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供大家参考。

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一、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一)主要指标进展情况。

  1.市场活力指标

  (1)2025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xx市拥有高价值专利xx件,每万人拥有量件x件。预计到2025年,xx市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

  (2)2025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xx件。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xx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xx件,已完成既定目标。

  (3)2025年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x万件。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xx市商标有效注册量xx件。预计到2025年,xx市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x万件。

  (4)2025年创新性惠企政策出台数达到xx个。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累计出台各类惠企政策21个,已完成既定目标。

  2.市场秩序指标

  (1)2025年一般事项“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比例达到5%。

  2021—2022年牵头推动全市xx个市场监管领域部门实施双随机检查和跨部门联合抽查,抽查率均达到5%,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到2025年将保持5%的抽查率。

  (2)2025年信用分级监管实施率达到100%。

  2022年全市各监管执法部门共组织发起xx个信用风险分级分类抽查任务,完成率为100%,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到2025年将保持100%的信用分级监管实施率。

  (3)2025年食品经营日常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2021年—2022年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同时根据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品种的监督检查要求开展专项检查,食品经营日常监督检查覆盖率均达到100%,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到2025年将保持100%的食品经营日常监督检查覆盖率。

  (4)2025年药品零售企业完成年度检查计划率达到100%。

  2021年—2022年药品零售企业完成年度检查计划率均达到100%,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到2025年将保持100%的药品零售企业完成年度检查计划率。

  (5)2025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完成年度检查计划率达到100%。

  2021年—2022年,全市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年度检查计划完成率均达到100%,已完成既定目标;
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年度检查计划完成率46%。预计到2025年将保持100%的医疗器械年度检查计划率。

  (6)2025年网络销售“两品一械”平台监管覆盖率达到100%。

  2021年—2022年,网络销售“两品一械”平台监管覆盖率达到100%,已完成既定目标;
2023年一季度全市网络销售“两品一械”平台监管覆盖率达到25%。预计到2025年将保持100%的网络销售“两品一械”平台监管覆盖率。

  (7)2025年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处置率达到100%。

  2021年—2022年,全市食品(包括生产、食品经营、餐饮各领域)、工业产品、药化械(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处置率均达到100%,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到2025年将保持100%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处置率。

  (8)2025年智慧监管平台一体化程度达到100%。

  2022年建设完成智慧市场监管系统,可实现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等各监管领域的智慧监管,已汇集数据0.19亿条。2023年全面实施应用,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预计2025年智慧监管平台一体化程度将达到100%。

  (9)2025年餐饮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90%。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了90%,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2025年餐饮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0)2025年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6.5%。

  2021年抽查重点工业产品538批次,不合格25批次,合格率95.3%。2022年抽检产品501批次,不合格22批次,合格率95.6%。因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规则有变化,每年抽查重点产品目录和范围比例不一样,2025年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无法预期。

  (11)2025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达到百万人口1600份。

  2021年收集、审核、评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百万人口为1483份,2022为1585份,2023年第一季度为466份。预计2025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将达到百万人口2000份。

  (12)2025年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报告数达到百万人口750份。

  2021年收集、审核、评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百万人口数为656份,2022年为718份,2023年第一季度为168份。预计2025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将达到百万人口790份。

  (13)2025年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数达到百万人口280份。

  2021年收集、审核、评价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数百万人口203份,2022年为235份,2023年第一季度为61份。预计2025年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数将达到百万人口300份。

  (14)2025年食品抽检量大于每千人4份。

  自2021年起,每年的食品抽检量均达到并超过4批次/千人的要求,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2025年将保持4批次/千人以上。

  (15)2025年公众药品安全满意度达到90分以上。

  省局自2021年以来未开展药品安全满意度调查工作。

  (16)2025年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5分以上。

  在2022年公布的2021年全省食品安全满意度评价中,xx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4.39分,位列全省第一。预计2025年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5分以上。

  (17)2025年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0.1。

  2021年至今,我市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无死亡。

  (18)2025年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覆盖率达到100%。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8412台乘客直梯全部纳入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覆盖率达到100%,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2025年将保持100%的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覆盖率。

  3.社会共治指标

  (1)2025年政务信息公开率达到100%。

  2021年以来,全面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平台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的若干规定》,大力推进决策、管理、执行、服务、结果“五公开”,政务信息公开率达到100%,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2025年将保持100%的政务信息公开率。

  (2)2025年市级应急演练达到3次。

  2022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组织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特种设备安全应急演练20余次,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2025年组织市级应急演练达到3次以上,可如期完成目标。

  (3)2025年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达到98%。

  2021年以来,累计接收消费者投诉18165件,法定时间内按期办结率达到100%,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2025年将保持100%的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

  (4)举报按期核查率达到100%。

  2021年以来,累计接收消费者举报7092件,法定时间内按期核查率达到100%,已完成既定目标。预计2025年将保持100%的举报按期核查率。

  (二)重点任务举措进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举措落实情况、主要成效。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1)提升市场主体开办便利化水平。一是依托全程电子化平台,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等企业开办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妥、一日办结”。认真落实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经营范围自主勾选、住所信息自主承诺制度,积极扩大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领域和推进互通互认。二是持续发挥“一窗通”线下服务专窗作用,所有审批环节内部流转,手续齐全的现场秒办,最慢0.5个工作日办结,免费为企业刻制4枚印章。三是继续做好开办企业标准化工作,认真落实《开办企业工作规程》,积极推进企业开办申请标准化、审核规范化、流程制度化。完善服务指南,梳理制作常见问题解答,录制办理流程视频,进一步提升办理业务的契合度和服务群众的精准度。四是印发《关于做好政务服务市场监管事项清单“事前辅导、帮办代办”工作的通知》认真落实开办企业全程代办制度,申请人只需提供有关手续,窗口代办员负责所有工作,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

  (2)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一是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确保清单之外无审批。协同推进“多证合一”“先照后证”“一照多址”“全域通办”“一网通办”“一业一证”等改革,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二是积极推行智能审批。鼓励各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政银合作等方式,配备商事登记全自助证照终端和个体工商户智能审批终端,实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智能审批、自助打印营业执照,全市共配备智能审批终端15台。三是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依托登记注册系统,由先注销个体工商户再新设公司改革为直接办理变更登记。支持发展良好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让转型企业在字号延续、税费减免、社保、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四是精简优化市场主体准入审批服务。实行“容缺办理”“区域评估”“联合审验”等。

  (3)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一是大力推行歇业备案制度。对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引导其通过歇业备案暂停生产经营并保留主体资格,待条件好转后恢复经营。通过发挥歇业制度的缓冲和蓄力作用,保住经营困难市场主体重启发展的内在活力。二是印发《企业简易注销“一件事”落地实施方案》,大力推行企业简易注销“一件事”改革,依托全程电子化服务平台,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税务注销等相关政务服务事项,进行联动办理、关联审批。在办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时,简易注销公告时限由原来的45日压缩至20日,不再要求市场主体提交清算报告、投资人决议、刊登公告的报纸样张等材料,更好地打造了企业简易注销“一件事”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

  (4)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加强非公经济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制定印发xx市“小个专”D建工作标准化手册2000多本,举办了全市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100余人参加。目前,万丰机械有限公司、中维化纤、农信物联、海格化党支部成为省级非公经济党组织联系点。二是指导非公经济组织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成立党的基础组织,做到应建尽建,全面提高非公经济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质量。截至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率达到91%。三是组建“扶持个体工商户局际联席会议”,并及时召开联席会议,印发工作要点,开展全市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政银商对接会”、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培训班等活动,截止到目前,在小微企业名录库共发布12条惠企政策,小微企业享受扶持数量达到148454户。

  2.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进一步改善市场竞争环境。

  (1)提高平台经济竞争规制能力。一是组织召开电商平台行政指导会,制定《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主体责任清单(试行)》,明确平台企业亮证亮照亮标、服务协议、交易规则、信用评价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投诉举报处理、协助执法等方面的责任义务。二是开展清理歧视性和不公平市场待遇政策行动,对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进行清理,依法查处平台企业实施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市场竞争行为。依法查处虚假宣传、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捆绑搭售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平台对平台内经营者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等行为。加强互联网广告监测,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行为。2021年以来,办理网络传销案件1起,查封涉案资金4770余万元,罚没款8949.44万元。

  (2)加强新业态新模式竞争秩序监管。一是组织召开电商平台行政指导会,电商平台企业签订《xx市电子商务企业诚信经营承诺书》,做到文明诚信经营、守法经营,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利用全国互联网广告监管平台、移动互联网监测平台,加大互联网广告监测力度,严厉查处线上线下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虚假违法广告行为。规范网络市场价格行为,严厉打击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网络市场的价格违法行为。加强食品网络经营行为监管,督促包括网络订餐平台在内的互联网平台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责任,加大对平台未有效落实主体资质核验、信息公示、安全保障等法定义务的查处力度。三是加强新业态新模式竞争秩序监管。出台《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包容审慎信用监管优化服务十二条措施》《关于对“四新”经济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对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支持“四新”经济发展壮大,全方位提高监管规范性、监管效能,建立包容有度、审慎监管的治理格局。

  (3)强化分类分领域竞争治理。一是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纵深推进,制定xx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会审、抽查、投诉举报、特定机构统一审查、第三方评估等相关制度,对2018年至2021年出台的涉及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资质标准等有关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开展评估,共评估文件2327份,发现涉及具有排除、限制竞争问题文件6份,已基本整改到位。二是强化反不正当竞争监督审查,组织开展混淆、虚假商业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整治,以食品饮料、日用消费品、医美服务、校外培训等领域为重点,严厉打击混淆行为和虚假商业宣传行为。三是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管执法力度,着力解决市场竞争中的突出问题,着力优化市场环境,更好更大地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自2021年,检查各类市场经营主体17162家次,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28起,其中虚假宣传案件14起,仿冒混淆案件8起,不正当有奖销售案件1起,其它类反不正当竞争案件5起,罚没款233.77万元。

  (4)有效解决假冒伪劣突出问题。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成立xx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和xx市市场监管局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专班,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统筹推进全市“双打”工作。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xx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印发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明确重点工作任务。二是开展专项行动,组织开展“龙腾”“剑网”、假冒伪劣商品销毁等重点市场、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商标、专利注册运用,严格版权保护,严厉打击线上线下销售非法盗版出版物,持续推进软件正版化。三是加大刑事司法打击力度。紧紧围绕“打源头、端窝点、断网络、斩链条”,深入开展打击食药环和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检察机关对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及时介入、优先办理。

  (5)加强价格监管执法。一是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治理行动。与市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开展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乱收费检查整治行动,严厉查处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环节以开口费、开通费、接口费等各种类似名目收取不合理收费的行为。同时,聚焦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开展专项检查。办理各类涉企收费违规案件14件,经济制裁金额53.83万元,切实推动各项降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强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监管,在疫情防控期间、汛期价格监管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发放商品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开展集中约谈,引导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积极履行社会主体责任,强化对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分析,加大巡查检查频次和力度,以明码标价情况为重点,查处乱涨价、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行为,确保市场供应,稳定价格秩序。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效率,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从强化严保护体系建设、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优化快保护协作机制、塑造同保护良好环境等四个方面发力。二是强化维权服务。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全市成立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工作站30个,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4个,选派纠纷调解员38名,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新闻出版局成立版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区域维权援助服务全覆盖,积极主动为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专业、高效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三是加强行政执法。积极组织开展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农村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网剑行动、驰名商标保护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严查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2021年至今,共查办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3起。

  3.强化重点领域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1)强化网络市场监管。一是构建网络交易监管格局。制定《市场监管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的实施意见》,落实“线下管什么,线上管什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全覆盖、各业务领域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格局。二是强化电子化服务。以“河南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服务平台”为依托,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线上市场准入制度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推行市场主体开办智能审批,实现“即时审批、现场秒办、当场打照”。三是强化线上交易监管。积极推进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调整完善《xx市网络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开展重大案件会商、联合执法,共同打击网络交易市场违法行为。联合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共线上检查企业网站、网店2321个次,线上抽查商品4批次。线下实地检查企业481户次,责令改正网站3个次;
发布规范网络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加强网络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和监测,2021年以来,共办理各类网络违法案件52起,罚没款9061.9万元。

  (2)强化各项专项行动治理效能。一是严厉打击传销,严格规范直销。坚持“宣传教育、防范打击”两手抓,丰富“无传销”创建这个载体和抓手,继续强化基层防控,持续开展“无传销社区(村)”创建活动,严厉查处网络传销违法活动。加强对直销经营的日常监管和行政指导,积极引导其履行社会责任。2021年以来摸排网络传销案件线索4起,立案查处案件2起。二是深入开展烟草市场综合治理工作。持续坚持多部门执法、多领域管控、多维度打击,与公安、烟草和邮政等部门,联合开展“利剑2021-两打两防”专项行动、和“亮剑2022-物流寄递领域清场”专项行动,采取集中约谈、跟班作业、驻点监管等形式,定期排查、集中整顿快递站点,有效拦截了违法卷烟向下输送。扎实开展电子烟专项治理工作,组织系统开展烟草市场综治集中宣传月活动。2021年至2023年一季度,针对寄递企业培训25次,约谈违法违规寄递企业15次,查处涉烟案件343起,罚没款38.94万元。三是开展重点工业产品专项整治11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5649家,发现并完成整改问题127家,发现问题处置率达到100%。

  (3)加强相关领域市场监管。一是加强网络广告监测,依托国家互联网广告监测平台、国家移动互联网广告监测平台,分别对PC端和移动端网络广告实施在线监测,委托第三方广告监测机构对我市重点互联网媒介实施监测。2021年以来,共办理互联网广告违法案件35起,罚没款93.31万元。二是加强合同监管,组织召开不公平合同格式条款规范指导会,查处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开展平台经营者专项整治,检查平台服务协议是否存在侵害消费者、经营者不公平格式条款。2021年以来,共办理利用合同格式条款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的责任、排除消费者的权利等合同违法案件9起,罚款金额4.89万元。三是加强认证活动专项整治。开展认证从业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工作按照前期培训、事中督导、上下联动的方式,2021至2022年底,共查检查认证企业、机构31家,确认问题49条,督促14家机构整改。

  4.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进一步把好市场安全关。

  (1)严把食品安全关。

  一是健全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落实党政同责,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城市创建重点任务、列入年度综合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制定分层分级、层级对应的包保责任制度,并将其纳入党委政府跟踪督办内容,统筹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党政领导包保责任落实。印发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要点和责任清单,明确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建立部门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和亮牌督办机制,指导督促部门履职尽责,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落实落地;
建立农业农村、发展改革、教育体育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食用农产品、校园食品、粮食加工等领域联合督导检查;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形势会商、结果通报机制,开展会商研判8次。

  二是积极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顺利获批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推荐城市,明确“1563”工作思路,从健全属地管理责任体系、企业主体责任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信用监管体系、社会共治体系五大体系,强化源头治理、重点攻坚、违法惩治、智慧监管、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优化管理方式、加强品牌培育、突出区域特色等方面抓创建。推进落实“两个责任”,市县乡村四级党政领导全部包保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明确包保干部1862名,实现包保5988家,2023年第一季度包保督导任务全部完成;
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配备食品安全总监310名,食品安全员9370名,实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年总结工作制度;
开展示范创建提升活动,分年度、分批次高标准定向培育多元市级示范点位,累计打造示范乡镇、示范街等点位300余个。

  三是强化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70%以上的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ISO22000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自查报告率达到100%,食品安全管理岗位人员法规知识抽查考核合格率达到100%以上。创新监管模式,全省率先出台《xx市食品生产许可证后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建立跨领域、跨层级的专家库,强化对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指导;
率先探索推进“互联网+智慧监管”,建设市级智慧监管系统和区域性智慧监管指挥中心,实现对食品安全非现场监管;
探索实施信用监管,率先在食用农产品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推进信用风险分类差异化监管,相关案例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广。持续深化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大力开展农产品源头净化、农村食品安全治理、食品“三小”综合治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打击等专项治理,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有效治理“餐桌污染”,累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158起。

  四是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健全完善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通报、形势会商、报告机制,持续加强农畜禽水林产品环境污染物、食品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等风险监测与评估,共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1482份,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8743例;
制定实施食品安全检验监测计划,推进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不合格食品处置率、日常检查覆盖率、问题整改率均达100%。推进基层监管所和村级食品安全工作站规范化、制度化建设,2022年争取项目资金90万元,2023年争取6个省级基础建设项目。与中检集团合作建设中国中检检验认证产业园,完成检验检测机构改革,食品检测资源得到了整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启动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建设,19家农贸市场、便民点完成硬件设施改造,6家农贸市场完成“搬迁式”改造;
探索智慧监管,打造“智慧菜市”,推进“豫冷链”平台应用,打造河南省首批餐饮3D可视化展示系统,率先在全省设计开发“食溯通”xx食安自查小程序。实施食品安全质量服务管家制度,建立17个食品安全质量服务管家工作站,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进行修订,组织应急演练18次,未发生食品领域重大网络舆情。

  (2)严把药品安全关。

  一是完善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由法律、药学、医学等领域专业骨干组成的专家库,率先成立五部门组成的xx市假劣药品认定工作委员会,率先出台《规范出具假劣药品认定的意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实施细则》,发挥药品安全智库和部门协同作用,率先实施《药品零售企业风险分类分级管理》,编制《药品流通环节标准化监管手册》推进实施标准化监管;
联合卫健部门开展全市医疗机构药房标准化建设工作,“智慧药品监管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二是提升疫苗质量监管能力。深化疫苗流通使用环节专项检查,对疾控机构、接种单位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督促储存、运输和预防接种等环节落实疫苗储存和运输质量管理规范,依职责落实质量管理责任。督促相关单位按要求扫码并及时上传追溯信息,保障疫苗(新冠病毒疫苗)质量安全和可追溯,切实保障疫苗流通使用环节质量安全。加强与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沟通协调,开通“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功能模块”,实现AEFI监测数据随时查询。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严厉打击疫苗(新冠病毒疫苗)违法行为。

  三是加强药化械安全风险防范。结合日常监管、案件办理、投诉举报办理等情况,对药品经营企业进行风险分级,完善“市级飞行检查+县区重点监管+乡镇日常监管”的分级监管机制,推进差异化监管措施,建立风险清单。健全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体系,建设国家级药品监测哨点1家,省级化妆品医疗器械监测哨点7家、省级化妆品评价基地1家。承担的国家级“垂体后叶注射液安全性评价”研究获通报表扬。综合投诉举报、监督检查、信用记录、不良反应监测等因素,科学统筹抽检品种、抽检数量、抽样环节和检验项目,抽检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586批次。

  四是加大药品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持案件查办“一盘棋”的工作思路,注重市局内部相关科室协同配合和市局与县(分)局以及综合行政执法支队、12315等协调联动,强化与公安、网信、卫生健康等部门沟通协作,成立市、县(区)集中打击整治危害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全市统一指挥、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执法检查办案工作格局。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发现涉嫌犯罪线索,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危害面大的突出问题,组织实施药品安全“百日攻坚”、网售药品、医疗美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疫苗等专项整治20余次,查办各类药品案件311件。

  (3)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关。

  一是健全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创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健全分类安全监管制度,对特种设备实行全主体、全链条严格监管。完善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大力推行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充分发挥96333电梯应急处置救援平台、气瓶充装质量追溯平台、行政审批和证后监管平台等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全市8412台乘客直梯全部纳入电梯应急处置平台,累计处置电梯应急热线2115起,成功解救被困人员1583人次。修订完善《xx市特种设备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组织督导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

  二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治理。紧盯典型事故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设备的日常监管和隐患排查,监督企业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扎实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问题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建立重大活动、重大项目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机制,组织春节、两会、五一等传统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紧盯大型游乐设施、旅游观光车辆、电梯、气瓶等重点设备,对未经检验、未办理使用登记、无作业人员的大型游乐设施、旅游观光车辆依法封存或消除使用功能;
对餐饮、集会、商业街等人员密集场所使用的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气瓶依法进行了查封扣押。共排查企业1500余家次,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189份,发现并整改隐患380余项,立案46起。

  三是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市场化机制。引入保险等市场化机制,探索“保险+服务”“电梯养老保险”等保险模式的创新和应用,逐年提高医疗赔偿金,增加伤残鉴定费、救援处置赔偿费,鼓励6家维保数量超过500台的电梯维保单位进行打包式投保,全市电梯安全责任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初步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电梯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和安全事故赔偿社会救助体系。

  (4)严把产品质量安全关。

  一是创新生产用工业品监管制度。根据生产用工业品的用途和市场交易特点,创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在重点工业产品监管中实施“一事双查”工作法。通过检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和基层局属地监管责任落实情况,督促两个责任落实。

  二是加大消费工业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快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市场追溯机制、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聚焦12类重点产品组织开展生产企业现场检查,聚焦质量问题高发多发的农村集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区域和涉及儿童、老年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用品、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重点产品开展监督检查,累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企业1600余家次,抽检产品968批次。创新缺陷产品召回体制机制,建立应急体系和消费品召回联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缺陷产品召回工作站、组建专家队伍。深化产品伤害监测工作,累计在重点医院、市县12315指挥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监测点33个。

  三是提升工业产品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在全省率先制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工作暂行规定》,严格依法后处理。注重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印制《xx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市场主体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指南》,督促企业对照指南,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等规范要求组织生产,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注重全市监管业务指导,加强属地局对企业的日常检查,实施网格化管理,以对企业现场检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核实自查报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一致性等方式,及时发现企业存在问题,督促企业进行整改。

  5.深化质量强市建设,进一步推动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1)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一是调整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xx市质量提升若干激励政策》等政策,设立质量提升专项资金1500万元,制定20条激励奖励措施、70个奖励项目,市财政实际安排质量工作经费达1.2亿元,质量奖励经费达1860万元。二是市委、市政府将质量强市和品牌提升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持续开展县区政府和市直部门质量强市及品牌提升绩效考评。3个县区完成河南省质量强县(区)示范县(区)创建,等待上级验收。三是联合20余个市直相关部门,重点围绕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加快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档升级等6方面开展“质量月”活动,我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四是出台品牌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品牌建设促进会,培育全国质量标杆企业1家,河南省质量标杆企业4家,省长质量奖及提名奖企业2家,市长质量奖企业32家。

  (2)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一是制定印发质量提升行动年度计划,明确13项质量提升任务和10项工作措施,建立工作台账,将任务分解落实到38个市直单位,进一步提升全市产品、工程、服务和生态环境质量,巩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成果。二是制定印发重点产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聚焦全市汽车电子电器、现代化工及功能性新材料等9个重点产业(产品),组织各县区一县(区)一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确立提升质量总体水平、提高质量创新能力等4个目标,明确推进优质制造工程、实施质量创新、打造xx质量品牌等16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全市重点产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加快培育我市质量竞争新优势,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3)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区),出台《xx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对知识产权工作做出长远规划。健全运营体系,出台《关于知识产权助力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全市知识产权拥有量、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较大增长;
大力培育高价值专利,指导仕佳光子再获省专利二等奖;
落实奖励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PCT国际专利授权、省专利奖的企业和个人发放奖励168.5万元;
释放知识产权价值,出台知识产权风险补偿、质物处置机制,指导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奖励14548万元。健全保护体系,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挂牌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河南分中心xx受理处,建设维权服务站、维权援助站和维权保护中心,成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线上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室;
依托晋冀鲁豫四省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协作机制和多部门协同保护机制、执法衔接机制加强行政执法。

  (4)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一是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建设标准xx的实施方案》。二是落实标准化项目奖励机制,连续2年开展标准项目奖励工作,共奖励104万元,极大程度激发了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7项、省级地方标准5项,指导83个企业公开发布企业产品标准480个。四是整合各部门和龙头企业人才、信息资源,成立了河南省镁及镁合金、xx市循环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农业、电子信息、化工、绿色食品、数字乡村建设等领域标准专家库,已征集各领域专家232个。五是完成了全国首个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数字乡村)试点市验收,建立了数字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完成6个省级标准化项目,其中2个已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5)推进计量、认证认可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提高计量服务和保障能力,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2项,市级在用计量标准拥有量达59项;
强化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等相关领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管理,通过CQS系统已累计受理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6752台(件),民用“三表”等计量器具检定20926台(件)。二是持续整治认证检测市场不规范行为,开展认证从业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工作。三是全面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鼓励企业运用质量认证方式加强质量管理。

  (6)推进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一是整合原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市纤维检验所、市纺织品检测中心、xx国家镁及镁合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组建xx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统筹检验检测行业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布局合理、实力雄厚、公正权威的公共检验检测xx品牌。二是与中检集团合作建设中国中检检验认证产业园,已建成食品、金属矿产品、质量(计量)、水利工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检”品牌赋能运营中心等6个中心和长度、热工、力学等13个实验室和“中检检验认证实训基地”。目前产业园正在筹建“遥感遥测检测中心”和“特种设备检测基地”。

  6.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1)健全创新市场监管机制。一是健全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整合市区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物价、商标、专利、反垄断、盐业等领域执法职责、机构和人员编制,组建xx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科学界定监管事权和监管职责,以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权。实现了一个标准管辖、一套程序办案、一支队伍执法、一条热线维权。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市场监管系统讲师库,收录讲师52名。组织实施系统内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领域、政策法规等“个性化”培训,党性教育培训685人次、专业化能力培训5850人次、脱产培训年人均71.8课时、网络培训年人均237.69课时。二是健全新型监管机制。全市28个市场监管领域部门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跨部门联合监管,抽查率达到5%,公示率达到100%;
建立“双随机+信用分类”工作机制,对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创新在食品行业实施“通用+专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
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建成投用智慧市场监管系统,打通国家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河南等多平台信息壁垒,实现各类监管数据集中管理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等各监管领域的智慧监管;
推进信用修复机制建设,发布信用修复指南,开辟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自我纠错、重塑信用;
出台《xx市市场监管局包容审慎信用监管优化服务十二条措施》,在信用修复、信用公示、企业年报等方面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三是健全消费维权机制,顺利完成“工商、质监、食药监、价监、知识产权”五线整合,12315热线系统与12315互联网平台“两位一体”融合,形成从市县乡三级贯通、业务紧密衔接的12315行政执法体系;
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命名各类放心消费示范站点共计672家,发展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98家,线下无理由退货13万余件;
推进“诉转案”工作机制,完成诉转案28件;
建立22个部门组成的市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引导发展448家ODR企业,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332个,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自律、行业自治、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为一体的共治格局。四是加强风险排查和分析研判,梳理履职风险点881个,制定防范措施1060条,建立风险防控、应急、舆情应对制度机制10余个。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一是推动D建工作标准化,坚持理论学习常态化,组织第一议题学习161篇75次,中心组学习80篇31次;
坚持“一岗双责”常态化,制定《党的建设“三级四岗”责任清单》;
坚持组织建设制度化,实行D建工作派遣单制度和“三本六盒一证”档案管理制度,6个党支部被命名为五星党支部,打造了“党徽映初心监管担使命”D建品牌;
坚持作风建设经常化,从强化D建引领、规范形象着装、落实“十个严禁”等方面有序推进基层市场监管所组织作风建设;
坚持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化,累计发展党员15名。二是抓好非公D建,开展“D建联建共促12345”活动,机关9个党支部与27家非公企业党支部精准结对、互联互帮,充分发挥“D建+”的引领作用,努力形成市场监管部门党组织与小个专基层党组织有效联系、共同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三是推动监管法治化建设,制定《xx法治市场监管建设实施方案》、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把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全年工作重点,与市场监管工作目标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
从权限、程序、内容三个方面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认真履行复议诉讼法定职责,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要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成立xx市市场监管局案件审查委员会,制定法律顾问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和案件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在推进依法行政、辅助决策、化解纠纷的作用。获评河南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点、服务型行政执法标兵单位,“七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健全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印发《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处罚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的通知》,通过将行政执法中查处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列入严违名单,形成对严重违法行为震慑力和惩戒合力;
依托xx市智慧市场监管平台,打通国家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河南等平台数据壁垒,全面归集38个部门涉企信用、企业报送、内部履职等信用数据,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基于风险的新型监管机制。五是加快推进智慧监管,2022年建设完成智慧市场监管系统,实现了与国家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河南等9个平台的信息共享。依托一中心、一平台、八大系统,可实现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等各监管领域的智慧监管,已汇集数据0.19亿条。2023年全面实施应用,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六是加强基层建设,组织召开全市系统基层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推进会,相继争取资金297.05万元,完成基层监管所改造,新争取6个省级基础建设项目。七是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开展“行政执法案件质量规范提升年”和“执法能力提升年”和“大学习”“大培训”“大比武”系列活动。

  二、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外部环境变化情况。

  一是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背景下,优化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迫切需要。“十四五”时期要巩固拓展准入准营和退出制度改革,持续完善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市场准入准营规则;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更大力度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着力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优化监管执法机制、手段、措施,转变执法理念、提升执法办案效能。

  二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是加快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更好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需要。“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抓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上狠下功夫,大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措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建设适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质量基础设施,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三是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构筑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匹配的市场监管体系,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十四五”时期要大力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事前预防为重点的监管制度体系,强化风险监测工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防范市场领域风险积累,要完善法治监管基础性制度,构建信用监管常态化机制,搭建并用好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是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给监管执法带来了压力与挑战。如药品领域传统违法犯罪方式与新型违法犯罪手段叠加,集团化、产业化、网络化、智能化、广域化、专业化趋势愈发明显,打击难度很大。

  二是高价值核心专利数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受产业基础、企业投入和人才制约,我市专利仍存在“多而不优”的突出问题,还未实现从“数量布局”向“质量取胜”转变。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弱、意识差。企事业单位创新需求不足,创新活动起点低,重视有形资产,维权意愿不高,考虑到知识产权举证难列证难、诉讼周期长等因素,企业对于主动维权往往是望而却步。

  三、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是健全统计考核体系。建立年度考核工作机制,完善指标统计制度,将市场活力、市场秩序、社会共治可量化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全面评估市场监管现代化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各部门积极性。

  二是完善人才支撑体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之要,作为发展之本,将市场监管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列入年度培训计划,每季度举办一次市场监管大课堂,定期举办座谈和研讨,提升市场监管领域干部队伍专业素质。

  三是强化正向宣传引导。组建宣讲团,借助新媒体、移动终端、社交平台等渠道,广泛开展政策宣传,组织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政策解读工作,着力提高市场主体对政策的知晓率和应用度。

上一篇:党委书记2023年履行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访问: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市场监管 评估报告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