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3篇)

篇一: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对策与建议

  周晓蓉;黄金泉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高校应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解放思想,以“平台搭建”为依托,在国际化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环境、合作交流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积极探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对策与建议。%Withtheglobaleconomyintegration,Collegeshouldemancipatethemindwiththeheightoftheglobalization.Basedonplatformconstruction,weinnovateininternationaltraininggoal,trainingsystemandcooperationmode,explore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ontheinternationalcultivationofpostgraduatestudents.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44-4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对策;建议

  【作

  者】周晓蓉;黄金泉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

  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日益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心。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断探索研究研究

  生国际化培养的理念、方式、机制等,阐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对策与建议,必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国际化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在全球一体化趋势紧中,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一致认可的理念,根据“国际化”“国际性”的目标和途径,培养出面向世界、具有全球视野的,具备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知识、国际化科研能力以及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是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式教育,不仅仅是“请进来、送出去”。即招收少量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邀请少量国外教授专家来校讲学、更重要的是形成开放与竞争的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需以“平台搭建”为依托,推动环境建设与管理改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平台是由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2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的开放体系。内部系统主要由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包括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学科平台、师资队伍、制度创新、后勤保障等6个要素;外部系统主要由政府、国内高校、国外高校、中介机构等4个要素构成。基于优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平台的各项要素,实现整个系统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平台模块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开展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要保障各项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就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协商和紧密合作,搭建畅通有效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平台,(1)确立研究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通过搭建平台,引进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根据国际化培养目标,确定好合作对象与培养模式,积极寻求国际一流高校作为合作对象。根据各国不同的研究生教育传统,研究、借鉴对方的培养模式,与之相互交融,探索创新适应我国的特色性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

  (2)师资队伍国际化。通过各种途径,高校教师能了解所在学科专业在国际上最

  强最前沿的信息,能与国际上最强的学科专业的教授进行交流,能与这些教授进行科研合作、共同举办国际会议、共建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建设国际化导师队伍。

  (3)人才培养国际化。实现课程体系国际化、教学大纲国际化、培养模式国际化,以及做到学研用结合。

  (4)科学研究国际化。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能参与国际前沿研究,与国际上同学科一流教授合作研究,形成国际认可的科研成果。

  (5)校园氛围国际化。要请大量国外教师来校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建设更好的课程学习和论文训练环境,拥有一定数量和较好质量的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形成不同国家文化交相呼应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从资金、物质条件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积极予以支持。

  基于“平台搭建”为依托,高校应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解放思想,在培养理念、教育方式、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实现从人才培养理念到实践的重大转变,积极探索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径。

  3.1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确保国际化教育可持续发展

  (1)优化整体宏观教育制度环境,保证国际化教育持续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得以顺利有效的推进发展,离不开我国整体教育宏观制度、环境的支持与保障。首先,国家未来高等教育政策立法,要逐步制定和完善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各项政策,在体制、人力、物力上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持续支持,保持国际化教育实施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其次,强化研究生质量管理、优化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重视研究生培养在学术上的国际水准和学位上的国际质量,加快研究生学位和学分互认制度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专家公开评估,逐步开展国际间的评估合作,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直面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国际市场考验,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和竞争力。

  (2)建立制度机制,确保国际化教育有序开展。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相通的规章制度、条例和秩序,在研究生教育的机构设置与权利分配上,也要逐步引进国际一流名校权责明晰的成熟运作机制,明确学校和学院等各个培养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投入上,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学科以及研究生国际交流等进行投入,确保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高质量开展。通过各种国际交流途径:联合培养、学生交换、短期访学、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培养,有效地拓展了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世界公民。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国际化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在制定研究生培养各项机制时,要完善与加强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国际化课程设计、内容、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对优秀的国际化课程进行奖励;对国际化培养、学科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在建设经费、项目资助、联合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予以奖励,引导和鼓励更多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工作,使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高效快速发展。

  3.2创新培养目标理念

  (1)长久以来高校传统的二维素质培养目标,着重于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已不能满足对高层次人才要求的提升,未来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需要研究生具备国际化能力与文化素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从国际学术视野、国际学术思维、国际学术交流等国际化能力的多元内涵出发,通过各类平台建设、课程、学术交流强化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应达到“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能力强、文化素质高”。

  (2)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广泛深入,国际化能力应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养,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殊能力。我国精英教育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推进大众化的国际化教育,我国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范围势在必行。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不应

  仅仅针对少数人,而应面向绝大多数的研究生,使得研究生不必走出国门,在学校就能接受高水平的国际化教育,实现了国际资源的本土固化和国际化教育的规模发展。即可不受国际化培养各类条件限制,通过构建与国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接轨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采用先进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与方式,通过实施国际化教育,不仅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还有利于建设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

  (3)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内涵应从低层次上升到高水平。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应向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科研机构看齐,立足国内,接轨国际,设计国际化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即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而不是局限在双语教学的低层次模式。同时,应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机制,确保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可持续发展。使培养出的研究生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满足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要求,实现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规模发展。

  3.3合作交流模式的多元化

  (1)与国内跨国企业联合培养。与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向选择研究生进入跨国公司进行实践,接受企业国际多元文化的培养和锻炼,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

  (2)建设国际化导师队伍,实现指导方式多样化。建立国内外教授联合培养的模式。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不能局限于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还应将论文研究、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融入其中。学校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科研合作项目,使研究内容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同时聘请国外教授联合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和科研工作,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邀请国外教授进行学位论文评审、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

  (3)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模式。多样性的国际化教学模式,使得研究生在国内就

  能受到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似的教育、能够跟踪国外最新发展动态、接受最新知识、快速与国际接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科研合作项目,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英文思维习惯,掌握世界最新发展动态,推动了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融合交流,增加了中外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了解,提高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适应国际竞争,得到国际认同。

  【相关文献】

  [1]周晓蓉,黄金泉.研究生国际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56-57.[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3]沈以赴,夏品奇.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4]李刚,田雪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50-52.[5]赵睿.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1):44-54.[6]周满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新趋向及对策思考[J].教育研究,2003(1):38-43.[7]韩越,文淑惠.面向GMS地区的中国高等教育输出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4):145-149.[8]岳锋利.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问题[J].理论月刊,2005(5):86-87.[9]钟敬玲,吴松.中外合作办学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J].中国研究生,2006(1):154-155.[10]姚亮.中德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76-78.[11]刘经南.研究型大学要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N].中国教育报,[2008-10-16].

篇二: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硕士教育国际化问题与对策

  [摘要]硕士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硕士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文章认为,硕士教育国际化研究重点应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与国际接轨质量认证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硕士教育

  国际化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驻外教育处组工作座谈会上,对国家教育国际化工作提出了落实“三个一流”新要求,即“一流人员,一流学科,一流导师”,同时强调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合作统一。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第十次全体委员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国家公派留学要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才战略需求前沿,立足高层次、高质量,加强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系统集成。现在,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

  硕士教育国际化虽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伴随国际化交流水平和对外开放战略层次不停提升,硕士教育国际化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处理。

  一、我国硕士教育国际化发展现实状况

  我国硕士教育国际化一个主要特征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走出去——留学;请进来——合作办学。

  留学现象是展示教育国际化程度一个主要指标。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取得高度发展时代,教育国际化在这一时期必定会取得新发展,形成新高潮。底,全球有270万学生在国外学习,学生主要输出国是中国、印度和韩国。而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居全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进修人员近50万人,达万人,达成万人,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域,其中90%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留学生中,读硕士学位就占了57%左右。

  中国留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具备三个特点:一是专业集中。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生物医药、法律、工程技术、语言等热门专业领域,所以,在学业选择与技术学习上具备较强目标性。二是学成回国。过去很多人留在国外是因为国际上高层次人才短缺,而中国能够留学国外又大多是国内拔尖人才。而近年来,因为国外就业日趋困难,即便是自费留学硕士,学成归国者也较普遍。三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留学硕士在国外精益求精,掌握了精深专业技术和技能,有人则在外混文凭,甚至还存在买假文凭现象。

  请进来,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培养硕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是教育外事工作向深层次推进一个主要标志,是落实邓小平“教育要面向世界”思想主要方面和伎俩。中外

  合作办学是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调动各方面主动性。我国硕士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才有较大发展。1986年成立南京大学中美中心是我国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当初是作为中美政府间特殊合作计划安排成立,其中就包含硕士教学与培养。之后十年间,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是由一开始通常都禁止到日后不激励,再到最终有限开放。所以,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要求》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极少,《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要求》下发后,中外合作办学短期内有了较快发展。国家现有包括中外合作办学要求主要包含《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要求》《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通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这些要求出台,规范并推进了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依照教育部不完全统计,到9月底,我国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约1000个,中外合

  作办学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当前我国硕士教育国际化存在主要问题

  我国硕士教育国际化即使在近十多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因为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管理,很多方面还在探索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

  1.办学指导思想含糊,培养目标不明确。在历史上,我国长久实施封闭式教育,极少与国际社会交往。最近二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开始向国际化前进,但在培养目标上,教育国际化意识并不强,对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当代化”落实不够。这主要表现在硕士教育国际化中“八重八轻”,即:重审批,轻管理;重办学项目,轻办学方案;重数量规模,轻质量结构;重部门协商,轻分工负责;重引资,轻合作;重项目引进,轻开放环境营造;重拿来,轻消化吸收;重经验借鉴,轻自主创新。“八重八轻”现象严重妨

  碍了我国硕士教育国际化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

  2.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呆板。我国硕士教育受传统教育培养模式影响较大,在硕士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者思想不够开放,视野不够开阔,制订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已经和国际化要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国际化办学需求。传统导师讲授学生听讲灌输式教学方式更是与拓展性创新思维培养背道而驰,尤其是难以培养出引领时代时尚新型复合型研究人才。

  3。师资力量微弱,知识结构滞胀。国内一些合作办学高校在硕士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虽按照教学内容国际化进行了设置,但师资能力与水平却出现了问题。有是开了课却没有称职人能上,勉强能上却无法在提升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及创造性上有所作为,还有是有些教师在早年留学时候学习过该课程,但伴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所掌

  握知识已经落后。因为教师不能很好地研究新兴学科与前沿学科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所以,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4.专业机构建设迟缓,国际质量互认制度不健全。实施硕士教育国际化专门机构建设力度不够,国家对硕士教育国际化市场统得过严、管得太多,所以一些相关专业机构缺乏主动性。同时,因为国家相关政策出台有一个过程,有地方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政策,个别地方甚至连办学自主权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即使我国已与世界许多国家订立了学历文凭相互认可协议,不过,在与世界各国间培养质量互认制度上还不尽如人意,这必定会给我国硕士教育国际化健康发展带来限制。

  三、我国硕士教育国际化健康发展应对策略

  对于硕士教育国际化,有学者侧重教育观念,强调教育态度、观念方面国际化,有学者侧

  重教育过程,把教育国际化看成是教育详细形式、组织策略国际化,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这么了解硕士教育国际化,即以国际了解教育理念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国际共享为支撑,以国际合作为主要培养方式,以规范硕士国际质量标准为保障,最终使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取得广泛国际认同。详细来说,包含硕士导师队伍国际化、学生背景国际化、教育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和硕士教育观念国际化等。所以,笔者认为,在硕士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全球发展趋势为参考,以国际规范和标准为尺度,借鉴世界着名大学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不停提升我国硕士教育质量和国际声誉,增强硕士全球性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

  1.制订符合教育国际化要求培养目标。硕士教育国际化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

  应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型人才。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国家激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是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而制订。笔者认为,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明确:一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树立全球开放观念;二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友好相处,尊重外国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华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人才需求市场将会发生很大改变。知道国际知识、熟悉外国文化、掌握WTO规则、了解国际通例、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良好适应性,是未来社会需求人才必备素质。我们必须改革硕士教育现有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

  整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我们“产品”具备鲜明个性以及较高国际竞争力。所以,一是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眼于国际市场人才需求改变趋势,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才需求结构要求,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既懂业务又熟悉国际通例、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要精选和更新教材内容,加紧教材更新换代。对于国际通用性较强学科和专业,能够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原版教材,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中,要针对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多元文化问题等具备全球意义问题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把当前关于国际政治、世界和各国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基本知识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有条件高校应开设多个外语,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需要。三是要改革培养模式,加紧教学制度创新。在教学内容改革基础上,经过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等改革,强化对学生创新和创业意识教育,努力提升其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当代大学发展关键在师资,中国加入wro后,将更多地参加和影响世界,所以,负担着培养国际复合型硕士人才重担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知识水准和国际交往能力。要深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愈加适宜于人才合理、顺畅流动体制和机制,使更多人才能够愈加好地找到自己位置,展示其才华。另外,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培养,这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一项主要任务。为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竞争,必须深入加大高等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如采取有力方法,培养和吸引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快速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加强中青年骨干硕士导师选拔与培养;重视更新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使之适应新教学要求。

  4.吸收中外先进教育思想,提升道德水准和国际化意识。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切实加强硕士导师和硕士思想政治工作,注意抵制西方腐朽、反动思潮影响,努力提升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水准。第二,尽快适应国际时尚。硕士教育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是抵挡不了世界时尚。我们必须主动去迎接它、适应它而不可游离于其外。第三,重视借鉴国外教育思想。重视建立和开发国际教育交流资源,主动引进现行教育管理方法和新观念,切实树立硕士教育国际化战略思想。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愈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化路径,主动主动地了解世界各国社会文化,借鉴国外发

  展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在知识、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认真开展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

  5.建立硕士教育国际化工作专门机构。建立详细实施教育国际化组织机构是我国硕士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美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经验,在美国,除全国性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之外,%四年制大学、学院和75%两年制学院设有专职官员负责高校国际化活动;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也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教育协会,常设组织机构能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专门研究,使专业和课程内容国际化、师生交换与交流、学分交换与学位等值、校际合作与共同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详细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我国硕士教育机构也有必要设置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组织,方便主动推进硕士教育国际化进程,因为这项工作既包含政策性很强战略思想,又包括国际教育

  与合作详细事项,若没有专门机构作组织确保,硕士教育国际化就难以付诸实践。

  6.建立与国际接轨质量认证制度。现在,国际人才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深入,而制约国际贸易发展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贸易国家之间学历、资历、专业资格证实或许可证等互认问题,所以,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质量认证制度。应经过贸易国家之间协议,允许外国硕士教育机构在所在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实,各国之间相互认可学位证书或学历证实,或者在开展了硕士教育学校间,实施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

篇三: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使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加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努力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对策。

  一、人才引进政策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为了充分利用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应加大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力度。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者提供优厚薪资等方式,吸引来自海外的知名学者或专家前来教授或指导研究生。此外,在中国境内也应对高层次海外研究人才继续实行“千人计划”,增加研究生导师队伍和科研团队的国际化程度。

  二、加强团队合作

  研究生教育不能仅仅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单向度交流,也需要与国际上其他研究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学校可以通过与海外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促进学生的跨国交流和合作。在研究资金、课程设计、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并通过互相访问、联合培养等方式增强合作的稳固性。

  三、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研究生教育需要开设更为国际化的课程。这需要通过引进国际化教学资源,渗透国内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依托海外大学的课程体系,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通过研究生交流、合作开展较为基础的国际化课程教学,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背景,增强研究生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教学质量保障

  国际化教育体系需要以质量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学术水平。学校应该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制定科研评估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促进学生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培养具备强烈的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五、加强国际化的管理

  国际化教育体系还需要具备严格的管理体系来确保其正常运转。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规范教学过程和质量,严格把关学生入口和毕业条件。此外,通过强化研究生自主学习,培养研究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国际视野。

  总之,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实施引进人才政策、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以及加强国际化管理,提高学生的学术和综合素质,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打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研究生教育。

推荐访问: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国际化 对策 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