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7篇)

篇一: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楚怡思政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楚怡思政创新团队在推动政府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团队的建设成为重要的要务。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案:

  一、招聘选拔优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首先要面向全社会招募优秀人才,通过严格的测评程序筛选出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建立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团队管理层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工作任务,做出明确的分工安排,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以提高团队的运转效率。

  三、开展多样化培训。团队成员进入团队后,要开展多样化的培训,让团队成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及专业知识,以更好地支持政府改革发展。

  四、注重创新实践。要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让团队成员能够尝试不同的创新思路,推动政府改革发展。

  楚怡思政创新团队的建设方案,以上就是我们提出的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首先要重视招聘选拔优秀创新人才,以及建立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最后注重创新实践,从而完善楚怡思政创新团队的建设,推动政府改革发展。

篇二: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一、确定组员:选拔有丰富思想教育经验的老师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操作能力的新教师,专家、学者及志愿者等均可。

  二、定期进行技能培训:把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聚集起来,让组员们通过交流,定期分享最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断提升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构建合作关系:根据教学要求,团队成员定期进行例会等,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跟踪、评估,与当地教育部门、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建立良好的框架合作关系,努力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现学校思想教育教学发展目标。

  四、开展课题研究:为实现学校思想教育教学发展目标,搭建以教师、家长、学生组成的“三方团队”,深入开展有关思想教育的课题研究和课程思政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道德修养。

篇三: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思政课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其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课工作,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建立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是非常必要的。

  团队建设是现代化学校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它是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强化师生间的协作机制,旨在把所有利益共同体结合成一个具有协同作用的整体,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提高操作效率,实现目标的最大化。

  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点是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果,注重效果,加强对师生的沟通,积极创造更多的共同机会。首先,需要明确每个人在团队中的分工、职责和角色,并且明确团队的目标。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团队成员的协同配合,做好团队的知识管理、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教学的合理化和标准化。

  其次,应该加强思政课程的课程设置,注重新思想的吸纳与创新,紧密结合时代主题,注重思想深入挖掘,使思想课程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支持思想的传输和学生的掌握,尽量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支持,避免教学被抽象化而无法被接受。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教育学习机制和平台,注重教育硬件的完善,建立教育学习支持体系。

  在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与社会接轨,与社会进行合作和交流,增强思政课程的实践性,扩大思政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增强教师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积极探讨与社会相关的学术话题,使得思政课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同时也反哺团队建设的过程。通过与社会资源的整合,扩大思政课程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团队凝聚力和建设的实效性。

  总之,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现代化学校管理的必经之路,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思政课程的发展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而不可或缺的一项策略。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影响力,并且更有效地为学生们提供素质教育,使他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篇四: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关于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把握文化科学学问和技能,促进学生素养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方案1篇,供大家参考选择。

  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方案1篇

  【篇一】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方案

  教学团队建立方案

  一、建立目标与思路

  为大力加强信息工程专业部师资队伍建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加快职业教育内涵进展,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教学团队建立,增加教学团队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构造,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阅历沟通,推动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建立内容和根本要求

  依据专业部师资现状,建立老中青搭协作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立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讨论、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育青年教师、承受教师进修等工作。

  1.“双师”构造的专业教学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立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育方案,人才培育和社会效劳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安排和治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常常化和有效性;依据专业人才培育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根底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擅长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治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分散力和制造力;能准时跟踪产业进展趋势和行业动态,精确把握专业建立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立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进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立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进展。

  4.人才培育。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育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校教学治理掩盖学生培育的全过程,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用人单位欢送,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效劳。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

  定、技术效劳等社会效劳,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篇五: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共CJ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教

  学创新团队建设,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为参照,以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按照“择优遴选、创建培育、校企合作、示范引领”的原则逐步推进,2020年立项建设4-5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到2022年,建成5-7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

  队,立项建设1-2个省部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又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学校将逐步建立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教师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

  (三)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着眼打造品牌重点专业建设亮

  点,立项建设优先考虑专业教学团队组成结构优、学校专业(群)建设和校企合作基础好、专业(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等因素。

  二、遴选立项

  (一)立项条件

  1.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

  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

  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在德育教育、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团队负责人及成

  员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2.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成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

  师,骨干成员一般10-15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骨干成员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

  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很多于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占30%以上。有优秀教师、水利职教名师(新星)、教学名师等,立项建设校级或省部级以上名师工

  作室、技能大师(或首席技师)工作室。

  3.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

  实践经历(经验);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教科研成果、较强组织协

  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

  经验。

  4.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在校级、省部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教师讲课竞赛等教学能力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获校级及以上奖励。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水利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积极参与或主持省级或行业以上职

  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

  (含资源共享课程等)建设项目等。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创新。参与申报或优化专业设置、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参加院校间

  巡讲或举办专题报告,5.专业建设基础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有长期合作稳定的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专业建设工作,积极承接国家或地方、行业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积极参与编制专业教学标准1+X职业技能标准等专业相关文件。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省部级品牌特色骨干优质专业、承担省部级教师培训任务

  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的优先。

  (二)申报立项1.择优申报

  各院部根据本单位教师队伍建设和重点专业(群)建设情况,择优推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填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编

  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评审立项

  学校组织相关评审专家,根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立项条件,遴选立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上,推荐省部级及以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1.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不断优化团队人员组成结构,形成专兼结

  合的“双师型”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组织团队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方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诊断与评价能力、团队协作

  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组织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

  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1.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完善校企合作、团队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

  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

  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

  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

  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

  2.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

  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

  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

  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

  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2.开展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

  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

  3.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

  (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

  量效果。

  4.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

  果,推广应用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四.验收管理

  (一)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期三年(2020年-2022年);(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考核验收以申报时提交的建设工作方案

  为依据,分为期中考核检查和期末验收评估两个环节。考核验收结果纳

  入《CJ单位、部门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团队负责人2年内不能再次作为负责人申报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三)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不得自行调整建设方案,需要调整建设方案的,由教学创新团队申请,所在单位同意,报教师工作部

  审核,方可调整。

篇六: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共CJ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为参照,以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按照“择优遴选、创建培育、校企合作、示范引领”的原则逐步推进,2020年立项建设4-5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到2022年,建成5-7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1-2个省部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又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学校将逐步建立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

  (三)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着眼打造品牌重点专业建设亮点,立项建设优先考虑专业教学团队组成结构优、学校专业(群)建设和校企合作基础好、专业(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等因素。

  二、遴选立项

  (一)立项条件

  1.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

  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在德育教育、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2.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成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0-15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骨干成员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不少于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占30%以上。有优秀教师、水利职教名师(新星)、教学名师等,立项建设校级或省部级以上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或首席技师)工作室。

  3.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教科研成果、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

  4.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在校级、省部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教师讲课竞赛等教学能力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获校级及以上奖励。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水利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积极参与或主持省级或行业以上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等)建设项目等。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创新。参与申报或优化专业设置、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参加院校间巡讲或举办专题报告,5.专业建设基础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有长期合作稳定的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专业建设工作,积极承接国家或地方、行业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积极参与编制专业教学标准、1+X职业技能标准等专业相关文件。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省部级品牌特色骨干优质专业、承担省部级教师培训任务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的优先。

  (二)申报立项

  1.择优申报

  各院部根据本单位教师队伍建设和重点专业(群)建设情况,择优推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填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编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评审立项

  学校组织相关评审专家,根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立项条件,遴选立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上,推荐省部级及以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1.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不断优化团队人员组成结构,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组织团队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方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诊断与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组织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1.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完善校企合作、团队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1.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

  2.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

  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2.开展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

  3.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4.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四.验收管理

  (一)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期三年(2020年-2022年);

  (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考核验收以申报时提交的建设工作方案为依据,分为期中考核检查和期末验收评估两个环节。考核验收结果纳

  入《CJ单位、部门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团队负责人2年内不能再次作为负责人申报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三)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不得自行调整建设方案,需要调整建设方案的,由教学创新团队申请,所在单位同意,报教师工作部审核,方可调整。

篇七: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院校思政教育团队建设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干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协调者、实施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者。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优劣,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工作作风过硬、年轻化、知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还有许多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面临严峻挑战

  1.观念的挑战近年来,各高校都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但新时期队伍建设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关键在于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在:有的高校没有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真正摆在重要的地位,有的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不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导致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部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自信心不足、归属感不强,对新形势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热情与投入,缺乏思考研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全员育人”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比较突出。

  2.环境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外开放整体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外学者交往频繁,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增多。高校逐步成为国内外各种思潮交汇、碰撞的平台。在学生和教师开阔了国际视野的同时,高校也面临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2)市场化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现代品质的形成,如:越来越鲜明的主体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样化。如何用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新课题。(3)学生社会化途径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社会化的途径日趋多样化,不仅向校外,而且向网上延伸。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既为

  信息的发布和传输提供了迅捷的通道,又给错误思潮和观点的渗透、有害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的滋生提供了便利。学生工作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和数量上已不占明显优势。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得广泛信息的同时,也会受到诸多非主流思潮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逐步消解,主流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力明显下降。(4)高校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一区多校、一校多区”现象十分普遍,给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难度。随着后勤社会改革的推进,学生教育、管理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

  3.对象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成长需求、家庭背景存在很大差异。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呈现多样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更为多样和务实,他们的政治需求更加直接,成功需求更加强烈,文化需求更加多元。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自身需求的契合点,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就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折射到高校,不同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文化层次的学生近距离接触,极易使多种矛盾集中凸现。

  4.自身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学生工作队伍仍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年轻的辅导员队伍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但其自身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在担负“人生导航”职责时有局限性。知识化不等于专业化,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知识化和高学历有利于辅导员发挥个人的学识魅力,影响学生,但不等于他拥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由于高校没有形成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存在学生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被边缘化的现象,很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只是在发挥管理功能,只能充当“消防员”、“救火队”的角色,以学生不出事为原则,影响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能力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我们必须从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严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新理念,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1.坚定政治信念“打铁须得自身硬”,教育者须先受教育。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境界对青年学生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必须更加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因此,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把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摆在队伍建设的首位。

  2.掌握科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需要政治理论的武装,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它需要运用教育和心理学的知识,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它需要管理学、运筹学的专门知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组织管理学生群体的水平和效率;它还需要社会学的有关知识,教育和指导大学生成功步入社会,为他们的人生导航。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惟有把握科学规律,掌握专业知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能力。

  3.培养敬业精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塑造人的灵魂。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卓有成效,首先,对

  事业要有满腔的热情、强烈的进取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育人工作;其次,对工作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及时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思考学生工作的科学规律,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开展研究,找到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契合点,通过知识和情感的沟通,最终达到心灵的沟通。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把育人工作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去追求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4.提高综合素质要与学生对话,要引领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教育者必须要有高素质作保证。首先,思想政治素质高。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有较强的政治鉴别能力。其次,职业道德素质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品行端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再次,专业水平高。要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学科背景,同时还要掌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为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此外,还要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调查研究及沟通交流的能力。5.加强实践锤炼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步入社会,为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学习和就业等问题解疑释惑,首先自己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锤炼,积累较为深厚的人生阅历,才能做好大学生“人生导航”工

  作。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更要善于实践,把理论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完善工作机制

  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机制的建设。因此,要下大力气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形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积极搭建鼓励他们干事业、支持他们干成事业、帮助他们干好事业的工作平台。

  1.坚持严格标准,完善选拔机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好入口,合理配置,不断地将高素质人才选拔到队伍中来,是保证队伍始终具有战斗力和充满活力的前提。首先,要坚持严格的标准。必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真正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发展潜力的人员选拔到队伍中来。那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人员,即便具有专业特长也不能进入这支队伍。专业辅导员、班主任应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中选聘。其次,要坚持严格的程序和合理的配置。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科学严格的选拔机制,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比如,建立由多个相关部门参与的选聘小组,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形式广募人才,实现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同时,为了保证教育的效果,必须给教育者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特点,按照专兼结合和有利于工作的原则,既要保证队伍不被削弱,又要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和各类人员的合理比例,统筹考虑这支队伍必需的编制定额。例如,保证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2.完善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是关键。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选拔推荐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这必将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有助于解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又需要加强基础性研究,为推进工作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要在这支队伍中培养一批素质较好、热衷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家骨干。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

  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注重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和保障制度。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政策激励为保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创造条件促进其发展和成长,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评聘办法,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人员的教师身份,按规定评定专业职务;要建立规范有效的评优奖励制度,对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3.完善考核制度,强化队伍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加强队伍的重要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者同样需要被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对个人的考核管理制度。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中的规定和要求,定期对每个人的思想表现、工作业绩、效果、作风和工作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的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督促队伍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所以除了严格要求,还要讲究科学、注重实效。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性多、定量少、难以考核评估的特点,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符合学生思想教育特点要求的工作考

  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对各项工作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细化、量化;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考核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的效果和实绩。

  4.坚持专兼结合,优化队伍结构兼职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部分人员的突出优势就在于能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的深入结合。他们不仅具有相对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与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具有与教育对象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他们不仅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生联系,而且因为专业方面的原因与他们发生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利于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找到化解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使教育取得成效并富有生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优势。但是,兼职人员必须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之,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出发,研究和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规划,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方面逐步落实队伍建设的目标,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建设

  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推荐访问: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团队建设 创新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