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7篇)

篇一: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胜华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正在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且前景广阔.地处我国中部的江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江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该省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本文主要从江西省的具体实际出发,分析了江西省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2(011)023【总页数】2页(P29-30)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经济;旅游文化

  【作

  者】王胜华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一、江西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基础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江西省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处,既环山又临水。境内不仅有名山,还有秀水;不仅有丰富的物产资源,还有多样性的物种资源。目前,江西现有的对外开放的风景名胜

  区约有2,400余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3.1%。这些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为江西省的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人文气息厚重。江西省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厚重的人文气息。江西省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是我国的文物大省,共有1,9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许多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景德镇、赣州等。此外,江西省还具有名人故里、道观寺塔、亭台楼阁,以及丰富的客家文化、青铜文化、瓷器文化、雕刻文化、革命遗址文化、茶文化、渔业文化等,可以让游客流连忘返。

  (二)区位优势。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旅游区位是指旅游地和旅游客源市场的位置关系。江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江西省地处毗邻经济发达中心,拥有巨大的旅游客源。江西省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的交叉点处,而这三个经济发达区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经营观念和人们生活水平都处于较高层次,对于江西省的旅游发展来说无疑是良好的区位优势。此外,江西还可以吸引来自澳门、香港和台湾的游客资源。第二,江西省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江西省的交通条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目前已经建立了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对于江西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环境。江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了江西省自身的优势外,还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势。随着国际背景下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注重享受旅游的舒适感,更崇尚旅游产业中的人文价值和绿色环保,这在江西省的旅游资源优势中都有体现。而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江西省审时度势,积极打造旅游品牌,为游客创建了更全面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这对于江西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是巨大的优势。

  二、目前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江西的旅游产业优势明显,但是江西省的旅游业无论是游客总量,还是游客的人均消费额与其它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一)江西省的旅游管理存在分散现象。目前江西省旅游产业的管理部门存在管理分散的现象,在有些景点的管理上出现了多个管理部门共同管理的情况,这就导致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明确、旅游行业的管理不到位、政企分开不落实、宏观调控有问题。例如,在江西风景区的旅游管理中,庐山被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庐山经作站、庐山区、九江县等六个单位分割管理着。争夺管理权等现象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也损害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外部形象,因而是江西旅游产业发展中严重的问题。

  (二)江西省的旅游产业存在规划不到位的现象。目前在江西省景区管理中,也作了相应的规划,但是却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从景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出发,缺乏对重点景区的规划和保护,使得旅游产业管理规划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例如,在庐山的管理中,因为一山六治,庐山的规划如同虚设,而滕王阁的管理规划实施更是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在滕王阁的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在其周边不能建立高于18.5米的建筑,但却有凯莱大酒店的拔地而起,这确实不得不引起江西旅游管理部门的反思。

  (三)江西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受到封建小农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缺乏科学的管理,在江西省各个旅游地方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行为或现象,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例如,在旅游景点周围,出现了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破坏旅游人文环境的现象。此外,有些企业或个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旅游景区的规定,建立高层建筑,兴起宾馆、住宅等现象都是阻碍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的行为。

  (四)江西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意识落后,旅游商品单调。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的打造,而江西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缺乏市场意识,没有从当地特色出发,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商品。例如,在江西省旅游发展中的游玩、购物、娱

  乐仅仅占到旅游六大要素中的25%,缺乏地方特色,商品品牌单一,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促进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管理机制,打造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江西省的政府和各个主管部门要转变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融资机制,实现多渠道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促进企业实行科学的经营机制,同时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序开发。一是要促进旅游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加强对股份制的探索,吸引对外投资筹集旅游发展的资金,并通过制定财政、投资、税收、交通等优惠政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在实现旅游产业融资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鼓励各企业投资旅游业的同时,加强旅游企业的改制进程,让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以实现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三是要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控制,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做好各市县,特别是重点旅游景点的规划工作,制定科学高水平的重点景区规划纲要,并努力实现规划立法,以保护自然资源。

  (二)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好管理职能转换问题。江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各旅游景点的有效管理,只有重点抓好管理体制的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做好管理职能转换,才能促进各景点的快速发展。一是江西省应该成立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理顺旅游管理部门与财政、计划、税务、工商等其他综合管理部门的关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理顺旅游管理部门与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宗教、林业、交通等部门的关系,共同为旅游发展贡献力量。二是江西省应该解决好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转换,明确定位各个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管理范围,实现政企分开,防止竞争管理、共同管理现象的发生,还要解决好目前存在的景区管理问题。

  (三)打造旅游精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江西省要积极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充分站在自身的有利条件上,打造出独特的旅游精品,创造旅游商品特色,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一是江西省要突出旅游景点中的“绿色”、“古老”的特色,创造好属于江西的庐山品牌。二是江西省要突出江西旅游景点中的“红色”、“文化品牌”,创建好属于江西的井冈山品牌和景德镇品牌。三是江西省要从各个旅游景点的特色出发,丰富旅游商品的种类,并努力积极创造属于景点的独有文化,提高旅游收入。例如,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可以让游客对江西旅游景区别有一番体会。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2.蔡萌.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3.程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4.下力气扬优势动脑筋解难题——省旅游局局长谈推进江西旅游产业发展[J].时代主人,20105.万幼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4

篇二: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湖南商学院专业调查报告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中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昭示着21世纪的中国的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而江西的旅游资源就全国而言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因而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是符合江西目前省情的最佳选择。从江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水平看,分析造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限因素,提出改善这些因素、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江西旅游、旅游产业发展、局限因素、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对策和建议

  前言: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且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正处在大发展时期,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江西凭借得天独厚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优势,在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整体性思考,以期为推动和促进江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调查目的:了解江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通过现状进行比较、分析,阐述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限因素。提出改善相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对象:互联网、江西省旅游局网站、江西省统计局网站、国家旅游局网站。

  调查方法:资料搜集法

  一、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及发展水平

  江西旅游,自古为盛,无数文人墨客游历江西,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但现代意义上的江西旅游业,则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江西省政府在庐山设管理局,管理庐山各山地风景名胜事宜。1935年,与英国驻汉总领事签订《牯岭产业交还江西省政府协定》,收回鸦片战争后租借给英国人作避暑的山地,并由国民政府拨款兴建公园,庐山始出现接待旅游机构,提供各种代办性服务。1939年,日军入侵江西,使刚起步的旅游业遭厄运,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江西旅游业基础十分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5月,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南昌分社;195湖南商学院专业调查报告

  年,报请国务院批准,南昌、九江(庐山)两城市供自费外宾参加游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江西旅游受到干扰。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处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干扰下,旅游资源不仅无从开发,反而在“破四旧”中,将一些景点景观破除,如南昌万寿宫不少寺庙的历史文化古迹遭毁坏。

  1972年,由于尼克松访华和中日关系改善,海外游客开始增多。1976年10月,“文革”结束,旅游业复苏。从1977年4月起,江西重新开放庐山。随后开放了南昌、景德镇、井冈山,并接待海外游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确定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方针。在中共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西旅游业从此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1979年3月,江西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后改为江西省旅游局),从1980年始,江西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八五”期间是江西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八五”期间,江西国际旅游接待实现效益型增长,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平均增长6.83%,全省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42.95%。从1979年至2000年的二十二年间,全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3.18亿美元,旅游企业实现利润约为5.05亿元,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2000年元旦,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本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本省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到2005年,争到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旅游产业,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GDP比重达6.5%;到2010年,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大旅游产业,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GDP比重达8%以上,真正成为本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11年,江西省旅游局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国家旅游局的悉心指导和各地、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支持下,全省旅游行业扩大开放,锐意创新,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有效拓展客源市场,“江西风景

  湖南商学院专业调查报告

  独好”旅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旅游市场繁荣有序,旅游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据统计,2011年江西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次1.599亿,增长47.8%,增幅居全国首位;旅游总收入1105.93亿,增长35.15%,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跻身“千亿元俱乐部”,增幅居全国第四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9.54%;接待入境旅游人次135.83万,增长19.06%;外汇收入4.15亿美元,增长19.97%。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全国旅游业市场环境不佳,但是江西却逆势而上。2013年,江西省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5亿人次,同比增长22%;旅游总收入达1896.06亿元,同比增长35.18%。

  二、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限因素

  旅游资源位居全国前列,种类多、品位高,拥有以“四大名山”、“四大摇篮”、“四个千年”等为代表的一流旅游资源。但从全国各省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的横向比较来看,江西省旅游业现状与全省丰富的旅游资源还很不相称,潜力远未充分发挥,主要的局限因素有: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不能有效结合

  江西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却无法有效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缺乏互不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一营销。众所周知的庐山与鄱阳湖,一个是名山,一个是名湖,二者是典型的山水互补型景区,且二者同处于九江市,天然的整合优势十分明显。然而,事实上是两者各扫门前雪,甚至互相打价格战,争抢客源。二、相似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创新整合。如同为道教圣地的龙虎山和三清山,二者还以山麓景观著称。然而,两个景区采用了相似的旅游开发手段,在旅游市场都仅突出滋生的道教文化底蕴,景区间过渡竞争,最后两败俱伤。

  (二)旅游产业之间的现行体制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冲突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辅以旅行社行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零售业及保险行业共同形成的配置行业。同时,旅游业务还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交叉行业。要向保证旅游业务的健康、正常发展,与其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包括公安、工商、物价局,交通局等部门的支持、湖南商学院专业调查报告

  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就江西的现状而言,这些行业及部门彼此之间不仅不能相互配合,甚至彼此之间壁垒森严、宏观调控乏力。并且,由于各地市、各景区、各部门之间分头管理、事权不分、职责不清。有些景区地跨数个行政区域,虽成立了管理局或旅游开发公司,但受职能限制,协调力度太小。各县市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行其是,竞相开发,导致规划难落实、形象难塑造、宣传难统一、管理难到位。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力不从心。

  (三)旅游产业结构与适应市场发展的旅游运行机制存在差距

  江西省旅游企业实力过小,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实力,始终处于低水平的竞争上。而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在江西众多星级宾馆酒店中,四星级、五星级加起来不过50家。690余家旅行社中,仅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在江西的唯一分社——南昌春秋旅行社是全国百强旅行社。目前江西旅游企业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令人堪忧。

  不仅如此,江西的景区规划也不尽人意。各旅游景区建设缺乏高水平规划,重复建设,缺乏特色,缺乏新意。纵观江西各旅游景区,多数仍以最基本的传统观光旅游为吸引点。这种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消费水平低,人均停留时间短,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

  (四)旅游产业发展与政府投入比例严重失调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然而,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旅游产业要想飞速发展,软硬件环境要想得到改善,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资金的投入,由于我省财力有限,资金一直是制约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而导致了一些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旅游环境的恶化。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江西的旅游业难以进行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五)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江西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江西疲软的旅游市场现状,又加速了旅游专业人才的外流。高

  湖南商学院专业调查报告

  素质导游留不住,导游队伍难免良莠不齐,难令游客满意。在专业队伍中,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紧缺,素质偏低,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江西有1万多名旅游从业人员,他们的言行举止代表的是江西的形象,体现的是江西旅游服务水平的高低。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导游的解说不仅信口开河、漏洞百出,而且将历史人物景点张冠李戴,令人哭笑不得。并且由于导游的工作失职,还经常出丢掉旅客的事情,引起了纠纷。另外,江西至今没有一个健全的游客集散地。省外散客到了江西,便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窜,询问景点、购买车票、联系旅馆,再好的休闲心情也荡然无存了。

  三、江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花园城市

  江西在景区建设方面要注重发挥“红色、绿色、古色”优势,打好“生态牌”。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全力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瓷都文化旅游线;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线;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红色文化旅游线。尤其要努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注入时代元素,使新生代的红色旅游产品适应现代国内外客源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重视旅游城市建设。要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花园旅游城市,打造江西的旅游名片。其中,南昌要建设成为面向东南沿海,连接内陆的国家级旅游中心城市;九江要建设成为以休闲度假、会议旅游为主的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景德镇要建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世界瓷都和江南旅游名城;赣州要建成历史文化、红色旅游和海内外客家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二)强化政府的组织和管理职能,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旅游业的运作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加大政府宏观运作与管理,促进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政府在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中扮演倡导者和组织者的重要角色。具体而言,首先全省要多方位、多层次综合协调各产业和部门的关系,发挥旅游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提升旅游业在江西经济发展

  湖南商学院专业调查报告

  当中的产业地位。其次,要建立起适合旅游业公平竞争的相关规章、制度,理顺江西省旅游管理体制,解决旅游资源分属于不同主管部门而形成多头管理问题。再次,旅游市场治理是创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管理法律法规,健全旅游投诉和处理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最后,要创新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优化配置旅游资源。一方面,应跨部门配置旅游资源。将分散在林业、文化、宗教等部门的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聚合起来,整体布局,统一开发。另一方面,跨区域配置旅游资源,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成立管委会统一管理。并积极组建旅游集团公司,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互利共赢。

  (三)推进旅游企业体制改革,科学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资产重组,对于新建重大项目,推行股份制公司市场运作。打破地域界限和行业壁垒,鼓励、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江西旅游企业的兼并重组改造,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娱乐企业和旅游中介机构。加快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省级大型旅游综合集团,提高旅游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鼓励国内外著名旅游集团以合资、合作、入股、联营等各种方式参与江西省旅游企业的改革。进一步规范大型旅游企业市场运作,争取培育1至2家旅游上市公司。

  同时,应制定高标准的发展规划,明确定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在市场定位和整体形象设计上,应突出江西是山水风光、文化景观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多功能旅游胜地。并制定各主要旅游区既要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又要与其他旅游点相得益彰的发展规划。例如,赣州作为世界客家人的聚集地,赣州旅游在市场定位上应坚持客家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赣州又是中央苏区所在地,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当然应成为赣南旅游最亮丽的名片。

  (四)加大旅游业投入,进行多方融资

  旅游业是高投入、长期性投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江西是财

  湖南商学院专业调查报告

  政基础比较薄弱的省份,难以对旅游业投入大量资金。旅游开发仅靠传统的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因此,江西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所需资金筹集可采用争取国家资金、省政府投入、地方匹配、群众集资和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解决。特别是要积极鼓励民间投资,让民营资本参与江西旅游产业经济建设中。要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给予优惠的政策鼓励引进资金,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投资结构,寻求通过新的途径联合开发利用相关旅游资源。比如,允许各地以风景名胜资源入股,组建股份制企业。

  (五)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

  湖南商学院专业调查报告

  自驾车营地、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等自助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推进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功能;推进旅游购物街建设,集中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推出特色旅游娱乐项目。第二,提高旅游电子信息化水平,建立旅游信息化网络。加快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专业旅游网络公司的建立,积极开展网上促销、网上预定等旅游电子商务,积极与银行等相关部门探索开展旅游电子支付、汇兑、结算、安全认证等旅游电子业务。加强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的民航、铁路、公路、信息等有关部门协商联合,建立方便政府、企业、公众和游客查询的综合旅游信息资源库、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化网络,开展网上促销,网上预订等合作业务,互送游客,利益共享。

  加强江西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新模式是在区域合作的前提下提出的。江西与周边地区由于人缘相亲、地缘相近、资源共生与互享,具备区域合作的充分条件。江西与周边地区旅游业合作,首要的是要建设省际旅游协作区。旅游产品组合中应连点成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谋求共同发展。加强跨省市的旅游景区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出一系列高品位的特色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戴晴晴,黄子燕/江西旅游业发展发展史简析.【2】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12.【3】邱荣飞,林坤/江西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2011.

篇三: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龙虎山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黄艳

  李玉然

  高翔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6年第10期

  摘要:龙虎山的自然山水、道教文化和春秋战国崖墓群是其三大特色。近年来,依托其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和路线,使得龙虎山旅游业得到发展迅速。但目前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养生文化主题不突出、产品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龙虎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顺应国内外文化旅游的趋势,从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立足养生文化、打造养生品牌和科技创新、人才保障等三个方面为龙虎山旅游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龙虎山;旅游;现状;对策

  “中国道都”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张道陵在此传道炼丹,这里成为中国道教的祖庭。第四代天师移居龙虎山后,子孙后代世居于此,传位63代,至今19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世家,素有“南张北孔”的称号。龙虎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5A级风景旅游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江西省龙虎山和龟峰作为“中国丹霞”联合申遗项目,成为江西唯一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冠”景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是鹰潭市旅游产业的核心支柱,鹰潭市提出了“以龙虎山为龙头,市区为腹地,贵溪、余江为两翼,道教文化为特色,市区、风景名胜区联动,文化、旅游联动”的旅游业发展格局[1]。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旅游产业的地位,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是优先发展对象,可以得到全市的支持。

  一、龙虎山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观光、考察、科研的需求,景区经营管理部门对各景点进行综合有机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游览线路,推出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龙虎山旅游线路景点包括:(1)道教养生文化游,参观上清古镇、大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等道教宫观建筑,感受道教文化的熏陶。(2)龙虎山地质科考—崖墓探奇游,考察地质遗址丹霞地貌和古老而神秘的崖葬文化。(3)芦溪河漂流揽胜游,乘坐竹筏或船沿途观赏上清古镇、九曲洲农业生态观光园、正一观、无蚊村、仙水岩、象山等景点。(4)绿色生态健康游,漫步天门山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体验天然氧吧、追寻鬼谷洞圣人长生之道。(5)探险漂流游,冷水峡谷漂流沿途经过卓玛滩、寨上滩、喜来滩、玉枕滩、鹰嘴岩等景点。景区门票主要通过各大旅游网站和景区售票厅出售。游客旅游消费主要集中于门票,占全部消费的一半以上。

  龙虎山旅游受到季节影响较大,每年的3-11月为旅游旺季,高峰期为3—5月,11月至次年2月为淡季。从风景名胜区统计资料结果显示,黄金周的客流量占全年客流量的16%左右,超过了目前仙水岩景区的环境容量。

  (二)龙虎山旅游产业规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旅游出行人数逐年增长。龙虎山作为一个集文化底蕴、自然风光于一体的高质量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游览参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0年8月2日备受瞩目的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对于促进龙山旅游业发展无疑又是一大动力。2011年龙虎山景区旅游接待人数达318.76万人,同比增长46.5%。年旅游收入13760.25万元,同比增长60.6%。2015年游客人数达1324.39万人,年旅游收入40622.31万元。2010到2015年游客规模增长1084.37万人,平均增长率达35.3%。年旅游收入也同步增长,2010-2015年旅游收入增长42159.8万元,平均增长率达36.1%。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客源基本覆盖了华南、华东、华中等的地区。其中浙江、广东、江西、江苏、福建、湖南六省游客最多,约占全部国内游客的81%以上;本省客源估计占到40%以上;北京、上海地区客源只占5%左右,国内其它省市占14.3%;北方城市游客稀少。龙虎山国内游客出游动机50%以上是观光旅游,还包括休闲度假、宗教朝拜、商务旅游、探亲访友等。

  (三)龍虎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距鹰潭市18公里,而鹰潭市是江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浙赣、鹰厦、皖赣三大铁路干线交汇地,有沪昆高速、济广高速两条高速公路穿过,其中济广高速在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边缘设有互通口。320、206两条国道在境内呈“十”字型骨架,加上6条省干道与之配合构成辐射四面八方的交通网络。

  龙虎山景区内主要有龙虎山和上清两个乡镇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宾馆、山庄和景区出入口的小卖部。景区内宾馆主要为当地居民私营小旅馆。规模较大、较正规的宾馆有十几家,总客房数469间,总床位数1249位,总餐位数1420位,其中星级酒店仅三家。目前正在建设的大型项目——水寨宋庄逍遥城项目,以道教文化为主题,集道教养生、中医药保健、养生度假休闲的特色旅游商业综合体。

  二、龙虎山旅游发展问题与不足

  (一)旅游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龙虎山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总体来说娱乐、休闲设施不配套,接待设施档次低,不能吸引游客。虽然鹰潭是江西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交通都很发达,但从鹰潭市到龙虎山景区的道路交通建设却相对落后。景区内各景点分散,观光车设置不便利,完善的交通接待系统尚未形成。景区旅游接待设施综合层次较低,设施不配

  套,服务水平不高,星级宾馆仅三家,其余大多数是当地居民利用家庭住房开设的家庭小旅馆和小餐馆,卫生条件差、乱收费现象严重,游客体验效果差。

  (二)道教养生文化游主题不突出

  尽管龙虎山景区迎合时代潮流,打出道教养生的旗号,并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全国异地养老养生度假基地”、“中国首家道教养生基地”等项目,推动龙虎山景区由观光旅游向道教养生旅游和休闲体验游转变。但目前基地还在规划建设之中,具体运营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相比于养生旅游开发比较成熟的湖北武当山太极养生、四川青城山、广西巴马养生游等地,龙虎山道教养生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道教养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景区道教养生文化氛围不浓,养生主题不明确。开发的道教祖庭朝拜游和主题文化节活动等体验旅游项目,也较少涉及道教养生文化。

  (三)旅游產品设计单一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优质丰富,道教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开发成熟的旅游产品却较为单一。景区资源开发程度低,留不住游客,以至于设施闲置。开发成熟的旅游路线是泸溪河漂流,山水结合具有当地特色,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其他的资源多作为漂流沿线观光项目。但是面对新的旅游市场和游客需求,这样的旅游路线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景区旅游项目大多安排在白天,夜间缺少娱乐和休闲项目,难以吸引游客在景区留宿[3]。资源闲置与产品老化并存,是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龙虎山景区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主要以当地特色农产品,如天师板栗、葛粉、天师养生酒、天师养生茶、泸溪河鱼等为主,产品结构单一、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消费需求。

  (四)机构众多专才不足

  龙虎山景区工作人员由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天师府道观工作人员、龙虎山旅游文化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三部分组成。三个部门各有分工,管委会除了负责景区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还承担区域内两个镇的社会管理职能。道观主要负责道教宗教事务和道教文化研究。旅游集团负责旅游开发和日常运营管理工作。管理权属交叉,出现多头管理而导致权责不明。道教文化产品始终无法形成整体的产品,从而使得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竞争力和主题形象也无法形成,降低了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吸引力。从业人员数量众多但专业人才配置不足。旅游和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员太少,近年来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很少,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景点工作人员是龙虎山景区文化和景点介绍的主力军,但目前还没有规范化的岗位培训和教育,自身对于龙虎山道教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很难对游客做出深入浅出的讲解。

  三、龙虎山旅游发展对策

  (一)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做好吃、住、行、游、娱、购这六个方面的旅游配套设施,才能真正吸引游客、留住游客。龙虎山旅游开发要利用好鹰潭这个江南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完善从鹰潭道龙虎山景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公路沿线环境卫生,完善道路指引标识,建立沿线休息区、餐饮住宿场所等。景区游览观光车的安排进行合理规划,完善景区交通接待系统,方便游客游玩。科学规划景区住宿餐饮设施,增加星级酒店数量提高游客接待能力。规范居民私营小旅馆的管理,规范收费标准和卫生标准,营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结合道教养生服食文化推出当地特色美食,使游客不仅吃饱还要吃出健康、吃出特色。加快对当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生产出附加值高、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建设大型综合性特产超市,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二)立足养生文化,打造养生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身心健康,健康养生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迎合近年来消费者对于养生热的追求,应紧紧围绕龙虎山道教养生文化,把道教养生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做大做强道教养生文化特色旅游,树立道教养生品牌[2]。深入挖掘道教自然养生文化、精神养生文化、饮食养生文化、运动养生文化内涵和资源,将养生文化内涵与现代健康理念有机结合,确定道教养生旅游主题,将龙虎山打造具有广泛国内外影响的养生度假基地。景区规划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做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可以结合龙虎山景区的道教文化特色和养生体验旅游的新特征,设计融道教自然生态养生、观光体验、运动饮食、文化研习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品。结合市场需求,可以开发“龙虎山洞天福地探秘游”、“天师足迹游”,“天人合一生态游”、“道教仙境养生游”,举办户外运动健身养生活动如登山、自行车、垂钓、自驾游、帐篷节、竹筏漂流等,建立各项目基地并定期举办并文化节活动。开发道士清修体验游,“做一回天师”“参加一次道教活动”。以“龙虎山道教学院”为基地,以龙虎山道教养生研究协会为中心,建设道教养生体验中心,感受道教音乐、道教戏剧演出和道教气功等。开展道教养生专题讲座,道教养生论坛,举办道教养生文化国际会议及中华丹道养生学术研讨会,建设养生心理咨询与疗养室,广泛进行道教养生文化研修游活动。

  (三)科技创新,人才保障

  龙虎山景区可以通过引进智能化语音导游系统,随着游客的参观景点可以全面的讲解景点文化,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汲取知识、了解文化内涵,感受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对于不跟团、没有导游讲解的游客帮助特别大[4]。营销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景区管委会和旅游集团应增加对于龙虎山景区的宣传得投入,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上投放龙虎山广告和宣传片。通过客源分析,重点在主要客源地投放有针对性的广告并进行人员宣传和促销。充分利用各大旅游网站发布旅游路线和旅游攻略。通过举办文化节、宗教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等重大节庆活动提高龙虎山的新闻曝光度增强其知名度。

  龙虎山景区要加快引进旅游、文化产业研究、养生产业研究等相关专业人才,对现有员工采取定期培训和规范管理,提高导游等从业人员养生服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求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对口专业人才,将龙虎山景区作为毕业实习见习基地。利用高校的科研平台和科研人才,为景区建设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智囊团。

  参考文献

  [1]江西龙虎山旅游区发展策划

  [2]聂辽亮.龙虎山道教养生旅游开发对策初探[J].考试周刊,2014(55):32-33.[3]瞿艺,周林图.龙虎山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及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1):26-28.[4]李志文,郭福生,孙丽,等.龙虎山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新形势下的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209-214.

篇四: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试论江西省鄱阳湖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鄱阳湖景区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其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景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鄱阳湖景区内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拥有众多的湿地景观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但是,当前存在以下问题:

  1.生态破坏严重。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些都是不可逆转的。

  2.乱建乱开严重。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区内经营旅游业务,甚至违规建设旅游设施,损害了景区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

  3.旅游市场萎缩。由于旅游客流量在减少,景区经济收入下降,这对景区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区域内的水质、植被、动物等生态系统的保护,特别是对于湿地的保护力度要加强。

  2.规范景区建设。加强景区规划和管理,严格控制游客流量,合理分配和利用景区资源。同时,要督促和打击那些乱建乱开的不法经营者,确保景区不被破坏。

  3.创新旅游模式。针对旅游市场萎缩的问题,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并开展一些特色的旅游活动,例如湖岸骑行、湿地探险、湖景邮轮等活动,激发游客的兴趣爱好,扩大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4.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鄱阳湖景区的宣传力度,展示区域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这有助于增加游客到访量和提高景区知名度。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保护鄱阳湖景区生态环境,促进景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篇五: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关于南昌安义古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郭佳丽

  蓝昌林

  钟莹

  游斯宇

  来源:《山西农经》2016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主要以安义古村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访问。如何更好的发挥安义古村的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从而促使其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本文通过了解安义古村群现在的旅游发展状况并进行分析,以便得出针对其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安义;生态旅游;现状;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6)03-0130-02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1安义古村概况及生态旅游的现状

  1.1安义古村概况

  1.1.1古村设施。安义古村群为安义县龙头旅游景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郊西山梅岭脚下,距今有480余年历史,由罗田、水南、京台三个自然村组成,呈三角形分布。三个村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融古郡风韵与田园风光于一体,是古代意向文化和意向商文化的完美结合。主要旅游有八大景观、六大遗迹,并以“最具神秘色彩、最有田园风光、最有古郡风韵、最有乡村风貌”的“四最”特点,跻身江西“十五”生态旅游行列。同时大胆采用政企合作模式,与香港恒茂集团合作深度开发安义古村群。合作开发后,景区以《安义古村落群保护规划》为指导,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国家3A级景区标准先后修复了罗田世大夫第、绣花楼、更楼等古建筑,完成了以罗田村管线入地、立面包装等为内容的一期工程建设.并规划兴建了塘家山新居点一期样板房建设,真正做到了保护与开发的协调统一。吸引大量游客游览参观。

  1.1.2交通。距南昌市区60km,距昌北机场30km,距九江市120km。有直达的公交或者旅游专线,交通较为方便。

  1.2安义古村生态旅游现状

  4月13日,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丁晓群赴安义调研旅游工作。南昌市副市长张根水、市政府副秘书长万里菲、市旅发委主任陈清华、安义县县委书记李松殿、安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洪水陪同调研。调研中,丁晓群主任对安义县提出的走“农旅结合”之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设“旅游强县”的思路表示充分肯定,对安义县举办的“金花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节”“一座古村里的年味儿”等乡村游节庆活动表示肯定。安义古村群的发展

篇六: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09年第6期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62009江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龙照摘要:江西是我国南方农业大省,农业历史悠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分析了江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认为江西乡村旅游产品要确立以政府为主导,注重群众参与;要科学合理规划,挖掘文化内涵;要加强旅游管理,招揽专业人才;拓展开发空间,加大投资力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词:乡村旅游;江西;资源开发中图分类号:F590.8研究。收稿日期:2008-1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6-0092-02作者简介:龙照(1985-),男(侗族),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政治与法律学院学生,从事旅游管理一、前言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于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乡野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族习俗等为吸引物,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创新策划、规划设计、开发组合成旅游产品,提供城市居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活动。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旅游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乡村往往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首选地。我国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江西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所造就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但由于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使得目前江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笔者试分析江西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探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古称江西省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1]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的战略思想,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全省各地开展乡村旅游的现状看,当前江西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开发产品较多等特点。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目的主要是:向往田园风光,寻求回归大自然;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增进城市少年儿童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了解;感悟传统民俗文化。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旅游容量,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它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3]。近几年,江西乡村旅游虽有了长足发展,但仍有很多不足,如: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系统专业规划、管理水平低、经营分散、产品雷同以及环保观念意识不强,等等。总体而言,江西乡村旅游才刚起步,发展水平较低。(一)商业化现象浓重,削弱了文化内涵江西乡村旅游资源种类较多,内容丰富。但近年来,乡村旅游商业化现象严重。商铺数量多但经营的产品没有特色;具有江西特色的红军服装、伟人图章、乡村烧酒、山区食品等类商品几乎充斥每一个乡村旅游地;餐馆都经营相同的菜肴;一些不属于本地风格的产品铺天盖地,乡村旅游地成了特色小店的集卖场。商业的性质掩盖了乡村文化的内涵,削弱了乡村旅游地原有的文化氛围,违背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初衷。。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全省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江西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文化景观丰富,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显著,还有着丰富的革命遗迹。(二)经营分散,产品雷同经营分散性是指乡村旅游景区与旅游接待农户之间没有严格的统属关系,每一个农户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4]。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经营分散。分散的经营使乡村旅游景区重复投资,形成恶性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江西乡村旅游没有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加上资源整合程度低,不能充分体现出旅游产品的特性。江西乡村旅游还过度地依赖自然景观和农业资源的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特色,低层次、小规模的开发,使江西省乡村旅游区与市场发生断裂。以江西省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例:由于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不够,红色旅游产品从南到北,大多数都是采用穿红军服装、吃忆苦饭的形式,这就使得游客的需求与供应之间形成不了差异,游客容易产生厌倦感,回头率比较低。这样一二、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于是,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旋律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江西省确立了把江西建设成为“东南沿[2]—92—

  来,景区的发展后劲就不足,形不成规模发展。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要通过科学的规划、精心的设计,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与新农村建设环境相协调、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以及自然农业景观、原始森林、水域面貌。因为乡村地区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挖掘乡村发展的文化根基、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民风的沿革,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以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知名度。(三)参与性不足,效益低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参与性不足,他们的参与仅体现在与游客交易关系上,且小农意识浓厚。比如:对外地的游客,他们存在有欺诈行为。同时,当地居民重经济利益,忽视本地特色文化和民风民俗,导致游客在乡村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游客的回头率低,乡村旅游的经营效益也就低。由于达不到规模经营,景区的开发就受限。项目建设投资不足,当地居民的收入就会减少,这会严重阻碍景区的经济发展。(四)管理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江西乡村旅游项目大多是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使乡村旅游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为:一是卫生环保方面,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视觉反差强烈;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设计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此外,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能适应游客的需要。主要是: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手机信号;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条件差,难以留住游客。(三)加强旅游管理,招揽专业人才乡村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服务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从而达到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四)拓展开发空间,加大投资力度乡村旅游景区经营者必须有创新意识观念,不断开拓乡村旅游空间,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获得优先效益;挖掘乡村利用资源潜力,谋求后发效益;以新产品、新服务的理念,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将自然风光与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形成系列与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坚持走联合开发、开放的多元投入之路,通过招商引资和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另一方面,要通过争取和制定优惠政策,创新生态环境开发机制,进一步优化生态旅游的经济环境,吸引商家投资兴业。(五)居民生态意识有待提高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3]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村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江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一)政府宏观主导,群众主动参与政府主导是在市场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营造发展的环境。积极引导,规范市场行为,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在乡村旅游业中,很多问题仅靠市场是不能完全解决的,需要政府来引导实施和完成。政府通过规划和政策导航,抑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为了推进全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光有政府引导是不够的,还要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区政府的职能范畴,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整体规划。同时,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经济、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实现联合经营形成规模。二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三是对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和农户进行规范性的培训,使农民熟悉旅游管理和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五)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原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起来,做好环境生态保护工作;积极探索适应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营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吴官正.江西省情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2]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姚宁萍.试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企业经济[J].2006(10).[4]李建峰,沈绍岭,杨军.乡村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模式研究[J].安微农业科学.2008(23).(二)科学合理规划挖掘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以科学的理论为指—93—

篇七: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江西龙虎山旅游资源现状研究及开发对策

  作者:陆嘉鹏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6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龙虎山当前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以及利用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对龙虎山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的建议。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的贵溪、余江两县的交界之处。龙虎山南靠武夷山脉,北临曲折之信江,泸溪河水由南东向北西穿境而过,山水秀美,素有“山比桂林,水似漓江”之称。

  [关键词]江西龙虎山;旅游资源现状;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1龙虎山的旅游资源

  1.1地理位置

  龙虎山有极为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和便捷的交通。龙虎山地处大中城市较为密集的区域,人口也相对较多。“上海、南京、福州、厦门、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都在最佳旅游的里程之中,这一区域的总人口近2个亿,且经济比较发达。密集的城市群和富裕的人口群为龙虎山的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此外,龙虎山还与庐山、黄山等著名的风景区毗邻,集聚的风景名胜区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高的旅游性价比,因此更容易吸引到游客。

  1.2气候环境

  龙虎山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7℃,夏季的最高温度仅为29.5℃,而冬季的最低温度为5.7℃,全年冬暖夏凉,气候温和适宜人居。年降水量达到1889mm,年均无霜期高达262天以上,总日照时间咋在1800到1900小时,因而全景区的植被覆盖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加之龙虎山远离市区和工业区,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大气的污染,整个风景区内空气清新,大气质量极好,各项空气指标均在I级标准范围内。

  1.3生态环境

  龙虎山风景区内“中亚热带中部常绿阔叶林是风景名胜区的地带性植被,区内植物约有100余科,300余种,森林覆盖率高达60.1%,大山深处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山丘茂林中鸟类有16目42科30余种。”在如此之高的森林覆盖率之下,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就比较高,因而在龙虎山风景区内山青水秀,野生动植物繁多,生态系统较为稳定,因此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推荐访问: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 对策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