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10篇)

篇一:《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

  《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

  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公开课说课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的处置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和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和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和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和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

  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领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和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

  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运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五、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巨大)生长环境农夫(浮华、严正、顽强)

  (争先恐后)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矗立)

  (顽强挺拔)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力和意志(团结、长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点思想是内容和情势同一。设计的准则是:求实、求新、求精。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很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2、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白杨礼赞说课稿,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

  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

  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3、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

  苏教版白杨礼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二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

  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四、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

  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

  人们去赞美

  的牡丹,去鄙视这

  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白杨礼赞

  茅盾

  象

  征

  树

  人

  北方农民

  哨兵

  上进的精神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4、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

  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5、白杨礼赞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叶:向上……不屈不挠,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努雪圈闷颈

  上形下声:_____下形上声:______左形右声:________右形左声:_____内形外声:______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B.疑问句C.陈述句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

  6、白杨礼赞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7、白杨礼赞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

  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

  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

  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8、《人生礼赞》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抒情诗,作者用充溢激情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世界这个辽阔的战场中,在人生这个壮丽的舞台上",我们"不能"听从命运的驱使,不要一味"空想未来",也"不要怀恋过去",而应该"行动起来","振奋起来","不时追求,有所作为",激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全诗语句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和感染。

  同学分析

  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同学已积累了许多阅读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能够自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受年龄的制约,无法做到对文章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在学习中还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身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诗歌的感情朗读;体会诗歌所赞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生命"。前两篇课文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诠释着生命的内涵。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讴歌生命,礼赞生命的诗歌,看看你对人生会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了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自身能读懂什么

  有哪些诗句读不懂

  2,能正确流利地读这首诗。

  三,交流自读后的感受

  同学可能读不懂:

  1,"伟人们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身一生变得高尚"。

  2,"搁浅","绝望"指的是什么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两个环节主要培养同学的自学习惯,认真读书整体了解内容的能力和同学质疑的能力,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

  四,整体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1,自身朗读诗歌,简单批注:诗人都发出了哪些号召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可以抓住重点的词语来体会。

  同学可能抓住的重点词语: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不要空想未来,不要怀恋过去,行动起来,振奋起来,不时追求,有所作为,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

  同学可能会体会出:诗人用充溢激情高昂的笔调,激励人们积极面对人生,在生命的航程中,努力珍惜和掌握现在,不时追求,有所作为。

  2,自学之后在小组交流讨论感受,小组交流之后一定要用本组喜欢的朗读方式,有感情的朗读有关诗句。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不能"听从命运的驱使"行动起来"不要一味"空想未来"而应该"振奋起来"也"不要怀恋过去""不时追求,有所作为"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

  4,找出自身感受深的"诗句跟大家交流,说说好在哪里,对自身有哪些启发等。

  重点理解下列诗句的涵义:

  A,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

  B,伟人们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身的一生变得高尚。

  C,在生命神圣海洋的航程中,也许还会有他人搁浅,绝望。

  5,充沛让同学尝试运用多种形式读,发挥同学的主体性,以读促理解,放开手脚。

  (读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在读音,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规范,注重在整体感知,掌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同时还要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导同学明白读诗不只要在音调上抑扬顿挫,更要掌握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6,配乐让同学进行感情朗读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一次升华。

  7,师生合作有感情朗读诗歌,教师可引读,同学接读,读出激昂的语调。

  8,赏读,读出诗歌的韵味。老师指名读时注意同学的朗读层次,这样便于指导,便于朗读到位。

  五,升华情感,激发兴趣

  学习本课,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启发同学考虑自身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一些消极的思想,学习本课之后受到哪些启发。引导同学大胆发表自身的意见。)

  六,安排作业

  1,背诵自身喜欢的诗节。

  2,准备朗诵竞赛活动。

  要求:课外搜集朗费罗的其他诗篇或以"人生""生命"为题材的诗歌,课下进行认真的准备,可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朗读方式,进行配乐朗诵等。

  课后反思

  1,以读为本,读中探究。

  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体会相结合的方法,让同学理解,感悟,体验文中的情感,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在理解诗歌内容时,让同学自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让同学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诗人的情感。在理解诗歌后,又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2,巧设疑问,培养同学问题意识。

  这堂课中,引导同学结合课文内容大胆质疑,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体,充沛体现了老师"导"与同学"学"的课改观念。

  3,注意激发同学情感投入。

  在这节课中,注意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同学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时激发同学的情感投入。

  9、白杨礼赞教案一等奖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10、白杨礼赞教案一等奖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

  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

  “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

  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这篇文章共74758字。

篇二:《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通用7篇)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风景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白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白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联想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

  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齐读课文第五段。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

  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

  篇2学习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5-9节,思考:

  1、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

  2、(1)探究.练习三

  (2)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

  3、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

  三、生读书、思考

  四、讨论、交流

  1、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问句的问法:1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语气,后三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指名生答

  不离题

  A、它与白杨形成对比

  B、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表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五、作业

  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

  篇3[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

  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

  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

  篇4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

  篇5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

  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叶:向上……不屈不挠,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总:

  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

  :(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

  努

  雪

  圈

  闷

  颈

  上形下声:_____下形上声:______左形右声:________右形左声:_____内形外声:______外形内声:________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B.疑问句C.陈述句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

  篇6[教学目的]1、理解象征手法,白杨礼赞。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

  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

  “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

  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

  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

  篇7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_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

  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

  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1981年3月

  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_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

  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明确:

  (1)点明题旨。

  (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

  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篇三:《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一等奖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屹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夫。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白杨礼赞优秀教案一等奖,仅供大家参考!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打算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纳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相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纳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树,它表现在。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详细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探讨探讨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沟通

  1.说明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假如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订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依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详细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化,气概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昂扬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奇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改变?意思是怎样加深的?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沟通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肃穆、挺立、坚毅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夫、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给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夫,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行缺的朴质、坚毅、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化。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四平八稳,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赐予确定。)

  六、拓展训练

  (假如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长”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其次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美丽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观赏边思索: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详细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沟通归结:象征保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毅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沟通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沟通。学生沟通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育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实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详细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依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化,气概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昂扬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奇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老师可以让学生采纳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己的思想感情,热忱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索,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起先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白主题。最终,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老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根据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争论后,老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方、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肃穆”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莫非”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当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当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莫非”,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其次个“莫非”,由白杨树的“朴质,肃穆,坚毅不屈”的性格动身,把它象征为北方农夫。第三个“莫非”,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动身,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毅不屈地保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莫非”,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动身,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莫非你就只觉得……你不应当只觉得……

  莫非你就不想到……你应当想到……

  莫非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你也应当联想到……

  莫非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你还应当更远一点想到……

  假如根据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懦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就更加确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肯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留意重读和停顿。(老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其次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索:文章假如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其次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老师归纳:

  其次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调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宏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屹立”相比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宏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然力积累胜利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假如不是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示了你,你会遗忘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或许是“雄壮”,或许是“宏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或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宏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望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屹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心情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异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全部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屹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回旋的虬枝,或许你要说它不漂亮,——假如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肃穆,也不缺乏温柔,更不用提它的坚毅不屈与挺立,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望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莫非就觉得它只是树,莫非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肃穆,坚毅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夫;莫非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阔土地上,到处有坚毅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保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莫非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若象征了今日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夫相像;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夫相像。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夫,尤其象征了今日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行缺的朴质,坚毅,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固执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篇四:《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tips: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篇五:《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范县思源实验学校张艳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是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外部形象,突出其高1大挺直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质”,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在各种阅读方法中自如切换,整体感知文本、圈点勾画重点语句的意识已具备,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本单元散文多样化,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触发学生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距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贴近那段历史,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

  (一)读环境,烘其不凡。

  (二)读形貌,品其不凡。

  (三)读精神,悟其不凡。

  二、【教学重点】

  读环境,烘其不凡。

  读形貌,品其不凡。

  三、【教学难点】

  读精神,悟其不凡。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圈点批注法、研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五、【教学工具】

  课件、音乐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小白杨》歌曲导入。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为《白杨礼赞》,何为“礼赞”

  2.跳读课文,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学法指导:圈点勾画法,跳读时要提升阅读速度,并做到边阅读边思考。

  3.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学法指导:抓关键词,品重点句。

  (三)【合作探究】

  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读环境,烘其不凡。

  活动:请同学们化身白杨树,向大家介绍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2.读形貌,品其不凡。

  活动:请同学们化身白杨树,向大家介绍外部形象的不平凡。

  3.读精神,悟其不凡。

  活动:请同学们化身白杨树,向大家介绍内在品质的不平凡。

  (四)【反馈提升】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五)【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发扬白杨树的精神

  八、【结语】

  同学们,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屈、力求上进,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九、【作业】

  拓展阅读:推荐大家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十、【收获与反思】

  十一、【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篇六:《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重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下面让我共同欣赏歌曲《小白杨》。

  歌曲《小白杨》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

  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二、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

  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三、初读感知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zhān)开垦(kěn)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qián)滋(zī)暗(àn)长

  无边无垠(yín)诸(zhū)如

  倦(juàn)怠(dài)婆娑(suō)恹(yān)恹(yān)欲睡

  丫(yā)枝

  虬(qiú)枝

  参(cān)天

  初融(rónɡ)秀颀(qí)地壳(qiào)晕(yùn)圈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朗读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

  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介绍写作背景:

  投影: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10月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择富有象征意义的白杨树来托物抒情。明是写树,实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五、研讨课文: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

  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下面听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课文的2、3、4三节)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板书)。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课文的5、6两节)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板书)。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课文的7、8两节)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板书)。

  2)请同学朗读课文的5、6两节,思考: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讨论发言,明确:

  ①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②作者抓住以上这个总特征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

  如: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

  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5、6两节从白杨树的外形,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为下文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3)请同学朗读课文的7、8两节,思考: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

  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同学们。请把文中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同学四人一组小议,展开讨论、相互质疑。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作者安排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内容上从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即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又在第八段用“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板书)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具体化。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借物咏人的写法就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3、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4、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六、课堂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二、研习课文

  1、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2、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3、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三、精读探究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4、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四、课堂总结: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开头,以“赞美白杨树”结束,中间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方面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

  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六、课堂练习:

  1、朗读课文的2、3、4三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同学讨论后明确:

  ⑴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⑵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你认为本课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试着用你最欣赏的写法写一段文字。

篇七:《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第2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

  2.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掌握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2.解释下列词语

  秀颀:美而高。颀,高。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出自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二、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等。

  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人民共和

  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导入新课

  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柳树,一幅是白杨树,同学们对比这两张图片谈自己的感受。

  四、初读感知

  1.通读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是以怎样的感情来抒写白杨树的?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赞美之情。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在这些赞美的语句中,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由远及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之情。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外部形态:参天耸立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4.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5.找出文中多次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

  “不平凡”的含义。

  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6.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7.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8.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9.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

  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五、研读课文

  1.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第5-8段;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共两层

  第一层次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

  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作者用烘托、对比,先抑后扬的手法深情的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明确: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

  到高潮。

  3.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4.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6.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使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七、反馈练习

  (一)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D)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

  主宰(zǎi)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无边无垠(yíng)

  倦怠(dài)

  虬枝(qiú)

  C.锤炼(chuí)

  秀颀(qí)

  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旁逸斜出(yì)

  泛出(fàn)出坦荡如砥(dǐ)

  (二)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B)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贱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三)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C)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四)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2.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好女子”,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八、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

篇八:《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第1篇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第2篇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第3篇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

  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

  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篇九:《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设计(市优质课一等奖)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细读关键语句,理清一条线索。

  2.研读重点语段,品析一种形象。

  3.联系时代背景,感悟一种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析文章语言,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学难点:研究象征等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民族精神的礼赞之情。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过程中将不明白的问题写下上交,根据学生的疑难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课前播放《小白杨》。这首歌唱出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也唱出对边塞军人的高度赞扬。茅盾先生写的散文《白杨礼赞》

  和这首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们跟随茅盾先生走进大西北,一起去感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英姿吧!(板书课题)

  二、问题聚焦

  1.解题释题

  题目是白杨礼赞,那么什么是礼赞呢?(赞,赞美。礼,表示尊敬。题意:对白杨树表示尊敬和赞美。)

  2.面对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白杨树有哪些值得赞美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对白杨树要透露施展阐发尊敬呢?(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了不起!

  3.问题聚焦(在预习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出示学生问题及姓名。)

  4.根据大家的疑问,咱们今天的研究目标是(师读)

  三、理清一条线索

  请大家带着赞美的语气,大声朗读课文,勾画疑难词语,并画出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段落和句子。

  1.以下词语,你会读了吗?(同桌互读-个别读-问题点击-齐读)

  有两个多音多义字错误率较高,我们来看一看。

  2.细读全文,看看哪些段落和句子是对白杨树直接赞美的,找到的同学赶紧来分享一下吧。出示屏幕明确: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4.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6.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8.我赞美白杨树……

  9.……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追问:从这些赞美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生答)

  (提醒:哪些词语反复出现,并转达了作者的情感。)

  从始自终,白杨树的“不平凡”一再出现,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怀线索构造材料。

  本单元是散文,散文就是这样,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写的内容固然很多,但紧紧环绕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中央落笔。

  四、品析一种形象,感悟一种精神

  过渡: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品读课文,详细找出文中体现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设计(市优质课一等奖)一下你的阅读体味。(课件展示)

  小组内交流。全班分享。

  预设:

  1.抓形容词,探究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①那是力求进步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从哪些词语中,你读出了赞美之情?把这些形容词读得重一点,读出进取姿态!(力求上进)

  文中还从哪些方面写了白杨树的外形?(干、枝、叶、皮)

  ②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

  犹如铿锵玫瑰,绽放在老师的心头。能分享一下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还有哪些同学也喜爱这个句子,不妨继续分享。

  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顽强屹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向上这几(词性)语施展阐发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力图上进的肉体,所以读这几个词语要读的重一点,语速慢一点。大家试着读一读。(坚强不屈)

  大家齐读,让我们用声音转达坚强者在运气之风暴中抗争的肉体。

  还有哪个同学找到了白杨树外部形态的不平凡?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等,夸它是“伟丈夫”,这是欲扬先抑手法,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读文章不仅要读出重音、还要读出层次之美。上面女同学读第一层,读得清脆优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读得阳刚、豪迈,至于怎么分,大家自己磋商。

  2.探究白杨树保存情况的不平凡

  过渡:作者笔下顽强屹立的白杨树生长在哪儿?(大西北、黄土高原)让我们走进大西北继续交流,哪个段落写了黄土高原?(第2段)

  作者是如何描绘黄土高原的?

  文中有个比喻句。这个大毯子有多大?地势若何?

  当“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扑入作者的视野,带来什么感受?(“雄壮”“伟大”……)

  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用“雄壮”“伟大”的高原环境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当“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看多了,就觉得“单调”,“恹恹欲睡”,为下文“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的出场做铺垫,这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板书:生长环境、衬托)

  3.感悟一种肉体,探究白杨树肉体的不平凡

  大家找到了白杨树外形和生长情况的不平凡,你还找到了白杨树的哪些不平凡?

  排比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阔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屹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试着将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体会有何不同。(加强语气)

篇十:《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白杨礼赞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3、字数不少于600字。

  六、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详情见PPT)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推荐访问:《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一等奖教案 礼赞 教案 白杨