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8篇)

篇一: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2019年XX县移民办关于信访网络与舆情应对工作方案范本

  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宣传、监督、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处理关于移民工作的信访系统与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日前,县移民办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当前移民工作信访系统与网络舆情实际,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推动我办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好广大移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快速反应、及时回复、强抓落实”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移民工作全面、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移民工作质量。

  二、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组

  员:XX

  网络舆情工作人员:XX

  三、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树立我办的良好形象。

  四、程序及工作要求

  (一)网络舆情监控的基本程序

  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送信息—处置舆情。

  (二)工作要求

  1.进一步建立完善网上社情民意工作机制

  各负责人、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到“谁主抓,谁负责”,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做到责任到人,确保网络舆情工作落到实处。

  2.严格网上社情民意办理时限要求和工作质量

  (1)明确办理时限。各负责人、分管领导必须在发现网民发帖时起后5小时内,对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予以回应(含休息日、节假日);对能够迅速解决的一般问题,要在网民发帖后24小时内做出正式解答;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在回复中说明情况并承诺办理时限,但办理时限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对于把握不准的问题,须报主要领导审定。

  (2)规范回帖内容。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涉及移民工作方面的问题,要通过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主管领导要加强对回复内容的审查,确保相关回复内容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上级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坚决杜绝在回复内容中出现错别字、别字以及语义不通等问题。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

  不失礼。要增强回复内容的针对性,确保回复内容既一语中的,又切实可行,坚决杜绝用应付式、程序化语言回帖或含糊其辞的现象。对于蓄意散布虚假信息,恶意诋毁移民工作的言行,予以有礼有节的应对,并做好解释沟通,矛盾化解工作。重大舆情处置后,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防范负面舆情出现反复。

  (3)进一步强化横向沟通。网络舆情工作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认真排查梳理网民提问与意见之外,要加强与系统内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切实解决好网民所反映的问题。

  3、加强对网上社情民意办理工作的督查

  (1)主管办公室继续加强对各负责小组回复、办理情况的专项督查,对网民重复发帖反映的问题要进行重点调查分析、明确责任、根据实际情况交办落实,或提请领导研究解决。

  (2)对网民反映问题不认真解决、敷衍推诿的负责小组,本办党委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通报。

  XX县移民安置办公室

  20XX年11月10日

篇二: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来源:银行家

  关键字: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实践

  分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一些负面舆情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具有传播迅速、影响深入、后果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如不采取得力措施及时应对和引导,可能会给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带来风险,对社会公共安全亦会形成较大威胁。近日,运城银监分局(以下简称“分局”)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活动,并对网络舆情监测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以期进一步研究改善基层舆情监测工作的对策。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

  由于认识到网络舆情对银行业稳健经营的重要性,因此,分局调配力量和人手,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负面报道进行跟踪和引导,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做好群众的正面引导工作,有效维护了银行业良好声誉。运城监管分局的主要做法是:

  配备较强的监测力量。针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分局调配了3名责任心强,业务熟练,具有一定网络操作水平的人员作为舆情监测人员,并组织他们学习银监会舆情监测的相关文件精神、《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关于当前中国银行业监管有关热点问题及回答口径参考》等资料,增加监测人员的知识储备。监测人员同时需要克服日常工作繁琐、监测工作时间长等困难,保证高度负责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高质量完成监测值班工作。

  确定监测重点。分局结合监测值班任务要求,根据网络舆情的广泛性、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确定了天涯论坛、和讯论坛、百度贴吧、人民网“强国论坛”等有较大影响力的论坛和贴吧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并把银监会、银行、房地产、地方融资、银行卡、理财等作为主要监测关键词,每日坚持浏览大量

  新闻和热点、敏感话题,尽可能多地捕捉当前热点和负面舆情。针对每天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1点之间网络舆情较多的特点,舆情监测人员集中时间进行监测搜索,确保负面舆情得到及时发现和妥善引导。

  实行监测工作主值班制。为避免因办公室日常工作影响舆情监测,分局实行了舆情监测主值班制,即每周确定1人为主监测人员,负责网络监测和上报,其余2人辅助开展网络监测。同时,认真做好每周交接班,提示当期重点关注的热点和敏感舆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舆情监测的持续性和连续性。

  分类编写回帖模板。分局将负面舆情进行了分类,如服务投诉类、经济金融形势评论类、信访举报类等,针对分类舆情,监测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把握舆论热点方向,研究编写了回帖模板,针对同类型的舆情,结合样本与舆情具体内容予以回帖,这样大大提高了回帖的效率和质量。

  采取灵活的引导方式。分局舆情监测人员针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及随意性的特点,开阔思路,灵活多样地开展舆情引导工作。例如,在回复网络关于银行收取“数钱费”的讨论时,监测人员提醒网友换位思考,站在银行作为企业的角度思考大量清点零钞工作的难度和必要成本,尽量降低零钞清点收费事件的负面影响。在发现有网友发帖组织人员赴京上访时,监测人员以普通民众的身份劝导网友冷静对待,通过合法途径反映和解决问题。在回复网友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负面评论时,监测人员列举了反映改革成效的银行业数据,用事实来引导舆论。在回复评论银行案件的帖子时,监测人员简述了银监会在案件治理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驳斥了发帖人全盘否定银行业监管成效的论点。

  由于利益相关者多元化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舆论环境十分复杂,加上媒体和公众普遍缺乏对现代金融体系和复杂金融产品的深入了解,更加容易产生误解。因此,监管分局和银行业机构必须将声誉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在已经建立起来的防控体系内,进一步加强舆情监测的前瞻性和预测性。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的难点与问题

  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全面捕捉负面信息难度大。一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

  展,网络舆情活跃情况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每天从海量网络信息中及时发现负面舆情的难度很大。二是涉及银行业改革的许多舆论信息,通常含有大量的数据,若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进行逐一核对,费时耗力。三是很多负面舆情都有较强的隐蔽性,仅从标题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般信息而漏过,只有仔细阅读内容,才能发现问题,若单纯以主题词或关键词搜索又很难发现。因此,舆情监测人员普遍感到搜索负面舆情任务重、压力大。

  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基层舆情监测工作处于摸索阶段。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不易监测的特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但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敏感性,还要有过硬的网络操作技能。但目前基层银监部门人力相对不足、经验不多,监测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化训练,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应对口径不统一,舆情监测意识和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舆情监测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联动机制。目前,舆情监测轮流值班的工作机制,导致基层银监部门将有限的人力集中在舆情监测值班期,而完成任务后便较少进行后续跟踪监测。实际上,一条舆情信息往往会持续影响一段时间,有的可能半年以上,其间,可能会出现很多跟进的相关舆情。由于各分局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接续值班分局对已监测信息的持续跟踪监测明显不足,有的需重新进行搜集、筛选、分析、整理,不但重复劳动且降低监测效率,还使监测成效大打折扣。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措施建议

  科学分类处置,提高应对效率。根据舆情反映的对象、内容不同,可将舆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舆情信息,采取不同应对措施。例如,对反映银行业服务不佳的信息,监测人员应正视目前银行服务存在的不足,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积极报道改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关于银行业改革相关信息,要统一口径,站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高度,全面分析改革的成效,论据要充分有说服力,同时,利弊皆要谈,好坏都要说,避免有“托儿”之嫌,增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效果。

  加强培训学习,提升监测水平。针对当前基层舆情监测工作人员亟需专业培训的现实,建议银监会在总结舆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一套简单易

  学、便于操作的舆情监测流程或教材,在系统内推广。通过业务培训、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在线测试等形式,不断提高基层舆情监测人员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对大局、大势的研判能力。同时,基层舆情监测人员应加强学习,特别是政治理论学习,把握国家及银监会的有关政策精髓,了解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确化解矛盾和引导舆论方向,不断加强舆情处置能力。

  畅通交流渠道,加强互通共享。网络舆情尤其是一些负面舆情经常出现在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或者变革前后。舆情监测人员应在其未形成“气候”之前,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消除负面影响。为畅通舆情信息交流渠道,达到及早发现、共同应对、节约资源的目标,分局之间以及分局与省局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加强情况沟通、经验交流。同时做好值班交接工作,增强舆情监测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共同应对突发、重点、难点和焦点舆情,注重舆情监测与银行监管的有机结合,增强基层银监部门舆情监测力量和成效。

  扩展阅读:

  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来源:银行家

  关键字: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实践

  分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一些负面舆情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具有传播迅速、影响深入、后果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如不采取得力措施及时应对和引导,可能会给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带来风险,对社会公共安全亦会形成较大威胁。近日,运城银监分局(以下简称“分局”)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活动,并对网络舆情监测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以期进一步研究改善基层舆情监测工作的对策。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

  由于认识到网络舆情对银行业稳健经营的重要性,因此,分局调配力量和人手,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负面报道进行跟踪和引导,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做好群众的正面引导工作,有效维护了银行业良好声誉。运城监管分局的主要做法是:

  配备较强的监测力量。针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分局调配了3名责任心强,业务熟练,具有一定网络操作水平的人员作为舆情监测人员,并组织他们学习银监会舆情监测的相关文件精神、《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关于当前中国银行业监管有关热点问题及回答口径参考》等资料,增加监测人员的知识储备。监测人员同时需要克服日常工作繁琐、监测工作时间长等困难,保证高度负责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高质量完成监测值班工作。

  确定监测重点。分局结合监测值班任务要求,根据网络舆情的广泛性、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确定了天涯论坛、和讯论坛、百度贴吧、人民网“强国论坛”等有较大影响力的论坛和贴吧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并把银监会、银行、房地产、地方融资、银行卡、理财等作为主要监测关键词,每日坚持浏览大量新闻和热点、敏感话题,尽可能多地捕捉当前热点和负面舆情。针对每天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1点之间网络舆情较多的特点,舆情监测人员集中时间进行监测搜索,确保负面舆情得到及时发现和妥善引导。

  实行监测工作主值班制。为避免因办公室日常工作影响舆情监测,分局实行了舆情监测主值班制,即每周确定1人为主监测人员,负责网络监测和上报,其余2人辅助开展网络监测。同时,认真做好每周交接班,提示当期重点关注的热点和敏感舆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舆情监测的持续性和连续性。

  分类编写回帖模板。分局将负面舆情进行了分类,如服务投诉类、经济金融形势评论类、信访举报类等,针对分类舆情,监测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把握舆论热点方向,研究编写了回帖模板,针对同类型的舆情,结合样本与舆情具体内容予以回帖,这样大大提高了回帖的效率和质量。

  采取灵活的引导方式。分局舆情监测人员针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及随意性的特点,开阔思路,灵活多样地开展舆情引导工作。例如,在回复网络关于银行收取“数钱费”的讨论时,监测人员提醒网友换位思考,站在银行作为企业的角度思考大量清点零钞工作的难度和必要成本,尽量降低零钞清点收费事件的负面影响。在发现有网友发帖组织人员赴京上访时,监测人员以普通民众的身份劝导网友冷静对待,通过合法途径反映和解决

  问题。在回复网友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负面评论时,监测人员列举了反映改革成效的银行业数据,用事实来引导舆论。在回复评论银行案件的帖子时,监测人员简述了银监会在案件治理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驳斥了发帖人全盘否定银行业监管成效的论点。

  由于利益相关者多元化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舆论环境十分复杂,加上媒体和公众普遍缺乏对现代金融体系和复杂金融产品的深入了解,更加容易产生误解。因此,监管分局和银行业机构必须将声誉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在已经建立起来的防控体系内,进一步加强舆情监测的前瞻性和预测性。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的难点与问题

  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全面捕捉负面信息难度大。一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活跃情况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每天从海量网络信息中及时发现负面舆情的难度很大。二是涉及银行业改革的许多舆论信息,通常含有大量的数据,若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进行逐一核对,费时耗力。三是很多负面舆情都有较强的隐蔽性,仅从标题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般信息而漏过,只有仔细阅读内容,才能发现问题,若单纯以主题词或关键词搜索又很难发现。因此,舆情监测人员普遍感到搜索负面舆情任务重、压力大。

  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基层舆情监测工作处于摸索阶段。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不易监测的特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但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敏感性,还要有过硬的网络操作技能。但目前基层银监部门人力相对不足、经验不多,监测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化训练,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应对口径不统一,舆情监测意识和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舆情监测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联动机制。目前,舆情监测轮流值班的工作机制,导致基层银监部门将有限的人力集中在舆情监测值班期,而完成任务后便较少进行后续跟踪监测。实际上,一条舆情信息往往会持续影响一段时间,有的可能半年以上,其间,可能会出现很多跟进的相关舆情。由于各分局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接续值班分局对已监测信息的持续跟踪监测明显不足,有的需重新进行搜集、筛选、分析、整理,不但重复劳动且降低监测效率,还使监

  测成效大打折扣。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措施建议

  科学分类处置,提高应对效率。根据舆情反映的对象、内容不同,可将舆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舆情信息,采取不同应对措施。例如,对反映银行业服务不佳的信息,监测人员应正视目前银行服务存在的不足,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积极报道改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关于银行业改革相关信息,要统一口径,站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高度,全面分析改革的成效,论据要充分有说服力,同时,利弊皆要谈,好坏都要说,避免有“托儿”之嫌,增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效果。

  加强培训学习,提升监测水平。针对当前基层舆情监测工作人员亟需专业培训的现实,建议银监会在总结舆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一套简单易学、便于操作的舆情监测流程或教材,在系统内推广。通过业务培训、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在线测试等形式,不断提高基层舆情监测人员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对大局、大势的研判能力。同时,基层舆情监测人员应加强学习,特别是政治理论学习,把握国家及银监会的有关政策精髓,了解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确化解矛盾和引导舆论方向,不断加强舆情处置能力。

  畅通交流渠道,加强互通共享。网络舆情尤其是一些负面舆情经常出现在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或者变革前后。舆情监测人员应在其未形成“气候”之前,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消除负面影响。为畅通舆情信息交流渠道,达到及早发现、共同应对、节约资源的目标,分局之间以及分局与省局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加强情况沟通、经验交流。同时做好值班交接工作,增强舆情监测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共同应对突发、重点、难点和焦点舆情,注重舆情监测与银行监管的有机结合,增强基层银监部门舆情监测力量和成效。

篇三: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信访舆情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信访是一种反映社会问题和民众诉求的途径,但在信访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舆情风险点,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风险点:信息失实或造假。在信访过程中,有部分信访人会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实,甚至造假,导致舆情失实或误导公众。

  防范措施:加强事实核查,通过调查取证等方式澄清真相,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以避免舆情误导。

  2.风险点:情绪化表达。部分信访人可能会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使用过激语言或行为,引起公众关注和不良影响。

  防范措施: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干预机制,及时疏导情绪化表达,避免情绪失控和舆情负面影响。

  3.风险点:个人隐私泄露。在信访过程中,部分信访人可能会公开个人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不良影响。

  防范措施:加强对信访人个人信息的保护,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访案件进行保密处理,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4.风险点:舆情扩散和传播。将信访问题扩散到社交媒体等公众平台上,引发舆情扩散和传播,可能导致不良影响。

  防范措施:建立专业化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动态,采取有效的舆情引导和危机应对措施,减少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信访舆情风险点的防范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专业化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对信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确保信访工作的稳定和有序推进。

  -1-

  -2-

篇四: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关于防范化解当前房地产领域信访不稳重大问题的对策思考

  作者:程途

  廖明辉

  来源:《重庆行政》2019年第05期

  近年来,受政策宏观调控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一些本就经营不善的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断增多,进而引发房地产领域的信访稳定压力也随之增大。房地产领域是当前信访稳定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问题、重点人员,其信访矛盾风险不可小觑,必须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考量,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严加防范。

  一、房地产领域发生信访不稳问题的突出特征

  一是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必然性。房地产领域一些经营管理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一旦因各种情况造成资金链断裂,就相当于失去了源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兑付困难、工程停工、复工缓慢、延期竣工、滞后交房、违反合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使购房业主产生不满情绪,同企业矛盾逐渐升级,导致集访甚至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不断增大。二是共同诉求带来的群体性。房地产领域存在水电、燃气、通讯、消防、绿化、环保、安全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诉求涉及整个小区,容易引起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上访。三是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造成的尖锐性。房地产项目涉及开发单位、施工单位、投资方、购房人、债权人等多个群体,只要发生纠纷,各方权利关系复杂、利益相互交织,互为条件、互不相让。同时信访主要集中在项目规划与实际不符、停工、延迟交房、虚假宣传、物管混乱等不易及时解决的事件上,处理难度很大。四是一些信访人利用QQ群、微信群进行组织串联,煽风点火,极易引发业主群的集体焦虑,不断积聚线上响应、线下集访的强大势能。更有甚者不顾真相、捕风捉影、夸大其词、恶意炒作,形成网络负面舆情和社会舆论压力。

  二、导致房地产领域信访不稳问题主要原因

  一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影响。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房地产企业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经营策略的调整。对于房地产领域信访稳定压力较大的企业大多实力较弱,其应对风险化解矛盾的能力差,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其受到影响会更大。如面对融资难、融资贵的严峻现实,这些企业难以获取正规金融部门的融资,有的企业便转而走向民间借贷,甚至为了企业生存发展不顾法律法规高额高息借贷,一旦资金链断裂势必造成工程停工无法按期交房等一系列连锁问题,从而引发购房者及债权人恐慌,最终导致集访非访等后果。二是企业主体责任缺失。出现信访稳定压力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大多存在实力不济、统筹不力、管理混乱、诚信缺失、责任落空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个别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特别是为了资金筹集,病急乱投醫,铤而走险,无视法规。如有的企业拆东墙补西墙,挪用资金;有的企业重复抵押,

篇五: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如何做好当前涉水网络信访舆情应对工作

  张湧

  【期刊名称】《水政水资源》

  【年(卷),期】2017(0)4【摘

  要】涉水网络信访舆情应对是水利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信息的特点及应对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总页数】2页(P26-27)

  【作

  者】张湧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水政渔业执法大队,新昌3125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Q085【相关文献】

  1.做好信访舆情应对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J],胡忠伟

  2.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J],司丽

  3.如何做好网络时代交通运输行业舆情危机应对工作[J],刘叶琳;胡颂平

  4.浅谈如何做好新时代舆情应对工作——以镇原县为例[J],郑红霞

  5.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作[J],张丽;庞雪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政府信访舆情应对工作实现要点

  政府信访舆情应对工作实现要点2015年7月29日QCM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舆情达到空前的活跃,各类舆情危机事件特别是网络信访舆情逐年增多,给各级政府部门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面对逐年增多的信访舆情,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如何做好信访舆情工作部署,提升自身的信访舆情应对和处置能力,是当前信访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当前政府信访舆情的形态来看,其表现出以下一些特性。从内容属性看,利益诉求中掺杂着政治因素;

  从对象范围看,多元化和群体趋势愈发突出;

  从行为方式看,非理性手段加剧、过激方式增多;

  从信访时机看,往往经过精心设计策划;

  从影响效果看,往往容易产生“连锁反应”等。这些错综复杂的信访舆情,对政府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舆情本身的突发性和扩散性,使信访工作的不可控性增强、反应和预警时间减少;

  其逆反性又增大了信访问题的处理难度;

  匿名性更是给信访工作造成监管上的盲区。要做好政府信访舆情工作部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群众工作,从源头上避免矛盾激化。一些信访问题之所以由小矛盾发展为大问题,并成为网上负面舆论的焦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际工作没有做好、群众不满意,给了信访舆情负面发展的空间。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要做好政府信访工作,还需要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群众工作。解决信访问题要坚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坚决克服信访人是没事找事甚至是故意找事、给政府添麻烦,把信访人置于对立面,内心情感上产生排斥和厌烦的错误心理。相反,要带着责任感做工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问题。同时,要善于在复杂形势下与群众沟通,在与群众的广泛接触中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发群众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在源头避免矛盾的激化。

  二、建立信访舆情预警机制,提高舆情管理能力。为更好地预测、预防政府信访工作中的突发事件,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中的信访舆情预警机制。通过舆情监测工具(如乐思舆情监测系统),对监测到的网上信访舆情进行分析、咨询、评估,保证对各类突发信访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为政府部门舆情处置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加强与群众、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互动,建立信息共享和问题互动机制,逐步形成大信访预警格局。通过舆情监测工具广泛收集信访信息,对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的信访信息,要超前进行科学预测,做到关口前移、防患未然。

  三、重视舆情主导地位,引导网络舆论方向。在网络舆论中起意见强势作用的仍然是传统大众媒体舆论的意见领袖,这些人无外乎政治家、学者、专家、新闻人物、著名记者等等。对政府而言,这些人都是政府在信访舆情应对过程中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政府平时应该做好与这些人的沟通合作,与他们之间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积极倡导这一群体承担起网络舆论引导的责任,共同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为政府信访工作树立起一道天然的屏障。

  四、提升信访工作效率,加强政府信访信息系统建设。信访信息化是进一步畅通渠道、规范信访秩序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应由上级信访部门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在现有系统基础上,根据机关单位使用情况,不断优化升级各子系统,真正将信访事项的受理、办理、复查、复核、督办等环节都纳入信息平台,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全面受理网上信访,增加信访的便捷性和信访办理的透明度,不断减少信访和社会成本,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

  五、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网络舆情监管力度。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技术先行管理滞后”和“先发展后规范”是形成网络舆论纷复杂的重要原因。从长远来讲,对网络进行统一规范,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在大的层面上,应由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统一的法律条款和执行标准来进行规范、监管;

  在小的层面上,各网站要加强对注册人身份的验证审核,明确各级监管职责,从而把那些有害、虚假、无用的信息拒之门外。

  不可否认,信访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为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完善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利益权衡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信访舆情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进一步增强民主、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给政府信访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负面干扰。所以,对待信访舆情,需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在充分利用信访舆情补充政府工作缺漏的同时,更好做好信访舆情的应对处置,防止信访舆情演变为危机,伤人伤己。

  很有进步。

篇七: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第一篇: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舆情信息工作是关乎全局的工作。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分析形势,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将舆情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来对待和处理,将其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纳入决策的整个流程之中去,应逐渐成为一种执政习惯和制度。通过舆情与其他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决策,最低限度降低决策的误差、失误。

  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及运作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要全面、迅速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有一个全面覆盖、健全完善的舆情汇集工作网络。要以推动制度建设作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完善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制度、任务分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业务培训制度、评比表彰制度、激励约束制度、沟通交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舆情机制的经常性、时效性。

  学习和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规律性是建立网络舆情机制的基础。舆情工作部门要熟悉和掌握网络舆情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社会影响功能,调查手段的特殊性,引导网络舆情的重点和难点等。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上的社情民意的收集整理,扩大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渠道,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技术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和保障,舆情部门要不断提升技术系统支持,通过各类网络研判分析软件,将无序复杂的网络信息变为有序鲜明的网络舆情,提高舆情汇集的有效性和分析的准确性。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的思考

  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网络舆情调研制度,以使网络舆情调研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现有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建立定期专题调查制度、审查报送

  制度和培训制度。要理顺舆情传递的机制与渠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减少舆情传递的环节。

  舆情分析是整个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要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在众多的舆情信息中进行甄别、筛选,去伪存真,深入发掘舆情信息的内容和价值,为决策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和研判制度,对重大事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社会敏感问题,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社会利益矛盾的事件,要从内容、范围、程度进行及时的定性定量分析,形成专题性的舆情分析报告;主动设置议题,深入研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认真研究舆情引导的现状和趋势,对一些容易激化社会利益矛盾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前期调查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舆论引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前瞻性。

  网络舆情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舆情工作者要积极开展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民众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努力消除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

  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是建设网络舆情机制根本条件。与一般舆情信息工作者不同,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要具备如下一些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事业心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专门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保证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在舆情机制的主体建设上努力形成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重点抓、信息员具体落实、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舆情信息工作覆盖格局。

  第二篇:建立舆情监控机制

  提高了组织工作社会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石门县建立组织工作舆情监控机制,掌握社情民

  意,引导公众舆论,处理突发事件,增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一、构建专兼结合的责任机制,明确监控主体。组织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舆论的影响十分突出。对此,县委组织明确舆情应对责任体系。一是以干部监督组为主体的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县委组织部分管干部监督工作的部领导挂帅,干部监督、党建网站、信访等组室负责人参加,配备新闻发言人,吸收与舆情相关的相关业务组室人员,对舆情工作全权负责。二是以新闻媒体为主体的舆情监控小组。宣传部牵头,县内各新闻媒体如电视台、电台、信息导报、各类网站参加,对关于组织工作的新闻信息,负责收集、引导、报告。三是以组织工作信息员和组工干部形象监督员为主体的舆情信息员。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聘请28名组织工作信息员和12名组工干部形象监督员,要求其定期或不定期地

  反馈有关组织工作的社会舆论。

  二、构建多管齐下的预警机制,掌握舆情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发现舆论苗头,做到防范于未然。一是重大工作意见反馈制度。对于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群众意见不一致的工作,坚持公开透明,实行情况通报,通过层层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调研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和反应。二是信访定期分析制度。组织部设立征求意见箱、举报电话、部长接待日,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召开纪检、信访、审计、政法等部门联席会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定期分析,及时掌握群众集中反应的带苗头、带倾向性的问题。三是负面信息监控制度。对于新闻媒体或舆情信息员收集的重大负面信息或多次出现的负面信息,重点关注、迅

  速调查、综合分析、及时报告。

  三、构建快速出击的反应机制,搞好舆情处置。对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负面舆论,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首先,限时调查问题起因。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赶赴现场,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实事求实地挖掘事实真相。其次,及时搞好舆论导向。在弄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召开新闻发布会,启动党内宣传工具,客观公正地报告事件。再次,事件处理全过程公开。在有关舆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邀请新闻媒体参与,进行跟踪报道,注意收集处理中的社会反应,有甄别地采纳公众的合理意见,事件处理结果在适当范围内通报。最后,搞好处理结果满意度调查。事件处理结束后,在相关的社会群体和人员中召开测评会,征求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第三篇: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南乡镇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处于改革攻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网络舆情问题逐步暴露,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总结实施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以来的经验得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它的建立必将强化和促进综合治理工作。

  一、充分认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

  实现网络舆情预警,就必须掌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分析反馈网络舆情信息,指导实践。而要掌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就必须明确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只有充分认识到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掌握其在建立预警机制中的重要性,才能针对问题及时掌握了解大量真实的、前瞻性的、深层次的网络舆情信息,做到超前驾驭、事前预防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信息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

  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各种消息、情报、指令、代码、数据、信号等所包含内容的总称。信息有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之分。网络舆情信息可理

  2选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处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级信息,即简单的整理,只供了解;二是高级信息,是对原始信息进

  行比较系统归纳、分析研究,可作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

  (三)传递工作。按一定方式方法将信息从A地移动到B地的过程。要求:一是渠道畅通无阻、速度快、质量高,即迅速准确;二是安全保密。

  (四)反馈工作。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可控制决策的顺利进行,防止瞎指挥,贻误工作;可以将工作效果和决策措施相比较,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四、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坚持网络舆情信息真实性原则。真实是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信息本身就会失去价值,而且将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在预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一是真实,不允许有半点虚假和想象;二是要准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

  (二)坚持网络舆情信息时效性原则。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不及时收集传递,就会成为“马后炮”,贻误战机;在这个原则上,尽最大努力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多“胸有成竹”,少“雪中送炭”和下“及时雨”。

  (三)坚持网络舆情信息适用性原则。在众多的信息中,有些网络舆情信息冗长、范围大、内容复杂,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分类、筛选、加工和利用,根据不同的决策使用对象,提供对路的信息,有的放矢。

  五、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必须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审批制度和督办制度

  (一)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报告程序,明确信息报告内容和时限,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根本制度。

  1、报告范围: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情况;正在酝酿、策划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政治骚乱和**或较规模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事件;较大规模的聚众围堵、冲出党政机关和重要警卫目标事件;阻断交通要道等事件;较大规模

  (1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闹事、械斗事件;涉及民族、宗教事务的事件;其他网络舆情信息等。

  2、报告形式:坚持真时性、时效性、适用性原则,根据报告内容的紧急程度和保密等级,采取先口头、后书面的形式,可明传、可密电。

  3、报告时限:重要情况应在2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对事态正在发展和正在处置的重大事件,及时续报结果。

  4、报告程序:重大情况应立即向党委、政府和综治办报告;一般情况向单位报告后逐级上报。

  (二)审批制度。各单位和部门在报告时,应建立审核把关制度,以减少差错和失误。

  第四篇:关于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的思考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我认为网络舆情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互联网新时代条件下,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等等,对这

  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一、舆情监测

  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三、网络舆情应对

  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各地危机预案正在或者已经制定,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高质量的预案。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

  4、危机事件后的系统有效评估。内容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

  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

  3、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臵,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4、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臵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

  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

  第五篇:建立完善七大机制

  建立完善七大机制

  市公安局落实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见实效

  市公安局共有30个机关处室和基层单位,民警1268人。下设两个基层党委,6个总支,66个支部,共993名党员,党员人数占全局人数的79%。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公安局党委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试点办和市委驻公安局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重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突出警种、部门特点,不断强化整改措施,着力探索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定完善了一些针对性、操作性、时代性强的规章制度,有力地促进了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以人为本,政治建警,建立强有力的党员队伍管理机制

  思想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重要性在公安机关显得尤为突出,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成效,影响到国家治安的稳定。因此,市公安局党委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努力在完善加强党的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队伍管理机制方面下功夫。一是健全完善了党员组织管理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做党的发展对象的意见》,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的工作,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完善了发展党员“双推一公示”制度,严把“入口”,注意及时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制定了《中共XX市公安局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落实党的“三会一课”制度的意见》,强化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使党的组织生活进一步规范化、正常化;进一步理顺了党员关系和管理体制,实现了党员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党员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党员队伍科学管理水平。二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制定了《中共XX市公安局委员会议事规则》、《关于党委中心组加强学习的意见》,使局领导班子在更深的层面查摆剖析,率先垂范,落实整改。市局还通过层层梳理,把存在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列为重点,进行了挂牌整治,较好地改变了这些单位

  的落后面貌,对个别没有达到整改要求的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相应调整。三是着眼防范,建立政治工作情况调度和党员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制定下发了《领导干部与民警谈心制度》,要求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和思想,规定凡涉及全局性的问题,民警可以找局长政委谈,涉及本警本系统问题,可以找分管局长谈,涉及本单位、本部门问题,可以找单位、部门负责人谈,各单位负责人每月至少与民警谈心一次,以便拉近领导与民警的距离,使领导了解下情,及时掌握民警的思想动态。各级政工部门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定期召开政工例会,及时研究分析队伍中出现的苗头性思想问题,指派专人为思想政治工作联络员,跟上教育疏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健全完善了对党员的激励机制。重点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对老党员和有困难的党员进行帮助,送上了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了广大党员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

  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完善富有活力的人事管理机制

  实践中市局党委认识到,公安工作能否取得大的成效,队伍管理能否保证不出问题,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各级班子和广大民警的内部活力,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优胜劣汰的人事管理机制。为此,市局进一步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拓宽用人渠道,做到“能上能下”。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在全市公安机关全面推行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在基层逐步推行了干部聘任制和民警聘用制,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竞争上岗,全局共有44名同志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不断探索完善规范化的目标管理机制。对每个领导干部和民警岗位责任、工作要求不断进行研究和调整,制定规范的业务工作标准,实行量化考核、等级化管理机制,以工作实绩进行奖罚。对达不到任期目标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不合格的民警,及时予以解聘。加大了对县市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的协管力度,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公安机关领导干部考核管理、选拔任用的程序和办法。大力推进领导干部定期交流和热点岗位的轮岗工作,以跨系统、跨部门、上下交流、本职交流、挂职交流、挂职锻炼等多

  种形式对市局内设部门主要负责人,特别是对掌管人、财、物的岗位及其他热点岗位负责人和民警进行了有计划的交流轮岗。同时,对基层派出所长全面实行了岗位轮换,轮换面达到40%以上,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活力。二是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做到“能进能出”。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严格执行人民警察考录制度,严把“入口”,新进人员一律先进行集中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畅通“出口”,实行“末位淘汰”制度。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对每个民警的实际表现每年进行一次计分考评,对低分民警进行离岗培训,对末位民警在培训阶段仍不适应工作的,调整工作岗位或予以辞职。三是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强化实战职能。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将泰山区、岱岳区公安分局收归市局直管,对四个县市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对部分单位内设机构进行了合并调整,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实现了警力配置重心由机关到基层的转变,实战特点更加突出,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

  三、克服“四难”,根治“顽症”,完善方便群众的公安服务机制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一直是困扰警民关系,影响公安队伍形象的一个“顽症”。近几年,“四难”现象虽有很大改变,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根治这一问题,不仅能有力改善警民关系,促进公安工作的开展,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去年以来,市局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立足于从机制上力克“四难”,对各项公安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了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的意见》,出台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的硬性规定,抓好市局提速规范的落实,坚决执行xx、省政府取消公安环节有关审批项目的规定,取消了消防设施费、清障车辆看管费、暂住人口管理费等17个收费项目。同时对公安工作中有关把罚款、收费作为民警量化考核的内容一律取消

  。进一步加强综合服务大厅或服务室建设,推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全市已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大厅或服务室126个。要求窗口单位推行规范文明服务用语,实行首问责任制,切实做到接待

  群众笑脸相迎,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对能办的事当场办理,不能立即办理或不能办理的事项,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坚决杜绝冷面相推。把服务态度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奖惩。对发现和群众举报的推诿扯皮及对待群众冷、硬、横的,一经查实,进行严肃处理。狠抓《XX市公安局为社会服务八项承诺》的兑现,认真查找工作流程中的“梗阻”点和效率不高的环节,制定措施,立即整改。规定凡发现办事效率不高、贻误工作或群众不满意投诉一经查实的,对责任人第一次予以警诫,对本单位分管领导提出批评;二次以上的,对直接责任人视情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予以辞退,对本单位分管领导警告,对主要负责人予以告诫。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窗口单位和民警工作作风的转变。如户政部门针对群众提出的办理户口、身份证难的问题,落实了办理户口责任制,发放明白纸,将有关内容和注意事项向群众公布。同时,将身份证快证的制作时间由过去的7天缩减为1天。车管、消防等部门推行承诺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和“让最后一名群众满意而归”的服务方式。为方便企业、方便群众,将大货车挂牌、年审业务由市局下放到县市交巡警大队。此外,市局及各地还广泛开展了“警企共建”、“军警共建”活动,主动为企业和驻地部队排优解难,促进了警企和军地两个文明建设。

  四、解放思想,突出重点,建立服务经济建设的环境优化机制

  积极营造政策优势,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针对性,是时代发展对公安机关的新要求,也是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市公安局围绕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三个重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市局制定的《服务加快发展三十条》,受到市委充分肯定,耿书记专门做了批示,在全市予以推广。其大胆改革了户籍管理制度,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实行户口登记管理一元化。准许来泰投资客商、企业设立单位户头,及时为其职工办理落户手续。规范对企业的检查行为,实行到市监察局检查备案制度。去年共向市监察局备案26次。出入境管理部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

  全市实施公民凭身份证、户口簿按需申领护照,落实了出入境手续10日办结制度,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同时,在全市公安机关实施了“亲商爱民工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中外客商、投资者尽可能地提供了“对企业和中外投资者、外地来泰车辆的一般违章行为,一律不罚款、不扣证、不扣车,批评教育后放行”等10条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贴近到位的服务,让客商、企业切实感受到来泰发展、居住最安全,投资最放心,生活最舒心,办事最满意,打造“投资XX、稳如泰山”的区位品牌。

  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完善覆盖全局的教育培训机制

  提高民警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民警队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市局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需要,结合队伍现状,持之以恒地强化了民警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和法律业务知识培训、警体技能训练,把岗位培训、科技应用、实战演练和学历教育等融为一体,变应急性、临时性培训为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政委任副组长的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在政治部设立专门培训工作办公室,制定了教育培训工作的3年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逐步建立起了以市局为主导,以警种为龙头,以各县市区局为基础、以公安干校为依托,分级培训,覆盖全局的三级培训网络。培训工作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军事化管理,精心组织,认真选配师资力量,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既强调理论学习,又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如举办微机应用培训,使民警初步掌握了微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受到了普遍欢迎。去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培训干警2000余名,~完成了省厅和市局党委下发的两年对在职民警全部轮训一遍的目标要求。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精什么”的原则,组织各警种采取请专家授课、以会代训等形式,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和练兵活动,提高了广大民警的业务技能和实战本领。同时,积极鼓励民警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去年全市就有55名民警通过自学取得本、专科学历,进一步优化了我市公安队伍的文化结构。

  六、完善措施,强化管理,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公安队伍建设与业务建设密不可分,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才能更加富有成效。为此,市局突出抓了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执法行为,确保公正严格执法。出台《关于加强法制工作的意见》,健全了法律培训、案件审核、执法检查、错案追究、执法考核等相关配套的执法制度。逐级落实领导、部门和岗位民警三级执法责任制,做到责任清晰、目标明确。具体办理案件,“严把三关,落实三个责任”。“严把三关”即严把进入各项法律程序关,严把使用各种强制措施关,严把扣留、没收财物保管移交关。“落实三个责任”,即办案人、复核人和领导人的责任,对发生执法过错的,实行错一案三追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定期开展执法大检查和执法质量评议考核,把执法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和执法评议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立功创模、提拔晋升的重要依据,对执法责任不落实,造成冤假错案的,实行错案追究,“一票否决”,有效地促进了执法质量的提高,确保了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去年以来,共纠查违反法定程序、适用取保候审不当等七大类127项执法问题,纠正不当案件26起,落实整改措施53条,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刑讯逼供造成的违法违纪案件,行政诉讼案件的胜诉和复议案件的维持率较之以往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坚持实事求是路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立案不实问题,专门向市委政法委写出了解决立案不实问题的报告,修订了《关于纠正立案不实问题的实施意见》,明确了20条硬性措施,理顺了立案、统计工作运行机制,明确了领导责任和考核奖惩标准,采取抽查报案记录和立案情况、倒查重点案件、实行立案责任制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案件虚报瞒报的问题。严格落实了《关于压缩

  是普通党员民警,都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省公安厅“八条规定”,自觉遵守上下班纪律,机关秩序更加规范。广大党员努力在五个方面争做表率,即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做勤奋学习的表率;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率;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做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表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做开拓创新、争做一流业绩的表率;爱岗敬业、埋头苦干、乐于奉献、清正廉洁,做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表率。

  四是进一步振奋精神,推动了全市公安工作的发展。通过落实整

  改措施,广大党员民警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干劲和热情。去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收集上报各类情报信息8000余条。依法妥善处置了51起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重大节日、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和165批次警卫任务,均做到了绝对安全。严打整治斗争战果显著。全市共侦破各类刑事案件9865起,共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2537名,挖出犯罪团伙141个,涉案成员600名,缴获赃款赃物折款941.68万元。治安管理和防控体系建设更加严密。对泰城主要路段实行24小时治安巡逻,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有一名民警光荣的牺牲在巡逻岗位上。全市共查处治安案件17906起,各类违法人员27248名,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6.97%和16.07%,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进一步好转,进一步深化治安防范承包,有效地维护了全市社会治安秩序。

篇八: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范文)

  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见、建议、诉求、情绪态度等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信访舆情也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对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信访网络舆情对信访工作的挑战

  信访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分支,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信访问题、信访人、信访工作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一般来说,这种倾向性意见多是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在这种条件下,信访网络舆情对信访工作提出了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传统信访工作模式的挑战。

  面对信访问题上网增多、网上串联增多、借助信访个案煽动群众情绪增多、网络群体性事件增多,以及网上炒作网下行动增多等新情况,信访工作向网络领域延伸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因此,信访部门必须创新工作理念,转变方式方法,立足现实、网络“两个领域”,关注访民、网民“两个群体”,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

  二是对信访制度的挑战。

  一些网民从对信访问题的关注,转向对信访制度的质疑。特别是一些学者的参与和一些地方官员不负责任的言论,致使网上各种质疑声、批判声此起彼伏,而主流声音却不够强大,有的甚至淹没在各种杂音之中。一些误解的、扭曲的声音一旦形成共振共鸣,必然动摇群众对信访工作的信心和对信访部门信任。

  三是对信访工作公信力的挑战。

  传播力、话语权、透明度是目前信访工作亟待加强的“短板”,解决信访工作有力量、有形象、有权威问题,必须把网络作为推进工

  作的重要堡垒和阵地,作为沟通群众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进一步密切各级党委政府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做大做强。

  四是对信访干部能力的挑战。

  面对信访网络舆情的新变化,信访干部普遍缺乏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强烈意识和有效举措,既不善于运用网络弘扬信访工作主旋律,放大主流声音,又不习惯在网上旗帜鲜明地展开针对性工作,消除群众疑虑,避免形成炒作。因此,要把熟练使用网络当作信访干部的—项基本功,提高精通网络文化、通晓网络语言、掌握沟通技巧的本领,让信访工作的主流声音、正面信息得到广泛地传播和放大,让广大网民听得进、信得过。

  二、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当前,涉及信访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较少,在专项网络舆情研究方面显得较为滞后。在实践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信访部门对信访网络舆情的管理相对滞后,有的甚至依然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宣传思维”。面对新的媒体环境,一些领导干部有的缺乏同媒体打交道的主动意识,习惯于三缄其口,奉行“多干少说”、“言多必失”的教条,放弃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引导的机会,甚至把新媒体当成“敌人”,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有的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报道;有的把“正面为主”等同于不允许有批评监督报道,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有的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用请客送礼等不正当方法“贿赂”媒体;对于境外媒体,由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不同,加上接触少、顾虑多,一般采取回避态度,不愿、不能、不敢主动面对。在这种落后意识观念的支配下,甚至有些领导干部说出了“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要是没有互联网就好了,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之类的“雷语”,更不用说研究、熟悉和把握信访网络舆情规律特点,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了。

  (二)媒体跟风炒作明显。

  信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媒体往往热衷于这类话题,认为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眼球,获得关注。在报道中,媒体习惯于把看作弱势群体,甚至在没有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主观推断,认为信访人所说所做都是正确的,而把矛头指向政府机关,给政府机关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使其处于被动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一些信访人缠访闹访行为的发生,不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反应迟缓应对滞后。

  面对信访网络舆情这一新型社会舆情,处理方法却陈旧、简单,反应滞缓,不能与时俱进。常表现为:一是发现网络负面信息后,不注重引导教育,一删了之,一堵了之;二是没有准确把握法律尺度,对负面信息制造者滥用强制手段,受到网络舆论的谴责;三是对负面信息发布后,反应迟缓,没能及时组织力量回应,错失处置的良机,造成工作的被动;四是对网上舆情调查不严谨,在真相没有调查清楚前,就急于发布结论,引起更多质疑和不满。有关专家通过对一些网络热点信访事件的分析发现,在很多网络热点信访事件的应对中,很多部门基本属于一种不作为或者错误作为的状态,解决问题的手段都比较弱,水平也都比较低。这已成为当前舆情应对的一块短板。

  (四)缺乏专业力量支撑。

  目前,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已开始进行积极有益探索,但专门针对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由于信访部门机构小、人员少,分工不细,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处理,没有专门舆情监测分析工作软件,工作手段原始低效,加上与有关网宣部门的联系机制也不健全,因此一旦出现信访网络舆情,也只是就事论事,疲于应付,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三、信访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信访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现媒体与政府机关的互动合作。

  在面对信访网络舆情事件时,媒体与政府机关应加强沟通协调,增强彼此信任,相互支持,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一方面,注重提升领导干部同新媒体打交道的素养和能力。媒体

  可以尝试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报告会、新媒体应对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帮助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新媒体基础知识、运行模式、传播理论、传播特点、传播规律、影响力较大的国内外媒体的基本情况和倾向等。同时,锻炼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善用媒体的能力,使其能够及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有关信息,通过精心设置政府议程,引导媒体议程,进而影响公众议程,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

  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应加强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日常沟通与合作,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信访问题做出的艰苦努力、取得的突出成效,大力推广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权益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强有力的正面宣传,压缩负面报道空间。通过与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确保在关键时刻,能通过媒体传递声音,掌握话语权。

  (二)确保“四个做到”,进一步提高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实战效果。

  首先,做到预案建设要到位。只有做到了准备充分、计划周全,才能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信访网络舆情的引导也是这样的。在实践中,要根据它形成的不同原因及表现形式,建立不同类别的信访网络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置预案,只有对各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的职责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当出现了信访网络舆情或危机事件时,才能做到立即启动,协同作战,相关部门及相关媒体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引导与化解工作,不会出现准备不足,未战先乱的情况。

  其次,做到迅速反应要及时。在面对信访网络舆情事件时,不能消极地对待,要做到积极主动、迅速处理,通过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与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在第一时间使公众对问题有所了解,以免让人产生“不作为”的印象。比如,在处理问题时,要做好对事实的摸清与排查工作,联络网管部门处理帖子,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做到积极有效地处理,使所有的事件在引起传统媒体的炒作之前就大事化小,避免事件的扩大化与复杂化。

  第三,做到战法研究要灵活。应对信访网络舆情时,要考虑公众的意见,对公众在该舆情事件中的需求、利益进行综合考虑,还要注

  意应对的方式方法,不但要澄清事实,还要讲究情理。对待网民的“拍砖”及过激的言论等,要做到沉住气、搁得下面子,对事情进行冷静的分析、平和的交流、坦诚地沟通,达到在交流中得到理解,在沟通中达成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的效果。比如,如果正反两方出现了激辩,可以通过扬正抑反的方法,通过正面的引导,不断使正面舆论力量得到增强,使负面声音被压制;对于舆情发起者即舆情“领袖”明确的,可以通过抓主带次的方法,先对舆情“领袖”加以控制,再对其他一般社会成员的言论取向做进一步的把握,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第四,做到处置措施要得当。由于官方应对网络舆论的经验不足,当面对网民关切的问题时,有时会出现“挤牙膏”式的回应,让舆论的焦虑进一步扩大化,导致陷入舆论的漩涡中。所以,当发生信访网络舆论事件以后,要进一步发挥工作机制的优势,做好打“组合拳”的准备,不能进行无所谓的争辩,不能乱炒作,不能人为制造热。此外,还要敢于打破常规做法,及时跟进,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调查,在第一时间将真相公布给群众。当事件非常复杂,可以根据对情况和处理做到分段公布,进一步满足公众的期待心理,不至于使谣言在网上肆意传播。

  (三)建立和完善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长效机制。

  第一,完善和改进新闻发言人制度。20xx年x月x日,国家信访局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情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信访工作领域,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一些因信访网络舆情问题产生的重大事件面前是第一新闻发言人,需要第一时间站出来向公众说明情况和应对措施。由于很多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性,容易带来恐慌情绪,公众渴望及时获得准确信息。新闻发言人需要及时、正确地掌握信息源,以法定的传播渠道把权威信息传播出去,有效控制舆论导向,避免事态激化,确保社会稳定。

  第二,建立完整的信访网络舆情采集分析体系。舆情采集分析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兼具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舆情采集分析

  团队,加之相应的硬件支持,才能形成完整的舆情釆集分析及预警体系。多层次舆情采集体系,应以政府采集为主导、民间和其他机构的采集为重要补充,通过搜索引擎等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对舆情的24小时监控、采集、分类、筛选和整理。同时,可设立舆情分析评论员的岗位,配备专业人员,具体开展舆情的日常监测、信息收集及研判和引导工作。

  第三,做好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制度化和联动化建设。信访网络舆情应对是在舆情收集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做出回应的过程。要达到及时、有序、有效,首先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有关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各种规章制度,实现网络舆情应对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要加强联动化建设。在媒介层级,充分运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在政府层级,对内层层建立信息传播渠道;在民众层级,发挥广大受众个体的力量(如民间意见领袖)进行信息传播,实现多方位信息传播,确保信息畅通、快速反应、有效引导。

推荐访问: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舆情 信访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