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7篇)

篇一: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苏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

  作者:何舒昶

  王思琦

  段雯乔

  努尔哈亚提·艾合塔木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1期

  [提要]革命老区一直以来都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以苏北革命老区的徐州市丰县首羡镇、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宿迁市泗洪县曹庙乡、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五地为例,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各地采取的乡村振兴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据此总结苏北革命老区五大乡村振兴模式:“精准扶贫、”“产业振兴”、“农旅一体化”、“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在这基础上,应稳抓特色,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视生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引进技术,加强人才队伍与科技成果建设;依托红色资源,延长红色文化资源产业链,实现老区的高质量发展。

篇二: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2020年3月下半月刊辽宁抗联遗址调研分析及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发生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的东北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历史的见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遗址遗迹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东部山区,这些地区大多处于偏僻山区,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了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措施,为推动辽宁抗联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曲景慧一、辽宁抗联遗址调研分析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渤海、黄海,西南与河北省交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从地形上分为三大区域:东部辽东丘陵地区,中部辽河平原地区,北部辽西丘陵区。辽宁抗联遗址大多分布于辽东丘陵地区,由于那里山高林密、便于隐藏,当年抗联英雄们为了躲避残酷的日军围剿,在那里留下了遗址遗迹,为我们研究抗联精神提供了可追寻的线索。笔者通过网上及实地调研、走访抗联后代及抗联事迹见证者的后代,了解目前分布在辽宁地区的抗联遗址有105处,这些抗联革命老区的农民还不算富有,我们有责任去改变他们目前的生活困境,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该地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集中在辽东地区,辽东地区将发展为辽东抗联红色旅游目的地。辽宁抗联遗址保护与开发主要存在3个问题。(1)辽宁未开发的78处抗联遗址由于地处深山老林或不被重视,几乎处于原始裸露状态,没有进行保护,具有不可进入性。(2)辽宁已开发的27处抗联遗址,主要集中在本溪、丹东境内,其中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和清原满族自治县开发得都不好,希望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更好地保护好辽宁抗联遗址这个宝贵的革命遗产。(3)辽宁抗联遗址的开发出现无规划开发现象。由于政府无钱开发,抗联遗址开发多以景区盈利的形式开发,开发者主要以个体私营业主为主,多分布于旅游景区内,以红色旅游产品的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二、辽宁抗联遗址开发存在的问题目前,已调查出的105处辽宁抗联遗址中,处于原始状态的有78处,已开发的有27处、占辽宁抗联遗址总额的26%。根据调研分析,辽宁抗联遗址主要部分在辽宁6个地级市中(表1),其中抚顺市分布数量占总数的49.52%、本溪市分布数量占总数的32.38%、丹东市分布的数量占总数的12.38%。因此,辽宁抗联遗址主要分布于辽东地区、占抗联遗址总数的94.28%,重走抗联路三、辽宁抗联革命老区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辽宁抗联老区的乡村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收入靠卖农产品获得,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基本维持在温饱水平,个别地区由于发展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辽宁气候的影响、冬季半年闲限制了农村家庭收入持续增加,最终使这些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抗联革命老区还处于发展表1?辽宁抗联遗址分布数量及开发状况分布地址/具体分布沈阳市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抚顺市/抚顺县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丹东市/宽甸满足自治县丹东市/凤城市辽阳市/灯塔市朝阳市/朝阳县/双塔区锦州市/黑山县遗址总数遗址总数/占总数比例(%)1/0.9532/30.4817/16.193/2.8619/18.115/14.2910/9.523/2.862/1.92/1.91/0.95105未开发数0311611388100078已开发数1112672222127已开发占本市总数比例/%10036673247206710010010026基金项目: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编号:L19BJY030)。作者简介:曲景慧(1962—),女,山东蓬莱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旅游文化。163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2020年3月下半月刊不平衡状态,甚至个别地区还很落后。抗联革命老区的乡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4个问题。①农村经济以单一种植业为主,个别地区辅以果树栽培和大棚蔬菜。②缺乏产业融合理念和多种经营的管理模式。③农家乐和部分乡村民宿同质化经营,没有特色和创新。④农业产品缺乏特色品牌和拳头产品。益为出发点原则,做好分配工作,强化管理,让制度层面发展成为推动景区发展的加速器。(五)延长产业链,拓宽旅游产业发展新渠道辽宁省抗联红色旅游产业,多为游览观光型旅游景区景点。初级产品较多,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不断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争取将抗联史实原真性完完整整地展现出来。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当地的生态景观,争取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利用好政府的政策支持因素,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抗联遗址附近,可以进行抗联纪念品店建设,将抗联当年的物品进行1∶1仿真,开发一系列体验抗联战士生活的体验娱乐活动,例如:体验特色东北火炕文化,吃忆苦思甜饭等。可以适当请一些演员,进行当年的抗联战斗史实的情景模拟演练,让游客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当年抗战的不易,更能亲身体验到红色旅游带给人精神层面的升华。(六)进行点-轴开发发展区域内的中心旅游景区,扩大其影响力和凝聚力,加强核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对于核心点的周边要强化周边轴线建设,要想富,先修路,打通各个抗联遗址遗迹的廊道线路,形成一条富有辽宁省特色的抗联红色旅游廊线,将不同等级的景区景点进行分级开发、逐级建设,确定各个等级的景区景点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对于同一类型的景区景点,要做好归类工作,分类建设旅游圈、旅游区以及旅游点,切勿一锅烩。组织旅游专家学者,进行各个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圈的引力模型构建、紧凑度模型构建、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手段,选择好相应的指标体系。将最优化的、最便捷的旅游景区景点归类,优先发展,最终实现点-线-面立体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七)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增长极在初期阶段对周围区域会产生负作用,由于主要景区景点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会产生吸引力,也就是所谓的“虹吸效应”,使周围区域的资金、游客、旅游商家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对周围地区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会有一定的差距拉大现象产生。辽宁省由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转型,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每个旅游景点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所以培育新的增长极,是目前辽宁省发展的一个不二选择。新的增长极,在中后期阶段会对周围地区产生正效果,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流动,对周边的抗联景点遗址遗迹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提高周边地区的就业机会和边际劳动生产率,最终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该地区的影响力和牵动力。四、辽宁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对策(一)实行产业融合,以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以抗联红色旅游业为主,将农业种植业、农业采摘园、农产品加工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发展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民宿和农业休闲产业,以抗联精神传承为主导吸引更多前来参观游览、休闲体验、农产品购买的游客,推动抗联老区发展。(二)实现多种经营推动抗联老区发展充分挖掘抗联革命老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利用区域特色发展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民宿业,建立休闲农业园、蔬菜水果采摘园,实现多种经营。(三)统一品牌,联合促销辽宁省作为传统的工业大省,重工业基地的标签一直都贴在辽宁省的后脑勺上。从全国范围看,东北地区一直都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发展应该也是照着鲁尔区的模式进行,很少有人将辽宁省甚至东北地区和旅游联系起来,所以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仅仅局限于周边的客源市场,全国范围的客源市场较为狭小。从区域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冰雪旅游的知名度相对于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等在省内乃至于周边省份来讲较高。从辽宁省的省域角度来看,辽宁省经济发展一直趋于下滑趋势,一度出现经济负增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是辽宁省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行业,但是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知名度低,没有将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特色品牌。针对辽宁品牌效应差的问题,应该积极展开辽宁省各地级市之间的互动联动机制,加强旅行社与革命老区之间的联系,利用旅行社的面向市场性的特点,积极配合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广辽宁省抗联遗址遗迹的宣传推进工作,形成区域旅游圈模式。与优势旅游区进行定点合作,进行优势互补,扩大本地市场,进行外地市场推广。拓宽营销渠道,改变传统的“景区-旅行社”的结构模式,建立立体的营销模式,“景区-媒体”“景区-游客”“景区-景区”“景区-旅游主管部门”等全方位的营销模式。(四)兼顾各方利益,进行利益均衡化辽宁省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其他类型的乡村旅游类似,都要经历从前期规划、投资开发到形成规模并获得理想收益的一系列过程。如何妥善地协调好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企业、投资商、村集体及村民等多方面的利益分配问题,是保障乡村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往往多种多样,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利益主体之间由于分配带来的矛盾层出不穷。在规划、开发和扩大规模等阶段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协调好政府、企业、投资商、村集体及村民的各方主体利益,强化责任意识,进行上层制度体制层面建设,在辽宁省抗联革命老区的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各方主体的权责以及监管机制。对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问题,我们要按照“按劳分配为原则,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进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辽宁省抗联革命老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遵循兼顾各方利五、结语辽宁抗联遗址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存在开发程度不高、营销渠道少、缺乏一定的规划、核心边缘定位不准确、观光游览为主和缺乏游客的参与度等问题,对辽宁抗联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有一定的影响,必须改变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利用抗联红色主题教育功能加大对抗联遗址的开发力度,用抗联红色主体教育和红色旅游拉动抗联老区的乡村振兴,加大当地居民对抗联红色主题教育和红色旅游管理的参与力度,将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实处,用抗联红色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学院管理学院)164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三: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百村社会治理调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江苏省M县的经验研究*刘冰吴佳宣王俪矮【摘

  要】全面脱贫如何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对于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M县为例,分析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

  效衔接主要表现为政策延续、机制迁移和制度优化。乡村振兴既要求减贫战

  略及其工作体系的平稳转型,还要求扶贫政策和体制机制不断升级创新,特

  别是从行政精准扶贫模式向政府、市场、社会多部门合作的乡村发展模式转

  型,在行动能力、资源配置以及基层治理方面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合作治理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和

  关键节点,接续推进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是

  战略交汇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两大战略的有效

  意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我国两大国家战

  衔接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而且将

  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中长期目标奠定

  基础。实现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既是现实工作

  略,当前正处于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

  期、政策叠加期。一方面,2020年是决胜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解决中华

  的迫切需要,也对政策设计、机制转型和制度

  创新等理论问题提出了挑战。民族干百年来的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即将完

  本文选取江苏省M县在全面脱贫基础上接

  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案例,积极回应全面脱贫与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现实挑战。在案例研究

  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公共政策设计的角度探讨

  成;另一方面,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的要求,“到2020年,乡

  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可

  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已经进入有效衔接的了有效衔接中的关键问题及基本思路。*刘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教授:吴佳宣,王俪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硕士

  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标构建研究”(项目号:17VZL004)、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

  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百村调査项目子课题“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号:312231104-201706)的阶段性成果。75社会治理丨2020年第12期(总第56期)SOCIAL

  GOVERNANCE

  REVIEW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问

  同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又存

  题及现实挑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有效衔接”不仅仅是原

  有政策和机制的延续,还需要针对新目标和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

  任务制定新的政策体系,并探索更广泛的制度

  辑。从理论上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

  逻辑是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前提。总体上看,创新。总体而言,和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

  战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目标更高远。打赢脱

  两大战略的共性和联系决定了政策及机制的延

  续性,而两大战略的差异则提出政策升级和机

  制优化的内在需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共性和联

  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0年解决绝对贫困,“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

  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

  性整体贫困”。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到

  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目标统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

  一。两大战略的目标都指向实现共同富裕,在

  “两个一百年”总体奋斗目标的统领下具有前

  后延续性。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在于实

  民富全面实现。两大战略制定了前后接续的两

  个阶段性目标。从目标上看,乡村振兴是对脱

  贫攻坚的发展和提升。二是内容更丰富。脱贫

  攻坚较为侧重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而乡村振

  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乡村振兴战略则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农

  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兴则提出了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

  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涉及到

  产业、环境、文化、治理和收入等多个方面。

  三是范围更广泛。由于我国减贫成效显著,绝

  对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脱贫攻坚主要针对深度

  第二,路径延续。一方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

  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解决了农

  村绝对贫困问题就弥补了乡村振兴中最突出短

  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而乡村振兴

  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

  手”,覆盖全国所有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四

  板,全面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

  础;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

  略,通过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和更高

  水平的产业发展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的减贫长

  效机制。第三,政策共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

  是时间更持久。全面脱贫具有攻坚性质,以第

  一个百年目标为节点,在时间要求上十分迫

  切;而乡村振兴战略以第二个百年目标为节

  兴两大战略都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在政

  策设计上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比如发展乡村特

  点,是一个将要持续三十多年的中长期战略。可见,短期攻坚性质的工作机制可能并不

  完全适应乡村振兴的长期目标,两大战略的有

  色优势产业兼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和民生保障方面的政

  策既是脱贫攻坚的客观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可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

  效衔接中还需要建立具有内生动力的长效机

  制,这种发展、优化和创新也是“有效衔接”

  的题中应有之意。在一致性,全面脱贫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底线要求,乡村振兴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举措①。这种内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挑

  战。如果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准

  确内涵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实践中就有可能

  在战略交汇期出现操作误区,主要表现在停滞

  在统一性要求两大战略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保持连贯。中断、另起炉灶和过度跃迁。76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第一,停滞中断。目前,在一些贫困摘帽

  地区容易出现松懈厌战情绪,认为消除绝对贫

  兴的有效衔接。江苏省有近一亿人口,上世纪80年代,随

  困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原有的一些帮扶政

  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与扶贫工作

  策可以暂停或取消。事实上,“脱贫摘帽不是终

  共同促进江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苏南与苏

  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苏南地区飞速发

  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扶贫政策的停滞中断造成了较大的返贫风险,不利于攻坚

  展的同时,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1991年2月,江苏省

  成果的巩固。只有当现有的扶贫政策由其他更

  为有效、更为长远的发展政策所取代,才能考

  虑逐步减少“输血型”帮扶政策。第二,另起

  政府批转的《关于加强“八五”期间扶贫工作

  的请示》为江苏地区的扶贫工作新时期拉开了

  序幕,期间经历了解决温饱、改善生产生活条

  炉灶。另起炉灶主要表现为政策思路不连贯、工作机制不对接。脱贫攻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

  整的政策体系,其中大部分具有延续性,比如

  件的开发式扶贫阶段;至2015年已完成巩固脱

  贫成果,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扶贫阶段,率先

  产业发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

  设、民生保障等。乡村振兴的政策设计完全可

  开始了探索减少相对贫困的道路;自2016年至

  今已踏上追求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全面小

  以依托现有的减贫政策,调整政策目标和作用

  对象等,使现有的减贫政策顺利地转化为乡村

  康的精准扶贫阶段。截至2018年底,江苏省累

  计共有199.4万年收入6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

  振兴政策。而另起炉灶则带来公共资源的巨大

  收入人口实现脱贫,72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

  浪费,以及乡村振兴的成效十分缓慢。第三,过度跃迁。过度跃迁可能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的倾向,认为我国即将解决千百年来的贫困问

  达标,均超过了序时进度,经济薄弱地区面貌

  发生显著变化,可见江苏省始终走在脱贫攻坚

  事业前线。题,可以快速地推进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事

  实上,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长期存

  而M县位于江苏省苏北地区,地处长江三

  角洲北翼,地形平坦、河网稠密,下辖3个街

  在。一些经济发展脆弱的地区,返贫和相对贫

  困差距拉大的风险仍然严峻。这些地区在过渡

  道、11个镇,共计一百四十二万人口。自改革

  开放以来,M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

  展,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但据数据统

  期内仍应当高度关注返贫问题,而不宜在全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中一涌而上地搞大发

  展,必须因地制宜,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

  的阶梯型过渡。计,截止至2007年底,M县家庭人均年纯收入

  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农户仍有23541户,占全

  市总农户的6.6%;贫困人口达54166人,占全

  县农村总人口的4.5%。在脱贫攻坚政策深度实

  施之下,该县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视为重中之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探

  重,聚焦扶贫重点、助推产业发力。发展产业

  索:以江苏省M县为例造血,推动行业扶贫,加强创业就业,落实社

  会保障,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之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脱

  路。目前,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5665户、31722人,全部实现脱贫,脱贫率达100%o为

  贫攻坚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改革开放以

  来,江苏省的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是全国的标

  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果,M县目

  前将主要力量投入于长效机制建设,有助于进

  一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已经率先岀台了相关

  规划和政策,在实践中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

  7社会冷理|

  2020年第12期(总第56期)SOCIAL

  GOVERNANCE

  REVIEW(-)推进政策有效转型精准脱贫政策多针对特殊群体、特殊人

  现物业项目和标准厂房项目规划目标,年收益

  率达7%;另有省定经济薄弱村,将村建设仓储

  群,乡村振兴则涉及更为全面化、整合性的布

  用房用于村级集体经营,通过建设标准厂房、门面房以及购置店面房出租,取得年租金;此

  局问题,是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五个方面系统的全方位的持续性发展需求,因

  外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服务,部分村、镇

  而相关政策应做出适应性调整。一是经过脱贫

  攻坚时期实践检验,确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应

  与国资公司合资筹建扶贫加油站项目与通皋大

  道同步建成投运,进行增收。M县通过优化资

  源配置来支持产业造血发展,多个经济薄弱村

  形成常规性政策,将临时性举措进一步完善,使其成为常规化、制度化的民生政策。二是针

  对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战略工程,建立更为全面

  的政策法规。M县对已经脱贫的低收入人口及经济薄弱

  联合投资加油站、厂房等土地,加快了经济薄

  弱村的土地流转,实现了集体规模经营,并以

  此推动资金使用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

  滴灌”转变,收益部分分配给建档立卡对象中

  村做出在一定时期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的要

  脱贫难度较大的一般贫困户、边缘户和困难老

  求,以实现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

  贫不脱责任。健全临时救助机制,及时将符合

  条件的返贫人口纳入救助范围,以做好脱贫攻

  军烈属、老党员户,实现了资源反哺,产业造

  血兜底扶贫政策。坚的巩固提升工作。脱贫攻坚期间建立的“单

  (三)建立有效巩固机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应夯实脱

  人保”机制,将无法单独立户的残疾人单独纳

  入低保保障范围,后续出台《支出型贫困家庭

  贫、扶贫基础性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

  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把握好脱贫攻坚

  收入认定暂行办法》,通过对低收入家庭医疗、教育、保险、残疾和长期照护等刚性费用扣减

  战的先决任务,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

  结合、共同推进。M县在实现全县脱贫的基础之上,由脱贫

  攻坚时期的主要的帮扶机制转向挂钩帮扶机

  的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纳入低保保

  障范围,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兜底脱贫的能

  力,让贫困户真脱贫,有效防止脱贫后返贫。

  保留和完善脱贫攻坚期的救助性、福利性政

  制、金融帮扶机制、考核督查机制共同构成的持续性发展机制,从三大角度共同完善乡村振

  兴与精准脱贫之间的有机衔接。为继续完善党

  策,为乡村振兴的后续发展夯实了基础。管农村的相关法规,M县在经济薄弱村建立

  (二)调整资源投入方向脱贫攻坚时期的帮扶措施以救助性手段为

  “5+1”挂钩服务机制,市领导、机关部门负责

  人、第一书记、“双联双助”书记、镇班子成员

  主,评估指标多以经济目标为先,而乡村振兴

  应更加依靠发展性的手段,以个人获取收入能

  协同负责;与低收入农户建立“3+2+1”结对

  帮扶模式,以党政一把手为总负责人,设立市

  力、产业造血能力提升为重要指标,因而资源

  级四套领导班子,从上至下对低收入农户负责

  做到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为乡村振

  兴提供有效持续的政治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

  配置应做到优化调整。以产业扶贫的先决成果

  为基础推动产业振兴。M县某革命老区在2018年至2020年三年

  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办法,提高扶贫小额贷款单

  户贷款额度和借款期限,按期还款提供全额贴

  息。此外M县依靠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

  行动中整合涉农资源,利用村省级补助资金,购买国有物流园区仓储物流用房对外出租,实

  7百村社会治理调查抵押贷款试点县(市)的有利条件,为经济薄

  县注重多源人才体系建设,率先全面实施义务

  弱村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供贷款

  支持,县财政提供财政贴息专项资金,用于村

  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对建档立卡的贫

  困家庭子女实行免学费政策,专款专项对特殊

  集体经营贷款贴息。在乡村振兴阶段,M县有效延续、加强了

  困难家庭的学生开展救助工程;16年开展乡村

  教师支持计划,加强岗位设置统筹管理,不断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自方案实施以来乡村

  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缩减了各地之间师资

  脱贫攻坚时期的考核督查机制。坚持落实督察

  巡查工作,督促各有关单位落实政策措施和工

  作责任,不断查找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方法;

  继续将乡村振兴规划开发工作列入镇(区、街

  道)和机关年度目标考核,将工作实绩作为干

  水平差距。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成果实行“积

  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

  启有效衔接不仅仅是现有减贫战略和工作体

  分申报”办法,引导相关部门多办实事;此外

  树立典型鼓励竞争,通过召开“双联双助”工

  作交流会、现场推进会,宣传推介乡村振兴典

  型亮点,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工程取得实效。系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保持脱贫政策延续、工

  作机制稳定的前提下,瞄准乡村振兴的中长期

  (四)发挥群众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战略成果必须注重扶志和扶

  目标进行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脱贫攻坚与乡

  村振兴的衔接是否有效,可以从几个主要指标

  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以个人能力、自我发展的来判断:一是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二

  是相对贫困的人口和地区得到有效控制,三是

  提升取代单纯收入的增长,才能真正促进群众

  稳定脱贫,防范返贫。而乡村振兴建设时期,乡村振兴的进程得到有效推动。有效衔接的内

  涵分析和经验梳理提示了实践中需要精心考虑

  更要超越单纯的智、志双扶贫,进而向精神文

  明建设、文化振兴转向,让村民乡贤走上台

  的三个方面,即政策衔接、机制优化和制度

  前,激活群众的参与意识,从根本上激发群众

  积极性与创造力,在经济脱贫后实现精神脱

  创新。贫、能力脱贫,最终实现相对脱贫。始终依靠

  群众这一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才是实现民生

  (-)政策衔接:政策设计的巩固和升级

  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世界上最显著的减

  大计的最长效机制。M县创新实施“晚霞行动”,最先启动针对

  贫成就,形成了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方

  面一整套扶贫政策体系。许多脱贫政策在产业

  振兴阶段将继续发挥作用,或者可以升级为更

  “建档立卡户”的就业技能专场培训,组织有劳

  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人员接受免费技

  高水平的发展政策。在政策衔接方面,研究者

  提出了对现有减贫政策实施分类处置的思路,能培训;此后不断搭建用工供需平台,对失业

  人员、退休人员及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进

  根据政策在新环境下的适用性“保留一批、延

  期一批、整合一批、取消一批”。行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组织举办各类重点群体

  专场招聘会;并持续开展扫查工作,对有就职

  政策衔接的关键在于政策目标、工具选

  择、执行主体和运行机制上的连续性。其中政

  意愿的人群继续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对获得培

  训合格技能证书的优先推荐就业上岗。此外,M

  策目标和工具选择是政策设计的主要内容。鉴

  7社会冷理|

  2020年第12期(总第56期)SOCIAL

  GOVERNANCE

  REVIEW于本文对“有效衔接”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

  任务推进中也将大有用武之地,应当得到推广

  和巩固。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推动

  农村地区内生的、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

  结,过渡时期政策目标的设定可以区分为巩固

  型、过渡型和发展型三类。在刚刚实现脱贫摘

  帽地区,政策目标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有效控制返贫现象;已经稳固脱贫的地区仍需

  展,还需要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利益联结

  机制等2,更加着眼于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激励机

  关注特殊群体的返贫风险,注重面向乡村振兴

  制设计。要求的政策设计;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

  则应提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匹配的经济、治

  (三)制度创新:实现多主体合作发展理、生态、文化等全方位的政策目标。脱贫攻坚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显著成效的在政策工具选择方面,脱贫攻坚采用了较

  最宝贵经验是发挥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

  为广泛的政策工具,例如在解决扶贫资金方面

  的制度优势,在实施过程中高度依赖行政体

  就发展了国家财政投入、地方对口支援、金融

  系,被研究者称为“精准行政扶贫模式”,在一

  信贷、慈善捐助等多种政策工具,其中公共资

  些特定贫困地区,这种模式使行政体系整体成

  金投入发挥最主要的作用。财政资金的投入伴

  为了扶贫体系"。这种政治引领的模式在行政体

  随着强制性的政策执行,与此相适应的是资金

  系内部实现了指令、信号和绩效反馈的闭环,统筹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等,政策工具大多具

  因此具有很高的执行效率,特别适用于具有攻

  有强制性。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加注重农村地区

  坚性质的短期重大任务的实现。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一方面要保证现有公

  但是,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共资金投入的有序转向,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

  着眼于彻底消除城乡、工农发展的二元结构矛

  市场潜力,采取公共投入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盾,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还

  混合工具。包括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全

  方位发展,实现这种目标要求单靠行政力量是

  (二)机制优化:工作体系的接续和转型不够的,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主体的共同

  脱贫攻坚产生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形成了一

  参与,以及多部门资源的全面整合。在这种目

  整套农村地区帮扶及治理的工作机制,这些机

  标下,精准行政干预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路径依

  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磨合,具有较高的运行

  赖,即高度行政体制内部的资源投入和责任约

  效率。从本质上来说,乡村振兴是比脱贫攻坚

  束。在对市场主体、社会资金的开放性和包容

  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接续战略,现有的度不够,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因此,有效衔

  减贫工作机制对农村工作的适应性可以复制和

  接的制度创新应主要考虑合作治理视角下的多

  迁移到更广泛的农村地区和农村工作领域中去。主体参与机制的设计c靄具体而言,脱贫攻坚中的宏观运行机制设

  计包括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定点扶贫机制和

  ①魏后凯:《如何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了区域

  接”》,《光明日报》2020年4月3日,第11版。协同、对口支援和多主体参与脱贫攻坚的问

  ②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及政策安

  题。而脱贫攻坚的微观运行机制包括行政统筹

  排》,《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③

  王雨磊、苏杨:《中国的脱贫奇迹何以造就?

  ——中国扶

  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及问责机制等。这些机制

  贫的精准行政模式及其国家治理体制基础》,《管理世

  的特点是动员程度高、执行力度大,在脱贫攻

  界》第36期。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责任编辑:杨婷)80

篇四: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福州党校学报 2

  O18年第4期总第l

  73期 乡村振兴视角下革命老区发展路径探析:

  “红色引领与绿色发展" 杨晓辉 钟坚龙 (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党校,浙江绍兴312030)

  摘要:地处浙东革命根据地的绍兴市平水镇,在探索经济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形成了“红色引领与绿 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该模式以党建为基础,以基层党组织为支撑,在领导干部带头下,以红色资源为动力 推动绿色发展。“红色引领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模式使得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振兴取得成效、绿色发 展取得新突破,同时发展了生态旅游,“红+绿”发展模式开花结硕果。革命老区应充分发挥“红色引领与绿色发 展”的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抓基层党建创新力,以绿色发展振兴乡村,以红色引领美好生活。

  关键词: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1072(2018)04—05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 战略布局,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把老区建设与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2015年 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 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指出:“老区和老区人民,歌谣、标语口号是党史文化的非物质遗产。龙新民 在研究中认为,革命老区党史文化内容十分完整,是今天推动老区建设与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许多 地区将革命老区的党史文化资源作为发展经济撬动 脱贫攻坚的有力支点,通过生动精彩的老区红色故 事,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激发当 地人民群众主动作为、担当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内在 动力。[

  】

  红色资源是革命老区发展的特色资源与政治优 势。李志萌等在赣南革命老区研究中认为,“特色旅 游+”产业扶贫模式适合在革命老区推广。发挥旅 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其催化、集成作用,让 更多游客体验赣南老区生态、红色、客家文化旅游,借助体验式旅游平台销售脐橙、油茶等原产地品牌 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 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和政府义 不容辞的责任。’ ]2015年以后对革命老区各方面发 展的研究受到学界重视,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 革命老区发展问题。

  党史文化是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 动力。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地是党史文化的 物化形态,革命老区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民间故事、农产品,把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相融合,同时大力 收稿日期:2O1

  8—04—1

  8

  作者简介:杨晓辉(1983-),女,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钟坚龙(1

  989一),男,福建 龙岩人,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治理与政府改革研究。

  50 

篇五: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作者:鲍宏礼[1];夏敏慧[2]作者机构:[1]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438000;[2]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出版物刊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94-97页

  年卷期: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三农”;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

  摘要:从“三农”角度出发,探讨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认为革命老区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尤为突出,而“三农”问题是这一矛盾的最集中体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因此,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必须发挥老区特有资源优势,错位发展老区质量农业;必须发挥老区环境生态优势,建设老区生态农村;必须发挥老区人文优势,造就老区新型农民。

篇六: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提高政治站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以下是XX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xx省革命老区历史渊源深

  革命老区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按照1953年民政部、财政部划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标准,xx省有老区县(区)65个,占全省107个县(区)的%。陕北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xx北部地区先后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后统称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发展成为陕甘宁边区(亦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集中分布在xx、xx的一些市县。这三个革命根据地涉及范围统称为陕北革命老区。陕南革命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有四支红军和新四军、人民解放军,分别在陕南三市创建过五块革命根据地,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南游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豫鄂陕革命根据

  地、太岳兵团创建的豫陕鄂根据地,集中分布在陕南商洛、xx、汉中大部分地区及xx市的部分县区。xx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多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陕北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党在陕北老区13年的成功实践,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培育和铸就了伟大的xx精神。陕南革命老区数十年间革命旗帜高扬、火种不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第二大苏区的核心区域,为巩固红军长征胜利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整体脱贫奔小康步入发展快车道

  近五年来,xx省按照中央有关革命老区建设的文件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老区建设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精准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xx市“四级书记”带头抓脱贫,在辛劳奔波、摸爬滚打中形成了“xx精准扶贫26法”,形成了“小苹果、大产业、大带动”的产业脱贫新模式。市县财政先后投入亿元,撬动社会资本亿元,支持苹果产业发展。xx年,xx苹果总面积达到380多万亩,产量370多万吨,苹果年收入超过260多亿人民币,成为世界上连片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区域。xx年5月,xx市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整体脱贫。

  (二)以夯实基础设施助力脱贫攻坚。xx市因地制宜推动山地

  苹果、设施蔬菜、羊子、马铃薯等4个百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因户因人发展到户产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覆盖%的贫困户。截止xx年7月底,xx市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万人脱贫,人均纯收入由xx年底的6057元增长到10206元,年均递增%。

  (三)以改善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xx市坚持退耕还林、开发式扶贫两手抓,找到了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平衡点。经过不懈努力,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万亩,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xx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移400公里;农民快速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流转,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治理前提高了倍,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样板。xx市的毛乌素沙漠治理经验,已走在世界前列。陕南革命老区人民为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作出了积极贡献。(四)以发展民生事业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xx省老促会牵线爱心企业为老区捐资助学,累计投资达数千万元。层层开展培训活动,省老促会农业专家委员会拥有高级农业专家100余名,长期活跃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xx年荣获中国老促会“减贫贡献奖”。组织开展健康扶贫,xx省老促会先后6次邀请组织三甲医院50多名专家教授,开展“医疗专家老区行”活动,受到中国老促会多次报道给予好评。启动开展巾帼扶贫活动,全省各级老促会树立表彰了8241名致富女能手,帮扶带动了10多万名老区妇女走上了致富路。

  (五)以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脱贫攻坚。xx市老促会先后争取投资6000多万元,对毛主席转战陕北生活战斗过的青阳岔、杨家沟、神泉堡等18处旧址进行了维修。汉中市城固县投资500万元,整修了红四方面军“小河口会议”旧址。洋县的“红军林”已成为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x市利用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修建了一批红军纪念室、苏维埃政权纪念室、红军纪念碑、烈士纪念馆,这些场所成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旬阳县投资建起红军纪念馆,还在18个老区镇建设了一批红色文化广场,修建了红军精神、红军活动雕塑,产生了红色基因传承的社会教育效果。

  (六)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助力脱贫攻坚。xx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于1993年建立,成立了xx、xx、xx3个地级市老促会;并有33个老区县(区)成立了老促会,占全省老区县总数的%,在老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

  (一)返贫致贫风险较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经过多年的扶持,革命老区的贫困人口已摆脱了绝对贫困,但仍有相当部分在边远山区,居住比较分散,有许多脱贫户家庭缺乏劳动力,文化水

  平低,缺乏生产技能,不少脱贫户家庭有成员患病或残疾,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差。

  (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地方财政自给率低问题较为突出。老区县区域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地方财政相当困难,收支缺口大,负债包袱重,投资建设能力不足。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

  (三)生态环境补偿资金不足,难以维系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发展。陕北革命老区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扶持下,石油、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得到较快开发,退耕还林有了很快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增收。若国家补贴政策到期停止后,如何巩固还林还草成果,需要在扶持政策上统筹考虑。陕南革命老区处于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屏障,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脱贫接续乡村振兴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为保障“一江清水送京津”,对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及渔业发展严格限制的同时,为保证农民种养殖收入,生态环境补偿标准低的问题急需得到妥善解决。

  (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偏弱,成为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

  是人才技术资源匮乏,由于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高校毕业生大多选择区外就业,当地人才大量流失,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壳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外界人才引进困难,当地劳动力素质偏低。

  (五)组织领导力量薄弱,老区建设组织机构亟待加强。全国现有23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老促会,其中18个省、市、自治区老促会是退下来的省级领导担任老促会会长。xx省老促会成立后的前三届也是由省级领导刘力贞、遆靠山同志先后担任会长,而此后两届会长是由民营企业家担任,市县老促会组织力量与新形势发展革命老区地位也极不相称,致使工作难以开展。

  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要有高站位新作为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办发[xx]64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加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一)提高政治站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中央要求,对摆脱贫困县实行五年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制度,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制定脱贫

  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将解决老区相对贫困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的主阵地放在县一级,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特色制定好乡村规划。按照乡镇“一镇一师”的目标,明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分工,选拔具备丰富规划编制或管理经验的人选担任联村规划师,明确职责,全方位参与到乡村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错位发展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特色生态农业。依托老区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富硒茶叶、核桃、食用菌、花椒、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使老区群众持续稳定受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发展,推动绿色、有机产品认证,通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创建品牌,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各级财政资金要向老区倾斜安排,依托革命老区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革命老区支柱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创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各具特色的全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

  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推广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方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等行业大数据中心,鼓励互联网企业在老区发展运营中心、呼叫中心等业务,推动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统筹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建设革命老区生态宜居新农村。加快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推动老区生态农村建设,使老区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推动老区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在时间进度、空间分布、投入产出上协调共进,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完善财政生态补偿机制,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实行生态补偿常态化,支持革命老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快城镇绿化、绿色长廊、沙区治理提升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夯实企业生态修复责任。在老区选择样板试点,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增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帮助贫困地区妥善解决学校建设经费紧缺问题,通过设立教育扶贫基金,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加快老区县域医共体、市县镇村业务专网和分级诊疗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加大老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协助构建较为完备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补齐老区公共服务短板、增进人民福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老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加快水利设施体系建设,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支撑老区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快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电网和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城乡电网联网,推进城乡电网一体化,提高输变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城乡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等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发展,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实行财政特殊扶持政策,保障革命老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加大老区转移支付规模和超常投资扶持力度,设立“老区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对重要革命旧址的保护、维修、运转及基金的,按各城市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提高生态建设补偿标准,加大对南水北调上游水源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偿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弥补上游区域的影响损失,使他们与受益地区共享水资源输出带来的发展成果;延长陕北退耕还林补贴政策,直到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和生活有保障。加大投融资和小额信贷支持,推动政银合作,探索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将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配置给脱贫户;设立“合作互助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提高农户、社会资本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中的参与度;加大对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巩固脱贫致富成果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改革试点示范推进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老区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面先行先试。

  (六)强化治本之策,不断增强老区“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集体组织治理能力,构建解决脱贫人口返贫的长效机制;盘活农村承包地、“四荒地”、林地,发展特色农业和林下种养项目,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和集体建设用地等用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整合有关涉农项目资金,将各级组织实施的单独到村项目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于村集体;设立县级农村集体发展基金,作

  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或贷款贴息、融资担保资金,以市场化方式滚动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构建防范返贫的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扩大外出劳务就业和就近务工就业。建立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政策、信息平台,推进农村劳动力要素在不同行政区之间自由流动。充分利用苏陕扶贫协作等就业帮扶机制,做好“点对点”输送等就业服务,优先解决老区劳动力就业。引导脱贫户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社区工厂、设立公益岗位、有组织劳务输出、选聘生态护林员等形式,吸纳脱贫户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拓展脱贫户劳动力就业渠道。对老区脱贫户就业,要以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的建档立卡劳动力为重点,因人因需提供技能培训、岗位联系等就业服务,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优先在安置群众数量较大的社区周边,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门槛准入、资金扶持、技能提升、融资服务、税费减免、营商环境等方面支持社区工厂发展,加大奖补政策落实力度。对定向招聘脱贫家庭或残疾人家庭的劳动力的企业,根据就业人数给予财政补贴,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保障适龄儿童就近接受义务教育,提高社区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落实搬迁群众应当享受的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实现安置区与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加强搬迁社区管理和服务,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有效

  提升安置点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合理划分社区自治单元,解决好搬迁群众党组织关系、户籍、生产资料、集体经济成员身份等问题,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新生活。

  (七)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强化老区乡村振兴组织领导,按照中办发[xx]64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的指导,建议省委、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促进xx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暨加强老促会组织建设的意见》,建立xx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省直有关成员单位会议,统筹协调革命老区各项工作。实行中省财政特殊扶持政策,增加陕北地方财政上交能源化工资源税的返还比例,规划建设集勘探开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国家能源创新开发利用园区,加快xx到xx高铁的审批进度;提高xx南水北调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促进县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对老区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推动老区经济绿色转型升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支持探索老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合理增加荒山、沙地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指标。健全老区乡村振兴绩效评估体系,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进一步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相关指标考核,提高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实行重点项目、重点任务清单台账管理,强化督查检查考核。充分发挥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特殊政治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下老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议省委任命一位退休的省级领导同志出任省老促会会长,保障必要的办公经费与工作条件;建立健全全省老促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各级老促会在乡村振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篇七: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10期(总第486期)左右江革命老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及实践路径——以广西那坡县为例蔡有清1,李凤玉1,罗伟刚2(1.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2.河池学院,广西?河池?546300)[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创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消除贫穷、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形势下,要厘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挑战,从产业、人才、乡风文明等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词]左右江;革命老区;那坡县;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谋求中国人民的幸福,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那坡县作为广西革命老区县,又是广西深度贫困县,与全国同类非贫困县相比,农村地区的发展基础更为薄弱、发展更不充分,推动转型发展的难度更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出路,也是可行之路。新形势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革命老区县那坡县全体人民的热切期望,也是党中央大政方针政策的重要实践,是时代的呼吁,是实践的必然。各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有效治理。这是乡村振兴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和根本遵循。生活富裕指,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民家庭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日子富足快乐。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目标。2?那坡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挑战革命老区县那坡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挑战包括五个方面,产业分散经营、现代要素流失、乡村风貌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基层组织软弱。1?“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时代进步是思想飞跃的源头,实践发展是理论发展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党中央站在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针对“三农”问题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具体实践。“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作出的及时反映,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特征变化进行的战略性措施调整,是我国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指,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增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推动“产业兴旺”,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着力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重点。生态宜居指,环境优美、设施便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乡风文明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有机融合,人民群众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文明素养普遍提高,农村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目标。治理有效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乡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2.1?产业分散经营高水平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的优化整合,实现纵向一体化经营,通过强化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增值,实现农业利润最大化,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革命老区县那坡县与全国其它贫困革命老区县一样,农村地区农业经营普遍小规模化、低水平化,利润率低,很难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农业发展上尚处在粗放型的低层次阶段,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农业发展状态呈现“多而不优”“特而不强”,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业产品陷入“找不到市场、缺乏品牌、大量滞销”的尴尬境地,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低价”出售,利润亏空。农业分散化、粗放式经营,与现代农业理念悖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2.2?现代要素流失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凡是人才、资本、技术等现代要素集聚的区域,一般都获得快速发展;反之亦然。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代要素的争夺战从来没有休止过,反而愈演愈烈。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之间、贫困地区的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越大,往往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等现代要素持续向回报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从而加快该区域和城市的发展。从革命老区县那坡县所处的地理方位来看,大量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现代要素还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区域竞争加剧,人才、资本、技术等现代要素大量外流。广西与上海、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相毗邻,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必然吸引走广[收稿日期]2020-04-15[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百色起义精神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研究”(编号:15MJ19);2015年“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百色学院研究基地”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蔡有清(1980—),男,云南文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54-

推荐访问: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接续 脱贫 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