接待突出特色,给人家一种简洁、高效、务实、干事、向上的良好印象。招商人员要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不能因为个别存在的不良习惯而使即将到手的项目付之东流,认为你这样的朋友不可交,档次太低。

  投资方实地考察、洽谈,往往不会一两次就能签约,他们会就投资地点的软硬环境进行考察,越是真实的投资越慎重。他们可能同时对多个投资地点进行分析比较,除土地价款和优惠政策外,投资方重点考虑的是企业投产后的运营成本(运输、水价、电价、劳动力资源等)。因此,招商人员要热情做好接待工作,做到以诚相待,热情不虚情,节俭不浪费。

  三、主动保持联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规模扩张一旦形成定势后,选择投资地点是有时效性的,

  过了时效只能成为遗憾。因此,招商人员对各方提供的招商信息,要经常搜理,主动联系,必要时要主动出击。

  四、诚实守信原则在与投资者交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做到不了解情况不随意答复,

  办不到的事项不随意许诺,没有的资源或政策不能说有。对我方不能做到的事项,要根据实际情况讲明道理,以便取得招商洽谈方的理解。而在实际招商中,很多人为了留住项目,信口开河,随便表态,骗取投资者信任,但最终适得其反。

  五、尊重礼节原则“入境而问禁,入门而问讳”。我们每到一个地方,要提前了解当地的禁忌,

  避免说犯禁的话,不做犯禁的事,以自己的言行适应当地特定的要求。如浙江投资者非常注重宗教意识,少数台商在项目选址、开工日期选择等方面要请风水先生确定等,我们要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予以尊重。

  六、及时签约项目一旦达成一致意见后,应抓住时机及时签约,防止时间长了发生变故。

  七、项目跟进和服务

  项目正式签约后,要及时跟进和搞好服务工作,因为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是双方的共同希望。而交纳土地出让金是项目推进的有效保证。因此,园区承办人员应抓紧催促对方交纳土地出让金。

  项目开工前,园区应向投资者告之办事程序和规则,以便双方配合、落实各阶段工作。

  

  

篇十四: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文商融合研究”导读:在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及运用中,“聚合、融合、整合、联合”是产业园运营成功的法宝。只有扎实“聚合”的根基,坚持“融合”的理念,运用“整合”的手段,发挥“联合”的作用,就能获得成功。下面,分别就“聚合、融合、整合、联合”做一个系统的阐释。

  一:聚合是根基1:产业聚合。产业园的核心问题是产业,所以其运营开发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产业的聚合,必须坚持以产业链为纽带,聚合产业集群。在园区开发之初,运营商务必做好园区的规划和定位,到底要聚合什么样的产业?这类产业是否适合集群规模化发展?其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到底怎样?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后,你才能确定你的产业园性质,产业园规模,最终实现产业园定位。

  2:人气聚合。有了产业的聚合,自然就形成了人气,实现人气的聚合。不同的产业,对人气聚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譬如: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轻纺产业,对人气的聚集要求就非常高,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有了产业,没有人的聚合,入园企业因无工人而不能生产,哪也是致命的。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园区开发运营中,人的聚合也成为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甚至丰富的产业工人,直接就促进了招商运营的成功。因此,我们在开发运营轻纺产业园区时,就一定要注重选址,既要关注当地的产业基础,更要关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人气的聚合。

  3:资金聚合。从资金运作角度来看,产业地产资金运作时间更久,资金回

  收较慢。前期,在招大引强或企业抱团成势入驻的过程中,其利润是很微薄的,而且招商周期长。因此,运营商在产业园区开发运营之初,就要清晰自己的盈利模式、创利模式及开发时序和开发周期;从而确定自己的资金聚合手段和方式。通过多种投融资方式和平台,实现资金的聚合,既要解决园区自身建设开发运营的资金需求,又要解决入园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融合是理念1:产城融合。现在的产业园已进入“第四代产业综合体”时期,所谓的“产业综合体”就是产城一体化。现代产业园运营开发必须坚持“产城融合”的理念。形成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产业链为核心,以产业配套为支撑,以生活配套为保障,通过产业聚集,产业发展,致富一方百姓,打造一座城市。

  2: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以产业为支撑,牢牢把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合理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园区服务功能。

  3:企业发展与园区发展融合。产业园在开发运营中,要树立产业园与园区企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切忌只管招商,不管服务,只管运营商赚钱,不管企业发展。园区务必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搭建完善的帮扶平台,切实解决入园企业的难题,甚至要破解整个产业的发展瓶颈和难题。只有这样担负起产业振兴的大任,才能实现产业的高效整合,从而快速推进招商进程和园区的运营开发。

  三:整合是手段1:链条整合。要保证一个产业园能够成功地进行开发建设,科学配置产业链条是基础。在选择了合适的产业后,再选择目标引入产业涉及的产业环节。既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能力,选择自身适合发展的产业,同时要有目的及计划的对整个产业园区的功能进行划分,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让园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完整产业链条的打造,让企业节省成本,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抱团发展,集群发展.

  以轻纺产业园为例,整个产业链条包含了纺纱、织造、制衣、洗水、印染、整理等多个环节。要进行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对生产要素保障、环境容量等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在链条整合过程中又得因地制宜,进行有效整合,既要招企业,更要解决落地问题。

  2:资源整合。产业地产运营商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争取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其整合的范围包括行业协会、政府、金融、科研院校、建筑设计、规划机构及园区周边资源等,充分高效整合各类资源,为我所用,共赢发展。

  3:升级整合。企业进入园区不能任停留在原有的粗放发展阶段,进入园区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次绝佳机会。园区在选择招商企业时,要拟定入园标准,淘汰那些落后设备和产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园区在开发运营及建设中,就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设备,并积极整合所有的升级资源,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效率。

  四:联合是支撑1:政企联合。从参与产业园区建设的各方来看,地方政府对于吸引企业、吸引人才、提高税收及城市形象有很高的诉求;对投资商来说,经济诉求是首要的,但是同时也会兼顾可持续性以及社会效应;运营商对于产业园的价值提升和园区品牌的打造至关重要。虽然上述各方之间有不同的诉求,但大体上不会完全相悖的,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重要的是大家建立同样的价值体系和目标。总体来说,政企合作是近几年产业园区的主流开发模式,这将更好地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优势,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绝大多数产业园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都很高,涉及到建设规划、土地指标、政策导向、税收政策、产权办理、金融支持、舆论导向等各个方面。离开政企的联合,要想成功运营一个产业园,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产业园开发运营中,与政府各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保持畅通的交流渠道是园区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2:行业联合。产业园运营开发,行业的资源和力量不可少。一般在园区建设初期,就要充分高效梳理和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联合。诸如与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科研院校、物流企业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作为园区开发运营建设的有效支撑,在行业内塑造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目标客群。

  3:跨界联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清楚地界定它的“属性”,跨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最

  潮流的字眼。在园区规划中,园区与城市对话,园区建设运营与艺术创作、文化交融、时尚潮流、旅游休闲完全可以结合,并进行跨界联合。园区建设只是赋予了硬件,主题产业园的开发和运营价值在于提供承载发展的空间平台。而产业园与艺术和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交集在于:通过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度,形成产业集群价值,提升项目品位,从而构建以创意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譬如,轻纺产业园的运营开发,完全可以与文化创意、时尚、工业旅游进行跨界联合。轻纺产业园,它既可以是产业的中心,同时也可以成为时尚的中心、创意的中心乃至工业休闲旅游目的地。

  

  

篇十五: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充满活力通畅高效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有力支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管人才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如何引进高端人才方案

  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方式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___〉___》精神,大力培养人才、广泛聚集人才、用活用好人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充分发挥人才在建设关键作用,现就自治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______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充满活力、通畅高效、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___管人才方式方法,

  全面落实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各项任务,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服务发展大局。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大局,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使人才队伍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立足区域特色。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推进基础设施“七网”同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业”同兴的重大战略决策,突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为统领,以集聚高精尖缺人才为突破口,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系统构建。兼顾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全面抓好各类人才培育,统筹推进人才资源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间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注重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扩大人才开放。树立全球视野、开放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人才智力资源,建立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三)主要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到2020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更加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人才开发、使用、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人才结构、布局和创新能力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人才对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贡献率明显提升,全社会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基本形成。

  二、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四)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人才管理职能向培育创新创业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转变。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政府建立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

  (五)优化人才编制管理方式。深化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优化编制管理程序,明确办理列编注册时限,用人单位在核定编制数内引进、聘用、调入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时,经本

  级组织人事管理部门审核后,在空编范围内直接办理列编注册。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推动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逐步探索高等院校、公立医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根据自治区《关于设立区直事业单位人才编制___》,建立健全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人才引进的用编需求,推动盟市、旗县(市、区)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放宽编制结构、岗位数额和结构比例限制,加大对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的支持力度。

  (六)推动人才管理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调节,推动政府人才开发与人力资源服务业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开发市场化、社会化。加大政府购买人才公共服务力度,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人才市场,积极培育专业化、行业化的人才中介组织、高精尖人才猎头公司等服务机构。完善人才工作统计年报制度,做好人才数据摸底、统计等工作。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分级建设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推进内蒙古高端人才全成长周期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自治区人才信息库,促进人才信息和各类产业项目信息畅通与互动,实现全区高层次人才数据化动态管理。

  (七)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呼包鄂为依托,以和林格尔新区和呼和浩特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包头市稀土高新区、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自治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园区为重点,推进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人才“引育

  管用”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管理改革示范区。建立盟市高层次人才区域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建立覆盖蒙东地区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打造一批创新创业与宜居宜业功能相结合的创业社区,促进优质科技资源相互开放。支持组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各地结合优势产业发展,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探索人才发展管理新模式,推动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互联互通。

  三、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八)完善人才培养开发制度。坚持高端引领、梯次开发、以用为本,研究制定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办法,系统实施人才项目引领支持计划。完善在职人员带薪定期培训办法,建立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任务与人才培养开发的配套制度,完善资格认证、继续教育、晋升晋级、注册登记、荣誉奖励等制度,激发人才内生动力。修订自治区科研人员因公出guo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放宽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guo批次限量管理政策,鼓励支持人才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九)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集中力量打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构建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学科体系。依托各类人才计划和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着力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培养一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深化拓展“草原英才”工程,实施“滚动支持”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团队、基地和

  “草原英才”个人的支持力度。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支持计划,选拔一批重点培养对象,给予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经费支持。建立首席科学家、专家、技师制度,在自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行业、学科选拔一批领军人才,鼓励和支持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应用研发,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十)培养造就创新型企业家。合理增加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减少行政任命管理人员,研究制定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制定配套的薪酬管理、绩效考核、股权设置等激励政策,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长期激励措施。结合出资监管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引导企业将经营发展规划与人才发展规划同步衔接,推进出资人培训与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与专业管理人才培训相结合,增强优秀企业家培养培训工作实效。实施创新型民营企业家培养工程,改进民营企业家队伍培养方式,推进民营企业家“高端化、定制化、层次化”培养,探索与国有企业双向挂职,定期组织培训考察,开展创业导师帮带工作。

  (十一)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自治区首席技师评选管理办法,改革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工作,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组建职教联盟(集团)等方式,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和

  引导高技能人才向重点项目流动。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力度,每年重点建设10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10个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项目评审结果予以经费资助。

  (十二)加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构建“示范培育、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育体系。积极开展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示范培育和认定工作,加快培育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需要的“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带头人”,发挥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在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致富带动方面的作用。

  自治区每年培育农村牧区实用人才1000人,辐射带动盟市、旗县(市、区)每年培育农村牧区实用人才10000人。

  (十三)优化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实施“青年创新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技术技能等领域遴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重点扶持和跟踪培养。研究制定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在政府研究资助计划中设立青年专项,确保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团队中青年人才占有一定比例。完善博士后制度,加强培养考核,促进国际交流,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引进和企业研发中的重要作用,设站单位在博士后研究人员

  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研团队中的骨干作用。提高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设站单位补贴标准,建立在站博士后生活补贴制度。

  (十四)健全基层和生产一线人才开发机制。制定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___,从引进招聘、培养开发、职称评审、岗位管理、激励表彰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基层人才服务保障水平。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适当向基层倾斜,加大贫困地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力度,探索建立医疗卫生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对在基层艰苦岗位工作的人才予以资助支持。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扶持计划。

  四、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十五)创新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探索以“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与“聘期目标考核制”相结合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探索机构式引才模式,重点引进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区设立研发机构,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战略咨询等活动。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对特殊人才和创新团队,允许自带优秀助手,且不受学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引进单位相应专业技术岗位没有空缺的,可通过设置特设岗位进行聘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引才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

  与。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决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问题。

  (十六)加强人才集聚平台载体建设。实施“草原英才院士引进培养计划”,给予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经费支持。实施“区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5年内引进100名拥有国内外领先专利技术和教学科研成果、能推动重点产业技术突破、能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殊人才。探索实施重大引才活动的服务外包,推广举办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暨人才创新创业周的引才方式。借助区域合作平台,建立区域人才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实施“鸿雁行动”计划,鼓励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交叉任职、技术入股等“柔性”引才方式。

  (十七)构建海外人才引进机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___》,加大外国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5年内争取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海外人才密集地区,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构建常态化的引才联络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孵化载体,有效利用境外先进技术、国际专利和人才智力资源。以共建合作园区、互设分基地、成立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国际化创新合作。对国外人才来我区签证、居留,放宽条件、简化程序,落实相关待遇。

  五、改进人才使用流动机制(十八)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研究制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双向流动政策,打破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___、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类人才合理流动。健全完善有利于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政策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一线、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服务。建立“草原英才”服务基层机制,深入实施“人才精准扶智行动计划”,发挥自治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帮带作用。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人才流动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十九)健全政产学研人才合作制度。研究制定自治区加强政产学研人才合作的指导意见,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政府、企业联合建立合作项目、实习基地和实验基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扶持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科研实践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留学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拓展创业融资、成果转化及项目合作渠道。

  (二十)鼓励支持事业单位人才离岗创业。研究制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政策,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同意,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离岗创业,离岗创业期限以3年为一期,最多不超过两期。离岗创业人员离岗期内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和基本工资,工作年限连续计算,并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专家项目评选、职称评审和岗位等级晋升等权利;继续与原单位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社会保险费用个人缴费部分由个人承担,单位缴费部分按照在岗同类人员政策和标准由原单位承担。对担任职能部门领导职务的,辞去领导职务后,可以科研人员身份离岗创业。离岗创业期内返回原单位的,单位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做好岗位聘任工作。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

  六、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二十一)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作用,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推行同行评价和代表性成果评价,鼓励引入专业性较强、信誉度较高的

  第三方机构参与人才评价。探索设立人才项目入选专家退出制度。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

  (二十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制定关于加强职称制度改革___,健全职称制度体系,修订完善职称评审条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业绩和贡献。丰富职称评价方式,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加强职称评审监督,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对论文、科研、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建立高层次人才以及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二十三)建立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实施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程,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定价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可协议转让制度,试点实施个人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和转让的支持政策。健全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收益,按不低于70%的比例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所有,由成果完成人与团队成员协商确定具体分配方案。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探索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

  (二十四)创新人才奖励表彰机制。健全人才奖励体系,鼓励各地加大对优秀人才奖励力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技类奖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承担国家、自治区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等项目期间,按年度给予一定的奖励。完善自治区杰出人才荣誉奖励制度,对有卓越贡献和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并授予荣誉称号。

  七、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二十五)建立人才投入多元化机制。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障,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统筹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奖励和扶持资金。完善人才工作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草原英才”工程和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等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将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鼓励事业单位和企业建立人才发展资金,采取风险补偿、事后补助、创业投资等方式支持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投资人才创业,搭建金融机构、风投机构与高新技术项目充分对接平台,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二十六)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制定关于改进和完善自治区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___,下放自治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剂权限,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保证科研人员及时使用项目资金。科研项目经费在项目实施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一年度。项目完成

  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后,结余资金按规定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在2年内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对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参与项目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及项目聘用的科研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均可按规定标准开支劳务费。将社会保险补助费用纳入科研经费劳务费支出范围。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自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采购科研仪器、仪表及设备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专用采购项目的,可实行部门集中采购。

  (二十七)优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意见,开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热线,听取意见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___,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在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窗口,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制度,在全区三级甲等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体检、就医服务。落实人才休假制度,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休假疗养。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政府采取财政补贴建设人才公寓或以年度租金补贴的方式,为引进人才提供住房保障。

  (二十八)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建立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奖励制度,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保障

  联动机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研究探索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保护办法。探索人才引进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

  八、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二十九)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发挥党委(党组)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每年至少听取一次人才工作汇报,研究重大问题和重要政策。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健全领导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理顺党委和政府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职责,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

  (三十)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体制,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推动改革情况作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人才主管责任部门定期报告、定期检查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研究制定涉

  及人才工作改革的相关政策、方案和具体措施,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将责任落实到位。

  (三十一)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作用,注重人才工作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开展国情研修、服务基层、建言献策等活动,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激发人才服务发展的热情。统筹研究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的有效办法,大力宣传人才典型和人才工作经验,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人才荣誉感和归属感,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氛围。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篇十六: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中国园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不断地从集中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中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经济园区同时也担负了中国技术创新和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任,在对外出口、土地开发、吸引就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中国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城市、再到西部整体的全国开花的过程。而园区的类型,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但是,在中国园区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园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困境:

  1、产业定位不清

  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的仿效、复制国内外成功园区的模式,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许多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使得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从全国来看,除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园区将服务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外,其他园区,特别是中西部园区基本都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但就经济基础、研发环境等因素而言,除少数地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外,大部分园区提出了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产业发展计划。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除了有良好的产业定位,还必须有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很多工业园区在吸引产业方面似乎过于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3、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中国多数园区产业群的企业组织结构均明显地表现为对核心大企业的过度依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之间实力悬殊,中小企业的发育相对不足。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在资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园区核心企业倾斜,又加剧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园区企业外资化、大型化,严重制约了培育中国本土国际性企业的空间。

  4、园区政策使用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和“候鸟企业”现象出现

  90年代以来,园区发展规模急速扩大,地方政府不断规划新的园区。为了吸引投资,许多地方给予企业比国家统一优惠政策更加优厚的招商条件,一再降低土地出让价格、水电等资源费用和其他税收标准,这造成了企业土地开发效率低下和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此外,还出现了企业以追寻最优惠政策而在相邻园区间进行迁移的现象,一旦政策优惠期限过期,这些企业便如同候鸟一般迅速飞向下一个政策温床,这直接导致了财政税收的极大损失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如何合理的进行园区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

  为了避免出现诸如定位不清、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以及资源浪费等现象,经济园区在规划与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在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从而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和合理的产业布局。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园区经济,应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说得更具体些,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估量,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应解决的重点和所需经历的阶段以及必须采取的对策的总筹划和总决策。它主要包括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

  经济园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其所在地区区位因素的支持和制约,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各具不同的比较优势,因此,各个园区的功能定位也各不相同。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要有效发挥自身区域经济先锋队的作用,就必须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

  1、围绕功能定位,加强分类

  经济园区要根据区域产业特色,修改完善园区总体规划,明确产业集聚的重点方向,不同园区要各有侧重、特色明显、多元并举、相互配套,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如上海外高桥物流园对接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战略,开展针对性项目引进、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汇集一批具有世界性经营

  网络和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使市、区、港联动,形成保税区、港区和国际物流产业的良性互动,提升口岸增值能力,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围绕布局规划,提升园区功能

  园区建设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区来建设,依靠工业园区的发展活力和扩张力,带动城市的扩张及功能的完善,提升城市化水平。园区规划必须要高品位、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力求做到把园区规划与城市化功能提升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园区与城镇的融合与功能互补,坚持工业园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联动和谐发展。按照最终成为城市产业功能区或产业中心、新的城市组团或新型经济城市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使能工业园区和城市实现最大的融合。

  (二)发展园区经济,必须合理构建产业发展框架,深化产业发展机制

  经济园区应该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基于合理的产业定位,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目标产业,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来招商引资,通过引进高端产品生产技术、扩展技术链和营造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的方式,实现产业上的缝合断层、填补空白、调整结构,形成完整产业链,提升整个园区的产业层次,帮助本地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挥出应有的集聚效应。

  1、构建产业发展框架、深化产业发展思路

  发展园区经济应围绕所在区域的发展战略,构建产业发展框架,形成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园区产业的提升,实现园区在区域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通过重大项目招商,实现园区产业集聚。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

  力强的龙头项目,大力发展优质项目,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集聚效益强的重点项目,着力形成大项目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格局,推动重点产业的集聚,促进经济园区的持续腾飞。

  二是通过产业体制创新,推动资源要素集中。加强土地储备,鼓励集约用地,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发挥各类政府担保基金、专项基金的作用,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

  三是通过产业配套完善,促进产业环境优化。通过搭建各类功能性产业平台,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打造经济园区高效、便捷的投资环境。

  2、创新产业政策体系、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为了迎接园区经济新一轮的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把握产业发展特点和态势,适时调整创新产业政策体系,并争取在更高的层面上获取更广泛的资源支持,加大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快推进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安排专项基金,鼓励园区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鼓励园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呼吁政府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对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终端产品的企业给予扶持。

  深化金融体制创新,通过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办法,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实行风险资本、银行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动,逐步建立政府、银行、社会等多元融资渠道,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优化园区的投融资环境。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大力度引导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商务、会展服务、风险投资等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入驻园区,着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3、明确招商引资方向、创新招商工作机制

  在招商方向上,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城市化建设的机遇,进行有针对性的、方向明确的招商活动,逐渐构建网络化、专业化、战略化、多元化的招商体系。

  在招商方式上,开展战略招商,加强产业前沿跟踪,建立战略项目储备库,在重点产业领域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实现招商引资从“优惠政策招商”到“产业集群招商”的转变。开展中介招商,聘请一批信息灵、号召力强的招商顾问为招商引资提供信息,通过金融、商业类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招商,促使政府、中介组织、投资者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以提高招商效率。开展以商招商,把择商的目标瞄准知名内外资公司,使之成为吸引其他企业落户园区的强大磁场。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同行业领域企业的规模集聚,引进营运商建立产业基地或分园区。实施专业招商,在知识、经验和能力逐步积累与提高的基础上,招商引资人员逐步专业化和专家化,打造一支精专业、懂外语、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招商政策、了解产业转移趋势、熟悉国际招商惯例、善于与国际大企业沟通接洽的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招商队伍。

  (三)打造经济园区,必须辅之以配套的保障与服务措施

  1、搭建功能平台、加快要素资源集聚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政策鼓励,推动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有效推进科研院所的研究与产业结合、技术与市场结合,深化推进产学研合作。

  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整合现有的区内企业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综合性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强经济园区的服务功能,加强园区管委会与企业的互动交流,并建

  立渠道,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搭建企业展示和商业洽谈平台。通过举办会展,展示企业的先进技术或终端产品,

  加强经济园区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同时对外形成辐射力。搭建孵化创新平台。加强创业企业的全孵化过程服务,主要依托于园区物理空间载

  体,建立孵化项目库,规范服孵化服务标准和建立一套评估机制,形成高效的孵化体系;加强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天使基金、债权基金、担保基金。

  2、优化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高标准配置,完善经济园区功能,优化建设布局,从而建设与园区战略定位相符合的综合社会事业服务体系。综合考虑公共设施配置的标准、层级、内容和特点四大要素,重点在行政办公、生活配套、医疗卫生、社区建设和大型娱乐设施五个方面形成相应的发展思路,以应对园区功能的升级,从而提升园区的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

  3、通过激励机制保障人才供给,完善配套环境

  加强人才引进机制。加大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不同产业领域领军的特点,制定分类引进计划,在各个行业领域引进培养一批技术精英、学科带头人、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等;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在匹配创业启动资金、个人所得税补贴、个人住房补贴、个人生活安排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入驻,增强园区自主创新活力。

  强化人才培育机制。健全职业培训体系,重点吸引国内外着名培训组织,建立培训机构,大力建设实训基地,建立多元化技能培训体系,促进就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开

  展人才培训,按照择优资助的原则,支持企业员工参加培训;鼓励失地农民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根据市场就业情况,实施生活技能、工作技能培训,实行指令性与引导性相结合。

  4、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打造绿色生态新城

  加快推进经济园区向生态园区的转型,以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现代化,促进园区内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加强新引进产业项目的审核评估。加强产业准入,产业项目的筛选要严格遵循“三高三低”原则和“一票否决”制。即重点引进“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的项目;而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施可适当采取“一票否决”制;根据产业类型,建立适合的项目评估筛选体系。

  加大现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调整力度。针对现有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主要采取“引导机制”和“倒逼机制”进行调整。设立园区可持续发展基金,采用贷款、补贴、奖励、贴息等方式对企业进行引导性资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环境友好产品开发、节能降耗、污染物减排、环境管理体系优化等工作。

  

  

篇十七: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创业人才引进存在问题建议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因子,创新驱动的本质其实是人才驱动。几年来,我们在创新人才的招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近三年的产学研合作就可以看出,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72个,引进成果转化项目92个,支付合作经费近4亿元。

  通过招引创新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极大地巩固和提升了*的主导产业。*能在经济新常态下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与我们招引创新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分不开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短板,就是招引的创业人才和团队比较少。在每年招引的高层次人才中,创业人才不到20%。究其原因:

  一是资源稀缺。高层次创业人才项目,由于人才层次高、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高、发展潜力大,已成为各地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因此,招引起来难度比较大。

  二是方法陈旧。对于创业人才的招引,我们还是沿用过去招引创新人才老办法,跑高校院所,找专家教授,而这样招引过来的专家教授,很少能够把创业作为主业,加之缺少经营管理经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很少。

  三是条件所限。相较于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而言,县级层面:一无高水平的科研院所、二无大的载体平台、三无风投创投机构,对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和吸附力不强。在大城市,各家创业载体和平台都是坐等人才找上门来,而我们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有所收获。

  四是激励不够。对照省市人才新政,对照周边和先进地区人才政策,我县还有很大差距。在如何对初创期、生存期、扩展期等不同阶段人才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如何鼓励发展人才金融、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人才、如何为人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五是力量不足。我们在全市率先实现“双招双引”,但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双招双引”人员还是“单招单引”。今年我们对区镇招才引智专职人员进行了统计,上报名单69人,实际了解,多数仍以兼职为主。

  立足长三角,放眼国内国外,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做到凡是上海高端人才要到周边地区创新创业,首选*;国内高端人才要到华东地区创新创业,首选*;国际高端人才要到上海都市圈周围创新创业,首选*。建议如下:

  一是充实引才力量。区镇招才引智专职人员要配备到位,开发区、高新区不少于8人,其他区镇不少于4人。对专职引才人员要分解落实任务,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引才水平。

  重点区镇要设立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安排人员全职负责人才招引。做到象招引项目一样开展招才引智。区镇分管领导建议由分管工业经济的负责人担任,从而实现“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推进项目”的相互促进。

  二是整合引才资源。主要是用好三支力量:第一支是科技镇长团和创新创业指导员,不少高校、科研院所都建立了自己的科创园或产业研究院,我们要利用他们的力量,获取人才项目信息。

  第二支是*籍在外人才,聘请他们担任“引才大使”,打好“乡情牌”。第三支是专业引才机构力量,大城市的加速器、风投、创投及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人才信息,我们采取市场化合作的方式,获取产业化人才项目。

  三是创新引才方式。围绕我县“4+4+N”产业体系、上湖创新区和科创园区发展方向,在对接大城市的风投、创投机构;对接大城市的加速器和高校科创园;对接大城市的专业引才机构的基础上,鼓励区镇:一是与大城孵化器、加速器共建产业化基地,建立“加速在大城市,产业化在*”的创业人才引进模式;二是探索实施有偿引进,根据引进人才项目的规模、质量、效益、发展速度等,分阶段支付费用给中介机构,或者采取税收分成奖励等方法,奖励引进对象。三是与信誉好、规模大、绩效好的风投创投机构共建创投基金,在大城市寻找项目进行投入,然后到*实施产业化;

  四是优化引才环境。建议县委、县zf制定出台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新政,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突出创业扶持,处于初创期的人才创业项目,建议参照常州、

  昆山等地做法,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通过项目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人才创业,解决人才创业初创期资金不足难题;突出市场化引才奖励,区镇与大城市创投机构共建的创投基金、与加速器共建的产业化基地,所支出的费用,建议由县财政给予30%至50%的补贴。

  突出生活保障,建议在现有的人才公寓中拿出独立的一幢,统一装修,真正实现人才拎包入住问题。同时,借鉴武汉、*和周边县市做法,建议对人才首购住房进行补贴,尤其是对“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给予5-15万元补贴,吸引青年人才,把高校毕业生“喊回家”。

  五是实施引才计划。要在政策引导、宣传推介、资金兑现、人才集聚度上下功夫,打响人才工作品牌,让外界提到人才招引,就想到*的“海纳英才”计划。要通过实施“海纳英才”计划,每年引进10名国家级顶尖产业人才,250名创新创业高层次产业人才,实现每个产业链都有2-3名领军人才,50名左右高端人才。简化支助程序,本着真干真支持、大干大支持的原则,对来*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及时给予政策兑现。

  

  

篇十八: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大型产业区建设混合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以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混合社区规划

  为例

  摘要:为解决杭州湾新区安置大量青年产业工人的问题,规划提出在产业区内建设若干2-3万人口规模的混合社区的构想,研究产业区新型混合社区的模式、规模、业态、配套、交通、环境、时序以及建设模式等内容。以高品质生态化全新理念的混合社区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最终促进新区成城发展。

  关键词:混合社区;工业区;杭州湾新区

  PracticeandExplorationofBuildingMixedCommunitiesinLargeIndustrialAreas

  ——TakeMixedCommunityPlanningofHangzhouBayinNingboasanExample

  LuoWenliang

  (ZhejiangAndiArchitecturalPlanningandDesignCo.,LtdZhejiangHangzhou310058)

  Abstract:InordertosolvetheproblemofresettlingalargenumberofyoungindustrialworkersinHangzhouBay,theplanputsforwardtheideaofbuildinganumberofmixedcommunitieswithapopulationof20000-30000intheindustrialzone.Tostudythemode,scale,format,supportingfacilities,transportation,environment,timesequenceandconstructionmodeofthenewmixedcommunities.Thenewconceptofhigh-qualityecologicalmixedcommunitiescouldattract

  andretaintalents,andultimate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NewDistrictintoacity.

  KeyWords:mixedcommunities;industrialzone;HangzhouBay

  1引言

  1.1国内产业区的发展趋势

  当前发达地区产业区建设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成城化趋势明显,由过去的产业园区逐渐向创新城区发展;二是三生空间均衡发展,由原来仅仅关注生产空间向更多关注生活和生态空间转变;三是产业区内的道路由毫无生活气息的交通运输大道,转向热闹丰富的生活街区的蜕变;四是改变传统围墙封闭的工厂单元的布局模式,转而向无围墙开放式的城市社区转变。这些发展趋势,符合新时期新阶段产业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并且顺应新时代产业工人生产生活及职业发展规划的新需求。

  1.2国内产业工人的生活现状

  自90年代始,我国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发展至今,大到城市小到乡镇都已经形成大大小小的工业产业园区,但是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产业工人的生活状态却停留在低端层次,几乎所有工业园区的普通工人都居住在企业内部宿舍中,其生活品质与配套设施的低下已经完全不适应当前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已严重阻碍产业区的健康发展。

  1.3杭州湾新区面临的困境

  杭州湾新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部,是未来大湾区发展中极为强大的产业与城市发展引擎。新区发展十余年成长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吸引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大优企入驻,如大众、吉利、方太等大型企业,强劲推进新区的发展。产业带动下新城能级持续提升,城市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当前,新区正以平铺式建设模式推进,并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空间,其城市问题日渐显现,生产生活不平衡问题突出。现阶段工人宿舍条件普遍较差,配套设

  施水平低、品质差,生活出行的时间成本过大等问题,导致青年工人流动性大,企业留不住人才的困境。为解决新区安置产业工人,进而促进新区成城以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亟需探寻一种全新的产业区居住模式。因此,本次规划适时提出建设混合社区的构想,深入研究产业区新型混合社区的模式、规模、业态、配套、交通、环境、时序以及建设模式等内容。

  2混合社区的内涵

  混合社区是新都市主义的代表,是发达国家的主流社区模式,强调邻里紧凑、功能混合、人群混合,且社区的尺度对步行友好。

  在我国对混合社区的相关研究较少,对混合社区的内涵的表述集中在“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多元经济利益与多元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类社会基本聚居体系,具有多样化的组成元素、土地利用模式、使用功能、形式形态的动态复合的人居环境基本单元”[1]、“在城市范围内,由不同阶层的居民以一定密度和方式融合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单元与社会管辖单元”[2,3]这两种主要的表述,着重在于功能的混合及人群的混合。

  国外的混合社区代表有:英国最受青年喜爱的伦敦巴比肯住区,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公寓楼区,无围墙全开放,商业娱乐设施齐全,交往空间丰富多样;美国布兰特伍德社区,强调不同阶层不同居住类型的混合,以渗透分散的公共空间为布局思路,强化邻里空间及社区归属感;日本幕张滨城住区拥有32个不同建筑尺度的街区,街区内的开放空间全部实现共享,是吸引青年的个性化大型混合社区。

  国内的混合社区尚无典型代表,仅有建筑层面的混合,如:北京当代万国城MOMA,具有多元复合的功能,独特的建筑造型以及绿色环保的景观营造;福建土楼公社,也是典型大型混合居住建筑,土楼向心围合,可以创造出温馨、有亲和力的社区环境,有助于增强社区中的邻里感。

  综合国内外有关混合社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结合杭州湾新区产业区的现状需求,本研究将杭州湾新区内的混合社区定义为:为产业区配套的,以强调土地使用功能、居住人群及建筑形式的混合与多元融合的产业工人生活社区。

  3案例实践

  3.1规划概况

  本项目所在杭州湾新区产业区块用地规模为64平方公里,产业工人数约为20万人。依据调研,接近80%的工人需要安排宿舍。但考虑到产业区西侧滨海新城需要集聚人口(部分人口外溢)、企业内需要倒班工人住在厂里(部分厂区自建值班室)以及部分工人为当地村民(无需安排居住)等因素,预算出混合社区需要安排总工人数的60%左右约12万人。

  故本项目拟规划5个2-3万人口规模的综合型社区(图1),分别为高新社区、双浦社区、智能社区、越溪湖社区以及众创园社区。总用地约500公顷(包含地产开发、配套设施及其他用地)。其中工人居住的混合社区用地面积75.53公顷,居住建筑面积约170万平方米。居住类型以2-4人间廊式宿舍为主,并配置少量单身公寓、套式公寓及酒店式公寓等类型。教育设施布局16.61公顷,包含7+1预留幼儿园,4个小学。每个社区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约6750平方米。规划重视对教育、商业、医疗、运动休闲及商务金融等公共配套设施的高标准配置,目的是促成杭州湾新区产业区打造成为宜人、活力、便捷、智慧、绿色的生态高品质园区。

  (2)智能社区

  居住用地面积37.91公顷,居住建筑面积50.62万㎡,容纳工人数约4.5万人,配套建筑面积11万㎡。该社区分为南北两个片区,主要为汽车与智能手机产业配套的工人社区。该社区采取欧洲小街区密路网的理念打造,建筑以Block的形式组合,居住便利性和实用性强。(图4,5)

  越溪湖社区

  (4)

  居住用地面积28.37公顷,居住建筑面积47.7万㎡,容纳工人数约3万人,配套建筑面积6.5万㎡。该社区与双浦社区类同。(图8,9)

  3.2特色内容3.2.1两个层级的公共配套体系

  混合社区的公共配套分两个层级,一个层级是步行100米范围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便利中心。配套在居住建筑架空层或裙房内。第二个层级是步行500米范围内的邻里中心,是满足整个混合社区内人群更高层次生活需要的功能复合、紧凑的一站式公共中心(图12),同时拥有多层次丰富的开放空间,满足不同人群交往、运动所需(图13),是营造混合社区热闹、温馨氛围的重要载体。

  3.2.2居住产品多样化混合社区居住产品类型丰富多样(图14),根据国内类似产业区的人员组成比例进行估算,得到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的比例约为1:1.5:8左右。按照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配套宿舍、公寓两大类居住产品,其中宿舍又分为廊式宿舍和组合宿舍,公寓分为单身公寓、LOFT公寓、人才公寓、套式公寓及酒店式公寓多种类型(表2)。不同类型产品满足不同的层次人群的居住需求。

  3.2.3针对青工业余8小时的特色化配套

  随着新生代产业工人自我意愿提升的变化趋势,他们陆续出现了各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如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以及社交需求和对自身发展的职业能力提升需求等。因此在产业区配套的混合社区在配套业态方面,也应尽量从新生代产业工人的需求出发,在基础生活需求配套之外,增加特色化的配套丰富年轻工人工作之余8小时的学习和生活。参考国内新型产业区的配套设施相关研究[5、6、7],并结合杭州湾新区产业特色及产业工人需求情况的调研,在基础配套之外,增加了特色化配套的设计(表2)。

  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化配套不是必备还是选配,具体配置内容及规模需要根据混合社区的规模、服务的产业类型及实际需求做进一步的论证。

  (5)慢行专用通道设计

  参考荷兰、德国等自行车交通系统完善的国家的经验,不仅形成完整的网络,还对自行车道进行精心的设计,注意车道的位置、宽度和铺装、自行车专用设施的配置、自行车道与道路交叉口的关系、行车停车场等,使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富有吸引力,同时为骑行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设施,也是增强自行车出行的重要手段[8,9]。本规划中,打造一个串联五大混合社区的自行车高速公路网。基准宽度7米,宽度设置范围5-7米。既要保障自行车道的安全性和通达性,也要提高沿线景观,鼓励产业工人自行车出行。选线尽可能利用现有堤塘、滨河绿地等空间,减少与机动车道相互干扰,尽可能减少与主干道交叉口,不可避免的交叉口可采取下穿通道的做法。与非重要道路交叉口,可采用平面交叉口渠化方式解决。同时,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布局,方便换乘。

  4意义与展望

  4.1实践意义

  1)促进人才集聚---有利于吸引青年人才,作为上海、杭州、宁波三角中心的杭州湾新区,混合社区建设对吸引一线城市外溢的年轻人来新区就业定居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促进优企入驻---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及优质企业入驻新区,混合社区既能为企业员工提供生活的后勤保障,又能为企业就近提供良好的生产服务需求。

  3)促进新区成城---有利于重构“产、城、人”生态体系,培育杭州湾新市民,加快新城人口集聚,混合社区定位之一即为青年工人由单身就近安置到中心城区家庭生活的过渡社区,是中心城区培育永久市民的摇篮。

  4)促进安居乐业---有利于提高产业工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促进新区产业区的稳定与发展。

  5)促进消费增长---有利于促进产业工人在下班后的青工8小时内生活消费的提升,进而促进地区消费的增长。

  4.2规划展望

  产业区配套混合社区的规划建设在杭州湾新区是首创,截止2020年年底,将有高新混合社区和智能混合社区部分地块竣工,总建筑面积约38.8万㎡,预计容纳约2.5万名产业工人。之后,将有更多的混合社区推广建设。为保障项目顺利进行,项目工程建设投资全部由国有公司自筹。从规划到建设体现了杭州湾新区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和高效实干执行能力。投入使用后的混合社区,规划部门将对其进行实时跟踪调研,及时调整并改进混合社区的规划中的问题及未考虑到的因素,为后续混合社区经验的推广做出重要的示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明长,查晓鸣.刍议混合社区规划[J].建筑设计,2015,02:104-106.

  [2]谭昕.基于混合社区模式的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优化策略[D].安徽建筑大学,2015,6.

  [3]王梦宇.基于多元居民融合发展的混合住区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20,05:10-11.

  [4]秦洛峰,吴超,俞淳流.基于功能混合视角下的城市活力社区设计研究——以杭州湾高新混合社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7:154-155.

  [5]陆建城.再开发背景下的开发区产业配套设施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6.

  [6]程文,邹云.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城市建筑.2017,16.16-20.

  [7]蒋祎宁.省级开发区产城融合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4,5.[8]冯建喜,马汀·戴斯特等.荷兰自行车交通的历史演进及规划设计[J].国际城市规划,2013,3:29-35.[9]郑婧,陈石可.德国弗莱堡绿色交通规划与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5:109-115.

  3

  

  

篇十九: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我市要保持对软件研发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引进更多的企业研发总部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低成本优势一方面持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落实好降低实体经济78条中的若干政策在政府采购支持首台套建立软件企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快探索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运营成本的举措

  关于我市软件产业人才需求问题的几点建议

  当前,制造业竞争加剧和个性化需求增长对软件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软件产业作为体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成为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针对我市软件产业人才供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我市软件产业人才供求问题及原因2013年以来,在国家和省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进入快速扩张阶段。2013到2017年间,我市软件产业累计实现业务收入5233亿元,有6家企业进入“中国软件百强企业”,5家企业入选“国家重点规划布局内软件企业”,新培育24家创业板及新三板上市软件企业。2017年我市国家软件园获“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和“2017年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殊荣,并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随着软件产业成为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软件行业在人才供求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软件人才供需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缺口。我市大型软件企业数量不多,特别是本地自生自长的如东软、新松等大型软件企业数量屈指可数。高层次领军人才“一将难求”,从事基础性研究和开发的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软件

  1

  人才结构基本上呈现两头尖的“橄榄形”而不是较为理想的“金字塔形”结构,“软件金领”和“软件蓝领”都非常短缺。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多数人才被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挖角”,本地人才流动性不足;另一方面受北上广深集聚效应、软件巨头公司的“预定式”招聘、应届毕业生选择升学多于就业等因素影响,应届毕业生供给也严重不足。

  二是普适性政策吸引力不足,细分领域人才政策缺失。在日趋白热化的“抢人大战”中,我市推出了《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若干政策》(以下简称“24条”人才新政)及配套文件,我市人才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比较优势并不明显。“24条”人才新政是全市普适性优惠政策,对于软件行业而言,亟需“量身定制”本领域产业人才发展政策,并确保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

  三是校企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职业教育培训不多。一方面软件人才主要依靠的还是学历教育,人才供应渠道较为单一,多数软件人才来源于东三省高校计算机、电子、自动化、软件工程专业,东北地区外的异地招聘较少。另一方面软件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企业需求“脱节”,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招聘成功后,企业还需要培训半年左右才能参与企业研发工作,造成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另外,还存在着软件企业赴外地招聘成本高,产业园区配套服务不完善,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2

  二、促进我市软件产业人才集聚的几点建议1.强化软件产业人才政策供给。一方面,对我市现有人才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将适用于软件企业的进行筛选,确保“存量”政策效应尽快释放和显现。另一方面,尽快出台我市软件产业专项人才“新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人才,特别是着重引进高层次的软件技术和管理人才,力争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兴起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企业”。在做优“存量”政策和做好“增量”政策的同时,建立政策发布专栏,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确保企业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政策更新情况,并在政策执行方面随时得到解读和指导。2.探索与人才价值相关的改革创新。进一步突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性,紧扣软件产业特点,重点在知识产权保护、职务发明专利等方面开展路径探索和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探索扶持与软件产业关联密切的金融服务行业,全面激活软件企业轻资产的存量价值,使软件企业的职务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甚至系统集成资质都成为企业获得贷款的质押标的物,使人才价值与企业价值“捆绑”。3.持续降低软件企业经营成本。尽管我市大多数软件企业存在人才招聘难题,但由于我市用工成本相对较低,近年来北京、广州、贵州等地多家软件公司先后将企业研发总部设在我市,这对我市软件企业产生集聚效应和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我市要保持对软件研发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引进更多的企业研发总部,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低成本优

  3

  势,一方面持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落实好降低实体经济78条中的若干政策,在政府采购支持(首台套)、建立软件企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快探索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运营成本的举措;另一方面探索人才个税征收优惠政策、变招聘补贴用工单位为补贴个人,通过多种途径使人才收入提升。

  4.创新软件企业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和培养模式。支持软件企业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劳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任用机制。鼓励企业核心人才参股、用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打造公司“合伙人”,破解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聚焦破解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有需求意向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探索学历教育、软件学院、认证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支持软件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用地缘优势留人、用人文情怀留人。

  5.不断完善重点园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明确各软件园区功能定位,避免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完善省重点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园区场馆、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在有条件的园区集中开设工商、税务、社保、公积金等窗口,减少企业行政成本。

  4

  

  

推荐访问:产业园区如何吸引人才集聚 集聚 园区 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