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暨品牌整合工作会上的讲话(6篇)

篇一:在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暨品牌整合工作会上的讲话

  

  产业开发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年第9期平利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王玉宏,汪涛(平利县茶业局,陕西平利725500)摘要:从茶叶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入手,简要总结了平利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茶产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建议意见。关键词:茶产业;现状;发展建议;平利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1°37′~32°39′,东经109°~109°33′,南依巴山,北眺汉水,全县国土总面积2627km2,辖11个镇,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19万。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茂盛,峰峦叠障,溪流纵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且富含锌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生物多样性明显,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发展有机绿色农业最佳生态区域。近年来该县立足县情实际,制定“产业兴县,循环发展”战略,坚持实施茶产业一业率先突破,以打造西北名茶大县为目标,使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7年平利被评为“全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先进县”,“十一五”末分别被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中国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名茶百强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研发生产的“平利女娲茶”系列茶产品多次在国内茶叶博览会、茶叶赛事上荣获金奖。1产业现状1)产业基地迅速扩张。通过历年来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全县茶园面积由2000年以前的0.2万hm2(山地老茶园)扩张到1.17万hm2,其中引进龙井43号、福鼎大白茶、浙农117、乌牛早等无性系优良茶树品种,新建高效优质绿茶基地0.84万hm2,使全县茶园良种率达到72%,成为我县茶叶生产主力军,为推动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产业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2014年全县茶叶产量达5500t,实现农业总产值6亿元,茶叶在全县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40%,成为我县农业第一优势产业。3)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全县累计新建不同规模茶叶加工厂点140余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年产值3000万元规模以上茶叶企业5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茶叶企业20家,年产值100万元以上茶叶企业25家,年产值30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90家。全县经营茶园面积6.67hm2以上茶叶企业达80余户。4)品牌整合成效显著。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市场准入、统一宣传推介的“五统一”要求,将原来繁杂多的品牌全面整合,全县茶饮产品品牌统一为“平利女娲茶”,2014年“平利女娲茶”成功注册第30类茶饮品地理证明商标,品牌效应显著提升。5)茶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平利原来只生产加工绿茶,产品结构单一,效益不高,资源利用率低,为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招商引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看的方式让企业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分别引进红茶加工生产线、黑茶加工生产线投入生产,合理开发春夏秋茶,使茶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效益大幅提升。6)科学务茶水平显著提高。该县广大科技人员坚持以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编制了《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标准》《女娲茶标准综合体》及《无性系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累计完成0.33万hm2低产茶园改造,建成高质量无性系茶园0.84万hm2,其中无性系茶园最高产值达2.6万元/667m2,先后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7)市场开拓效果显著。该县先后出台一系列茶叶奖扶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茶企业主在县外开设营销窗口,目前,在县外开设茶叶营销网点200多个,在县内建立了城南茶叶一条街和长安镇仿唐街茶叶集散市场,在西安市建立了平利茶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树立了平利茶产品对外宣传的窗口。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网售平台,开辟多元化营销市场。8)企业硬件和设施得到改善。全县拥有标准化加工厂20余家,茶叶清洁化生产线5条,产能占全县60%,全县绝大部分加工厂车间整洁、卫生、机具完备,办理QS认证20余家,女娲绿茶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两家企业获得了中国著名商标认证。2存在问题1)龙头企业支撑带动力不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2)市场开拓相对滞后,产品结构不合理。3)缺乏专业技术人才。4)综合开发程度较低,产业链较短。5)农村季节性劳力紧缺,茶叶采摘成本大。3工作重心1)以现代工业理念,扶持建立一批茶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领平利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突出规模效益。坚持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以规模促发展,规模与效益同步,到十三五末全县茶园规模达1.33万hm2,实现综合产值15亿元。3)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平利女娲茶形象。以茶文化为平台,以富硒茶为抓手,全力打造平利女娲茶中国驰名商标。4产业发展对策1)培植壮大茶叶龙头企业。按照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培育年产值过1亿元的企业3家,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使其成为平利茶企业航母,引领平利茶产业破浪远航。2)深度开发研究茶文化,打造女娲茶品牌。把传承女娲文化和弘扬茶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引进嫁接全国茶文化精粹,并加以创新。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广告及现代传媒,通过各种博览会、贸洽会、文化节等宣传手段,提升女娲茶品牌影响力。3)倾力开拓茶叶营销市场。大力扶持市场开发工作,侧重市场开发质量,积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适应市场需求。4)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工作。人才就是生产力,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创造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引进一批专业及复合型人才,促进平利茶产业快速发展。5)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强化新产品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优化调整茶叶产品结构,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生产高、中、低档茶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产品需求;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延伸茶产业链条,深度开发茶饮品、茶食品、茶用品、茶提取物等,提高资源利用率。6)科学规划基地建设,提高茶叶综合效益。基地建设科学化、园林化、将产业基地与现代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茶叶产业综合效益。7)加大茶叶生产机械化扶持力度。尤其是耕作如采茶机械扶持力度,不仅给予购机扶持,更要根据作业效果和辐射带动作用给予奖励。作者简介:王玉宏(1963—),男,农艺师,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研究。通讯作者:汪涛(1980—),男,助理农艺师,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研究。·12·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年第9期产业开发综合应用土肥技术发展水稻产业的探讨林利红(辽宁省农业技术学校,辽宁沈阳110161)摘要:增施有机肥技术、绿肥种植技术、重施微量元素肥、因土施肥技术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土肥技术。了解技术要点,关注施肥问题,对于综合应用土肥技术发展水稻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施肥;土肥;要点1前言提升水稻产量,土壤肥力提升是关键。综合利用各项土肥技术,可以说是提升水稻产业的关键性工作。而在探讨这个问题时,笔者系统阐述水稻土肥力影响因素、综合应用土肥技术等问题,为今后水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指导。2水稻土肥力影响因素在水稻土肥力影响的几个因素中,渗水情况、供肥保肥情况、土壤营养水平等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而这三个衡量指标的关系因素中,又同时受土壤中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土壤中物理性沙粒、细砂粒、粘粒含量,还有土壤中脲酶及过氧化氢酶含量这些指标的影响。在展开对于水稻土肥力研究的过程中,通常会集中对于这几项指标进行研究测试,这既减少了水稻土肥力测试工作中繁琐的项目,对于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又非常具有针对性,能够很有效的了解水稻土的肥力状况。2.1增施有机肥技术在水稻种植产业发展中,有机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极为重要的肥源,有必要将其发展做大。在增施有机肥过程中。注意合理开拓有机肥源。这其中,农作物秸秆就是不错的选择。实际上,农作物秸秆可见农村大部分地域,作为耕种环境下的重要作物资源,材料的广泛性决定其成本的低廉和可利用性。此外,如果能将其有机肥源开发利用开来,也能很好地解决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有资料证实:以秸秆为有机肥源,可有效增产水稻产量的10%左右。所以说,综合应用土肥技术发展水稻产业,开发利用秸秆资源为不错的选择。2.2绿肥种植技术水稻产业发展中,稻田中种植绿肥,对水稻的正常生长是极为关键的。这其中,紫云英根瘤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研究证实:紫云英根瘤菌与水稻共生的最佳作物。水稻田中种植适量的紫云英根瘤菌,将有效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同时改善与其他矿物质间的反应效益,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在此情况下,降为水稻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2.3重施微量元素肥在水稻生产中,微量元素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虽然说基层用肥中,微量元素肥使用率不大,却在水稻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证实:微量元素能够改善水稻根部氧的供应,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的抗病能力,这对于水稻根系的良好发展以及延长水稻叶片的功能期都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在早茬田及冷侵田等环境较为恶劣的生长条件下,微量元素对于水稻生长的调节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它能够有效帮助水稻度过这段艰难的生长时期,提升水稻的抗逆性。2.4因土施肥技术因土施肥技术,重点做好如下环节:2.4.1 了解水稻土需肥特点。在开展土肥技术的综合应用前,首先需要对于水稻土的需肥特点有所了解,只有因土施肥才能够让施肥过程更有针对性。以100kg稻谷的生产为例,每生产100kg稻谷所需氮元素大致为1.5~2.5kg,所需磷肥(P2O5)大致为0.9~1.5kg,需要的钾肥(K2O)含量般为1.8~3.7kg。如果生产的为杂交水稻,对于钾肥的需求量会更多,通常比普通水稻的需求量高出10%左右。此外,水稻的生长也需要其他微量元素,如锌(Zn)、硼(B)氯(Cl)等,这些元素的用量也应当有合理的控制。2.4.2 了解土壤基本状况。因土施肥工作的开展,关键性措施之一在于了解种植区土壤的基本情况。一般情况下,常规水稻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1.5g/kg;氮元素平均含量为1.05g/kg;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3.6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66.8g/kg。同时,土壤中pH值的范围,更应该控制得当,基本要求保持在5.3~8.0之间。只有定性了解土壤这些基本数据,就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因土施肥技术。3综合应用土肥技术发展水稻产业应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几年的施肥经验,综合应用土肥技术,将更有效保证水稻的长势需求,为水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得力的技术保障。但是,此项技术的应用不是毫无准备的,同样需要科学合理的土壤及田间测试,进而准确而系统的了解土壤环境、土壤状况等等基本情况。同时,结合数据矫正,确保施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正是在这样系统的数据支撑下,才能更好地为水稻产业服务。此外,近些年市面上可见的商品有机肥数量骤增,广大的农户应酌情尝试用这种形式的有机肥,配合水稻长势进行施肥。实际上,商品有机肥采用科学化的肥料配置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户自行配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规模化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的基础上,同时建议有意识地向农户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如此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更有利于节省化学肥料的使用成本。4结论综合应用土肥技术,对于水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而实际开展土肥应用技术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于土壤环境及土壤状况有定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一步开展测土配方设计,并且通过相关的校验过程来保障肥料使用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总的来说,综合使用各项土肥技术,对于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意义显著。不仅可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同时可有效提升水稻产量。参考文献[1] 赵永志,高启臣,廖洪.发展低碳农业,土肥技术先行[J].北京农业,2010,(21):34-35.[2] 丁祖芬,彭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中土肥技术的综合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5):112-113.[3] 罗艳芹.土肥技术推广中应解决的几个常见问题[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7):70.参考文献[1] 杨晓春,张明照.保靖黄金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贵州茶叶,2011,38(2):33-35.[2] 张玲亚,彭娟.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以浙江华发出口茶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68-7969.·13·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二:在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暨品牌整合工作会上的讲话

  

  贵茶产业博览会开幕式致辞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贵山贵水迎贵客,贵茶贵酒敬贵人!今天,我们相聚多彩贵州、醉美遵义、茶海湄潭,共品茶香、共叙茶缘,共论茶道、共商茶业,让人格外高兴。这是茶品、茶事、茶艺争奇斗艳的茶会大典,也是茶农、茶商、茶人群贤毕至的茶界盛事。这里,受谌贻琴书记、李炳军省长委托,我谨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对贵州发展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绿色是多彩贵州的底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这些年,贵州将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脱贫主导产业、乡村振兴产业,作为实践“两山论”的样板产业,推动茶叶种植步步为营,茶叶产业节节攀高,茶叶市场欣欣向荣,茶叶品牌蒸蒸日上,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朝着茶产业强省目标稳步迈进。2009年至今,贵州茶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3届,全面生动地记录了贵州茶产业发展历程,成为我们展示茶产品、交流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的重要平台。

  在座各位都是研究茶、精通茶、热爱茶的高手、行家,有的还是贵州茶产业的老朋友、好向导。大家知道,我到贵州工作8个月,对贵茶了解得未必有大家深透,本来我是抱着学习的目的来参会,没有准备讲话,既然安排要讲,就简单谈几点体会。刚

  才我讲到:贵山贵水迎贵客,贵茶贵酒敬贵人。贵州山好水好,全世界都知道。“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这句广告语,朗朗上口、深入人心。贵州酒好,更是不用多说了。相比之下,贵茶的知名度、知晓率,差距就肉眼可见了。我感到,从认识贵茶,到了解贵茶,最后爱上贵茶,真的需要一个亲密接触的过程。只有知道贵茶的人,才能说出贵茶的无限好,只有喝过贵茶的人,才会对贵茶情有独钟、信心满满。包括我自己,此前长期在江苏工作,那时只听说过普洱、龙井、铁观音,只了解南京的“雨花茶”、苏州的“碧螺春”,对贵茶好像闻之不多,更谈不上喜欢喜爱了!直到来贵州工作后,我接待了很多前来考察的商界大佬,他们喝完贵州茶后都很惊叹:“没想到贵州竟有这么好的茶!”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些亲戚朋友来探望我时,都还不时给我带点茶叶,生怕我在贵州没茶喝、喝不上好茶!这让我深深感到:在贵州,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茶好还是有点怕巷子深的!

  2018年5月6日,贻琴书记在第10届茶博会上对“贵茶”作了集中推介和生动阐释,指出“贵茶之贵在其形、在其色、在其香、在其味、在其名,品贵茶能品出健康来、品出机遇来、品出故事来、品出乡愁来、品出诗和远方来”。我曾经是贵茶的“路人”,到贵州工作后经过深入接触了解,被贵茶的历史底蕴深深吸引,被贵茶的醇厚茶香深深陶醉,被贵茶的源远流长深深折服。过去有人表达爱情时,认为最好的爱情是“遇一良人,终其一生”;今天我要说的是,最好的人生应该是“贵茶相伴,终生无憾”!

  说“贵茶相伴,终生无憾”,是因为贵茶有历史、有底蕴。

  有人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贵州是茶乡中的茶乡,这话不假。贵州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古茶树起源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就在贵州晴隆发现了距今164万年的茶籽化石,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颗。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所写的几个州,就是今天贵州的铜仁思南、沿河、德江,遵义的播州、凤冈、绥阳等地。目前我省已收集茶叶种质资源2826份、全国第3。这些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厚的种质资源,让贵茶既是文化茶,也饱含茶文化,让人从鲜美茶汤中品味历史文化、尽享醉人口福!

  说“贵茶相伴,终生无憾”,是因为贵茶有规模、有效益。

  从2013年开始,贵州茶叶种植面积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1,目前茶园总面积700万亩。以铜仁、遵义、黔南、黔东南等茶区为主的武陵山茶园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已经成为中国绿茶“新金三角”,一幅横成浪、纵成波、碧连天、漫山野的茶园画卷在贵州大地渐次铺展。去年全省茶叶总产量43.6万吨、总产值503.8亿元,分别增长8.7%、11.7%,稳居我国茶行业第一方阵。今年一季度,贵州春茶产量2.8万吨、增长24%,产值160亿元、增长43%,实现“开门红”。此外,今天大家所在的湄潭县,就是中国茶业百强县的第一名,茶产业发展气象日新!

  说“贵茶相伴,终生无憾”,是因为贵茶有特质、有品质。

  南方有嘉木,贵州出好茶。贵州山清水秀,种茶得天独厚,是全国唯一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兼具的茶区,造就了贵茶与众不同的优良特质。独有的地形条件,长年的冷凉气候,形成了茶区的天然屏障,茶园病虫害少。我到贵州工作后,每次下乡看茶,总要在山里兜兜转转好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一会才能看见茶园,这让我切身体会到,贵茶生在深山、长在老林,根本吃不到白色垃圾、吸不到汽车尾气!贵州是全国第一个在茶园中禁止使用水溶性农药和草甘膦的省份,并将禁用农药在国家62种基础上增加到128种。在近10年检查抽查中,贵茶没有一个茶样存在重金属或者农残超标,是名副其实的干净茶、生态茶、健康茶、安全茶、放心茶!一杯贵茶入口,滋养的是五脏六腑,安顿的是疲惫身心,品味的是满口清福!

  说“贵茶相伴,终生无憾”,是因为贵茶有品牌、有影响。

  这些年,我们聚焦“贵州绿茶”、“三绿一红”等重点品牌,打造全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20个,“都匀毛尖”成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贵州绿茶”、“都匀毛尖”、“凤冈锌硒茶”、“朵贝茶”4个贵州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现在,“三绿一红”早已名扬天下,正安白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雷山银球茶、水城春、普安红、开阳富硒茶等声名鹊起。去年11月,在北京茶博会组委会组织的亚太茗茶评选中,贵州获得特别金奖7个、金奖57个,分别占总数的20%和29.8%,均位列第1。正因贵州茶好,贵茶成为贵州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受到广泛好评!

  说“贵茶相伴,终生无憾”,是因为贵茶有渊源、有典故。

  贵茶是有故事的。解放后,我省都匀市的乡亲们,采了3斤茶寄给毛主席,主席品尝后给乡亲们寄来16元钱,批示“此茶很好,今后可在山坡上多种些,此茶可命名为毛尖茶”,这也是“都匀毛尖”的来源。在我们国家,由领袖命名的茶叶,恐怕只有“都匀毛尖”!前几年,在__亲自关心下,浙江安吉县黄杜村捐赠一批茶苗,在我省普安、沿河一带,种植了3200亩“白叶一号”茶园,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感恩茶园”。这些年,在贵州,茶叶是脱贫攻坚的“黄金叶”,真正做到了“种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相信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这一片片联农带农强农富农的“黄金叶”必将大放异彩、再立新功,让更多农民分享增收致富的幸福!

  各位来宾、朋友们!本届茶博会以“干净黔茶?全球共享”为主题,这是茶界的盛典,也是茶人的雅集。我们希望借此机会,以茶结缘、以茶会友、以茶弘文、以茶兴业,借助大家的贵手,经由大家的贵口,推动贵茶风行天下!为此,我们将持续做优茶品质、做强茶品牌、拓展茶市场、分享茶红利,把面积做成产量,把产量做成产值,把产值做成效益,走出一条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我们将持续弘扬贵州深厚的茶文化,积极倡导“茶为国饮”、“茶为民福”、“天人合一”、“茶人合一”理念,让做茶的人更富足,让喝茶的人更健康,让赏茶的人更快乐,让贵茶香满人间、香飘世界!我们将持续深化“贵人服务”品牌,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真正做到以企业为贵、以诚信为贵、以效率为贵、以法治为贵,让茶企茶商在贵州办事一路绿灯、事业一路红火!

  最美人间四月天,眼下,嫩绿的新芽正迎春俏立,多彩的贵州正迎客天下。希望大家在贵州多走一走、多看一看,感受贵山贵水的迷人风景,品味贵茶贵酒的醉人芳香!祝大家在贵期间身心愉悦、一切顺利!

  现在,我宣布:第13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开幕!

篇三:在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暨品牌整合工作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会议上的讲话富硒产业规划

  在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会议上的讲话

  (20________年10月15日)

  这次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大会,既是一次任务落实会,也是一次工作推进会。旨在认真回顾我市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p形势,总结经验,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努力把全市的富硒茶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坚定信心,着力打造安康富硒茶特色品牌

  茶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也是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方面的精心培育下,我市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首先,成绩和经验值得总结。我市茶叶生产始于西周、盛于唐宋。早在唐、清时代,就有“谁语陕域无好茶,唐次纲贡紫阳芽”、“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绝句。建国初期,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茶叶产量640吨,占当时陕茶总量的82.3%,在全省位居第一。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市茶产业一度急剧下滑,产业规模由全省第一退居第二,占比不足40%。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出台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茶叶产业考核奖励办法,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茶产业重振,呈现出良好工作态势,取得了明显工作成效。

  一是产业基地不断扩大。截止8月底,全市茶园基地52万亩,产茶1.28万吨,实现产值19.6亿元。规划建设的50个园区扎实推进,其中创建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12个。

  二是加工企业快速增长。全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415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产值20________0万元以上企业12家、产值过亿元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38个,入社茶农5500户1.9万人,职业茶农450人。

  三是品牌建设取得突破。紫阳县率先统一了县域品牌;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这两个县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殊荣;安康富硒茶品牌己进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行列,先后在国内国际茶博会上获得多项金奖。

  四是质量监管得到加强。以实施标准化茶园为载体,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茶叶标准化技术规程和企业标准,全市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建立,女娲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创建通过了省质监局验收。

  五是营销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建成茶叶交易市场4个、省内外专营店119个。同时,茶食品、红茶、黑茶、白茶的研发和生产力度加大,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产品档次趋于协调。

  通过几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我们不仅总结了一些抓茶产业发展的好做法,还积累了一些弥足珍贵的好经验。

  一是战略定位不动摇。市委、市政府确定茶产业是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将其作为全市发展山林经济率先突破的重点产业,确立了茶产业发展目标,落实了茶产业支持措施,并在领导力量、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

  二是齐抓共管聚合力。各级人大适时视察茶产业发展情况,政协机关积极为茶产业发展献策纳言,各县区始终把茶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有关部门在茶产业发展上倾力支持,广大企业和茶农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空前高涨,凝聚了全市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彰显特色树品牌。我们坚持走绿色、有机、健康的茶产业发展之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富硒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功夫,充分彰显我市茶叶“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的独特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青睐。

  四是突出规模促发展。我们坚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标准化建园,扎扎实实地建设一批茶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初步形成了“合作社+职业茶农”的经营模式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这些好做法和好经验,我们要继续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其次,优势和政策前所未有。

  一是种茶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巴志》等史料记载,安康是中国最早的出产贡茶和人工种茶的地方,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考古发现的汉滨区出土的隋代瓷水注、平利县出土的唐代青瓷茶水注、旬阳县出土的宋代黑釉滴茶盏等文物,有力地佐证了安康茶创造的辉煌历史。

  二是生态条件优越。我市森林覆盖率59.9%,气候温润,空气清新,自然资丰富,地域产品独特,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氧吧之美誉,被专家公认为是地球上同纬度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

  三是富硒品质独特。硒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生命火种”、“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之美誉。安康是全国最大的富硒区,据科研机构测定,安康茶叶氨基酸含量4%左右,咖啡碱3%左右,茶多酚30%左右,水浸出物46%以上。在全世界很多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的大环境之中,安康富硒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既符合饮茶传统,又顺应保健需求的天然补硒途径。

  四是政策机遇良好。安康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涵养区和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的三大战略定位,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生态环保的茶产业;省政府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把安康作为陕茶发展的重点区域,把茶产业作为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优势产业;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和市

  政府全体会议,明确提出“把茶叶产业作为农村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安康富硒茶产业的实施意见》,每年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茶产业,为我市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是品牌效益不强,多、杂、乱现象突出,缺乏统一知名品牌,整合任务很重。同时,因市场管理不到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滥用盗用品牌商标的行为时有发生。

  四是产品质量不优,企业对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滞后,科研开发力度不够,多数产品处于初级农产品阶段,深度开发和多元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五是市场流通不畅,茶叶市场建设缓慢,销售渠道主要还是一家一户、分散自由的交易方式,专业市场、配送中心和营销网点仍然不足,现代流通体系不健全。六是市场占有率不高,虽然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但“金招牌”没有发挥高效益,安康富硒茶在西安和省外市场尚未真正打开,目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

  总结经验是为了提振信心,分析^p形势是为了把握机遇,查找问题是为了正视不足。从总体上看,安康茶产业发展还是机遇多、潜力大、任务重。我们一定要从基本市情和工作实际出发,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审视和定位安康茶产业发展,坚定信心,狠下决心,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努力把我市茶产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将其打造成安康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闪亮名片和金字招牌。

  二、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

  按照我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全市茶产业工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为抓手,构建“企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壮大产业规模,打造知名品牌,推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效益,使茶产业真正成为支撑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________年,全市茶园达到70万亩,产量达到3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培育年产值20________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30家、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到2021年,茶园达到100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实现产值70亿元,建成万亩基地镇40个、千亩专业村100个,成为全省第一产茶大市。围绕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六项工作。

  一是做优产业基地。没有规模和速度,就不可能有茶产业的跨越发展。必须把做大茶园规模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抓育苗、扩规模、提质量,推动基地建设从荒山荒坡向旱田熟土转变、从布局分散向集中连片转变、从粗放经营向质量效益转变。要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陕茶一号”等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以汉滨、紫阳、平利、岚皋为重点,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年产茶苗3亿株。各主产县区至少要建立300亩以上的采穗圃,通过提纯复壮,保护优良品质。要抓好高标准新建茶园,按照“规模、集约、标准”的要求,牢牢把握整地、栽培、管护等关键环节,建设高标准密植茶园。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集中,促进规模化经营,实现跨区域建园,确保全市每年新建高标准密植茶园不低于5万亩。要抓好低产茶园改造提升。通过标准示范、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加快改造低产茶园,不断提升良种茶园比例。各县区要制定低产茶园改造提升方案,将任务落实到年头,落实到镇办,确保每年改造提升低产茶园不少于3万亩。

  二是建好现代园区。现代产业园区是推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目前,全市已规划建设50个现代茶叶园区。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突出园区特色,着力提升园区的示范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引导和支持园区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大力开展产品研发,提升茶叶品味品质,加快园区机械化、标准化发展。要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和资金支持,有效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市林业局要加强对茶叶园区建设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和政策扶持;市农业局要加大对茶叶园区的扶持培育和认证力度。力争用5—8年时间,培育1—2个国家级现代茶叶示范园区、20个省级现代茶叶示范园区。

  三是扶强龙头企业。龙头兴则产业旺。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人财物方面加大力度,在现有企业中好中选优,倾斜政策,重点帮扶,着力打造引领茶产业发展的企业“航母”。要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产业联盟,走“企业带社、社企联户”的协同发展之路,形成“企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现茶企受益、茶农增收。力争到2021年,培育出1-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0个省级龙头企业,100个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00个市级茶叶专业合作社,1000个家庭茶场和1万名职业茶农。

  四是打响知名品牌。品牌是名片、是效益,也是核心竞争力。要下决心推进品牌整合,真正让安康富硒茶走出秦巴、领军全省、迈向全国。市上即将出台茶产业品牌整合方案,最终目标是全市共用“安康富硒茶”品牌。现阶段的任务是各县区实现县域内的茶叶品牌整合,达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统一监管的“五统一”要求。紫阳县、平利县要力争2年内统一“紫阳富硒茶”、“平利女娲茶”两大品牌。在此基础上,推进市域“两大品牌”联盟,紫阳、汉滨、岚皋、汉阴、石泉主打“紫阳富硒”品牌,平利、白河、镇坪主打“平利女娲”品牌。同时,启动注册“安康富硒茶”著名商标,发挥公共品牌作用。要加强品牌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茶叶流入市场。要增强质量意识,从育苗到建园,从采摘到加工,从贮藏到运输,从产品到商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要推进现代营销,通过走出去宣传推介、请进来实地考察等方式,大力开展招商营销活动,弘扬安康茶文化、打造安康茶旅游、宣传安康茶品牌,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安康生态富硒茶品牌。

  五是推进产品开发和产业融合。首先,要做好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推动茶叶生产由偏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生产转变,由注重发展高档茶向高中低档茶并重转变,由注重绿茶生产向提升绿茶、开发红茶、主攻茶产品、发展茶食品转变。其次,要推进产业融合,结合全市旅游景点规划布局,建成一批旅游观光茶园,培育一批以茶为主的生态旅游示范点,发展一批以休闲度假为主的茶文化旅游乡村,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形成一三产融合、二三产互动的复合业态。第三,要推进产业循环发展,大力推广“猪—沼—茶”基地建设模式,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各县区要至少建成1个“猪—沼—茶”循环模式示范点。

  六是强化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要把引进和培育茶叶科技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强化技术培训,建好人才队伍。各县区要对茶产业基地镇书记和镇长、农综站长、专业村书记和主任,定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带领群众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能力。要加强对茶叶企业业主和务茶大户的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管理现代企业、经营现代茶园、开拓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水平。要鼓励茶叶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充分发挥市内大中专院培养人才主阵地作用,促成安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叶专业,为全市茶产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要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服务体系职能,把为茶产业技术服务纳入农技服务单位目标责任进行考核,要组织各级茶叶协会中的龙头企业、茶叶大户成立技术服务专家组,在优良品种、生产技术、科技信息、市场动向、先进管理等方面搞好服务。

  三、落实措施,为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做大做强我市富硒茶产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配套具体措施,形成强大合力,切实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领导力量要再加强。市上成立了安康市富硒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茶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了部门职责和工作机制。各县区要根据工作需要,调整领导机构,充实领导力量。今年,市上将实行20个市直部门包抓20个茶叶重点园区、产茶县区130个部门包抓100个专业村和30个示范园区的工作机制,定点帮扶五年不变,各包抓部门要切实履行包抓责任,抓紧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市茶叶协会要加强调研,协调各方,积极建言,当好参谋。

  三是检查考核要再给力。市上将茶产业发展纳入了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市富硒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督查检查,坚持每季度对各产茶县区产业发展和市直部门帮扶包抓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推进工作落实。要依照《安康市茶叶产业发展考核奖扶办法》,定期跟踪检查,半年排名通报,年底兑现奖惩。各有关县区和部门也要加大自查力度,强化跟踪问效,努力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赶、奖优罚劣的良好态势。

  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当前的几项重点工作。一要加快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确保全市完成3000亩育苗任务。二要抓好秋冬茶园建设和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今年5万亩新建茶园和3万亩低改茶园。三要加快推进现代园区建设,改造提升17个老园区,启动建设16个新园区,建成一批产业配套、功能齐全的高效现代园区。四要利用冬季茶叶企业停产时机,抓紧改造老旧加工生产线,为来年生产打好基础。五要加快营销网店建设,组织企业到省内外开设专卖店、连锁店,鼓励发展专业营销队伍,加快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同志们,茶文化需要传承,茶产业潜力巨大。加快发展富硒茶其势已成、正当其时。我们一定要按照这次会议统一部署,迅速动起来、干起来、忙起来,奋力开创我市富硒茶产业发展新局面。

篇四:在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暨品牌整合工作会上的讲话

  

  茶叶交流会讲话稿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茶是一种文化饮品,茶香里传递出的是浓郁的人文情愫。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礼俗形式,更是一种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整理了茶叶有关的交流讲话稿,欢迎大家阅读。

  茶叶交流会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同志们:

  非常荣幸能与各方专家、学者探讨中国茶道的文化底蕴及内涵,共商陕西茶业崛起的路径选择。在此,我代表XXXXX向参见XX’中国陕西(安康)茶叶节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及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茶是一种文化饮品,茶香里传递出的是浓郁的人文情愫。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礼俗形式,更是一种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受儒释道三家哲学理念的浸润,传统的饮茶之道重审美艺术性、道德实践性、宗教哲理性的浑融合一。敬茶、品茶,是敬事之仪,明礼之伦,俭德之行,中庸之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神农《本草

  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而秦地有茶,启始先周,传于秦汉,昌于唐宋,盛于明清。古汉水流域的巴国巴人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有着“茶圣”之誉的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认定“巴山峡川”是茶叶发源地。陕南生态条件独特,茶叶资源蕴藏丰富,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陕南的紫阳、西乡都曾是历史上东西部茶马交易的重镇。加之气候温润,海拔适中,陕南出产的茶叶品质极佳,被历代宫廷选为

  “贡茶”。西北五省惟陕西产茶,“陕茶”经历过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和清后紫阳茶、汉中茶几个历史阶段。然而由于地缘因素的限制和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陕茶”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已成为陕人的文化记忆。“陕茶”在中国茶类品牌中的影响力及其在国内茶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在整体上仍处于下滑的态势。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却未能真正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茶业生产营销模式;茶种丰富且有天然的品质优势,却至今尚未培育出真正具有强势影响力的茶叶品牌。这一切实为“陕茶”之恨。

  “陕茶”不只是陕南地域特产,也陕西的文化招牌。振兴陕南茶业,使陕南由茶业种植的宝地变为中国茶业营销的重镇,不仅是推动陕南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挖掘和丰富秦地文化资源、打造人文旅游景观的有效手段。真诚地希望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各方专家、学者,能围绕陕南本土

  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陕茶”复兴之路的设计等问题献计献策。

  五湖四海俱嘉宾,相聚安康皆是缘。再次欢迎各方朋友来到在中国282个城市中拥有最吉祥的城市名称的陕西安康游赏生态风光,共商“陕茶”振兴大计。

  饮茶有助于养生健体、明心见性。诗僧皎然对饮茶的妙处做过这样的描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请朋友们多饮茶,多饮“陕茶”!

  最后,敬出席今天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方朋友一杯安康紫阳富硒茶,谨表谢忱!祝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谢谢!茶叶交流会讲话稿

  领导在同志们:

  今天的大会,既是一个盘点过去、总结成绩、鼓励士气的大会,也是一个展望未来、坚定目标,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加速发展的大会。在四月召开的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上,县委、县政府对在XX年度茶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刚才,会议再次对今年在国内重大茶事活动和贵州十大名茶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茶叶企业进行了表彰。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帮助茶产业发展的各级领导、部

  门和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本次会议,会前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分别听取了汇报,并作出明确指示。今天,我们更有幸迎来了原市人大刘文献主任、市农业局罗绍怀局长亲临大会作指导,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尽快成为茶叶强县和名优茶生产基地的鼓励和期望,更是对几十万人民的关心和厚爱。一会儿,县委书记王贵同志、县长廖海泉同志都将作重要讲话,请同志们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下步工作中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关于对政策修改与调整的说明

  结合当前茶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在今年制定的《关于XX至XX年度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着力从工作重点、可操作性等方面对茶叶政策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一是在政策调整思路上,突出了基地建设、加工建设和市场建设三个重点,加大了对加工生产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明确了市场建设的范围和重点,增加了茶旅一体化的内容。二是在具体政策操作层面,压缩了条目数量,并确保每一条政策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和资金落实,增强了政策的可操性。三是在政策的持续性上,总体上保持了政策相对稳定和连续,确保原有政策的及时兑现。同时,突出了年度阶段工作的特点,着力解决影响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关于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

  一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以茶富民、以茶强县”的发展目标,始终坚持“一体两冀”的工作思路,以创新为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茶叶产业建设。全县上下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空前统一,全社会共同参与产业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实现了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加工能力、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全方位突破,茶产业在县域经济的支柱地位初步形成,在全市打造100万亩“西部茶海”中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夯实,在全省“黔茶出山”发展战略中的领军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概括一年的工作,主要体现出“七个增强,七个突破”的特点。

  (一)资源整合力度增强,茶园基地建设实现新的突破。通过支农资金整合和现代农业试点项目,整合国家投资2123万元,撬动社会资本亿元投入茶产业建设,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本不足问题。去冬今春新建茶园万亩,补植茶园8670亩,全县茶园面积已达万亩,8个茶叶产业带、10个茶叶核心村已初步建成。同时,通过大面积推广保水剂栽植、秸杆覆盖、生物农药防治、太阳能杀虫灯等现代茶叶生产技术,实施无公害茶生产技术万亩、机械化采茶万亩、机械化修剪万亩、有机肥及农家肥施用万亩,投入春管肥料1200吨,有效提高了建园质量,增强了幼龄茶园长势,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为下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茶

  叶产量、产值逐年提升,XX年完成茶叶总产量2500吨,实现产值亿元,增长幅度均超过20%。黔风、春秋、寸心草、仙人岭、龙江、魅力黔茶、露芽春等一大批现代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或改造升级,同时黔风公司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填补了我县无国家级龙头企业的空白。初步形成了以13家规模加工企业为主体,60余家小型加工企业为补充的加工集群,基本满足了当前茶叶生产需要,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

  (三)标准化实施力度增强,有机茶生产实现新的突破。先后制定了3个省级地方标准,7个县级地方标准,采用49个国家及行业标准,完善茶叶从基地管理到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目前,全县已通过认证和转换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8729亩。XX年全县实现有机茶产量600吨(含有机转换认证产品),完成产值4740万元,价值相较普通茶叶提升25%左右。同时,积极引导、大力支持田坝村和4家有机茶加工企业发起成立了“利民有机茶专业合作社”,1158人自愿加入协会,纳入合作社管理茶园11786亩,有力推进了以标准化为引领的生态产业发展战略。

  (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以茶产业为载体,不断探索和突破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本、技术、规模、人力等核心要素,加速了我县农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进程。一是成功探索“租赁建园,分包经

  营”和“以厂带户,股份建园”模式,切实解决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问题。二是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现代农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制约农业发展的资本问题。三是全面规范我县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解决了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问题,有力提升了茶叶内在品质和竞争实力。四是切实加大了企业支持、扶持力度,解决了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建设问题。

  (五)茶叶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品牌打造实现新的突破。一年多来,茶叶连续在国内重大茶事活动中荣获21只国家级金奖。今年四月,成功举办“中国绿茶专家论坛暨茶海之心旅游节”活动,泛珠三角11个省、区的茶界同仁齐聚,并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在刚刚闭幕的“XX中国贵州绿茶国际博览会”评选出的贵州“十大名茶”中,又以独获三大名茶的骄人成绩,成为本次茶博会的最大亮点。同时,以茶产业为载体,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中央宣传部、国家质监总局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国家主流权威媒体竞相到采访,先后在央视新闻联播、中央广播电台早间栏目中播出。

  (六)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增强,产业延伸实现新的突破。在第二届中国生态旅游论坛会上,县被评为“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永安田坝村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

  成功申报为国家AAA级景区。通过茶产业的建设推动了加工业、带动了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就地发展产业,农业就地转换加工,农民就地转变为工人,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七)发展共识进一步增强,发展合力实现新的突破。一是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投资者信心得到进一步加强,群众创业热情高涨,先后吸引了132名回乡农民工、30余名工机关干部职工和12家转产企业投入茶园、加工厂建设和市场营销等产业发展环节。为房地产、煤炭等产业的工商资本转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为返乡农民工就地消化,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是“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和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认可。今年四月,省委石宗源书记莅凤视察,欣然将田坝村誉为的“东方瑞士”。五月,禄智明副省长将作为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对口联系点,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业产业的指导、支持力度。同时,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乡镇企业局等多家部门加大了我县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中茶所、中国茶叶学会等国家权威机构和部门与我县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助我发展。四是上海茶叶公司、福建安溪八马茶叶公司、星愿(中国)茶业公司等全国茶叶龙头企业纷纷到我县实地考察,并达成合作意

  向、协议,和我协同发展。形成了“内外联动、上下借力”的广泛合力,有力助推了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看到成绩与进步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一是基地规划布局还较分散,仍需集中;二是田间生产缺窝断行还很突出,仍需补救;三是日常管理还很粗放,仍需加强;四是套种问题还很严重,仍需规范;五是加工能力尤为短缺,急需解决;六是安全监管尤不放心,急需提高;七是品牌整合尤为急迫,急需跟进;八是市场培育尤为重要,急需坚持。

  三、关于近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前,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正在逐渐加深,三年后我县生产的茶叶就能满足贵州全省的消费,市场压力将成为我们最大的问题。纵观茶界,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刚过去的贵州“十大名茶”的社会投票正是即将到来的茶叶市场竞争的缩影!而上世纪90年代白酒市场众多厂家淘汰出局的结果,也将是今天茶界竞争的最后结局!谁将主宰产业的成败?谁能在激励的竞争中胜出?已成为决不容我们回避的问题。从外部形势看,全国茶业发展形势吃紧,全省茶业竞争形势逼人,全市茶业比拼形势危急将长期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内部情况看,我们正处于由基地建设向加工和市场营销的过渡时期,我们必须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产业发展的转变,更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

  此,我们唯有紧扣市场的脉搏,找准市场发展的方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志气和勇气,政企协力,众志成城,才能在群茶博奕中突围而出。

  (一)我们的战略定位。从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看,大竞争、大联合、大发展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茶产业的壮大、市场营销体系的完善和瑞杭高速带来的大交通网络格局形成,我县茶产业正迎来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在这场改变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板块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基地的核心、加工的中心、流通的枢纽和品牌的代表”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周边县向我聚合、倾斜的有利态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合纵联横、共同结盟的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产区大联合、培育大优势、打造大品牌,建立大市场,形成区域性产业,促进板块式发展。

  (二)我们的市场取向。在今年5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我县被列为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主要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出口绿茶,建立出口绿茶基地和培育出口龙头企业,扩大自营出口,积极发展名优绿茶,提高特色绿茶品质和知名度”。应该说,这是从全国的大局中对我县茶产业发展的定位,符合我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结合我县特点和市场调研分析,我县在国内主体市场的重点以、贵阳、重庆、上海、北京、广州

  等六个城市为主,确定在长江流域及以北的绿茶销费区及广州地区,我们要进一步研究销区,研究消费对象,引导消费潮流,适应和引导消费市场。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展览、展销的平台,积极组织对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宣传活动,扩大茶产业的品牌影响,探索和建立市场开拓有效模式,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抓住国际茶叶贸易“红消绿长”的发展机遇,积极支持企业争取对外出口,大力开拓国际绿茶市场。

  (三)我们的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企业才是市场真正的主体和基本单元,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已成为当前推动茶叶产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要突出种植、加工和营销企业的同步培育和扶持。为此,一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靠国家与地方扶强扶优的倾斜政策,着力优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企业,积极推进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二是在深化和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一批与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扩大实施品牌战略。三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劣汰,着力培育区域性茶叶龙头企业,切实增强企业实力和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四是要积极引导和大型市场流通主体协作,实现强强联合,全力打造茶叶流通的大渠道,培育流通性商贸大企业。

  (四)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孕育希望、有机铸就辉煌,良好的生态环境、富含锌硒的独特魅力、坚持有机的发展方向是我县茶叶赢得市场的关键。“锌硒特色、有机品质”就是我县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二十一世纪的消费潮流是健康引领,然而“有机”等于“安全”,“锌硒”相当于“营养”,“安全”+“营养”=“健康”,我们的发展正符合了时代的潮流。所以,我们一要加强对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各个茶叶重点专业村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绿化、美化、亮化茶区环境,为生产安全、健康的有机茶提供外部环境。二是要加快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茶叶基地、加工、生产、包装、销售的全程标准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要广泛宣传,强化标准意识,把标准化生产转化为生产者、销售者的自觉行动,以茶产业为载体全力推进有机食品生产试点县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我县茶叶内在品质和锌硒特色的研究力度,始终用科学的手段佐证茶叶的优良品质和独特魅力,用文化的手段去丰富茶的内涵和扩大茶的影响。

  (五)我们的主流产品和主导品牌。从茶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上世纪80年代,国内通过名优茶的带动,实现建国后茶产业发展的第一轮振兴。但从权威资料显示,目前“贵族化”名优茶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受市场挤压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受人力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近期看,以独芽为主的名优茶只能在局部地区成为主流,而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

  流产品。所以,生产让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的,以“绿宝石”为代表的名优茶应是我们选择的取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实现“名优茶”的“大众化”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坚持以“品质提升、品牌铸造、龙头带动”为重点,形成具有包容性、独特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公共品牌,并在公共品牌的推广带动下发展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发展战略,应是当前品牌建设要坚持的原则。同时,我们在坚持以生产绿茶为主,搞好其他茶类和茶树衍生物的技术储备,也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茶产业综合效益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四、关于今冬明春生产的要求

  结合我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会议出台了《关于XX年至XX年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相关工作办法,明确了年度茶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和重点,突出了“茶园基地管理、加工能力提升和产品市场营销”等当前必须解决的三大核心问题。对此,我们唯有以创新的手段谋发展,以务实的作风促工作,强基础、重实效、求突破,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全力确保年度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以强化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抓好基地建设。坚持从“完善机制、提升标准、强化管理”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和茶园管理。一是要全力保证完成新建园任务。始终坚持“扩点、连线、成片”原则,紧紧围绕两条主干线和10个茶叶核心村,按乡镇先申报再规划后审批的程序落实今年

  新建茶园任务,确保完成4万亩新建茶园。二是要切实强化基地管理。着力从培训、宣传和技术入手,切实搞好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后勤服务体系、考核激励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力求在茶园管理上实现100%中耕除草、100%施肥到位、100%补植补齐、100%秸秆覆盖的“四个100%”要求,全面加强对已建茶园的管理。三是要扎实推进有机化战略进程。进一步加大以有机为引领的标准化管理力度,大力支持、鼓励发展有机茶,完成新申报10000亩有机茶园目标。

  (二)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加工能力。坚持从“强化服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上下功夫,着力促进产能平衡、加工配套。一是结合茶园分布,搞好加工布局和土地规划。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产业,服务老板就是服务茶农的意识,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着力完善电力、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放手发动招商引资,迅速掀起新一轮农业领域的招商热潮,鼓励在茶叶专业带新建10家以上规模加工厂。三是在基地规模有限,无法引资新建规模加工企业的区域,建设10家以上符合食品加工要求的分厂,并力求做到功能完善,符合茶旅一体化发展要求。四是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充分利用支农资金整合、退耕还林接续产业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等专项工程项目,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给企

  业进入和社会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以宣传推介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市场建设。坚持“内外并举、政企协作、部门联动”的总体原则抓好茶事活动和宣传工作,促进市场建设。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县内相关茶事活动,积极参加国内重大茶事活动,进一步提升茶产业知名度。二是继续举办中秋品茗、茶文化知识竞赛、茶征文比赛、茶文化艺术表演赛和县外茶事推介等活动,进一步营造茶氛围。三是以“有机田园文化”为统领,积极挖掘和培育本土茶文化,进一步丰富茶文化的内涵,助推凤茶出山。四是突出结合宣传,充分利用城管、交通、外宣、网络、电视等相关部门和平台强化宣传,形成综合性、立体式宣传格局,进一步扩大茶产业的影响。

  (四)以诚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寻求金融支持。一是加大信用乡镇、信用村组和信用企业的建设力度,加快信用环境建设,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为金融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贷环境。二是拓宽森林等融资担保物范围,进一步提升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能力,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三是积极争取中央“放宽农村金融呆滞贷款核销条件”的政策早日到位,并主动制定农村金融政策与创新机制,激励农村金融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

  (五)以综合配套为重点,进一步搞好茶旅结合。一是按生态旅游业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搞好茶旅结合一体化的总体

  规划,大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建设。二是通过茶产业发展的建设,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条件。三是通过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和推介力度,以旅游促产业,促进茶产业发展。

  (六)以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搞好技术服务。一是整合相关培训项目和资金,以县茶叶中专班和茶叶加工厂为载体,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加大培养实用型人才培训力度。二是积极引进和招收部分高学历茶学专业人才,引进茶叶营销人才,提高茶叶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三是以中茶所等国家权威茶叶科研机构为依托,进行高端人才培训,形成梯次人才结构。四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聘请茶叶辅导员,切实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管理和指导力度。

  (七)以强化考核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加大茶叶在全年农业农村工作考评中的比重,对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处罚。二是加大对茶叶核心村科技副乡镇长和茶叶技术辅导员的考核管理力度。三是强化过程监督和调度,准确了解每阶段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四是全面推行“建立党政监督部门内部考核,并实行同奖同惩管理办法”,实行乡镇与部门的工作同奖同惩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增强工作合力。

  同志们:茶是我们的特色,茶是我们的优势,茶更是我们的未来,大力发展茶产业是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

  然选择。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新的任务和使命已摆在我们的面前,要实现“以茶富民、以茶强县”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任务,茶产业一定能谱写新的篇章,实现新的跨越,铸就新的辉煌。

篇五:在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暨品牌整合工作会上的讲话

  

  对紫阳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

  要】

  本文概述了紫阳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了紫阳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就如何推进茶叶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咬定目标,狠抓发展;培育载体,振兴茶业;转变观念,强化考核;齐心协力,打持久战。

  【关键词】

  茶叶;产业;发展

  茶叶产业的发展应确定立县之业,力促紫阳突破发展的目标,经过深入乡镇调研和综合分析,目前紫阳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茶叶,作为富硒茶产业是紫阳绿色产业突破的关键和重点,只要上下齐心,通过不懈努力,必将成为紫阳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一、紫阳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茶叶是紫阳的一项传统产业。近几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富硒茶产业率先突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通过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组织形式,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小农经济小而全的经营思想,狠抓标准化茶园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不断整合茶叶品牌,抢抓基础认证,扩大对外宣传,使紫阳富硒茶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无论是基地建设,品牌更新,名优茶开发,茶类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市场销售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奠定了紫阳茶叶立县的基础。

  1、富硒茶产业已初具规模

  2009年全县已形成新老茶园16.1万亩,其中新建茶园达8.7万亩。全县15个茶叶基地乡镇有6个乡镇茶叶面积超过1万亩,50个茶叶专业村有43个专业村人均茶园面积达到1亩以上,有10个专业村人均茶园面积超过2亩。全县已建名优茶机械加工厂159个,拥有机械设备850台。其中乡镇龙头加工厂12个,引进建成清洁化加工厂4座。茶叶加工能力达到900吨左右,2009年全县产茶1913吨,茶叶农业产值1.3亿元,占gdp的8.14%,占农业总产值的11.94亿元的10.9%。茶农净增收入2450万元,茶叶综合收入达到1.5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自2003年后连续5年全县茶农净增茶叶收入超过1500万元。

  2、制约紫阳茶叶产业成为“一县一业”的主要因素

  一是基地规模不足。面积仅有16.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9.6%,且粗放经营,产量低下,效益上不去,使其工农业总产值所占全县的gdp的比重低。二是认识不尽统一。少数部门和个别乡镇,至今认识不到位,始终认为抓富硒茶产业是县上领导和主管部门的事,落实任务是以会议落实会议,层层往下压,落不到实处,造成茶农缺乏组织和正确引导,失去发展机会和信心。三是科技含量不高。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茶叶专业毕业的干部78人,而直接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仅9人,要负责全县茶叶技术培训、指导、规划、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全县茶叶整体技术落后,茶农缺乏技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四是茶园管理粗放。

  茶园建设规范化程度不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低,加上劳务价格上扬,茶农对茶园管护积极性不高,投入少,茶园只采不管,入不敷出,产量下降,茶农收入不高,茶园弃管采现象严重。五是市场竞争无序。六是企业扶持不足。在扶持中只注重了对企业的生产、加工扶持,忽视了对企业的市场和品牌建设及宣传打造扶持,缺少龙头企业拉动作用,市场主体培育不够。七是宣传未能到位。在宣传茶叶过程中没有完全立足企业和产品,加上忽视茶乡自身塑造和宣传,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宣传效益不够明显。

  二、茶叶产业作为“立县之业”的优势及前景

  紫阳以富硒茶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始终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稳步发展茶叶基地,突出抓好茶园管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品牌整合,扩大产品规模,拓展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利用各种节会和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紫阳富硒茶品牌。要引进和培育加工营销龙头企业,真正把富硒茶产业培育成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

  目标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县每年新建密植丰产茶园1万亩,同时改造低产茶园面积1万亩,使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5万亩,建成15个基地乡镇,50个专业村,培育2000个种植大户,建成100个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厂,培育2-3个大型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培育500个营销大户,基本形成完备的茶叶销售网络,到2012年,茶叶总产量达到4500吨,产值达到3.6亿元,

  占gdp的18.5%,占农业总产值的30%,实现茶叶综合收入5亿元。要实现上述目标,目前所具备的潜力优势是:

  1、资源优势

  一是紫阳现有茶园16.1万亩,可采摘面积7万余亩,正常年份采茶1900吨(其中名优茶650吨),年总产值1.3亿元,已成为全县农业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二是紫阳茶种生长快,发芽早,抗逆性强、产量高。三是紫阳茶叶含硒量高,是全国少有的富硒茶。这是大自然赋予紫阳茶最大特色,也是最大的优势资源。

  2、区位优势

  以紫阳为主的陕南茶区从国茶区划分情况看,属于秦南淮阳茶区,气候条件优越,是最理想的种茶土壤类型。

  3、市场优势

  紫阳茶叶生产具备绿色食品所要求的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遭到有害化学和工业污染的基本条件,已通过专家鉴定,紫阳茶有益成份丰富,无污染,含硒量高,有一定的防癌、抑癌、抗衰老作用,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保健品。因此,紫阳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符合市场需求,有很大的潜力。

  4、机遇优势

  一是退耕还林机遇。充分发挥茶叶产业与退耕还林结合作用,有利于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二是制订茶叶产业标准机遇。紫阳获

  得全国天然富硒茶系列标准制订权,有利于把最有利的、最熟悉的技术置入标准。三是政策机遇。陕西省提出陕南发展“林、特、水”,安康市提出发展“药、水、游”,发展富硒茶产业,有利于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这为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5、发展优势

  紫阳地处内陆,交通四通八达,紧靠全国最大的西北和华北茶叶销售市场。加上紫阳茶文化历史厚重,久负盛名,富硒茶名扬京华,蜚声海外,具有自然品质优良、名优茶比重大、富硒味浓、香高、耐冲泡、运输方便、劳动力密集、成本低、市场销售价高等优势和近几年兴起的生态旅游热,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6、效益优势

  从经济效益看,据调查,效益好的农户,茶叶亩产值可达3500余元,是水稻平均亩产的2倍,是玉米平均亩产的3倍。从社会效益看,据统计,全县85%的行政村,60%的农户从事茶叶产业。需专门从事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名优茶叶加工的劳动力8万人,高峰期可达10万人,这样既解决了全县劳动力富余的问题,又可带动其它产业共同发展,真正达到企业、农户、社会三赢的良好态势。

  三、实现“一县一业”的措施及对策

  1、咬定目标,狠抓发展

  一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已确定的富硒茶产业发展目标,要层层夯实,将任务落实到乡镇村组,同时要按照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的要求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利用好田好地,优良茶树品种,集中连片建设一批高标准专业化密植丰产茶园。二是在有条件的村组,要实行土地流转,把迁出户、无力经营土地户的土地向大户集中,确保大户发展。三是坚持做到“一村建一品,百村创一品,全县推一品”,切实加强茶叶产业基地建设。通过2-3年的艰苦努力,力争在“十一五”末,全县实现茶园面积20万亩,产茶突破4500吨,产值达到3.6亿元,茶叶综合收入实现5亿元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用5-10年的时间,力争实现全县农民人均1亩丰产密植茶园的目标,使全县茶园面积突破29万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2、培育载体,振兴茶业

  一是要下功夫建好茶叶科技、营销和管理队伍,通过队伍建设、基地建设、茶厂建设、市场建设、品牌建设全面打牢富硒茶突破发展的基础,实现新的跨越。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加工载体是紫阳茶叶产业突破的关键。在“十一五”期间,全县要组建一到两个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建成200个左右的名优茶机械加工厂,在全县形成龙头带骨干,骨干带加工厂,加工厂带茶农的产业链条。

  三是要加快品牌整合,扩大品牌影响。充分利用紫阳富硒叶原产地域的保护和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认证的有利条件,将资源全面整合,下功夫依法管理和净化市场,把紫阳富硒茶品牌做大做强。通过整体策划,重拳出击,下大功夫对外宣传和推介,实行龙头企业商标、包装、质量、工艺、宣传五统一,把紫阳富硒茶打造成全市、全省、全国的知名品牌,使紫阳富硒茶尽快走出大山,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四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抓好示范。要集中部分领导力量,向茶叶企业倾斜,要把部门包村向茶叶专业村倾斜,坚持做到集中力量抓发展与抓管理并重。加大对标准化茶厂建设,骨干企业形象建设、市场建设、连锁网点建设、品牌建设重点环节的扶持,要建立不同类型的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效益作用,带动整个茶叶产业全面进步。五是扩大宣传创效应。一要整合多方面的宣传优势,投入资金营造浓厚的茶乡氛围,让世人都有紫阳和富硒茶的印象;二要倾力办好一年一度的富硒茶文化节。要在总结前六届的基础上,多出新招,把茶文化节时间、地点固定下来,提前公告,让外来者感受深刻,产生非来不可的想法;三是配合茶叶骨干企业,在紫阳茶叶主销区举办不同类型茶叶宣传和促销活动,采取政府打假打劣、净化市场、文化推动等有效手段,为他们扫除障碍,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转变观念,强化考核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紫阳茶叶产业突破的关键。一是要有组

  织的对县、乡、村干部进行茶叶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识茶、知茶、热爱茶;要树立茶区领导、干部“茶兴我荣,茶衰我耻”,“不发展茶是失职,不知茶是不称职”的理念,在产业发展中,要形成优先发展茶叶产业的共识,要解决决策层认识不统一,认为样样都重要的观念。县上领导和茶叶主产乡镇的领导要有自己包抓的茶叶加工厂和精品示范园。二是要把正确的用人导向向建设富硒茶品牌上倾斜,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鼓励干部职工到茶叶主产区创办加工厂,除保留身份和工资待遇外,对成绩显著的干部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三是要改变对主导产业考核的方式方法。市上应重点考核各县已确定的“立县”之业,对与“一业”相矛盾的不适宜产业应逐步取消考核,使其为“一县一业”大开绿灯。只有这样县乡才可以放开手脚,发展一业,突破一业,促成“一县一业”的实现。

  4、齐心协力,打持久战

  突破“一县一业”,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茶叶产业在紫阳县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无论是从农业的角度还是从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的角度去考虑,无论是从富民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富县的角度去考虑,可以说是“一叶定大局”。从茶叶产业到“一县一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抓茶叶产业不同于抓工业企业,需要决策机关明确思路,坚定信心,以一贯之,一届接着一届连续抓,相关部门齐心协力,产业大军一代一代的抓,一抓到底,直到成为全县重要的一

  业。因此,在工作摆布上,茶叶产业要始终占据首位。不论是生产者或是执政者,都要上下一心,竖韧不拔,奋力拼搏,咬住一业不放松,只要这样,紫阳就一定能实现从茶叶到茶业,从富硒到富县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紫阳县政府2010年工作总结.

  [2]

  紫阳县计划发展局2010年发展规划.

  [3]

  紫阳县统计局2011年统计报表.

篇六:在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暨品牌整合工作会上的讲话

  

  石台县富硒茶产业现状与发展

  毛雪;吴传海;朱海娣;吴承龙;王静;郑涛;马友华

  【期刊名称】《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9)005【摘

  要】石台县土壤硒资源丰富,是全国富硒地之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生产富硒茶提供了先天条件,发展富硒茶产业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石台县农业、农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SWOT分析理论为指导,在分析我国富硒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石台县富硒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总页数】5页(P32-35,53)

  【作

  者】毛雪;吴传海;朱海娣;吴承龙;王静;郑涛;马友华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池州245101;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池州245101;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相关文献】

  1.石台县水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2.转方式调结构聚力做强生态富硒茶产业--安康市引领农民合作社推进生态富硒茶产业发展3.石台县天然富硒大米产业现状与发展4.万源市富硒茶叶产业现状探析5.石台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在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暨品牌整合工作会上的讲话 会上 产业发展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