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原因及对策(3篇)

篇一: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青少年自杀现象在社会中越来越普遍,这是一种极其严重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不仅应该去关注它的存在,也要去探讨它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复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青少年在成长中面临的压力是无法想象的。面对文化、教育、就业和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一些青少年会变得很脆弱和敏感,而自杀就成为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一大原因。家庭的不和谐、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紧张或缺乏温暖等因素,都会让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不良甚至会影响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导致他们参与自杀活动的风险更大。

  还有,社交网络的发展也加剧了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在社交网络上,不幸的是,青少年容易受到欺凌、羞辱和侮辱,甚至是心理暴力的侵害。由于他们的身份和隐私保护不足,在网络上的自我暴露和被负面评价也会成为引发自杀的因素。

  最后,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难题,比如消沉、抑郁、焦虑和精神分裂症等。这些心理疾病会导致他们自卑、沮丧、绝望和无助,进而引发自杀行为。很多青少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也没有外界的帮助和支持,所以他们很难跨越这道心理障碍。

  针对青少年自杀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充分的帮助下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认知、领导和适应能力的提升。家庭应该重视亲子关系,多关注和沟通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其次,应该制定更严格的网络环保法规,以减少网络欺凌和意外曝光等现象。同时,青少年也必须意识到自我保护和法律的意义,保护自己的网络身份和隐私。

  最后,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训练和心理疏导,发展自我认知、自我安慰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长和社会也应该支持这些训练项目,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和开放的交流和谈话环境,让他们感到被关注和理解。

篇二: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几年青少年不珍爱生命而轻生、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自杀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针对青少年自杀现象,学校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防止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

  自杀现象

  生命教育

  通过认真的研究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来青少年不珍爱生命而轻生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痛心生命如此脆弱的同时,不禁令人反思:“为什么拥有着如花似玉的年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们会如此轻易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青少年自杀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令社会大众、令无数家庭悲痛的现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学校教育该如何教会青少年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成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有家庭方面的原因,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这些方面的因素往往是综合起作用导致青少年自杀现象的产生,而不是单方面的作用。青少年自杀现象有些是偶然突发的,有些则是长期积累计划已久的。因此,可以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分析,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值得人们重视。

  (一)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缺失

  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许多学校一直走不出“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学校用大部分的时间去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去如何提高考试分数,却不愿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去怎样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缺失是学校教育的普遍现象。有些学校即便是开展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也只是停留在浅层阶段的,确保学生不出什么大问题便好。此外,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下,也时常有着许多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课程为某些要中考、高考的“重要课程”让位的现象发生。

  (二)忽视对青少年个体生命的尊重

  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教育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怪现象。一种是有传统的“打是疼骂是爱”教育观念导致的体罚现象;一种是体罚过重和民主平等意识引起的“教师敢怒不敢管”现象。对于体罚现象,毋容置疑,许多人都容易理解这明显是对青少年个体生命的不尊重,尤其是在教师体罚过重时。那么教师的“敢怒不敢管”呢?何以理解这也体现忽视对青少年个体生命的尊重。不可否认,反对体罚、提倡师生平等是一种进步。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当教师连教育学生的勇气都丧失了,何谈“育人”?何谈对青少年生命的尊重?另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发现一种情况,有些教师在想管却不敢管的时候会难抑愤怒地对学生说:“我不敢骂你们,万一你们想不开,我的职业生涯就毁

  了”之类的话。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不仅是教师的不幸也是学生的不幸。诸如此类的话一说出口,教师不仅仅是在诉说自身的悲哀,也在侧面地告诉学生:老师怕我们,我们可以用轻生、自杀来阻止老师管我们。从这个角度思考,教师的“敢怒不敢管”不也是对青少年个体生命的不尊重吗?如若不认同,我们可以联想在家庭中有多少孩子在父母产生冲突时会用绝食、自闭等伤害自己的手段来令父母屈服妥协的。

  (三)生死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意味浓重

  学校教育中缺乏生命教育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少有的生命教育中生死教育更加匮乏。在生死教育中,学校更多的是告诉学生生命是从何而来,告诉学生要珍惜生命。生命教育更多是停留在为什么而非怎么做阶段。而在生命教育中的生死教育,學校告诉学生怎么面对死亡,但更多的不是一种正面的、理性的面对死亡的教育,而是一种在集体主义原则的指导下的以所谓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死亡的“蔑视”教育。这样的生死教育集体主义意味浓重,它告诉青少年别人的生命是珍贵的,要珍爱别人的生命,却没有告诉青少年自己的生命也是珍贵的,在尊重他人生命的同时也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综上所述,导致青少年自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学校对生命、心理教育的不重视,缺乏青少年生命、心理教育;部分教师忽视对青少年个体生命的尊重;学校生死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意味浓重等等。因此,学校根据多方面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防止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发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学校防止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对策

  面对青少年自杀问题,学校要给予重视,要认真反思其产生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匆忙处理就可以了。此外,学校还需要懂得防微杜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发生。

  (一)学校教育要具有生命性,重视生命教育

  学校教育要具有生命性,是指学校要明白受教育的青少年是一个个有意识、有思想的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一张张空白、简单、可以任意摆弄的白纸。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学校教育应该具有生命性,应该以人为本。同时,学校要重视生命教育,要深入、有序地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要教会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青少年生命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二)协调师生关系,体现对青少年个体生命的尊重

  协调师生关系对防止青少年自杀现象大有裨益。教师作为青少年人生之路的重要引导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首先要真正用心去关爱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教导学生,学生才能体会到来自教师的爱、教师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无论是教师体罚学生还是教师的“敢怒不敢管”,都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体现了教师忽视对

  青少年个体生命的尊重。对此,学校要协调师生关系,体现对青少年个体生命的尊重。第一,学校要禁止体罚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身体发肤,防止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发生。第二,学校要善于调解师生之间的矛盾,既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又要维护教师的指导地位。学校要协调师生关系,使两者做到相互尊重。只有师生两者的关系和谐,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对青少年个体生命的尊重。

  (三)引导青少年尊重并珍爱生命,爱他人也爱自己

  学校教育要教导青少年懂得关爱他人、为人民服务固然是没错的,但同时也应该教导青少年学会爱惜自己、为自己着想。学校生死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意味浓重教会了青少年该如何以集体利益为重、为大我舍小我,教会了青少年舍己为人,却忽视了教会他们在为他人的同时也想想自己。正确的学校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是引导青少年尊重并珍爱生命,爱他人也爱自己。那么,怎么样去引导青少年尊重并珍爱生命,爱他人也爱自己呢?学校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学校要引导青少年做到:

  1.学会珍惜

  青少年要懂得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的生命都弥足珍贵。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能再重来。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何珍惜可贵的生命呢?每个人都应该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看成是最后一天来度过。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人们才会倍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时间,认认真真地爱惜自己的生命。

  2.做到“不后悔”

  做到“不后悔”,是指青少年要好好珍惜当下的生活,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做过一些不太对的事,但不管怎么样,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青少年要记住:再多的困难和挫折,只要跨过了就好;犯过的错误,改正了不再犯便好。生命如此宝贵,没有必要花时间在“后悔”上。因此,珍爱生命,青少年要做到“不后悔”。

  3.記住“不要紧”

  无论是爱他人还是爱自己,青少年都应该记住“不要紧”。记住“不要紧”,青少年才能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懂得如何处理矛盾,与他人和谐相处,做到更好地爱他人。记住“不要紧”,青少年才能在生活的困苦中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勇敢地克服困难,更好地爱自己。总之,记住“不要紧”使得青少年正确面对现实的生活,提高应对生活困境、痛苦的能力,认识与体验生命的智慧与力量。

  总之,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分析青少年自杀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不乏生命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个体生命的不尊重、生死教育中集体主义意味浓重等等。对此,学校要做到重视生命教育,尊重青少年的个体生命,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引导青少年学会

  尊重和爱惜生命,学会爱他人也爱自己等等。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只有做到正确的教育青少年,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才能有效地防止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2】尹伶俐.从青少年自杀现象看学校的生命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570-574.

  【3】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8-11.

  【4】刘宏森.外滩踩踏:青少年生命教育警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01):13-18.

  【5】刘慧.生死教育:学校生命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之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02):31-34.

  作者简介:姓名:刘敏;出生年月:1993年12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西博白县;工作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三: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青少年自杀原因及对策

  作者:蔡梦婷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第04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健康”一词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解释为“健康不单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正常的社会适应”。初中阶段是一个儿童步入成人期的过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个人气质,性格,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影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生理成熟等这些因素既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又能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就有关青少年心理自杀倾向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自杀倾向

  自杀这一心理社会问题每年都引起全球的关注。我国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已属于世界上的高自杀率国家之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达28.7万人,有200萬人自杀未遂。百度搜索“青少年自杀”足足有2807000000条。自杀已是我国全人群的第5位死因。更值得关注的是,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杀倾向严重性。一个人的死亡会给亲朋好友带来痛苦和伤害,这种痛苦和伤害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所以正确分析和对待青少年自杀倾向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青少年自杀原因

  1.个人因素

  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年龄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总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愿向成人袒露,他们对成人产生一种难以抗拒的不信任感,他们认为成人不能理解他们,因此对成人的态度是不满和不信任的。但他们又时常感到孤单和寂寞,渴望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分享喜怒哀乐,所以他们也需要朋友情感的支撑。一旦他们所处的人际关系紧张就特容易消极厌世,自暴自弃。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若受到责备,内心抗压能力弱,自我意识弱,自尊心又强,所以容易冲动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推荐访问: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对策 青少年 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