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9篇)

篇一: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一、打造学校理念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山东省莱芜市第二中学不仅注重发展“硬实力”,还通过文化建

  设提升“软实力”,将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求

  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努力践行“把学校办成一所让师生

  终生难忘的学校”的办学目标。

  在学校总体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校集思广益,凝练总结出了

  “三

  全三发”的办学新理念。“三全”,即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打造人

  本校园,全心培育合格学生。“三发”,即发扬优良校风,发挥全员才

  智,发展学校实力。提出了“规范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模式,享受工

  作、快乐人生、体验成功,追求有价值的生命历程”的教师管理理念

  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管理理

  念。

  二、打造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开放课程体系

  一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设置方

  案》。对教师提出了

  “1+1+T的方案,要求每一位教师除开好一门必

  修课程、一门选修课程外,还能自主开发一门校本课程。目前,学校

  已

  开发出《礼仪》、《明德》、《走进二中》等30多门校本课程。

  二是开好研究性学习及特色课程。

  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

  深入农村、厂矿企业等进行参观考察,培养实践能力;开设绘画、篮

  球、舞蹈等20余项综合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搞好特色教

  学,开设韩语课及心育课。

  三、打造学校科研文化,彰显科研兴校特色

  一是办好两个讲座。开设“吐丝讲坛”,通过内约外请的方式,聘请专家登坛授课;举办“周末讲堂”,从加强人生修养、培养学习

  兴趣等方面拓展学生知识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焦波教授的感恩教育

  报告、省高校工委田建国教授的师德建设报告、北京四中网校吴青薇

  老师的学习方法主题讲座都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二是搞好课题研究。完善教科室一级部一备课组一任课教师

  “四

  级”科研网络,力求做到人人有课题、科科有课题;办好教科研杂志

  《吐丝科研》,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打造学校环境文化,凸显文化育人理念

  一是建设优美的学校环境。投入大量资金,搞好校园的绿化、美

  化。学校绿树婆娑、繁花似锦、碧草如茵,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既

  有古代书院的幽静,又有现代学校的气派,堪称经典书香校园。

  二是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上

  学年,在校舍的布局规划、色彩搭配、校标创意、校园美化绿化等方

  面,我校注重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初步形成了特有的广场文化、教育

  基地文化、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如“拥抱未来”音乐广场,中央雕

  塑命名为“超越”,象征永远进取,永争上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

  刻提醒学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美好时光;教学楼文化,一层一个主题,增强了学生成人、成才的决心;宿舍文化,让每一块

  墙壁说话,激励学生立德树人。构建人性化、人文化的育人环境,正

  是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创设文化和谐校园理念的有力体现。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芜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刘颖)

篇二: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以“致美文化”引领发展

  打造学校特色教育品牌

  作者:林文彩

  来源:《师道(教研)》2021年第1期

  文/广州市番禺区万翔学校

  林文彩

  《论衡》有云:士君子则砥砺德行,至善至美,国之兴也。万翔学校在“上品教化”的理念引领下,以“致美”打造学校教育品牌,以文化丰富学校内涵,强调教育与人才培养要由内而外,实现理念内涵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以校园文化提升师生个体精神境界,引领其形成至善的德性与至美的品质。

  一、教育之本:厚德载物,德美兼修

  德为教育之本,有德方能成才,有美方能至善。“致美文化”作为万翔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至善至美”的思想融入到了教学、育人、建设各个领域,行诸笔端,见诸谈吐,存诸环境,现诸活动。“至善至美”是一种永远追求的境界,为了追求这个境界,万翔学校以“厚德载物,德美兼修”为教育之本,强调教育应做到“德美兼修,相融相济”,学校教育要以德行为先,美育为要,智育为德育、美育之途径,教书也罢,育人也罢,都应将德、美作为起点,秉承“致美教育”,使得教书育人皆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以人文之优带动学校教育发展,彰显万翔校园教育与文化之特色。

  二、办学之本:以美育人,以德立品

  万翔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以美育人,以德立品”。其中“以美育人”是指学校以美的形象、美的标准、美的追求,由内而外实现思想境界、理念追求之升华,鞭策自身负重前行,在学习、实践与发展中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形成感悟美的“思想”、具有升华个人的“美德”。以美育人,强调通过艺术、文化等引领学生在发现美、感悟美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不断地提升自身审美水平。“以德立品”,是以高尚的品德、优良的道德标准,结合社会实际、教育内容、教师个人魅力,引领学生在德育实践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完善的道德准则、具有较强的道德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发展之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致美教育就是一种追求至高境界的教育,要求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精神风貌,学校文化也要随之不断改进,“美行”“德行”是万翔学校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万翔学校的教师,在手植桃李、拓宽自己的从教道路的同时,还要成长为于外在有着美的教师风度,于内在有着美的教育灵魂,是一个怀美行、养美才、增美智、享美誉的优秀教师。如此,才能成为践行“砥砺德行、至善至美”之理念的至美教师。

  因而,学校在精神层面上,极力加强“致美”课堂、第二课堂的文化建设,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师德、师能、师智为目标,打造内涵丰富、教学力量突出的高品质师资队伍,营造和美班级文化。学校既通过硬件美化、软件内化让美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劳的全面发展,又在育人中以德美为先,以“德行”“美行”作为校风总纲,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强调以劳动为荣,以美的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以德的言行引领人、美化人,倾力打造和美校园。

  四、管理之本:人本

  和谐

  精细

  高效

篇三: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用文化引领、推动学校迈向一流名校

  文化是一种力,文化力。文化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财富,是教育之“力”,是学校凝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办学校就是办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最主要的载体,是学校内外形象的呈现和办学实力提升的象征,是学校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学校要创出品牌、办出特色,不是靠表面轰轰烈烈的一系列活动,而是靠文化的引领。因为品牌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

  萃英中学是即墨市目前唯一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美丽学府。硬件设施达省标准化标准,办学条件一流。校园建筑“品”字型布局,典雅大气,环境优美怡人。师资一流,全市统一择优调配。实施小班化教学,学生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自启用以来,倍受社会关注,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发展寄予了厚重的期望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对学校发展作出了这样的战略定位:建设成为青岛市乃至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特色精品名校。面对学校发展的现实基础、学校发展的教育环境、学校发展的社会需求,如何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谋划学校内涵发展蓝图,这是事关萃英中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俗话说: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这是社会生活的一般真理,学校建设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求一个支点,一个足以支撑学校快速发展、优质发展的支点,一个把萃英中学办成.

  一流名校的支点。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人才的竞争、制度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而从深层次去看,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竞争。打造一流的学校靠什么?靠文化。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已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那么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我们从文化的视角高起点审视和谋划学校发展,以文化建设为支点,确立了文化奠基,内涵发展,高位求进,用文化的力量来推动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以理念文化领跑学校高品位可持续发展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背景的浓缩,是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它指引着办学方向,体现着办学特色,引领着育人方向。理念文化关系到学校是否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主张“走向理念办学”,强调学校不能拘泥于陈旧的管理模式和满足于短期的规模效益,而应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社会对萃英中学的发展期望,我们确立了“先进理念成就特色品牌学校,精准管理塑造高雅品位教师,优质教育培养优秀品格学生”的办学宗旨。它阐明了本校办学的目的、使命、理想及总的行动原则。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可以简要地这样理解:1.理念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先导。“先进”,代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只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强大的持久的动力。特色是品牌的基础和标志,品牌是特色发展层次和水平的体现。一所学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才能不断做大做强。2.精准化的含义就是目标准,管理精,做事细,效度高。只有精准化,才能表达出现代社会发展对人们思想、工作、行为的要求。品位,是生活的本质和内涵,需要经过长期的自修和锤炼才能生成。有品位的教师都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渊博的知识内涵,幽默的语言表达,灵活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求精的进取精神,敏锐的洞察能力,高超的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3.优质教育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简言之,即适性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一个人变成一个真正的人,让原本这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的真谛就是让高尚品格在学生的灵魂中扎根,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办学要以学校发展为核心,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前提,三个发展互为一体,互相促进,不可分割。人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教育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由此,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的核心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

  .

  艾·阿德勒在《理性人性》一书中指出:“学校是每个儿童在其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场景。因此,它必须能够满足健康的精神成长的要求。只有当学校与健康的精神发展的必要性保持和谐,我们才说这是一个好学校。”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谐共进就是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形成学校发展过程中人与人的和谐,人和学校环境的和谐,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在“和谐”发展框架内突破创新、开拓进取,共同成长成功。

  在“以人为本、和谐共进”核心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探索构建生本·生态教育体系,打造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框架主体。生态平衡、生态和谐是一个已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而学校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应试教育是非生态的,是强制性的、掠夺性的教育,它剥夺了师生尊严、自由而和谐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破坏了师生生命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现代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尊重生命,尊重师生内心的发展需求。构建生本·生态教育体系,正是生态平衡与和谐这一观念在学校管理上的移植或借用。其基本内涵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思考学校教育问题,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创造一种有利于学校管理系统中各生态主体(教师、学生与各级管理者)自身发展和相互协调作用的机制,创建学校自然生态的教育环境,营造学校人文生态的教育氛围,从而造成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的整体和谐(既有共性要求,又相对保持个性差异)的组织.

  环境,充分开发个体生命潜能,顺应并促进每个生命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打造学校特色,营造“生态和谐校园”。

  我校构建的生本·生态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是,以生本·生态德育、生本·生态课堂、生态型学校管理、生态型学校文化为抓手,营造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功。

  二、以精准管理文化构建现代学校特征的管理体系

  人类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个精准化的时代正大步走来,并在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我校精准管理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精细化管理,精准性落实。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向细节要质量。精准化落实强调的是“准”,“精”的目的和方向就在于“准”。只有精准化成为每一个教职工的日常工作方式,学校的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

  围绕精准的管理追求,我校以“统一领导—逐级负责—立足项目—相互配合”为管理方针,实施“五化”管理,即管理工作人性化

  、干部工作项目化、中心工作专业化、常规工作制度化、学生工作课程化,将一切管理定位为服务,替师生着想,替师生着急,替师生着落,努力为师生发展提供最优服务,使精准管理成为学校新常态。

  围绕精准的管理追求,我校以青岛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学校为契机,通过对制度进行梳理、调整、重建和创新,构建了以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学科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自主管理体系、.

  评价体系为主体的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以精准化为特征的校本管理的良性运作机制。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能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我校统一编印了《岗位工作标准》《安全管理指导手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书》,使教师工作具有程序感,追求规范化、精细化。

  围绕精准的管理追求,我校实行以“校务管理中心、教学指导处、学生工作处、服务保障处”四个版块为主体的项目化管理模式。部门工作就是由不同的项目组成,干部的角色定位就是项目负责人。积极探索“级部负责,模块管理”的新扁平化管理模式,将一个级部分为两个模块,由原来的一个年级主任负总责的方式改为两个主任负责、级部管理办公室协助管理的方式。细化和深化了年级主任负责制,将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教学和管理的合力。这种管理模式的改革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生产力。

  围绕精准的管理追求,我校坚持以“强化校本培训,提高教学指导力;强化环节管理,提高常规执行力;强化检查评价,提高教师执行常规工作内驱力”的工作思路,加强了教学的规范化、管理的科学化、检查的常规化、落实的制度化,构建了由督查室、教学指导处、学生工作处、级部模块管理、行政值日、学生会组成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检查落实网络,抓好通报整改,并与评价挂.

  钩,从而强化精准意识和提高精准能力。

  三、以教师文化建设带动学校品牌发展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成就一所一流的学校。要打造学校品牌,就必须着力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学校管理中,就是“教师第一”。

  教师的工作业绩=专业激情+专业技能+专业坚守。我校通过打造“德润萃英”教育品牌,加强师德教育,传递师德正能量,使教职工保持高涨的专业激情。学校统一编印了《做有灵魂的教育

  做有智慧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书,从铸师魂、优化课堂、提升学习力三个方面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备课组、教研组、学术委员会为主体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组织,让教师在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合作共赢,追求共同发展。全力搭建“培训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读书平台、引领平台、展示平台”六大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搭桥,营造促使教师成功的教育生态,阶梯式培养成功教师。以项目管理、团队式考核和绩效评价为抓手,对教师考核实施多元激励性评价,由传统的“评优”转为现在的“达优”,引领教师通过自身努力积极争先创优,增强发展的自信,使教师在专业上有参与感、行动上有效能感、职业上有成功感。

  四、以课程文化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课程开发与教学指导能力是学校竞争能力的核心。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课程文化的重建。

  .

  在办学过程中,我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优化学科性课程,强化活动性课程,加强隐形课程建设,注重校本课程开发。

  着力研究课堂教学,引导教师追求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个性教学三种递进境界,追求师生共进的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引领教师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探索构建生本·生态课堂。生本·生态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课堂上“将一切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构建学习型小组,建立小组评价激励机制,适当改变教学时间的安排,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让课堂形成强大的学习场。以生本·生态课堂为基本课型,进一步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本·生态课堂教学体系,宏观规范和指导教师课堂教学。

  五、以生本德育文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我校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构建生本·生态德育体系。以生活化、个性化、序列化、主体性德育为着力点,尊重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帮助学生精神世界的丰盈,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全员性的育人格局。

  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任课教师组团育人,每个导师从生活、学.

  习、心理、品德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为受导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适合的教育服务,为学生成长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深入推进学生自主管理,通过生本·生态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以学生会、值日班长、学习小组为载体的日常自我管理,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形式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自我完善。

  积极构建生态型评价体系,通过千分制和星级考核评价制度、学习小组评价制度等实施多元化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文化的力量正在拉动着萃英中学向着一流学校发展,文化也在引领着萃英中学的师生朝自己的教育理想迈进——“让学校彰显特色品牌,让教师充满高雅品位,让学生具有优秀品格”。

  登高望远,立足于现实,瞻望于未来,我们萃英人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因为,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所在。文化的根脉已经根植于萃英中学的发展之中。

  .

篇四: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打造“桥文化”校园文化品牌,引领学校发展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桥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以“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的务实共进”为出发点,按照建一所“具有较强文化兼容性的现代化品牌学校”的发展定位;遵循“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工作,学校不断超越”的建设目标;秉承“培养能与世界沟通,与未来对话的人”的育人价值观,为孩子们的人生架起通往世界和未来的桥梁;整合各方面资源,走内涵发展之路,打造出“全力以赴,通理实学”的教育文化品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源泉、新动力。

  一、顶层设计、分步推进、构建文化体系

  2014年,学校抓住荔湾区大坦沙岛开发、荔湾教育蓬勃发展的机遇,为了努力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提出了打造“桥文化”特色办学之路,通过“通实教育”这一办学特色的创建,明晰学校的发展思路,规范、完善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

  1.精神文化

  学校挖掘桥的内涵,确立了“桥文化”这一学校文化。双桥,一语双关,既指的是校名“双桥”,又意含“与世界沟通”“与未来对

  话”两座桥,这两座桥正是桥文化的核心内涵,桥文化为孩子们的人生架起了通往世界和未来的桥梁。确立了“全力以赴务实共进”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理念,努力建设一支锐意进取、具有国际视野,能跨学科、跨学段教学的教师队伍,致力于培育学生具有BRIDGE精神(信念、探究、自主、勤奋、友善、平等),让核心文化逐渐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

  2.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落脚点,是形成学校优质品牌、促进特色发展的“根”。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及校本课程两部分。

  (1)基礎课程包括国家性课程、地方性课程,学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执行并完成教学任务。

  (2)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由学校“桥文化”办学特色为核心,开设“自我管理”“科学探究”“国际理解”“生涯规划”四个课程模块,约30个

  活动课程,采取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活动实践等实施方法,采用课堂考核、过程评价、成果展示等评价体系,达成培养双桥学子的育人目标。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保障体系和措施,也是形成学校品牌的重要支撑力量。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岗位职责、《德育工作手册》《教学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汇编,建构起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和规范

  管理的制度文化体系。通过由分管校长、各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质量监控小组,对全校的教学质量、班主任工作、后勤管理等环节进行常规化的随机抽查、督导和反馈,从全方位督查学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实现了学校系统、科学的管理,满足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育公平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4.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学校经过长期沉淀而成的精神特征,它会潜移默化地内化师生的认知,熏染学生的情感,外化为师生的言行举止。学校以“桥文化”为切入点,以营造文化品位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经费投人,科学规划学校整体布局,使教学、运动、生活区域功能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在规划中,学校更注重校园景观的建设,景观建设中突出“桥文化”元素,通过几年时间的改建,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5.视觉文化

  学校将校标用于校旗、校徽、班牌、室牌、工作牌、信封、文件袋等项目的设计和校舍及配套设施上,还制作了学校宣传片。视觉文化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整体形象的提升、校园文化的普及,体现、维护和宣传了具有“桥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形象。

  二、突出亮点,以点带面,打造文化品牌

  学校通过重点呈现三大文化亮点,构建四大文化典礼、打造五大文化节日,营造六大文化阵地,开展七大主题活动,编写富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桥文化”校本教材,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学校的“桥文化”建设,凸显学校的个性形象。

  (一)三大校园文化亮点

  1.女子足球队

  荔湾区双桥学校作为广州市足球推广学校,在足球进班级、进课堂的基础上,2014年组队首次参加荔湾区中小学生足球比赛,获第八名,2015年获得第六名,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冠军,2017年代表荔湾区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足球比赛获得季军。自成立至今虽然队员不断更替,可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却一直传递着,这支没任何足球功底的草根队伍,经过刻苦的磨炼,从区赛冲到市赛。她们的励志故事是“全力以赴,务实共进”校园精神的最好诠释,鼓舞着双桥人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2.“心灵之桥”剪纸社

  在我国,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民间艺术,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学校开设了剪纸艺术校本课程,成立了“心灵之桥”剪纸社团,通过利用各类剪纸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剪纸和剪纸技能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陶冶情操,锤炼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师生结合地域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剪出了广州珠江上的八座桥梁和世界上的许多著名桥梁,举办了剪纸画廊,并把优秀的作品装裱上墙,让师生深刻理解桥梁结构和造型艺术、桥梁精神。

  3.国旗护卫队

  国旗护卫队有别于其他学生团体,由于其所从事的国旗护卫工作具有特殊性、崇高性、宣传性、示范性,决定了其必须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管理,严密的组织去应对。国旗护卫队2014年组建至今,已经历经4届,国旗护卫队以其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出色的完成了每一次升降旗任务,它现已成为双桥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四大文化典礼

  开学典礼(开笔礼),毕业典礼,散学典礼,祭先烈典礼。

  (三)五大文化节日

  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芒果节。

  (四)六大校园文化阵地

  校史校情等功能室文化,班级及班会课文化,图书室文化,校道楼梯文化,食堂文化,卫生间文化。

  (五)七大主题活动

  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家校协同教育。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品牌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学校文化建设既是学校品牌发展的一部分,也是促进学校品牌发展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双桥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着力构建“桥文化”校园文化品牌,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营造了良好的校风校貌,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推

  动了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的共同发展和成长,引领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篇五: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文化引领办学特色成就品牌——快速优质发展的深圳市南湾学校

  佚

  名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12(000)004【摘

  要】在教学上,学校坚持“教学从本”,主张给孩子适合的教育,强调教学贵在立足课堂,让学生真正学懂会用。为此学校积极引导教师潜心做“五个研究”:研究学生,研究文本,研究过程,研究策略,研究评价;指导教师在“三同”(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同班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1【相关文献】

  1.文化引领办学特色成就品牌——快速优质发展的深圳市南湾学校2.做好小事情成就好学校--用“东渡文化”引领学校品牌发展的实践研究3.做好小事情

  成就好学校——用“东渡文化”引领学校品牌发展的实践研究4.创新引领潮流

  品牌成就经典——深圳市洁亚清洁服务有限公司2012年工作综述5.依托办学特色

  打造品牌学校——深圳市笋岗小学特色教育办学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打造学校品牌文化推进特色创建工作

  特色学校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

  著育人效益的学校。但是,在建设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人们更多

  地关注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展露显性的、外在的形象,却忽视学

  校隐性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的独特神韵。

  更有一些人认为,特色建

  设就是学校开设了有特色的项目或者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过人的成绩,其思想始终仅停留在独特“肤色”,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文化。我们认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应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文化、教研文化、管理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建设培育特色学

  校的根基,努力开拓,不断创新。

  、注重理论的跟进,构建科学的校本管理文化,兴特色学

  校之魂

  (一)注重学习与借鉴,挖掘理论文化,以先进的理念指引

  创建工作

  站在教育教学实际及教育发展的角度看,特色学校建设首先

  是一种需要,是学校发展、提升质量的一种需要。我们承认落后,但更懂得发展,这就需要用特色理念、特色文化来引领我们走出

  低谷,走向阳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创建学校特色首先要有科学的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是学校一

  切工作的指南,我们要注重学校理念文化的建设,坚持学习先进

  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审视

  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努力更新教育思想。

  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努力站在更高处认识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全面思考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路、方法,确定实施策略。最终,我

  们结合学校实际,集全体教师的思想成果,制定了适合我校持续

  发展的总体特色目标:依托教研优势,优化课程实施,加强管理

  文化创建,构建优秀文化底蕴,打造名师队伍,培育创新型人才,形成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和优秀的办学成果。

  建设学校特色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进行。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制订了“步走”的发展策略:第一步,立足校情,寻求适合本校发展的优

  势,为特色建设jH准确定位,订好规划,形成方案,并着手实施;第二步,总结特色办学经验,发扬优势,反思不足,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第三步,加强与周围学校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不

  断丰富特色学校的内涵,整体推进学校特色化的进程,使学校走

  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事实证明,只有在先进理念和目标的引领下,特色学校的创

  建工作才有前瞻性和科学性。

  (二)调动团队激情文化,强化校本管理,以科学的管理为

  创建特色学校保驾护航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管理专业化终于冲破体制的坚冰在人们热切的期盼中“千呼万唤始出来”,学校也终于迎来

  了实施校本管理的春天。

  作为新时代的校长,理应义不容辞地投

  身教育改革的洪流,在校本管理中尽显身手,创造业绩。

  1.

  更新管理理念树特色。首先,校长应该更新管理理念,带

  领管理团队走出管理的深宫大院,彻底摈弃陈旧落后、呆板僵化

  的保守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服务型、人文化”管

  理理念。

  2.

  优化管理模式显特色。要重新审视建构学校的管理模式。

  废除行政型的森严等级制度,改写长期以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

  立甚至仇视的历史现状,建构一种决策科学、执行准确、反馈及

  时的新型管理模式,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协调统一、齐头

  并进的良好局面。

  3.

  实行目标管理创特色。

  学校管理是一项精细的工程,每一

  方面、每个环节都必须按标准做精、做细,才能使教育工程得到

  优质保证。由此可见,实行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是创造精品教

  育工程的必然选择。而只有让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组织、每一个管理单位、每一个管理者都明白并认真执行他们的目标任

  务、工作标准,才可能创建管理特色,为创建特色学校保驾护航。

  例如,我校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制定各项有形的规章

  制度的同时,又开办了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乡中学堂”,鼓励

  每一位教师在学堂中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堂的活动中发掘自身

  潜能,在学堂的比赛中超越自我,在学堂的研究中体现个性。在

  浓厚的“乡中学堂”文化氛围中全体教师实现了“在管理中励

  志、在引领中学习、在活动中激趣、在研究中成长、在课改中提

  高的管理效益,积淀了浓厚的管理文化,为特色学校的创建提供

  了强大的智力与情感支持。

  二、借助校本教研,打造研究文化底色,立特色学校之本

  一所学校的优劣,要看教学质量,而一所学校的发展要靠教

  学研究。

  创办特色学校更离不开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得好才能保证特色学校的质量。这是特色学校的根本。

  教学研究

  做几年来,我校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能力,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研修模式,形成了以教学研究为依托的独具特色的校本

  研究文化,教学研究成为了学校工作的一大亮点。

  早在课改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学校的研究思路:

  “以主题项

  目带动发展”、“以行动深化研究,以研究促进成长”。

  2008?2009年我们提出了“四课连滚”的校本研修模式,实现从“备课―讲课―研课―上课”的全程滚动。

  这一模式,极

  大地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受益面,使同伴互助制度有了

  有效的载体,锻炼了教师的基本功。

  2009~2010年,在锻炼教师基本功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对

  比式小课题行动研究”模式,我们的做法是:

  教研组根据实际情

  况确定教研活动主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研究主题为抓手,实现每节教学内容的“两备、两讲、两评、两反思、两案例”,使教研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以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2010年

  4月,我校先后派出十多名教师到河南郑州的名校

  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科特点,研讨学

  科的教学方法,推出各组的教学模式,编制“导学案”,打造高

  效课堂。

  2010年

  9月我校积极尝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

  模式,以教研组长为第一梯队,行政组全体同志为第二梯队,带

  领全体老师努力探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思想和

  方法,人人上尝试课、研究课,结合传统教学经验,掀起了一轮

  又一轮教改实验高潮。

  在学生中,我们不断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

  学改革的良机,积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不断提高创

  新能力。

  四课连滚”、“对比式小课题行动研究”等研修模式,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形成使我校的教学改革独

  具特色,借助教学改革,我校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教学质量显著

  提高,最明显的是学生素质普遍提高,表现欲望特别强烈,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城里的孩子,这一点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一致认同。

  教学改革也因此成为了学

  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县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学校多次

  被评为市级“教学管理先进校”、校本研修先进集体”。

  三、依托课程改革,丰富课程文化底色,探特色校本资源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校课程设置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改变以“授受知识”为主的单一课

  程体系,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性课程与选修

  性课程并行的课程体系,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

  级的课程管理。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

  因此,

  生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要途径。

  学校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课程特色建设,首先要建

  立与特色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

  其次要开展学科特色建设,构

  筑发展学校特色的核心工程。

  我校特别重视校本课程建设。例如,我们积极开设的艺术

  “根雕”校本课程,是我们认真考虑、慎重选择的结果。根雕是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几千年沉

  浮而长盛不衰,是一项融创造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精品艺术,对培

  养学生凝心静气的性情和不断创新、敢于求变的精神均有很好的作用。我校有三位老师在根雕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学校后面临山,又可以供应大量的根雕素材。

  经过充分调研,大部分学生对根雕

  有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项活动得到学生的普遍

  欢迎。我们多次举行作品展示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根雕艺

  术的兴趣。

  我们又进一步分析、思考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艺术根雕”课程带动了布艺、绘画、标本制作等各项

  兴趣小组活动,推动了玉米皮工艺的研究、蛋壳利用价值的研究、家乡特产―仙景山苹果与家乡经济的研究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实

  践课题的研究,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喜爱的活动。

  从而开发研

  究优秀传统文化以熏陶学生的性情,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发潜能,提高整体素质。不仅培养了

  学生的能力,还丰富了课程资源,培养了师生的创造品质,弘扬

  了创新精神,打造了课程文化品牌,学校的特色建设也因此充满

  了生机与活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

  动已经成为了学校的品牌课程,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与网络对对碰”、“家乡名片”、“我的校园我做

  主”“时尚与健康”“玉米皮工艺的研究”、“蛋壳利用价值

  的研究”、“家乡特产―仙景山苹果与家乡经济的研究”等主题

  已作为资源包保留了下来,校本课程《家乡巨变》、《根雕》

  家乡特产》、《家乡旅游》、《网络游戏集锦》、《节日文化》

  等赢得了学生喜爱,其中《根雕》、《标本制作》获得了国家奖

  励。我校

  2005年被评为市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校,2008年

  被定为省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校,市级教学管理先进校,年获市级综合实践活动先进校,获市级特色学校创建先进单位,2010年承办市综合200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经验交流现场会,2011年

  承办市综合实践活动送课下乡现场会,承担县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研究现场会。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各项才艺都淋漓尽致地展现

  出来,其中李景贵教师的根雕作品、梁海娥老师的玉米皮手工工

  艺作品、王芳的标本贴画、李素艳的苹果包装设计等多项成果都

  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其内涵的精神文化更增强了我们创建优

  质课程文化、打造学校特色的信心和决心。

  “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发展”,依托管

  理文化、课程文化、研究文化三个抓手,我们已经打造了学校管

  理、课程实施、校本研究三个方面的乡镇中学品牌,实现了教学

  质量的大飞跃,走上了特色建设持续发展之路。

  愿我们高瞻远瞩,用睿智超前的眼光、善思善谋的头脑、开放包容的胸怀,在教育

  的自由王国里尽情遨游,上下求索。

篇七: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打造农村特色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普及高中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农村中学在规模、师资、设备以及教学教研等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的形势,农村中学的发展举步维坚,其生存之道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立足农村实际,创办农村体系的办学理念特色

  农村中学的学生文化知识素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差且参差不齐,立足农村这样的实际,从充分体现教育本质的角度,我校提出了“为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材施教,促成每个学生长足发展”等的教学理念,将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转变到以人为,将教育行为向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转变,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将知识的传授与品德的培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成材与成人的结合,体现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探讨,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办学理念,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行为更加接近本校学生的实际.

  涵盖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诸多要素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能够不断引领和推动学校的发展,它关乎教育环境的优化、教师成长的方向、学生发展的质量,关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学校品牌的造就.事实上,一所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学校,一定拥有鲜明独特的校园文化,并能使其成为拉动学校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凤凰中学,地处革命贫困苏区,每年的招生人数约为700人。作为一所标准化合格示范学校,近几年经历了中考升学及课程改革的严峻考验,顺利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高位攀升以及素质教育的软着陆,我们清醒地看到:“应试”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时间+汗水"、“日光+灯光”的传统比拼做法已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势,必须果断纠正、彻底改革。

  因此,近两年来,我们审时度势,整改创新,以创建

  “实施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人本化管理,办人民满意的优质精品”为目标,积极挖掘学校各种资源,提升教育管理境界,逐步形成了彰显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因地制宜,科学筹划,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隐性课程,因为优美而高雅的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整体布局规划合理,整齐美观,然而校园品位层次不高,不具学校特色,文化底蕴不深,因此学校按照“全方位、高标准、创新性、独特性"的目标要求,利用已有物质文化设施,因地制宜地对校园进行二次包装,充分挖掘校园内现有的物质文化设施,再加以高品位的文化装饰,形成文明高雅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在走廊上、教室里悬挂警言名句、宣传字画,如:一楼的走廊以生命教育、安全为主,二楼以低碳环保为主,三楼以传统文化来烘托育人的氛围,“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寸土都育人”。各个班级也利用板报的形式进行设计和布置,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学校还在教学楼的门口安装电子滚动屏等进行宣传;无时无刻不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文明,从而奋发向上,自觉守纪。

  学校不仅利用隐形环境的教育作用,还充分利用校刊、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加大对养成教育的宣传教育,规定每班每月出一期主题专刊,广播站定时播送宣传稿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的环境更适合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更具有学校特色,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真正体现了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

  校园物质文化突出体现在校园主体建筑的设计布局、校园景点的匠心打造及其内蕴的文化创意上.

  整个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将观赏性、教育性、人文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虽是培育英才的校园,更是姹紫嫣红的花园、温馨怡人的家园、整洁优美的学园、强身健体的乐园.

  二、优化教师资源,创建农村体系的教师队伍建设特色

  教育的宗旨是人,成败的关键是人,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是智能的坟墓.学校的立足之本是质量和特色,办学的关键是教师,名校靠名师支撑,名生靠名师铸就,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最终实现学校的高质量、有特色.21世纪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担当这个历史重任的教师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特别是农村普通中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更让我们担忧,师资力量薄弱,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偏低,一所学校要促进内涵发展,就必须优化学校内在元素——教师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已成为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发展内涵、创建特色、打造品牌成为学校发展的主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树立以立德育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丰富立意高远、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一)建立极富前瞻性和亲和力的校长文化,培育生生不息的校园精神

  一个学校品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文化品位的高低.因此,我认为,作为校长,应带头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现代教育理论,走专业发展之路,做智慧型、学者型、专家型校长,既登高望远,又谦逊亲和,既高站位决策,又低重心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彰显人文精神,履行引领、服务职能,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课堂文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学校,打造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因此,在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力促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形成“严教、善导、乐业、求新”的教风,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所学校要创造佳绩,办出特色,仅靠一位有强烈特色意识的校长是远远不够的,在校长创办特色的战略思路确定后,还要依赖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创办特色学校是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优势,另一方面在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随着改革的深化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哪里?如何去突破?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其素质的提高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因而选择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是一种明智的举措.

  教育科研要得以顺利实施,得先转化教师的思想,人的行动取决于人的思想,如果教师思想上没有改革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改革的行动,因此,抓教育科研,第一步就得抓思想的转变,为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抓理论学习,大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敢于揭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同时大力宣讲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动态和成功的经验,使教师们在思想上形成一种紧迫感.其次是走出校门,学习他人先进的教改经验,选择在教育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教学方法已形成特色的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观模学习,听取经验介绍,使教师们在行动上对教育科研产生一种急切感。

  不仅如此,我校许多教师还能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创造性地优化发展这一模式,努力追求同一理念统领之下多种课型的异彩纷呈,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既要立足“常态”,又要突破“常规",更要追求“常新”的思路。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系列变化,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目前,我校青年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评选时获奖的档次和数量明显提升。

  (三)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创建新型的自主学习文化

  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学校提出:“学习转型”的立足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三力”,即自主学习力、合作学习力和持续学习力,积极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育人理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的创新性,努力构建和谐向上的学习伙伴关系.这种新型的学习文化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乐于合作、善于创新,从而实现“双赢”和“多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开展了近两年的“互助型自主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积极构建校本文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包括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性、探究性、活动性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为此,我校积极构建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契合校情、学情的校本文化。在此文化理念的引领下,我校自2008年开始陆续编印了相关的校本教材,供学生参考,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需求。

  ①德育系列读本——《法纪教育》、《感恩教育》、《惜时教育》、《信心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吃苦教育》、《学法教育》;

  ②书法系列读本——《软笔书法》、《硬笔书法》;

  上述校本课程由校本教材的主编教师执教,学生自主选择,一定意义上补充、丰富、发展和完善了我校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彰显了独具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文化风采。

  四、完善制度文化,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制度是维系学校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一旦提升为体系完善的精神文化,将成为引领、规范干部和师生日常行为的良师益友。

  我校每年都要通过教代会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然后汇编成册,以便教职工学习和遵守.除这些具体的管理制度外,学校本着抓住核心,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的思路,强力推行“学、查、纠”长效机制和全员育人导师制,全力打造富有特色、富有魅力、富有成效的制度文化。

  (一)建立多位一体的“学、查、纠”长效机制

  学校要实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规范管理,就必须依法治校、完善机制和狠抓落实,要使这三者融为一体,且产生持久的效果,就必须建立多位一体的“学、查、纠"长效机制。

  具体做法是:管理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四个不同的层面都要定期开展学、查、纠活动,做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反馈,在“学"中“查”,在“查"中“纠”,在“纠”中“进",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螺旋式提升,切实走出“督查不严、记录不实、反馈不快、落实不力”的怪圈,努力践行“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走动式管理,近距离服务”的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持久的惯性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韧性,进而将此机制凝炼成为一抓就灵的“枢纽文化"。

  (二)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及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铸就“三全”育人文化

  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因此,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及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学校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团队,在保持现行班级或教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前提下,每班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均匀分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基本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导师,对组内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和指导,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育人管理格局,铸就“三全”育人文化。

  教师实行“一岗双责”制,即履行教书、育人双重职责,在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学业指导、生活指导方面,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法纪教育以及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提供全方位、科学化、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要求每名教师带5至8名学生,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必要时进行家访,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适时适度的家庭教育。导师要在建立工作记录袋,认真填写《全员育人手册》的同时,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随时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导师据此因材施教,及时修正培育方案。学校督查室牵头,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密切配合,成立了六个检查小组,按量化细则检查反馈,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班主任及导师的育人效果分别挂钩。各年级一周一汇总,一月一反馈.学期末兑现对班主任及教师的绩效奖励.

  这一制度经过实践尝试升华为教师自觉践行的育人文化,创新了德育的形式,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了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双赢目标.

  在探寻特色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特色项目并不等于特色学校。特色项目指的是学校工作某个方面已经形成或即将形成的特色,是局部特色。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一个局部向整体推进的过程,是由少数学生参与的优势项目向大多数学生参与的优势项目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探寻特色项目,即打造优势项目,它源于办学主体的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和成就意识,并以这些动力选择和打造优势项目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开端。创建特色还需要从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出发,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和论证,形成愿景和规划,给创特工作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重视特色展示,不断反思和提升。在特色建设规划中,我们学校注意随时收集、整理资料,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定期开展汇报活动,这不仅可以展示学校特色办学成果,推动特色建设活动的持续开展;还能加强阶段性特色创建工作的检阅和审视,提升特色建设品位;更能扩大学校特色建设的社会影响,展示活动要精心策划,力求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成效显著,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

  岁月如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似魂,特色与时俱进!我们坚信,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新的管理机制、育人模式和评价机制会不断完善,而校园特色文化之花会越开越艳,素质教育背景之下的品牌之果会越结越丰硕!

篇八: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用文化魅力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用文化魅力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所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多年来,东台市实验小学秉持“文化立校,品牌塑校,特色强校”的办学宗旨,锐意创新,大胆改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一、文化立校,让追求成为一种文化特质

  文化力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发展力。学校文化建设既是一种师生精神追求与品格塑造的提炼,更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计划。而文化力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塑造学校的文化特质,制定师生的共同愿景,通过内在修炼和外在熏陶,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予以凝练、渗透,进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让积极进取、独具特色的文化成为一种引领师生共同发展的谨慎追求。

  现场回放:20XX年,实小的新校区建成,办学条件苏北一流,来学校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随着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每年都补充分配或招聘教师,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新鲜血液的补充,为学校带来了生命力,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带来了行为方式的不同,也使学校管理面临新的问题。

  20XX年12月下旬,市教育局组织教育教学督导,下午第一节课要听课,听课对象由督导组随机抽取,一共听12节课。拿到听课名单,教导主任犯难了,原来,其中点到了潘筱韵老师的一节科学课,潘老师已经55周岁了,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退休了。她任教数学,科学课是兼任学科,教导主任向督导组的领导反映了这个情况,组长答复如果潘老师不想上可以换其他老师。教导主任征求潘老师的意见,潘老师说:“我教了一辈子的书,从来没有担心过被听课,现在都快1退休了,这个机会我更加珍惜,放心吧,我不会给学校丢脸的!”因为潘老师出色的表现、活泼的课堂、高效的教学,这节课被评为优秀等次。在交换意见的时候,督导组再次提起这件事,认为一个快退休的教师,这么热爱教育事业,这么珍惜学校荣誉,这是实小精神的个体反映。这件事在学校引起很大的反响。怎样把以潘老师为代表的这种实小精神发扬光大,变成每个实小人的自觉行为?把所有教师的价值取向统领到实小精神的轨道上来?这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思考。20XX年,学校组织申报了《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再造的实践策略的研究》的课题,20XX年被批准立项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开始了文化再造研究之旅。教师座谈会、研讨会召开了一次又一次,成尚荣、朱小曼、彭钢等专家一个接一个地走进校园,学校办学历程一次又一次地被解读,最终形成了“健康向上,享受成长”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了以“努力”为核心表述语的校训,学校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深度解读: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为所有师生认同并带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精神的整体体现,它代表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实小将文化建设放到了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认真回顾了学校办学历程,梳理办学理念,提炼出核心价值观,突出文化引领作用。东台实小地处黄海之滨,范公堤旁,这里属海洋文化圈,从古至今,祖祖辈辈就与大自然不断抗争,努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家园,围海造田,筑坝挡海,立灶晒盐,盐碱田改良,这里的人们血管里流淌的就是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抗争精神,同时又具有坚忍不拔、团结一心的品质。潘筱韵老师体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可贵的品格,这是地域文化的馈赠,也是百年办学历史的积淀,实小人用文化再造的行动,较好地实现了文化立校、内涵发展的目的。

  首先,建立了学校文化标杆。学校以“健康向上,享受成长”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确立了“建设富有文化底蕴、思想含量的实验性小学”的办学愿景,以“努力”为校训,积极打造为爱而努力、带着思想行走的实践家、研究型团队、个性化教师,培养“我努力,我快乐”的学生。这一切都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学校自身文化的核心力量,渗透着学校浑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也支撑着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思想、理论和精神气质。学校文化标杆的建立,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学校文化的个性,让师生有了行动的2指南。在办学积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实践,确立能被广大师生认可的具有可持续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是使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剂和内燃机。

  其次,文化再造凝聚了人心。在学校规模扩大、教师人数增加、组合情况多样化、原有学校文化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以《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文化再造的实践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为依托,重新提炼、打造实小的校园文化,特别是以潘筱韵这样的有文化代表性的教师个案研究,很好地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很多老实小教师在座谈、交流时,唤起了内心似曾相识的文化自豪感。大家都认为,老一辈实小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毫无怨言。今天,自己竟然被当作实小的精神旗帜飘扬在高高的文化标杆上,让同事学习、传诵,作为实小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很多后来进入实小的教师,特别是那些才完成从学生到人师角色转换的新教师,陡增敬重之情,重塑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能融入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感到无比自豪。

  二、教师发展,让研究成为一种常态文化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链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价值链上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价值创造”主要强调的是价值创造要素的吸纳与开发;“价值评价”强调的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价值考评体系;“价值分配”强调的是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和员工激励。价值的科学考评和价值的合理分配会促进价值的再创造。根据这一理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及价值的再创造。但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倦怠成了阻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如何激发教师再创造的激情,是学校管理策略研究的重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您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一遍又一遍咀嚼这句话后,学校领导班子提出:要让研究成为实小教师的工作常态,成为价值再创造的催化剂。基于此学校提出了“积极打造为爱而努力,带着思想行走的实践家、研究型团队、个性化教师”的教师团队文化。

  现场回放:丁晓美是师范音乐班毕业的,专业知识过硬,可塑性强。可工作两年后,她很迷茫,觉得前途暗淡。放学送路队时,家长跟语、数、外老师非常亲热,对自己这个音乐老师却熟视无睹,这样的落差让她很自卑,上起音乐课来也无精打采。她多次找校长要求换岗,想改教语文、数学,学校领导多次找她谈3心,开导她,并安排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和她青蓝结对,为她征订业务杂志,鼓励她撰写教学论文,创设平台让她上示范课、公开课,一个接一个的荣誉激发了她对音乐教学研究的热情,她终于由被动状态走进了自觉状态。20XX年,她光荣地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深度解读: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说:“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根本问题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教师之道尤其要锻炼。”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力量之源,研究是教书匠与人师的分水岭。如何引导所有教师热爱教科研、投身教科研,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教科研文化,以教师向上攀登的动力推动学校向前发展,这是教育管理者的智慧。为了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培养“研究型团队,个性化教师”,多年来,实小尤其注重为教师开辟教科研的“幸福之路”,把研究打造成常态文化。

  首先,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五级教师成长路径:合格教师、职业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厘清了教师发展的阶段,为教师的阶梯式发展搭建了桥梁。为了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个人成长目标,学校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机制:培训对象上有个体培训和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上有校本培训、班级培训、教科研培训、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形式上有校内培训、校外培训,甚至境外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方案。有效的机制带动了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劲头,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丰富了教师的阅历,使教师由过去“要求我”的被动式发展转变为“我要求”的主动式提升。

  其次,寻找专业成长突破点。教学研究不仅是提高师能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态度。为了打造教研文化常态,学校提出了“课堂教学研究常态化,校本教研模式化,课题研究特色化”,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思路。每周都组织适合于不同教龄阶段教师的各种类型大练兵活动,以系列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为导向,引导教师抓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向40分钟要知识、要能力、要方法、要情感态度价值观。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除了竞争性的比赛,还充分发挥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才干,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深入探索“备、说、议、讲、评”的校本教研新4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课题带教研,以项目促发展,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召开汇报会、交流会、点评会。学习、竞争、研究、反思,每一个环节都紧紧串联在一起,研究成为实小教师工作的一种方式,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丁晓美老师就是在课题研究中成长起来的特级教师。“九五”到“十五”,实小已完成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市级教科研课题几十项,“十一五”承担了六项省重点课题、十几项市级教科研课题。人人参与教研已成为实小的常态。

  三、特色办学,让教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是教育工作的主题。”简单的回答是: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高素质的人,必须通过创建特色学校来实现。办学特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学校没有个性特色,就不可能提供个性特色人才成长的环境。实践证明,越是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个性化教育特征就越突出。创建学校特色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个性化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灵魂。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坚守的意志和精细的能力。只有拥有开放的意识,才能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才能使教育不偏居一隅,盲目独大;只有拥有坚守的意志,才能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而坚持本真的教育理想,痴守教育最初的真谛,代代传承而不改青青本色;只有拥有精细的能力,才能润物细无声,于细微之处显精神,让教书育人的工程点滴卓越、尽善尽美。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实小全体师生秉承“以规范促发展,以品牌塑发展,以教师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爱心文化、书香文化、团队文化、艺体文化”的办学特色,寻找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努力打造办学品牌。

  现场回放:1993年深秋的一个早晨,学校门前一个捡废纸的老人引起了四(2)班的班主任詹小华老师的注意。老人佝偻的身躯、破旧的外套、憔悴的面容,让詹老师的心一阵阵地揪疼。经打听,老人叫洪和珍,邻居都叫她洪奶奶,没有子女,老伴已去世,孤单单的一个人住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车库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靠捡破烂维持生话。从那一天起,四(2)中队就成了洪奶奶的孩子,他们每个星期都在詹老师的带领下去帮洪奶奶整理房间、洗衣服,孩5子们从家里带来吃的、穿的和用的。孩子们来了,家长们也来了,孤苦伶仃的老人绽开了笑脸。三年过去了,四(2)中队成长为六(2)中队了,这个充满爱心的集体也要解散了。临毕业时,孩子们开了个会,洪奶奶怎么办?“别怕,还有我们!”现在的四(2)中队主动找他们,他们愿意接过这根爱心接力棒。就这样,一届又一届的四(2)中队传递着这根爱的接力棒。20XX年,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引起省委宣传部的重视,当年被评为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是全省教育系统唯一一件入选的事例。《新华日报》将学校爱心助孤事迹列为10年来“感动江苏”难忘的一幕。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学会感恩,接受爱的熏陶,20XX年学校100个中队,分别与100名孤寡老人结队。从此,“雏鹰助老情暖夕阳”爱心大接力活动成了学校的德育核心品牌,并为全国少先队核心品牌活动策划研讨班开放了现场。根据这一事迹编排的情景剧《将爱进行到底》参加了江苏省第五次少代会的开幕式演出。

  深度解读: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爱心助老”由德育活动成长为德育品牌,到今天形成爱心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孩子。足以说明,特色办学,让教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四(2)中队关爱洪奶奶,这一做就是13年,4745个日日夜夜,风雨无阻,从不间断,需要何等的毅力?这既是一份坚守,更是一份担当。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保证每天都有人陪洪奶奶说话,帮洪奶奶做事,有些家长轮到自己的孩子的那一天,也抽空陪孩子一起去。用他们的话说,这不仅是去关心一个孤寡老人,更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在教育自己,孩子学会了关心人,柔软了孩子的心。用学校少总辅杨茗根老师的话说:“我们陪伴了老人的后半生。”这是一份多么伟大的承诺啊!

  其次,要有锐意创新的思维。要让教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不仅需要执著的追求、痴情的爱恋,还要有不断创新的品质。从关爱洪和珍奶奶到为100位老人在实小重新安一个家,让100个中队的孩子分别走近100位老人的身边,去关爱他们,这是了不起的创新,实现了德育活动的质的飞跃,把德育活动做成了德育品牌、德育文化,扩大了参与活动的人数,扩大了社会影响,把学校变成了全社6会爱心教育的助推器。5000多名学生带动的是5000多个家庭,在东台大地形成了一支爱心大军,这样的创新价值无限。

  得益于学校文化的建设,东台实小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荣获中国特色学校、全国魅力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

  今后,我们将在如何把学校文化内化为每一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学校文化如何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细枝末节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将继续高举文化立校的大旗,不断实践、总结,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篇九: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

  .

  -以和美打造教育品牌

  用文化引领涵发展

  高密市夏庄中学

  夏庄中学位于素有“金夏庄”美誉的夏庄镇驻地。学校占地80余亩,现有28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150余名教师。整体设计科学大气,楼群耸立美观,教室窗明几净,餐厅干净整洁,宿舍整齐划一,场地开阔大方,设施完备齐全,校园绿意怏然。全部设施按照省标准化要求配置,是一所省规化学校。

  教化之本,源于学校;文明之基,倚赖教育。文化催生教育,学校涵育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弥漫于空气的人文气息,也是一种共存于个体的精神所在,可以说是一份修养,也是一种气质。它是我们学校涵发展的魂,行于笔端,见于谈吐,存于环境,现于活动。因此夏庄中学在教育局“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的理念引领下,以“和美”文化为核心,确立了“和衷兴教,美德育英”的办学策略,努力以“和美”打造学校教育品牌,用“文化”引领学校涵发展。

  一、探索和美教育涵,构建学校文化体系

  为了寻找学校的立校之本,培育学校的品牌之魂,夏庄中学立足校本实际,先后组织干部教师到胶州、日照新营和株洲等地的学校进行了考察和学习,举办了“学校教育论坛”,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进行了讨论和意见的征集,邀请了省市教科研有关专家对“和美教育”研究进行了深度的论证,最终确定了开展“和美教育”课题研究的思路。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夏庄中学明确了和美教育的核心理念,确立了“和衷兴教,美德育英”的办学策略,将涉及涵发展十个方面的容作为和美文化教育的十大切入点,努力构建四大版块的学校文化体系。

  和美文化教育十大切入点:

  理念文化凝聚一个“和”字;景观文化彰显一个“美”字;

  管理文化构建一个“正”字;安全管理落实一个“细”字;

  干部管理定位一个“严”字;教师管理突出一个“德”字;

  -

  -

  可修编-

  -

  .

  -学生管理体现一个“爱”字;教研工作抓牢一个“实”字;

  教育质量强调一个“硬”字;活动文化形成一个“彩”字。

  和美学校文化四大版块:

  理念文化

  景观文化

  管理文化

  活动文化

  二、凝聚“和谐尚美”的理念文化

  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我校的理念文化分为以下几部分:

  和美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美”。和美即“和谐、尚美”。

  “和”是“美”的基础,“美”是“和”的一种境界,“和为美之本,美为和之求”,就是要和谐施教,以美育人,使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家长和社会放心。

  学校的办学策略是“和衷兴教,美德育英”。“和衷兴教”倡导全体教师以振兴教育事业为己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敢于探索,不懈追求,以对得起家长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美德育英”倡导教师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与恒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培育学子,为社会打造精英人才。.学校的校训是“崇文树德,和乐尚美”。“崇文树德”指崇尚文化,学好文化,以德治校,立德树人;和乐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完美;尚美指希望教师做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教育者和践行者,希望学生做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校的校风是“勤勉质朴,竞先超越”。勤勉是勤劳、刻苦的意思,《论语》中的“天道酬勤”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勉、勤奋的人;质朴指人的品质和修养,朴实而不矫饰;竞先就是积极参与竞争,敢为人先,体现了一种敢创一流的决心和勇气,是一种积极奋进的人生观;超越是我们最终的求学境界。超越,就是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而走向成功。

  学校的教风是“博学善导,笃实创新”。博学,即勤奋努力、博闻强识、不断学习、追求卓越;善导,即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讲究艺术、善于赏识;笃实,是人的一种良好的品质,醇厚朴实,做人做-

  -

  可修编-

  -

  .

  -事要认真对待,脚踏实地;创新,意为工作和学习都要勇于开拓和创造,吐故纳新、推出新、破旧立新。

  学校的学风是“乐学善思,知行合一”。乐学就是乐于学习,就是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善思是敢于质疑,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知行合一源自于明代王守仁的《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学校的校徽设计:

  外形:外部形状为正圆形,两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将整个图案界划为中心和外缘两部分,中间是镂空的“高密市夏庄初级中学”的英语译音。整个外部造型具有不断向外辐射发展的视觉冲击感,寓意我校立足本地,打造一流名校的办学思想。

  色彩:整个校徽的色彩构成为绿色,绿色代表学校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绿色有舒适、和平、新鲜、青春、希望、安宁、温和之感觉,象征夏庄中学全体师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携手共勉,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同时,初中阶段作为人生的黄金阶段,绿色是青春的色彩,让青春气息在夏庄中学飞扬。

  构成元素:部的整个图案造型是和平鸽脚踩橄榄枝的图案,鸽子图案是“夏”字首字母的变形,橄榄枝是“庄”字首字母的变形。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脚踩橄榄枝展翅欲飞的鸽子形象,“鸽子”寓意“和平、和谐”,图案下面的英文字母是“夏庄中学”拼音的首字母。图案寓意是夏庄中学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鸽子,正带着美好的希望与憧憬飞向灿烂。

  三、彰显“和和美美”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最好的熏和教育,夏庄中学的校园文化分为楼群文化、道路文化、浮雕文化、奇石文化、橱窗文化、草坪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书香文化和报纸文化。

  楼群文化:学校分别以

  “和同”、“和雅”、“和衷”、“和勉”命名教学楼。“和衷”取其意“上下一心,和衷兴教”;“和雅”取其-

  -

  可修编-

  -

  .

  -意“和者为仁,雅者治学”;“和同”取其意“同心同德,相辅相成”;“和勉”取其意“和睦相处,互相勉励”。

  道路文化:学校分别以“太和”、“中和”、“保和”、“安和”命名道路。

  浮雕文化浓缩学校精神,彰显文化涵。“和美”图案位于和同楼与和勉楼的东山之上,诠释着“和谐尚美”的骄傲与理念。“梦想引领未来”图案位于“和衷”楼的东山之上,寓意着点亮学生的心灯,让他们带着梦想飞向未来。“足迹”图案位于餐厅和学术报告厅的东侧,寓意着一路走来一路歌,留下人生坚实而快乐的足迹。“托起明天的太阳”图案位于学术报告厅的西山北侧,寓意着夏庄中学的教师“正心至和,励行尚美”。“放飞希望”图案位于餐厅的西山南侧寓意着莘莘学子展开丰满的双翼,飞得更高。

  奇石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学校的奇石有:怒猊(ní)、虚怀、启哲、轩峙(xuānzhì)、有道正业、蹲躏(dūnlìn)、希冀(jì)等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立德树人的教育。

  一是通过分布在学校各处宣传橱窗、教室及花园、草坪文化牌的爱护环境的提示语、人生格言、名人名言、箴言佳句等,使学生理解“习惯就是素质”的涵。

  二是实施书香校园工程。为使阅读成为教师、学生的一种乐趣,进一步冶师生的情操,学校在教学楼长廊里设立了“好书阅读站”,启动了“5321”活动课程,(“5321”活动课程就是每天下午上课前五分钟进行《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国学的朗读与背诵,学生每周三篇日记,每个学生每学期阅读两本好书,每周进行一次30分钟的美文欣赏。)让学生在个性化、舒适化的阅读环境中自由阅读,整个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三是学校创办了《绿夏报》,每月一期,人手一份,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四是建立校园宣传长廊,将学校的理念、思路,学生和教师的重-

  -

  可修编-

  -

  .

  -大活动等向师生做好全面的宣传,知其道,行其道。

  四、构建“正心至和”的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制度是全体师生意识的共同体,是每一位师生的行为准则。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委员会、三级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考核小组和理财小组等管理机构,健全了校务委员议事、家长委员监督、教职工代表决议和校务公开等监督机制,制定了《夏庄中学学校管理制度集》。在夏庄中学,每一条制度的制定都广泛征集全员的意见,每一条制度的形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决议,每一件事情的实施都做到校务公开,让师生明明白白,做到公正透明。这样的制度充分尊重教师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这样的管理真正激发全员工作热情,形成了一股合力。学校管理最重要的方面是接受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的监督,让家长和社会知道教师在干什么,明白把教育经费投入到了什么地方,以更好的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学校以“家长评议学校报告制度”为龙头,成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全体家长会,办好家长开放日,公布校长、主任、班主任的,建立家长飞信群,公开透明的接受每一位家长的监督,接待每一位家长的咨询,接受家长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利用访问开展学校满意度调查。

  制度条文本身不是文化,但是师生和家长主动地参与学校制度的制定和工作管理的过程是科学规的,处处体现,彰显人文,体现了夏庄中学“正心至和”管理文化。

  1、定位“和衷共济”的干部文化

  (1)强化“团结实干,慎权体恤”干部工作作风

  “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凝聚力”是夏庄中学培养和管理干部的信条:干部就是全校师生的服务者,没有心理的优势,只有分工和责任的不同;干部是学校各项管理的排头兵,要讲大局、要讲团结,互相搭台,和衷共济;干部要用谦虚的为人、谦和的态度,率先垂,感召师生,赢得口碑。在干部管理上,夏庄中学努力形成“和衷共济,刚正有为”的干部工作作风,“领着老师干,干给大家看”的工作要求,-

  -

  可修编-

  -

  .

  -建立了中层干部岗位考核机制,明确了干部职责,对每个中层干部分管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提升了中层干部的工作效能。

  (2)开展干部读书,推进干部“一线工作法”

  作为中层干部,不仅要干好处室工作,还要业务精湛。这就需要干部保持高度的学习热忱和不甘人后的竞先精神。因此学校成立了中心读书领导小组,制定了《夏庄中学干部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制度》,扎实推进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和干部读书学习七个一活动,即每天至少和一名教师进行一次交流;每天至少发现一处工作亮点;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教研活动;每周至少听评一个年级的课;每季度至少撰写一篇研究文章;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论坛交流;每学年进行一次述职报告。坚持学校领导干部带头上课、每周落实推门听课,参加大集备和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干部专业领导水平和实干能力。同时,每周的班子会,中层领导都将上周工作总结和下周工作打算进行述,一起探讨管理上的经验与教训;外出学习归来,都会在第一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所见所悟,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比赛竞赛,都会积极参与,以身作则,为教师树立榜样。

  在夏庄中学校园里,我们最常见的是干部们“勤走、勤看、勤问、勤记”的身影,也能感悟“和衷共济”干部文化。

  2、打造“美德育英”的教师文化

  (1)开展“修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活动

  学校首先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和行风建设,着重从教师的仪表、语言、气质、神态、德行、学识、心灵、情感、智慧等十个方面开展教师职业素养十项修养教育,开展教师修养每天十问活动。其次关注教师的读书学习。向教师推荐优秀图书,鼓励教师读书学习、著书立说,开展教师读书学习六个一活动即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每学期命一套教学质量检测题;每学期作一次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叙事、日志或故事;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案例或论文。并以教师读书学习活动为契机,开展读书报告会,评选读书先进个人。最后通过评选“月度人物”、“感动校园人-

  -

  可修编-

  -

  .

  -物”、“我最爱戴的老师”等活动,激励赞赏教师,成就教师幸福人生。

  (2)细化目标,分层管理,组建“和美教师”团队

  教师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教师生活背景、个体经验、知识层面的不同,在充分理解与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分层设标、分层管理、分层培养的模式,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让每个教师的都能得到最理想的发展。同时依据教师发展阶段,将教师分为成熟期、成长期和适应期三个层次,实行分层培养管理。对成熟期的教师,开展“名师”打造工程,积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并施加一定压力,促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对成长期教师,开展“特色”培养工程,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形成个人教育亮点和品牌,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对适应期教师,开展“青蓝”提升工程,通过师徒结对互助、观摩名师课堂、课堂教学学标达标、基本功大赛等方式,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

  在和美的天空下,“博学善导,笃实创新”的教师用和谐而美、美而和谐的教育思想,用“师心慈、师仪端、师风正、师志坚、师学勤、师业精、师纪严、师德育”等师德八条的魅力展现,让夏庄中学“美德育英”的教师文化绽放光彩。

  3、注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文化

  良好的习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去付诸实施: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首先,要求老师在开学前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渗透习惯教育的教学计划;其次,将渗透工作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再次,在教研活动与评估考核中,不同程度地把养成教育渗透教学情况作为重要条件,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加强实践锻炼教育。如:为了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我校开展了"今天我当家"、"记住父母的生日"等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跟着父母做家务,既体验了生活,又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培养-

  -

  可修编-

  -

  .

  -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实践锻炼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道德品质上追去高尚,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上学会自主,让父母少操心;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让父母称心。

  (3)进行榜样感召教育。学校在每个学期期中、期末分两次开展和美之星活动,并进行和美之星授奖仪式。现在每个和美之星的左胸上都带着闪闪的五星标牌,不但约束了自我,更是进行了榜样的示。学生中也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清明节假期我校三名学生在高密市凤凰公园捡到了钱包,有现金、手机、银行卡等贵重物品,主动归还了失主,失主被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所感动,寄来了感信。八年级四班珂同学与家长一起加入了高密市志愿者协会,不久前与家长和另外一名志愿者对我校另一名贫困学生进行了慈善捐助,家长和学生非常感动。

  (4)发挥班集体教育功能。良好的班风有利于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因此学校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每周利用班团队课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5)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6)充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同步。

  4、体现“创新”的教科研文化

  (1)密切关注教学研究与教科研的联系,重视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平台建设,让教师在主题教研活动中学会研究,获得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实现专业成长。

  (2)采用大集备的形式,改善集体备课效果。将各个学科分成五大组,每周给每个组半天的时间开展大集体备课。集备分为主备和辅备:主备人以说课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突破方法,辅备人-

  -

  可修编-

  -

  .

  -进行突破和补充,最终形成完善的备课和导学案。

  (3)采用课堂教学问题认领制度,提高小课题研究成果。针对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课堂教学小问题”征集活动,总结出小问题列表。让每一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认领一到两个小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4)安排各个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开展滚雪球式教学汇报课活动。同一学科的教师选择同一课题进行多次授课。讲课后进行点评和问题研讨,对讲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和归纳,剔除教学的无效环节,形成基本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5)开展和美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聘请了外校优秀教师和教科院专家作为评委,最终通过初选、终选,评出优秀教师30余名进行了奖励,促进“自主互助和美高效课堂”的达成,并成功地为高密市课堂教学改革开放周提供了现场。

  5、实施五步精细管理,打造和美高效课堂

  第一步是小组合作学习精致化管理。我们根据质量检测结果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和四大组,四大组是优秀组,待优组,发展组和基础组。让四个大组里的学生根据两两搭配,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学生自己给学习小组命名。开展课堂合作讨论时,首先分层讨论,进行同等层次的学生“一对一”讨论,教师分层解答疑问。在分层讨论后,开展共同合作帮扶活动,A层次的学生可以辅导B层次的学生,B层次的学生可辅导C层次的学生。

  第二步是课前预习精致化管理。学校推行学案导学,导学案要按照程序执行:导学案分层设计,提前一周确定好编制人,开始编制导学案;集备前备课组长带领教师研讨修改定稿,有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主备教师;最后定稿印发给学生。每个导学案都有编制人、审核人、日期、编号。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等容。教师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第三步是课堂教学精致化管理。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有五-

  -

  可修编-

  -

  .

  -步:第一步自主探究;第二步合作互助;第三步展示交流;第四步重点点拨;第五步当堂检测和反馈矫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做到以下四条: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做到精讲点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实现堂堂清;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通过激励、小组评比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加强学习小组建设,使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目的是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第四步是学生作业精细化管理。加强作业设计与批改研究,作业设计要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体现科学性,严格批阅、反馈、纠正环节,保证其实效性;作业批改方式要灵活多样,要实行差生面批,及时补偿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注重教师批语的规,使教师的评语灵活多样,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激励性。同时控制课外作业量,课外作业的布置必须科学、适量,每天作业不超过1.5小时。做到全批全改,严禁布置机械性、重复性的课外作业,严禁只布置不检查。

  第五步教学常规检查精细化管理。学校完善了常规检查制度,加大了推门听课力度,采取听后检查、当堂测评、及时反馈等办法,提高检查实效,督促教师落实教学常规的质量。

  6、呈现“细致之美”的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经过不懈努力,根据新形势和学校实际,采用“隐患预查分级管理”模式,从时间、空间上全方位“监控”,实现安全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最终探索出一种安全管理的新模式——“隐患预查分级管理”。该模式就是按照“事前预见—加强防”的原则,对学校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依据隐患确定安全管理项目,对安全工作进行分级、分类、分层管理,突出工作重点,明确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学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分工,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责任到人;通过举行各种培训和演练活动对学生进行-

  -

  可修编-

  -

  .

  -安全教育;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

  五、形成“多姿多彩”的活动文化

  1、开展序列化的德育主题活动

  (1)爱国爱校活动。每周一的升旗活动是每周德育课程的第一节课,国旗下讲话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题形式,德育处根据每周的德育教育主题容安排每个班一个主题容,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每周一下午开展“和美校园我当家”活动是德育课程的第二节课。

  (2)主题教育活动。德育处结合各个重大节日活动和学生成长五个一工程,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活动,每个活动有评选、有表扬、有记录。主题一:规管理,按时作息;主题二:注重仪表,礼貌待人;主题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主题四:孝敬父母,感恩社会;主题五:讲究卫生,遵守公德。各班级开展了学生才艺大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开展了特色班级命名活动,学生自主设计了班徽、班标、班旗、班级誓词,讨论制定了班规班约;

  (3)重大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开展了各项重大活动,邀请专家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学生法治报告会和大型感恩活动等,举办了夏庄中学体育节、艺术节、文化节、读书节和科技界,对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了奖励,承办了夏庄镇六一儿童节庆祝典礼和五月艺术节,组织学生参与了高密市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30余项。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是开发学校课程的重要支撑。学生社团能极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冶情操,具有的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舞台。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学生兴趣与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成立了小巧手剪纸社团、武术社团、广场舞社团、文学社、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书法、绘画、合唱团等十六个学生社团。-

  -

  可修编-

  -

  .

  -学校将社团建设和夏庄中学少年宫建设相结合,给每个学生社团配备了指导老师。社团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社团章程、活动计划,利用课外活动和闲暇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指导教师还组织学生积极对社团活动进行优秀做法总结,从活动中凝聚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活动课程。例如:小巧手剪纸社团编写的《剪纸》获得了高密市优秀校本课程。

  学生社团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绽放活力,展示自我,培养兴趣,激发潜能的舞台。

  3、利用“金夏庄”优势资源,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学校南邻省惠德农产品。这个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潍坊市有机食用菌园区的惠和产业园成为了学校师生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学校组织师生走进产业园,参观园区建设,学习各种食用菌的种植,观察食用菌的种植,借鉴惠德和润的企业理念。学校已经组建了课题团队,计划总结食用菌基地的学习经验,编写《金夏庄食用菌》校本课程。

  学校北邻夏庄绿色蔬菜大棚区。学校在社区的协助下组织有兴趣的师生步入蔬菜种植大棚,学习五龙庄的大葱、益民的小弓棚和家村的韭菜种植技术。

  学校招生片还有“前岭山药”前岭村、“毛家屋子小米”毛家屋子村、大金钩韭菜家村、红纸对联第一村东村等知名专业村。这些村庄的知名产业同样给夏庄中学师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夏庄镇的朱家村还有知名的“顺兴齐记”木版年画。为发扬民间艺术,学校组织师生团队开展了“顺兴齐记木版年画”科技实践活动研究,获得了29届高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各种基地的学习不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还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味了家长艰辛。

  4、开设和美校本课程

  夏庄镇素有“金夏庄”美誉。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文明礼仪之乡。悠久的历史、优越的位置、腾飞的经济和深厚的文化让我们发现-

  -

  可修编-

  -

  .

  -了其亮点和特色,因此学校积极地挖掘历史和地理文化涵,打造了“金夏庄”校本课程体系。

  (1)开发《金夏庄》校本课程,养成赤子之心情怀

  “金夏庄”是每一个夏庄人的骄傲。夏庄中学为了让每一名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组织教师和学生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团队,编写了《金夏庄》校本课程。《金夏庄》从“历史变迁、自然状况、农业与经济、文化教育和名人名胜”五个方面全面的做了介绍。《金夏庄》校本课程在夏庄中学三个年级同时开课,不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家乡,更让学生养成一种“生于斯土,热爱斯土,赤子之心,心系家乡”的情怀。

  (2)凝聚《和美礼仪》校本课程,传承文明礼仪之风

  教化之本,出于学校;文明之基,在于礼仪。学校先后开展了“征集礼仪名人名言和礼仪故事活动”、“和美礼仪名言诵读”、“礼仪故事演讲活动”和“身边的礼仪大讨论活动”,成立了“和美礼仪”研究课题组,在参阅大量国外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和美礼仪》学生读本。学校将《和美礼仪》设置为校本课程,通过和美礼校本课程实施,学生接受了最基本的礼仪教育和高尚的礼仪熏,学生“讲文明,知礼仪”的和美风尚成为夏庄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传承了“金夏庄”文明礼仪之风。

  (3)实施《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培养良好习惯养成

  《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着重从生命安全教育、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必备生活技能、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4)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设立心理咨询室、团队辅导室和接待室,培养配备专职心理老师4名,心理辅导员两名。开展了“心理健康五个一”活动即办一份手抄报——《心灵之窗》,装一部——《温馨热线》,设一个信箱——《心-

  -

  可修编-

  -

  .

  -灵有约》,成立一个团体——《社团》),开设一门校本《恰同学少年》。学校还承接了省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容和途径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模式和容”

  的研究,成为潍坊市心理健康实验学校。

  5、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学校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兴趣特长养成,大力开展体质健康、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掌握一项才艺。9月-10月,学校为每一位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11月份开展了身体形态技能达标活动、音乐素养水平和美术素养水平达标活动。

  如今,意气风发的夏庄中学人全面推行“和衷兴教,美德育英”的办学理念,践行“崇文树德,和乐尚美”的校训涵,努力形成了“勤勉质朴,竞先超越”的校风,“博学善导,笃实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促进学生、教师“和乐共进,美人美己”,最终创造一种“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教育境界。现在校园处处蕴含和美特色,彰显人文风韵,“和、美、礼、乐、好学”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新教育先进集体、省规化学校、省文化建设示学校、省安全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潍坊市校舍安全工程先进单位、潍坊市现代教育技术示学校、潍坊市普通话校园示学校、潍坊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潍坊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验学校等多项殊荣。

  眺望,是为了下一次出发!我们的愿望是打造一所“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齐鲁农村名校。

  -

  -

  可修编-

推荐访问: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引领 特色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