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7篇)

篇一: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生成果感受与反思

  第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生成果感受与反思

  第三部分:学生活动成果

  一、作品展示部分图片

  二、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收获

  田文静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我学会了上网收集资料,知道了许多名人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还知道这些神话故事的道理。先说《精卫填海》填海吧!精卫知道自己是不能把大海填平,可是他这种永不灰心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又如《夸父追日》故事中的夸父很爱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也是我们要学的。总之这次实践活动使我学到很多东西,让我收获良多。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收获

  吴育润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了解了中国的很多风俗习惯。如: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又如春节吃年糕,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又如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

  樊美池

  “自从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活跃,我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通过研究、学习、讨论,使我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强,同时还提高了我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刚开始,我不会设计研究方案,不会写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于是就虚心向老师请教,通过老师的多次指点、修改,我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很多。有时老师还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我的研究方案和调查报告,使我受到很大鼓舞。”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

  魏子涵

  最近,我们班开展了一次“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我从这次活动中的丰富收获:

  端午节,是人人皆知的传统节日,也知道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节日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可是,你们有知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呢?就让我告诉大家吧!传说战国时期的一位大官屈原,是当今皇上的一位爱臣。不久,有的官员就开始嫉妒起了这位“大红人”来。官员们想尽一切办法在皇上面前羞恶他,皇上半信半疑,屈原知道后特别伤心,最后皇上把他辞了。不久,国家少了屈原这位忠心大臣之后,开始有些**了。最后开始了战争。屈原得知之后,带着两名徒弟回去皇宫救皇上了。在争斗中,屈原的两名徒弟牺牲了。他悲伤极了,最后选择了投河自尽,葬身于大河之中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避免鱼虾吃他的身体,就用竹叶包着糯米投入江河,也就演变成了今时的粽子了。也有了赛龙舟的习俗。

  在这次有意义的活动中,让我也深深地了解到了屈原这位伟人是悲惨事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我的收获真大。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活动———的收获

  付强

  在班上,我们开展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活动,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个活动,我了解到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

  念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这个节日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官员。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助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但是朝中有些权贵对他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对他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楚王听信谗言,逐渐疏远了屈原,不再听他变法图强的正确建议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后来,秦国被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石头投江自尽了。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为了纪念屈原,纷纷向江中投粽子。

  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往江里投粽子,但有一些活动依然保留了下来,逐渐演变成端午节。

  春节知识知多少

  朱乐天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收在中国星期中,我们班开展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在这个活动中知道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重阳……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节。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过了二十三,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过年要用的东西预备充足。除夕夜家家都会吃团圆饭。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人们一般会去拜年。

  我除了了解春节外,我还了解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当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在屋檐上插艾叶。

  这就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反思

  一、学生的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就拿同学们的活动汇报表来说吧,本来乱七八糟的资料,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一起想办法,把它变成了有条有理的表格,我觉得自己真了不起。

  ——冯雨琪

  在陶艺制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不够团结,大家都想一显身手,连准备的材料也抢来抢去,谁也不肯让谁。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引,我们才团结起来,分工合作,很快就把工作完成了。

  ——曾庆宇

  第二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反思语文教育教学

  ——参加“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研讨会有感

  铁山区三岔路小学石慧

  2012年3月24-25日,在海观山宾馆会议大厅,时而传来书声琅琅或低吟浅唱的声音。这是我参加为期两天的黄石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讨会真实,远道而来的张鹏举、丁士琪和杨建华三位传统文化研究专家,结合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为我们语文教师奉献了多场精彩讲座。

  十分感激来自黄石二中、十六中、十五中、团城山实验学校的师生为我们展示了四节古诗词鉴赏课,更令人激动的是张鹏举教授对课程给予了点评,随后还做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讲座,他博古通今,将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向我们娓娓道来。他渊博的学问让我叹为观止。他认为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传统的经典不仅滋养着现代语文,能全面提高人的语文素养,还能修身养性。丁士琪教授则从词曲宫调、诗词吟诵曲调方面诠释了古诗词念、诵、吟、唱的四个层次。他边讲边唱,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古人读古诗词是要讲究唱的,音律、格律、声韵是古诗词很重要的部分,而现在的中小学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是一味强调学生理解内容,应付考试,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扭曲。”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程贤华,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弊端。

  通过学习,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有深远的影响。《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

  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二、与传统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无数名人(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

  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知行合一的行为能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三、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

  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勇于追求美好的明天。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扬帆远航!

  第三篇:中华传统文化培训学习感受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受

  王

  晔

  近一个月的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在没有学习之前,我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结合自身的本职工作,我也有一些体会和感受。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时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

  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所以,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没有什么比师行的榜样更有无比的功能。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第四篇: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汇报主持稿

  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汇报

  三年级33班

  王若甫: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薛涵月:“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

  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王若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

  薛涵月: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合: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通过一个星期的实践活动学习,每个小组都有了成果,今天就让我们一展风采吧!

  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汇报现在开始。王:首先请范静雯小组

  薛:现在请刘怡显小组

  王:接下来是刘晨彤小组

  薛:有请车昊锐小组

  王:马上要展示的是申鑫宇小组

  薛:最后请卫育任小组

  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给我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每个作品背后都有我们的努力,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从他人身上学习到了知识。

  薛:是啊,我们的展示更让我们觉得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这是多么值得我们自豪、骄傲的民族,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传承历史,为我们的民族增光添彩吧!

  合: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汇报到此结束!

  2015,10,29第五篇:走进中华传统节日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走进中华传统节日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说课稿

  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中学

  华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中学的一名老师。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有关知识。下面我就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活动设计与思路向大家做个简单的汇报。

  一、说课题的形成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最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在今年中秋节收假时,很多同学带月饼到学校来吃,看着这我班学生吃得很香,我就随便问了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吗?”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回答出来。我又问:“同学们,你知道我国还有那些传统节日吗?”竟然有同学喊出了“圣诞节”“复活节”等,顿时,我深深的感到: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深厚文化魅力是我们

  老师的重大责任。于是,我决定在我班开展一次以“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特点,我为这次活动确定了活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等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要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乐趣和内涵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计划的实施;能结合自己的特长展示研究成果。

  三、说开展活动途径方法

  为了达到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向学生推荐如下三种方法开展活动:

  搜集阅读资料: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获得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村里的老年人询问获得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上网查询:少数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在家上网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四、说活动设计和时间安排

  这次实践活动,我设计三个阶段完成:

  准备阶段:完成确定子课题和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的任务。我准备课内用两课时开展活动。

  实施阶段:完成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任务。我准备用两个周末放假的时间完成。

  总结阶段:完成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任务。我准备用课内两课时完成。

  五、说活动过程

  (一)确定子课题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开课之

  初,我先向学生展示几张有关节日的图片(贴对联、灯会、清明踏青、赛龙舟、嫦娥月饼),让学生猜猜这些图片分别描绘的是哪个节日?激发他们对节日的兴趣。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时,我适时引导:

  “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知道这些节日还有哪些习俗吗?”“你们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将学生的列举的节日名称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决定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五个典型的传统节日作为这次实践活动研究的对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节日作为自己研究的子课题,选择同一子课题的学生自由合成一个小组,全班根据子课题分成五个小组,并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

  (二)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有了计划,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是这次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环节。

  首先,我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全面负责本小组研究课题的工作。活动前组员任务的分配,活动过程中资料的整理,活动后确定成果展示、交流的方式等。

  其次,我指导学生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因为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开展不很多,如果对这次活动研究的内容不指导,学生们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活动过程就会杂乱无章。我指导学生重点从节日的起源、节日的习俗、节日有关的人物或故事以及有关节日的诗歌作品等四个方面对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

  第三,我指导各小组制定并填写《“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活动计划表》《“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活动资料收集表》,以表格的形式明确每一个组员的任务和职责。

  第四,我再对活动中几个重要问题加以指导。首先,在选择活动途径方法时,我提醒学生:我们选择的方法要切实可行,特别是在开展社会调查时,我们询问的大多是德高望重的长辈,一定要注意礼貌、谦卑。并找了一位学生示范了这个情景。其次,在指导成果展示、交流方式时,告诉学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来展示。例如:会画画

  的就用手抄报的方式、会朗诵的就用诗歌朗诵的方式、会讲故事的就用讲故事方式、会唱歌的就用唱歌的方式等,可以选择一种形式展示,也可以将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展示。

  (三)实施活动计划

  实施活动计划这一环节,是这次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环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拿着自己制定的计划,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搜寻自己渴求的知识。

  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是倾听者、指导者。通过电话联系,我及时了解学生活动进展情况,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分工,明确共同的探究目标,明确动手前先动脑;我还认真倾听同学们活动中的收获并及时评价,不断鼓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说活动成果展示、交流

  (一)成果展示

  根据学生们的特长特点,我们主要通过手抄报、讲故事、朗诵、唱歌等这几个方面进行成果展示。这个环节,各个小组展示了自己活动成果,是这次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二)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成果展示完了后,把这实践活动的经历感受形成文字,并与大家交流,这是对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能进一步的体现这次活动的价值。

  七、说活动反思

  1、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这次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有效的指导应是适度、适当、适时的,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是保障活动价值的关键。

  在准备阶段:因为我国名族众多,各民族传统节日总共不下几十个,如果逐一研究,肯定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这时,老师适时指导,把具有代表性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五个重大传统节日作为研究的子课题,既减轻了学生活动任务,不会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又因节日具有典型性,不会影响活动效果。

  在实施阶段:有的学生因害羞或者胆子小而不敢参与社会调查,老师这时要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指出社会调查时的注意事项,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总结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成果展示交流的方式,这样,活动成果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展示。

  老师适度、适当、适时的指导,学生充分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2、交流活动心得体会,能使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玩狮子、舞龙灯、划彩龙船、踩高跷等传统节日习俗,勾起我们对儿时节日的美好回忆,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些传统习俗也渐渐被人们淡忘。通过开展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感受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交流活动心得体会时,学生们不仅意识到我国的传统节日需要我们大家的保护、继承和发扬,而且很有创意的设计了新时代“发祝福短信”过节的方式,学生对节日有如此理性的认识,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因此,把活动的感受、体会形成文字进行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的环节。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篇二: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

  

  Higher?Education?Research

  高教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路径的实践探索文/孙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实现民族伟大振兴的重要保障,艺术设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求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本文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研究探索艺术设计教学思政的有效途径,希望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专业培养提供借鉴作用。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入路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要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了解,并引导学生们深刻理解其内涵。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1教学理念的融入——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正确看待当代思政教育的本质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的过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人才,新的教学理念尤为重要。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入教学中,唯有如此才能以此为基础,挖掘双方相互渗透融合的可能,让设计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引导中,首先必须让学生们把握时代精神,注重多维度的思维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强化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教学方法的融入——思维与认知管理相结合,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当前各学科出现交融现象,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与训练成为当今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对着学生们“开放型”的思维方法和灵活多变的创意技巧,应该首先退出作为基础教育既定的传统模式,反之引入学生学会对整体思维的认知管理,注重自我组织和整合思维,自己“生长”的能力,才更具有应变性。在这个过程中,它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管理,有了对思维认知的管理,才能帮助学生拓展多样化思维的能力。3教学手段的融入——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服务社会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转变,促进学生从主动学习—自主实践—自我建构,以传统文化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互动,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程,并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1)低年级学生进行审美认知与基本技能表达训练,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授课+讨论”,通过线上线下搜集资料、命题调研等途径,重启传统文化审美之眼,发现与基本元素结合之美。(2)中年级学生通过对文化基地实地考察、记录与综合分析的实训,采用“授课+研讨”教学模式,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中国地域性文化特色,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3)高年级学生融入地域性文化建设和创新研究的实践项目,采用“授课+项目式管理”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巩固专(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业知识,对保护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助力文化产品的转化有更深刻的意识、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进而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在今后的工作实践能力。4教学技术的融入——继承传统文化与改进创新相结合,打破传统教学与构建全新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如,教师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向学生们快捷发送文字、图片、微视频等丰富的信息,在互动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利用自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参与度。如,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学习通平台、雨课堂等即时发布问题,开展自评、互评、参与讨论、提出话题的互动平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课堂。如,在大学印象app中推送、在学堂在线观看微课、慕课、素材资料库等。运用学生们喜爱的渠道,将优秀文化以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带入。5教学模式的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与融入路径相结合,以此为基础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教学方法新思路,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学必须要改,而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改变首先在于更新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新路径。即,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入;中国传统图案的融入;中国传统色彩的融入;中国传统汉字的融入;中国物质文化的融入;非遗文化的融入等。教师是课堂当中的主导,目的就是为了传道授业。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渊博知识和开阔视野,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所以教师要先成为思政教育的示范者,应当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我价值,才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真正贯彻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去。参考文献:[1]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8(10).[2]蒋建武.中华优传统文化语义解读及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8(11).基金项目:本文为大连工业大学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编号:JGLX2019016)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孙丹(1981—),女,辽宁省大连市人,视觉传达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CuttingEdgeEducation

  教育前沿

  83

篇三: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形成了民族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如此。

  1.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晶,但却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览品,排列在书架上的古代典籍,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发展性,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历史呈现,更是闪烁着思想光芒和智慧魅力的生命体。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继续发展的台阶和垫脚石”,也是向导和引路人。

  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遗产凝结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之生活态度与精神风貌,展示出传统文化之丰富内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物质文化。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农耕、中医、造纸、印刷、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均已达到或超越世界一流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二是精神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其中的思想精华经过代代相传已经穿越历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制度文化。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家国同构”为特征、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一系列制度,进而发展成为较为严密的制度系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四是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等,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岁时节令、风俗民情等,集中反映了人们日常心理和社会意识,因而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在世代传承的民族生活繁衍中积淀凝聚而成,是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相互影响的不同层面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的历史与实践的结晶。在历史传承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展、演进,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但由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封建腐朽观念和文化糟粕。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时,必须科学客观地加以辨识和区分,在继承与弘扬时要学会有批判的继承和有甄别的弘扬。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5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孕育的,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具体说来,它既包括仁者爱人、立己达人的关爱,也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括正心笃志,崇德尚善的人格追求。它以经史典籍、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多种形式载体,生动鲜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与突出优势,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更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先达教授曾指出,“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何种程度上吸收传统、再造传统。”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这是因为其跨越数千年悠久历史,却能一脉相承、绵延至今。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时至今日,依旧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滋养。“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当今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也必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汲取营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追溯过去,探究渊源,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其发展脉络。早在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华土地上的先民们用智慧和汗水点燃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火种,伴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互相学习与借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最终汇入中华文化的主流,形成了如大江奔流般的恢宏气势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滋养。回顾中华文化悠远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远古中华文明孕育传统文化开端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世界,以炎、黄两族为代表的原始氏族部落经过融合发展,成为了华夏民族,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原部落的两位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些传说经过古代学者的文字加工

  体现在古代典籍之中,如《史记》就从黄帝开篇叙述中华历史,“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些传说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开端。

  从考古学的视角看,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广袤而富饶的中国大地孕育了人类的起源。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山顶洞人,构成了一个从猿到人的完整演进轨迹,中华古代文化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火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及其重要的能源。恩格斯认为:“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此时的文化也可以从对火的使用角度进行探寻。据历史考证,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能够保存从自然界获取的火种。在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中,历史留下的痕迹诉说了当时原始先民们农作、狩猎、制陶、彩绘、音乐和舞蹈等丰富的生活内容。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文化的传承,不仅陶器更加精美,还出现了如冶铜、酿酒、制玉、雕刻象牙等新技术。这些物质文化发展成果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积累和文明的进步。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远古时期也蕴含着精神文明的萌芽。在当时的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条件下,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祖先、图腾产生了原始质朴的崇拜。自然崇拜的对象包括自然的日、月、山、川、风、雨、雷、电等。在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等物品上,经常能够发现太阳图形的纹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反映了人们对自身起源的探寻,是较为高级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形式。出于对生命繁衍、灵魂归处的关注,祖先崇拜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伴随这些图腾崇拜思想文化萌芽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人们还通过结绳、契木、绘图等方式记事,在诸多文物遗迹上都能找到笔画工整的刻画符号,被认为是中华文字的最早图像。总之,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从萌芽一路走来孕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开端。

  2.古代历史演进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兴盛

  据考证,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这标志着中国走出了原始社会,进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全新时期。目前发现的商周甲骨文、金文中,以文字记载形式佐证了这一时期人民以“天”、“天帝”为主体的信仰,宗法礼制为代表的社会规范,以及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对自

  然的归纳方法与抽象思维。公元前722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大变革、大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从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革,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激发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创造力,他们运用丰富多元的素材,创造了气象恢宏、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繁荣鼎盛局面,产生了包括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在内各有建树的百余家思想,而真正对此后的中国历史产生极为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学派主要是倡导“仁者爱人”的儒家、以“道”为思想核心的道家、将“变法”作为思想主题的法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家。这些对人类文明具有突破意义的思想文化虽然各具特点,但共同推进了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思考,综合辩证的论述了宇宙、自然、人类间共存与发展的法则,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丰富的价值理念、教育思想、道德伦理、政治主张等,成为了中华民族思想理念发展的源头活水。

  公元前221年,第一个君主集权的统一帝国——秦王朝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书同文、车同轨”新的阶段。到了汉代,中华文化在集权统一的政治体制下,得到了多方位的丰富发展。思想方面,两汉经学推动了儒学的发展,自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独尊儒术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学被定为历代统治者认可并奉行的官方哲学,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地位并一直延续了两千余年。汉代史学著作《史记》《汉书》

  《七略》等,为我们追溯历史,探寻古代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文学艺术方面,文学作为具有深刻内涵和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在汉代取得了突出成就。辞藻华美、气势宏阔的《吊屈原赋》《七发》《子虚赋》等汉赋佳作,语言质朴、流传甚广的《东门行》

  《十五从军》等乐府民歌,文采飞扬、鞭辟入里的《过秦论》《治安策》《说苑》等汉代散文都是蕴含丰富、深邃传统思想的文化瑰宝。同时,汉代的艺术、科技、建筑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显著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随着汉朝的瓦解,中国历史进入了历时近400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政治的动荡使社会批判思潮涌现出来,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生理想与社会发展,因此,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动摇,而以《老子》

  《庄子》

  《周易》为主要

  经典,融合了儒学与道学的玄学思想应运而生。玄学思想超越了伦理道德、政治主张的范畴,以探索理想的人格、认识宇宙的本质为中心课题,崇尚清新理性的抽象思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这个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充满分裂与战乱的历史时期也带来了思想与文化的交融发展。一方面,北方劳动人民南迁推进了南北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与解放,带动了不同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另一方面,外来的佛教思想与本土的道教思想传播成为了新的文化营养,促使中华文化不断展现前所未有的风采。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华文化初步呈现出儒、佛、道三家并立的文化格局,积累了更加绚烂多彩的诗、书、乐、画艺术作品,发展了具有中国气韵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

  隋唐时期,国力更加强盛、社会思想开放,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演进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佛教在不断传播过程中日趋本土化,产生了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诸多宗派,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之一。唐诗、散文、绘画、书法、史学等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其在思想文化方面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多元化的民族融合角度看,在唐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南北文化合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加频繁,关系更加密切,在文化上多民族交融的特点也表现的更加突出,文学、绘画、音乐及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形成了兼容并蓄、百花齐放、星汉灿烂的宏大气派和繁荣景象。

  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割据,宋朝的建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与辽、西夏等游牧民族形成对峙格局。在哲学思想领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了宋明时期的重要标志,理学思想积极吸收了佛教的一些观念逐渐发展壮大,扭转了隋唐儒学逊色于佛学的状况。其思想具有突出的思辨特征是一种完备的哲学体系,此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和道德思想,伦理道德是其思想核心。推崇“天理”的绝对地位,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通过“正心”、“诚意”、“修身”的道德自觉,约束个人欲求以达到理想人格的价值构建与实现。这些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理念,对于中华民族注养成注重德性情操,注重人格气节、注重历史使命,以及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起到极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演进,到了明代程朱理学受到批判与挑战,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高度发展,这一

  学说主张“致良知”、“心即理”,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力的冲击和突破了日渐僵化的理学思想。同时,宋代以来,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政治的激烈冲突中深刻交融。少数民族积极吸收汉文化的营养日益发展壮大,尤其是以彪悍风格著称的蒙古族一度入住中华,在专制统治中,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推动了以元曲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宋元时期的文学成就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3.封建社会没落传统文化由盛转衰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下的中国社会逐渐从鼎盛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出现变化迹象,思想文化敏锐捕捉和深刻体现了社会的变革。一方面,这一时期集中出现蔚为大观的《元史》《明实录》《明史》等史学著作,明成祖的《永乐大典》,清圣祖的《康熙字典》

  乾隆的《四库全书》等大规模官修典籍,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等科学技术巨著,都标志着经过数千年的积淀趋于成熟的中华传统文化进入历史总结的集大成阶段,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另一方面,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空谈心性的空疏之学在思想领域受到排斥,具有市民反思批判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兴起。这一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如黄宗载、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开始对当时的官方文化——程朱理学发起挑战,反对文字狱等思想文化专制,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君主,为当时社会注入了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风气。文学艺术创作方面也出现了反映民间生活情趣的市民文学,书画作品等充分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这一社会现实。然而,受到落后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历经千年发展的传统文化最终还是伴随着封建社会极权统治的衰落一同走向下坡路。当时的统治者和大多数知识分子,沉醉于历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盲目自信,拒绝开眼看世界。而此时的西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最终,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以其坚船利炮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也随之跌入了历史低谷,开始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在衰落中探寻蜕变与新生曲折历程。这条百转千回的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重新清晰、明确起来。经过近百年的奋斗,党

  带领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同时也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独立自主、创新重生。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基因与沃土,必将重新绽放出举世瞩目的绚丽光彩。

  追溯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我们能够深切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优秀的思想价值理念已经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世界,成为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也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以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千年历史演进的脉络为基础,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民族自我,更加珍惜当前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加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民族文化随着时间推移简单迭加累积的成果,而是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整体,紧密的联系着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流动性的存在,其自身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辩证统一,并汇聚为前行的趋势,这形成了文化延续的基本走向。

  1.历史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交流融合中发展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远古时期开始孕育而生,传承至今。它始终保持了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接纳融合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诸多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出超强的向心力与包容力。从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夏、商、周时期无论从人口分布,还是从国家版图上都远远小于其他朝代,仅仅占据中原一隅。四周环绕着许多武力强悍、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部落,在这之后,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还出现过辽、金、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先后兴起,但经过长时间的碰撞、交融,这些部落、民族都逐渐被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强大魅力所吸引,自觉的接受中华文化的改造并主动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文化互鉴与融合的鲜明例证。另一方面,以汉代开始传入的佛教文化为例,佛教传入之初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特征,传入中国后,在翻译经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就自觉的开始了对其的本土化改造,这才使其能隋唐时期有较大发展,即便如此,佛教仅剩的外来特征最终也在宋朝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被彻底吸收和融合。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融通性。可以说,正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将外来文化柔

  化、转化、融入自身的体系之中,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

  此外,由于四周的天然屏障,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在独立、稳定的发展过程中繁荣兴盛,长时期处于周边国家的中心地位,逐渐形成了影响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各地的东亚文化圈,在地域间的文化互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拓展,同时也由近及远带动了周边国家,乃至亚洲文化的发展演化。元朝时期,蒙古族跃马扬鞭、武拓天下,建立了拥有横跨欧亚大陆广大版图的帝国,在实际上开放了自汉代以来中国同西方和北方国家间的沟通,这使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历法、数学、瓷器、茶叶、丝绸、绘画、园林艺术、经史典籍、文学诗歌等中华优秀文化中积淀的最杰出的思想与科技成就更加广泛地向世界传播,为西方哲学思想、文化发展、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国外的思想文化、先进科技,如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阿拉伯天文学、数学等,也先后进入中国的科技文化领域,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新一轮的博采众长中实现融合发展,出现了《授时历》

  《几何原本》等新的文化成果。

  2.近代以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巨变,在守正中创新,从低谷走向复兴

  近代之前,中华民族基本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蕴含道家和佛家思想内容,历史悠久、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但由于长时间处于世界文化领先地位,到了封建专制制度晚期。统治者和士大夫们由文化自信逐渐转变为夜郎自大,在封闭僵化的文化意识影响下,对内的文化禁锢破坏了本应充满生机的学风,对外明晚期到清代以来实行的闭关政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逐渐衰退,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缺少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在固步自封中逐步坠入低谷。经历了鸦片战争惨痛失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个过程中,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一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一边反思中国何以积贫积弱至此。于是,近代以来的中国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政治剧变开始,先后经历了到农民反抗运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谋求制度层面改革的维新变法运动、乃至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但均未能打通中国摆脱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因此,“政治上的剧变,酿成思想的剧变,又因思想的剧变,至酿成政治上的剧变。前波后波展转推荡”,1915年,以《新青年》的诞生为标志,一场由陈独秀、李大钊等新一

  代知识分子发起的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及其思想桎梏的启蒙浪潮。1919年5月,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五四”运动,它“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仅担负起了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任务,同时也肩负起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自觉成为其传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在领导全国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重视借鉴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不断推动其当代化、现代化。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弘扬,推动其创新发展和时代转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不断变化的世界局势中,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抗击新冠疫情……一系列实践有力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提供助力,也能为当今时代背景下世界的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总之,历经繁荣兴盛,曾在世界展现辉煌成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党矢志不渝的努力传承弘扬中,在科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经受住了历史变迁的严峻考验,走出了沧桑与低潮。可以预见,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思想之魂,它将在新时代,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彰显出无穷的精神魅力,支撑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复兴。

篇四: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

  

  弘扬传统美德

  培育儒雅少年

  ——南流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报告

  潍坊市坊子区南流小学

  陈青云

  郎东波

  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强大支柱。近年来,我校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创新教育活动形式,丰富教育活动内容,通过实践体验使其内化于学生心智,外化于学生行为,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强健学生思想道德,提高综合素养,已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体总结如下:

  【活动主题】

  2015年,学校郎校长确立以“尚德弘远

  与时俱进”的学校精神和“传承文化

  博爱求真”的学校风气、以“以文化凝心聚力

  靠学研富脑修身”的学校管理理念,提出以加强对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工作重心,积极争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色学校,为此成立“弘传统美德

  扬文化精髓”活动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学期具体活动安排。学校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处处耳濡目染,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整个德育工作中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旋律。由于校长室高度重视积极引领,护导部及各部门的全力配合,近年来我校的德育特色创建工作开展的风生水起。

  【活动形式】

  为充分调动师生的活动热情,学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合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多层次、多角度通过传统活动引领学生扎牢文化根基,主要活动形式如下:

  一、传承国学精华

  陶冶高雅情趣

  1.小讲师大讲堂------滋养浓浓人文情怀

  学校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利用每周班队会时间,在各班自行组织经典诵读比赛和主题演讲比赛,选出一周“周诵读之星”,每四周选出“月诵读之星”,由学校组织各级部进行演讲诵读比赛,选出每月的校级“优秀小讲师”,颁发证书。开设经典诵读社团,每周的社团活动时间,自由诵读配合教师讲解指导,形成熟读成诵的态势,培养学生诵读习惯。且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执勤班级的才艺展示也可加入诵读,进行花样朗诵和合诵。

  二、传统与艺术契合

  培育现代审美观

  1.年韵年文化——熏陶浓浓乡音乡情

  春节是我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年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春节俗称过年,这是一年之中人们最轻松愉快的时候,也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过年期间的习俗、年韵和文化就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部分。鉴于此,学校利用假期指导学生对家乡的传统习俗进行调查,丰富学生对春节传统习俗的了解。其中主要以绘画、手抄报、全家福、赛家宴、秀家宝、图片展等形式如火如荼地开展。

  2.诵读艺术节——庆“六一”国际儿童节

  伴随着阵阵号角,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6月1日上午,我校迎来了别样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与以往不同,此次儿童节以经典诗文诵读和书画艺术

  展为主。沐浴在经典的芬芳里,三年级的同学表演了清韵雅致的《梅兰竹菊》节目,既有歌颂梅兰竹菊的经典诗情的感染,又有画意的熏陶;向伟人致敬----四年级的师生共同为我们带来诗词朗诵《一代伟人毛泽东》;伴着悠扬的古典乐曲,二年级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了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诵读。在艺术与经典的契合中,孩子们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感受着……

  3.京剧脸谱----振奋民族精气神

  文化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其中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而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已经被公认为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让京剧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京剧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更是为学生走向传统文化架设的一座桥梁。学校将京剧脸谱这一分支点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打开走进学习京剧的窗口,增加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拓宽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课堂上教师细心指导学生学画脸谱,指导理解每一种颜色代表的不同含义,在趣味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点滴融进学生的心田,为将来学习传统艺术文化奠基。

  三、挖掘周边传统资源

  弘扬民族精神

  1.“小”记者“大”穿越——邂逅坊子红色历史文化

  “最美不过四月天”,南流小学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举行“走进坊子历史,探究生态农业”春季研学旅行,邂逅坊子红色历史文化。今年的学生格外积极,今年的活动格外精彩。2017年3月31日上午,六年级174名学生到坊茨小镇和坊子炭矿博物馆走进红色历史文化。在整个研学过程中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边访谈边记录,感受红色经典,提升对革命英雄的爱戴,体验革命情怀,更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2.清明祭先烈,我心敬英魂——走进庄龙甲烈士纪念园

  2017年4月1日上午八时,坊子区南流小学五年级共236名少先队员,身着校服,系着红领巾,庄严肃穆的站在操场上整装待发。接下来,他们将在老师们的护送与带领下走进庄龙甲烈士纪念园祭奠革命英烈。“忠魂犹壮笋乡山河,灵爽永护鸢都父老。”相信通过这次“清明祭先烈,我心敬英魂”活动,定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红色文化的种子,定能使学生们领悟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定能让学生们铭记历史,弘扬我民族精神!

  3.将军埠远足踏青-----探索家乡文化

  4月28日上午7时30分,在南流小学三---四年级11个班级650名同学统一着装,佩戴鲜艳的红领巾,稚嫩的脸上难掩兴奋,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远足踏春活动!此次活动历时三个半小时,路程十二里,在老师、家长志愿者、同学们的帮助下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没有一个学生因为体力不支乘坐学校准备的应急车辆……

  此次活动在校领导的组织和合理安排下,不仅了解了将军埠、汉王庙的文化、亲近大自然,同学们更是用自己的行动充分发扬了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

  【活动场次和人数】

  近两年来,学校共组织多次传统文化活动,近1200名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活动成效】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国之瑰宝引以为傲!我校历时两年的“弘传统美德

  扬文化精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依旧如火如荼的进行,回顾前面的种种活动让我们深深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说传统文化,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

  1.国学是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在诵读经典实践中品味中华文化精髓,提高了记忆力,丰富了语言积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发扬学生的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

  2.学校盘活将军埠、坊子炭矿、坊子红色文化博物馆等周边资源开展远足踏青研学活动,在研学途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理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战胜自我、勇敢顽强的品质;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社会性情感和立志报国的信念和爱国情怀!

  3.巧妙契合传统节日,将传统与艺术紧密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为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展示艺术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在艺术殿堂里接受心灵的洗礼!

  传统文化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以其对人格的塑造作为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篇五: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实践的预期成果及形式

  在这个长达一月的寒假里,我参加了xx文化中心第xxxx期的传统文化学习,讲座的主题是:幸福人生。这是一次封闭学习。不但学习了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在这短短的学习时间里给了我不少触动。

  我到达中心的时间是下午,xx文化中心位于xx市xx区的一个比较偏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这是社会给界爱心人士筹资建设起来的。虽然简陋一些,但是也让我体会到他更深一层的含义。

  刚到文化中心的时候,就发想了一件事。人们见面时是鞠躬礼。起初我不明比为什么。中心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了大家一个答案。要学会谦卑,最实际的方法,就是低下头,放下身份。这才是鞠躬的目的。养成这种习惯,人自然而然就学会谦卑。如同一个永远装不满的茶杯,才有可能被灌输更多的东西。学会鞠躬,做到谦卑,是我在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获。

  第二天在上我们很早就起来了。天都没亮,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了一套健身操。然后按秩序进入课堂向孔夫子敬礼后进行早读。早读的内容是国学经典——《弟子规》和孝经。我曾经看过百家讲坛上有关于《弟子规》的解读。内容是明白的。本以为学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上课根本脱离了书本!因为咬文嚼字不是我们这次学习的目的。讲座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健康、教育、经济、和谐、礼仪。

  在文化中心的日子里,三餐都是吃素的。经过这次讲座,没有人抱怨。结束的时候很多的学员都自发的要求坚持下去。要知道坚持吃一个月的素食所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树18棵。而养活一个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积是一个素食者的12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实。正如广告上经常出现的口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说的,保护环境,从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题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人们有一个共同感的语言,就是音乐。当我看到乐谱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歌曲我并不陌生。然而,当老师上课的时候我才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问题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讲师来自于汤池。当她唱起《母亲》这首歌的时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泪湿了眼眶。抬头看去,周围的人也都是一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我们接受了好几场关于“孝”的事迹报道会。

  有xxxx年照顾植物人父亲的儿子,也有用相机记录父母三十年光阴的摄影展。孝经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我深切的感觉到,不管身处什么养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礼者,天地之序也。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现在有很多礼仪培训的课程,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古语有云:德挥动于内,而礼发于外。在学习和运用各种礼仪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更多

  “德行”方面。李越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成为一个讲师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道义而非金钱。至于当今社会,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想起以前在院学生会里工作和当亚运志愿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说,礼仪确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心的白墙上用这样子一句话——学为人师。刚进入中心时我发现不光是见面要鞠躬,这里的每一位,包括学员,都被称为“老师”。上了课,才知道,只一句“老师“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鞭策的力量。来到这里,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人人都有这种精神,整个环境就不同了。本次讲座的大部分学员是大学生。刚来的时候对于鞠躬,食素,剩饭,早起都不太适应。可是几天的讲座下来,大家都能做到。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安安静静地,大家自己改了过来。想起在学校学习的生活。不得不让我感慨中国的传统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个教室,大到整个社会,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不就和谐了吗?英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就提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除了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别无他法。

  而在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关于国学的教育更是引来各方争议。然而看见日韩两国尊孔重道,对于源于中国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否应该

  好好反思。在这几十年里,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是否失去了什么。

  回顾过去几十年,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和事物,却没有让我们完全的抛弃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会流传下来。问题在于,如何辩证的继承和发扬。我认为文化的传播,并不单是口头的“告诉”。“身教”不但是老师们应该做到的,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学会“身教”,那么周边的人也会受影响。这就是教育。

  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社会经济活动中不良现象开始说起的。贪婪,欺诈,骄奢,不诚分别对应了不仁,不义,不礼,不信。如果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时机,也未必没有生机。中山大学的钟茂森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了这个论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想立而不倒,同样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持,这种支持来源于内心。

  在中心的生活很充实,很感动。我学会了忏悔自己的过往,感恩别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作为中国人,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吸取它的养分,做一个合格的中华儿女。

篇六: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

  

  中华传统优秀二的理论研究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版》一书,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进行阐发,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资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版》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又有历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精选,还有典籍中精选的经典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通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版》,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习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

  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在古代“修齐治平”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信念,可以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大”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中国人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已经转变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共有精神家园,在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中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这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版》对这“六大”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作了很好的阐发。

  二是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构成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可以说,习总书记概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这“六大”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版》对这些思想

  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作了很好的挖掘。

  三是展现了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般都是古文古语,与今天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这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版》采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六大”思想价值和道德精神、经典对这“六大”范畴的论述,以及这“六大”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有关故事,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古今贯通,是学习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好形式。习总书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版》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重要要求,非常具有可读性。

篇七: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实践的预期成果及形式

  今年寒假期间,进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采用“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了XX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并在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中宣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诸如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为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呼吁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关单位为研究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XX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梅山、老街历史、山地渔猎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狮舞、抬故事、梅山傩戏等艺术……数不胜数,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XX地区的大部分人们对自的非遗了解的并不是

  很深。

  由此我们想到,何不在大学生及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保护现状从而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呢?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活动目的:

  1.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深入认识它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4.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呼吁大家(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5.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迹,寻访先辈足迹,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引发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探究!活动成果:

  1.活动激发和体现了公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们的活动旨在探索非遗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宣传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活动过程中,公众在不同程度上

  表现出了对苏州非遗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为拥有这些璨灿的文化遗产而骄傲。

  2.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了xx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它的独特内涵。

  目前,xx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不容乐观,公众对于娄底非遗的关注度不高。前面说到非遗的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对于众多古老的技艺,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学会并且学成后相对一些赚钱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处。所以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另外它的传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艺人授徒,传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遗之所以能被这样保护是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内涵的。百年来业余生活的方式,已经在无形之中打上了娄底独特的烙印。这些一旦失传,损失将是巨大的。

  3.关于非遗保护的方法和规律总结。

  活动中,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目前由国务院文件提出的非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由这十六个字可看出,非遗急需的是抢救其次是保护,这些古老技艺,少一样就没一样,不抓紧抢救就很有可能失传!另外传承的同时也要寻求发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但凡此类保护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而对于大部分付出这些投入的单位也好,个人也好,其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而是他的经济利益是否值得那样的投入?其次,人们都是爱追求现代化的、更舒适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遗项目能否与现代化的生活环

  境相契合?通过几天的活动以及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对非遗的保护上的建议:

  第一、首先要在公众中宣传非遗的基本知识,要让人们从而认识到非遗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对非遗的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非遗历经几百年已经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身份证。

  具体的我们可以经常搞一些活动,如传统戏曲节目进社区、进校园,非遗作品展览之类的,当我们从自己身边的非遗中看到自己先辈的身影,并联想到自己时,难道我们不会为自己是中国人,拥有这样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吗?我相信一旦有了这样的认同感大家就会自发地为保护非遗尽一份力。保护非遗是要有一定的民众根基的,并不是光靠一个传承人、一个保护单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非遗的保护也与此有相通之处,我想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关于非遗的知识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毕竟他们是要承担起保护非遗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现在一些小学课程中开设了京剧课,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了,长大了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对京剧的保护热情。

  第三、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我们已有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借鉴一些国外好的政策来完善自己还是有好处的。

  第四、对非遗传承人及普通艺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对国家级的艺人每年都会拨放相当数目的扶助金以供他们专心磨练技艺和

  培养传人。这样,艺人们有了客观的收入后自然能心无旁骛地欠薪锻炼,发扬非遗技艺。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扩大规模,“批量”式培养艺人呢?第五、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也应该也所创新,在继承传统项目的同时开发新的发展方向,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的同时也不能丢了传统,创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推荐访问: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 育人 传统文化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